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說課設計範文

【說教材】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說課設計範文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組第一篇幅精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經過三十八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了兒子和同學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

本組教材以父母之愛爲專題,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透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透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二是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課文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擬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習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描寫人物的好詞佳句。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受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讀文字中,領悟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愛的教育。

【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環境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2、難點:

理解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含義。

【說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本設計力圖創設良好的對話氛圍,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在品讀中,珍視學生獨特體驗,感受信任的力量,父愛的偉大,讓課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輝,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說教法和學法】

1、採用抓住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句子,一邊讀,一邊想的方法,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

2、透過收集資料,對比閱讀,想象情境,個性朗讀等方法,圍繞重點內容自主探究,體會父愛的偉大。

【說教學流程】

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及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上課伊始,以地震災難爲激情點,師生交流課前收集的地震災害的資料,感受地震帶來的災難與痛苦,匯入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學生初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對什麼樣的父與子?課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

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初步感知父親可親可敬,兒子可愛的形象。

接着,緊緊扣住中心問題:爲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使學生在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過程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爲父子之情而震撼。

一、品詞析句,讀中感悟父親的果敢與堅毅

首先,學生彙報自己最受感動的文句。接着,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12自然段。透過人物描寫的句子: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想像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體驗父親救子時內心的焦急和無助,在詞句品讀中感悟到:父親有着驚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爲愛!

二、創設情境,說中感悟父親的執著與忘我

課文中,父親的愛無處不在!課文5~11自然段寫的是人們不斷勸阻父親不要挖掘,而父親沒有停止挖掘,只是反覆回答着同樣的話:你是不是來幫助我?抓住父親的語言描寫,採用情境對話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父親此刻的內心情感。首先,學生讀課文;然後指名學生扮演消防隊長、警察、圍觀的人等,其他學生則扮演父親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學生深刻地感悟到父親因爲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着救兒子。父愛就體現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三、對比閱讀,比較感悟父親的失常與偉大

面對父親的堅持,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人們認爲他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針對這個疑點,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詞句,與這位父親的言行進行對比。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語言,體會到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環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而這位父親,在人們看來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到:父親的不同尋常,正說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著!愛得更深厚!他的愛,使兒子等十四位同學獲得了又一次生命!父愛創造了偉大的奇蹟!這偉大的愛可歌可泣!

四、讀寫融情,感悟父子愛的力量源泉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創造性地閱讀,有助於突破教學難點。

當學生沉浸在父親不同尋常的愛裏,不禁要問:他的精神力量來自哪裏?巧用文字,激情引讀便可突破這個教學難點。當父親看到廢墟時,別人絕望了,他沒有,因爲,他想起對兒子說的一句話:當父親挖得雙手流血時,他堅持着,因爲他記住的還是那一句話當他要累倒時,支撐着他繼續挖下去的,仍然是那一句話:學生在反覆讀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時,能夠感悟到父親對兒子的高度感,體會到父愛如山的力量!體會到課文反覆出現這句話在表達上的好處。

當我們還在感動於父愛的偉大時,課文中,一個七歲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達,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又一次強烈的震憾!這個在地震後的黑暗廢墟下,呆了三十八個小時,卻能保持鎮定的孩子,這個在獲救時,首先想到別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處境下,想了什麼?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呢?

在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是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父親內心情感的。怎樣體會阿曼達的了不起呢?我鼓勵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採用小組內讀讀,議議,寫寫的方式學習。先聯繫課文及生活實際,走進阿曼達的內心世界,寫出阿曼達在廢墟下的內心與言行,再聲情並茂地讀出來。透過讀寫融情來體會: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精神力量!兒子對他人的愛,是父愛的傳承!

讀寫融情的設計,是學生對人物形象感悟昇華的過程,是內化學習文字語言的過程,是學生把情感積累外化爲書面語言的過程。

透過以上教學流程,學生對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語言中,心靈獲得了愛的感動。此時,引讀全文結尾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讀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讀出父子可親可敬的愛,讀出由愛創造的幸福,讀出自己心底深處愛的震撼。

最後,整體迴歸,拓展閱讀,發給學生一組以父母之愛爲專題的課處閱讀材料:《背影》《點亮一盞燈》《遊子吟》《奇蹟的名字叫父親》,讓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讓學生在豐富的閱讀實踐中體驗語言的魅力,品味親情的幸福,享受閱讀的樂趣。

【說作業設計】

在課近尾聲時,我設計了一個多層次的實踐練習,供學生自主選擇,並向課外延伸:

1、扮演一名電視臺的記者,向觀衆報道這次事件的經過:

(其目的是創造性地閱讀文字,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2、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與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的父愛,母愛:

(其意圖是圍繞單元專題,創設親子交流氛圍,以愛育愛。)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根。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旨在引領學生潛心品讀文字,領悟文字的語言表現力,紮紮實實地練好學生的語文內功。整個教學設計,緊緊抓住一個情字,透過多種形式品讀,感悟語言文字蘊含的父子深情,讓學生達到情感的共鳴;牢牢地把握一個愛字,用文中父子之愛燃起學生心中之愛,讓愛在課堂中傳遞,讓愛在生活中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