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教育科研:境界要提升

                   中國教育報   2003-03-01   曲天立

教育科研:境界要提升

     從“發現教育知識”到“達成教育理解” 

當前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兩方面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很多教師像研究自然科學那樣研究教育問題,二是很多教師像專業研究者那樣從事着教育科研的“專門化”活動。在一些人看來,所謂教育科研就是要用實驗的方法,對教育現象進行系統的觀察、統計和分析,然後概括抽象出一般性的原理或技術,目的是爲教育事業發現新的“科學的”、“實證的”教育知識。於是在實際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儘管教師們覺得科研很難很神祕,但每一個搞研究的教師或學校都有一個非常大的野心,那就是要透過研究發現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真理或教育知識,而且千方百計地要將實踐和經驗昇華爲某種理論,一相情願地要在更大的範圍推廣研究成果,讓更多的人學習到。中小學教育科研走入了以發現教育知識爲目的的誤區。 

對中小學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它是“以解決問題爲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教師的研究再系統,它在根本上也只是意味着自己實踐的一種省察與反思。中小學教育科研不是真理知識的發現積累,而是教師情感意識的深度“喚醒”;不是對教育規律的求證和確認,而是對教育生活和教育意義的深刻體驗和理解。理解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方法。教師不是要在研究中獲得“那是什麼”的科學知識,而是要獲得“如何做”的實踐智能;研究的終結成果不是成果的學術化,而是問題的解決和行動的完善與改進。因此教師們的研究方式大都是情境式的、體驗式的,而不一定是客觀的觀察和描述;研究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隨時進行的,而不一定是所謂規範的“科學設計”;得出的結論大都是個人化的、特殊化的而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所獲得的成果大都是經驗性的“心照不宣的”緘默知識,而不一定是可編碼的顯性知識,比如學術著作或論文等。教師也可以寫出論文和研究報告,但教師在真正的'研究中實際收穫的東西要比在紙上寫出的東西多得多。 

本質上,中小學教育科研是一種理性的教育實踐活動。我們提倡在中小學開展教育科研,並不是中小學缺少“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需要中小學教師再去發現和構建,其存在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應該是爲了解決在中小學的常態教育中,教師大多仍是處在一種經驗式的或“非理性”和“無意識”狀態下進行教學的問題。儘管當前的中小學教育科研大都集中在試圖找到或發現一般性的原理和技術上,但它深層的目的在於透過科研這種活動,改變“目前中小學教師普遍存在着不瞭解和不能自覺應用國內外重要教育科研成果的現象”,啓發教育者的教育自覺,透過教師對教育理論成果的學習吸納、對教育問題的思考琢磨以及沉浸其中的體驗,使他們不斷領悟教育的真諦,促進教師儘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內化爲自己的教育信念,最終形成自己對教育獨特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實現教育教學活動的最高境界--創造性的教育。中小學教育科研未來的前途並不在於是否能爲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貢獻什麼知識或爲教育實踐提供什麼有效的工具,而在於它將成爲中小學教師成長髮展的手段,成爲中小學教師成長髮展的一種方式,甚至是一種新的生存的狀態。 

從“提高教學技術”到“生成教育智慧” 

在實踐中有這樣一種觀點,中小學教育科研既然是實踐取向的,那麼它的成果可以不是理論知識形態的,但至少應能夠提供一整套可供人學習、借鑑、模仿的一系列規則、技術和操作方法。普教系統教師希望科研解決課堂教學方法和技術,提高學生學習成績,關注的是“將先進教育理論轉化爲操作方案或教育方法以及豐富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很多教師搞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於對教學“最佳途徑”和“最好方法”的迷戀和偏好。這種“技術取向”的研究和“知識取向”的研究一樣,都構成了對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干擾。 

教育學從根本上講既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是一門技術。有人“學會了所有的教學技術但卻仍然不適合做教師”或“仍是一個拙劣的教師”。教師的研究所面對的絕不僅僅是外在的“客觀世界”,更重要的是內在的“主觀世界”,是歷史的我、已成的我。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研究是“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的對話交流,是努力擺脫“已成的我”,不斷獲得新生的過程。我們說中小學教師搞教育科研要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爲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就是要透過研究使教師們發現並獲得這種改變自己的力量--研究中成長和收穫的體驗。教育現象是非常複雜的,即便是一個成功的研究,透過研究得到的也只是高度個人化和情境化的知識,你獲得的也只是適合於你自己的知識。因此,你不要指望你的研究被別人學習和推廣,你的研究和發現只有改變你自己的力量。對我們教師來說,你自己就是你所發現的知識或規律的最大買家,也是最後的買家。我們自己就是最終的使用者、應用者。我們不是爲別人而研究,我們就是在爲自己研究,在研究自己。我們是在和別人分享我們的認識體會,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而不是刻意爲他人提供什麼。 

中小學教育科研是以課堂爲現場、以教學爲中心、以學生爲主體的,是教師“充滿思想的行動”,是教師透過反思的方式,“激發一種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的機智”,在實踐中以正確的、良好的,或恰當的方式從事教育活動。教師在科研中最大最有價值的收穫是教育智慧和教育機智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小學教育科研沒有失敗的研究,因爲研究是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進行的,是教師參與其中的真誠的投入,是教師對自己深刻的反省與思考,是教師在不斷成長和成熟。它不是爲了獲得某種預期的結果和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持續不斷的“生長”。在經過這樣的科研之後,他才能超越“習俗化”水平,而不至於在轟轟烈烈地“科研”之後又可悲地回到“習俗化”水平。 

有人說,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哲學)基本上是在用“知識論”的方式對世界進行認識和論證,而人們生活於其中的真實世界需要行動的“智慧”和創造的靈感。因此提倡在現實生活中尋找一種新的“智慧”,從“認識眼光”轉向“創作眼光”,從“解釋性的反思”到“創造性的反應”。這段話也恰好應該是對中小學教育科研最好的註解和詮釋。(作者單位:廣州市黃埔區教育局教研室,510700) 

 

標籤:教育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