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語文優質課大賽聽課報告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聽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聽課後你肯定會有很多心得體會,馬上將這些收穫記錄下來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優質課大賽聽課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優質課大賽聽課報告

一、迴歸語文課的本真,讓語文課像語文課。

這次的公開課,不少授課老師注意朗讀、品味,注意對文字進行深入解讀,能緊扣文字特徵進行教學設計,使課堂上充滿琅琅書聲、濃濃墨香,讓聽者隨着老師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美的善的意境,讓語文的人文性得以充分體現,確實精彩。但也有一部分課,把新聞當議論文教,把小說分割得支離破碎,把詩歌分析得詩味全無,縱使課堂環節設計得多麼別緻,課程進行得怎樣熱鬧,老師怎樣賣力地展示教學技巧,課也是跟語文的本真漸行漸遠,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到的是技巧,丟掉的是對語文的興味。

由此我再次感悟到:語文課,一定要重品讀、重體悟。

首先是老師對文字的品讀和體悟。研討時,楊君燕老師說到自己的一個變化:以前是愛用自己密密麻麻批註過的老課本,現在愛用乾乾淨淨的全新的課本。我想,以前她在把課本讀厚,她在蒐集相關資料增加課堂容量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如今她重新細讀文字,努力從中獲得新的感悟,把文字讀出花兒來。記得zz老師也曾說過他的理念:老師上課前是要把文字仔仔細細全心投入地讀上幾遍的。聽過了這些公開課,我更認同他們的做法了,我想上課之前,老師自己一定要熟讀文字,被文字打動,然後才能找到最好的課堂切入點。與其上課前看教參,不如讀課文,讀對課文的賞析和評論,這樣也纔能有生成的課堂、充滿機智的課堂。

二、要根據學情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學有所得。

一堂課,如果老師設計出的所有問題學生都能不假思索地答出,這一定不是一節成功的課,看似熱鬧,實則學生沒有提高;一堂課,如果老師提出問題之後,大多數學生大多數時候沉默,那也一定不是一節成功的課,沉悶的背後是教與學的背離。這次大賽上,這個問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課前進行學情分析非常必要,本課涉及到哪些知識、哪些能力,學生已經具備了哪些知識哪些能力,學生中的大部分更喜愛哪種學習方式,什麼手段用在這裏會有助於教學,什麼手段雖然花哨但實際意義不大……這些都是老師在上課前要做到心中有數的學情。有些老師在兩個班上課的形式所講的內容都會不盡相同,其實是在掌握學情基礎上的一種靈活變通。

如何更快捷更準確地進行學情分析,也可以作爲一個很實用的課題研究研究。

三、教師要訓練自己的語調、語氣與引導評價語言

語文老師的語言更重要,它更是傳遞美與感動的載體。在這次大賽上,我把老師們的語氣語調與學生的反應比較了一番:過於高亢尖利的'聲音會讓人感到一種煩躁與威壓,學生會以沉默對抗;過於低沉緩慢,則又牽制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學生容易跑神疲倦。恰到好處的語調語氣發音清晰、語音柔美又有穿透力,會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去捕捉老師的聲音,教學效果更好。正好,我們聽課的那兩天,我的一個在上海做老師的同學也在參加一個培訓課程,名稱就是《教師的發聲與朗讀訓練》,由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授課。我們學校有不少懂得發聲的音樂老師,能否請他們對老師們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呢?

授課老師們的引導評價語言也高下不同。有些老師習慣於用“嗯”“很好”“非常好”這樣的語言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看似在肯定學生,其實是無效語言;有些老師不擅長對學生進行引導,當學生回答不出老師預設的問題時,老師就會發急,就會自己基本上把答案和盤托出。這些細節也都會影響課堂效果,有時還會造成很大影響,有兩節課原本學生思維很活躍、發言很積極,可是因爲老師評價不當,學生越來越沒有信心,課堂氣氛逐漸沉悶下去。而有些老師使用的引導語言就很值得學習,比如重複學生髮言中的關鍵詞,比如肯定學生髮言的優點,“概括得很準確”“語言很流暢”“總結得不僅準確,而且語言很美”“這位同學有發散性思維”等都是不錯的評價語,不僅要肯定學生,而且要肯定得具體,這樣別的學生也可以從這些同學的發言中學到東西。再比如當學生不能一下子說到點子上時,老師是進一步引導,而非代替學生說出關鍵。這些都是不錯的,值得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不斷使用的語言和方法。

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回過頭,就會更有“教到老,學到老”的心勁兒。希望有機會跟更多的優秀教師交流,願每一次都能化感悟爲日常教學創新的思維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