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教育機智案例--對症下藥,分寸得當

    【案例】 擺在班主任馮老師面前的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一起人數衆多,性質頗爲嚴重的作弊事件。語文科代表爲了幫助其他同學掌握語法知識,徵得任課老師的同意,在自習課上組織們學測驗。測驗結束後,班長向馮老師彙報“一切正常”。馮老師正爲學生的自覺行爲感到高興,準備給全班同學一次嘉獎。豈料課後學生反映,測驗時看書的人不少,連班長也在內。怎樣處理這起作弊事件呢?在全班同學面前直接提出這個問題,責令作弊者自動坦白,要求知情者檢舉揭發,把嫌疑分子一個個叫來辦公室審問……這樣的辦法有什麼積極的作用呢?第二天上課時,馮老師神情自若,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他在黑板上寫上湯姆斯麥考萊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無人知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所作所爲,能顯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給學生講了一個人在回憶自己三十年前一次考試作弊時的懊悔心情。講完故事;馮老師要求每個學生記下麥考萊的名言,同時要求他們寫一篇體會,題目是《心靈的答卷》。馮老師平靜、沉着的態度,大大出乎學生們的意料,而麥考萊的名言則深深地震動了學生們的心靈。第二天,每個同學都交出了慚愧、悔恨的“心靈答卷”。顯然馮老師對這次作弊事件的處理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教育影響是十分深刻而久遠的。

教育機智案例--對症下藥,分寸得當

    【評析】馮老師在處理這次作弊行爲時,沒有采用嚴厲批評追查責任的慣用方法,而是依據學生做了錯事心裏不安,知錯欲改的心理,採取了一個足以震動學生心靈的措施--要求每個學生記下麥考萊的名言並寫出心得體會,巧妙地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蔽在友好和無拘束的情境中,把教師的教育要求轉化爲學生自己的需要,使學生把這種教育要求當作自己的意圖提出來並加以執行。這樣,學生既接受着教師的教育,又不感到自己是教育對象。馮老師在處理這起作弊事件中,根據學生當前心理狀態對症下藥,分寸得當,採取的“寬恕”態度激起了學生自我譴責、自我教育,這種寬恕產生的道德上的震動比責罰要強烈得多。馮老師運用教育機智的精當和巧妙,確實令人讚歎。

         FROM:《教師的心理教育》,重慶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