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古代近義詞的區別(3)

 

古代近義詞的區別(3)

    古代近義詞的區別(3)

1,“履、踐、蹈、躡”的區別

“履”是會意字。小篆字,從屍,即人;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從舟,表示鞋子的樣子像船;從夊,即“止”,指腳。履在戰國以前一般只作動詞用。一般用“屨”稱鞋子。用“鞋”是唐以後的事了。本義是“踐踏”。如《詩經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踐(踐) 形聲字。從足,戔聲。《說文》:“踐,履也。”本義是“踩,踐踏”。如《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禮記曲禮上》:“大夫、士入君門不踐閾。”“履”和“踐”都是“踐踏、行走在……上”的意思。“蹈”形聲字。從足,舀聲。《說文》:“蹈,踐也。”《廣雅》:“蹈,履也。”本義是“踩,踏”,常常帶有冒險的意味,如《莊子達生》:“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現在仍有“赴湯蹈火”等詞語。“躡”(躡)形聲字。從足,聶聲。《說文》:“躡,蹈也。”本義:“踩踏,有意識地踩踏”。後來引申出“登上高位”的意義來。如左思《詠史》:“世胄躡高,英俊沉下僚。”

2,“俟、待、等、候”的區別

“俟”(竢)形聲字,從人,矣聲。《說文》:“俟,大也。”本義是“大”。是形容詞。後來用作動詞,意思是“等待”。 如《詩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待”也是形聲字。從彳,寺聲。《說文》:“待:竢。”《廣雅》:“待,逗也。”本義是“等待,等候”,如《世說新語方正》:“待君久不至,已去。”

“等” 會意字。從竹,寺聲。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簡冊雜積之地,寺亦聲。《說文》:“等,齊簡也。”本義是“整齊的簡冊”。後來引申爲“等級,輩分 ”。如《呂氏春秋召類》:“士階三等。”“候” 形聲字。古文作“矦”。從人,侯聲。《說文》:“矦,伺望也。”本義是“守望,偵察”。如《周禮遺人》:“市有候館。”後來表示“等候 ”的'含義,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俟”和“待”在先秦時期都有“等待”的意義。“等”和“候”表示“等待”的意思則是後起意義。“等”在上古時期一般作“同樣”或“等級”等含義。如《史記陳涉世家》:“等死,死國可乎。”中的“等死”不是“等待死”,而應該翻譯成“同樣是死。”

3,“徐、緩、慢”的區別

“徐” 形聲字。從彳,餘聲。雙人旁與行走有關。《說文》:“徐,安行也。”本義是“慢步走”。如《孫子軍爭》:“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後引申爲“緩慢”,如《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緩”(緩)形聲字。從糸,爰聲。本義是“寬鬆,寬大”。如《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衣帶日已緩。”後來也表示“慢,不急迫。”與“急”相對 。如《廣韻》:“緩,舒也。”《戰國策衛策》:“夫人於事己者過急,於事人者過緩。”

“徐”和“緩”都有緩慢的意思。“徐”常指行動從容不迫。“緩”指舒緩不急迫,又有“寬”、“鬆”的意思。

“慢” 形聲字。從心,曼聲。《說文》:“慢,一曰不畏也。”本義是“輕慢,對人無禮貌”,如《禮記緇衣》:“可敬不可慢。”後來也表示“懶惰”的意思,《廣雅》:“慢,惰也。”如《左傳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慢”在上古一般指傲慢、不恭敬,表示“緩慢”的意思是引申義。

4,“間、閒、閒”的區別

“間、閒、閒”關係較複雜,有時很難分辨。古代表示“空閒”的“閒”經常用“閒”表示,此外還有“間”、“閑”等。

間(間、閒)會意字。古寫作“閒”,“間”是後起字。金文,從門,從月。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開門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 《說文》:“閒,隙也。”(從門,中見月。)本義是“門縫”。泛指“縫隙,空隙 ”,如《禮記樂記》:“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閒也。”後來也表示“空閒”,如《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憂念遑遑,未有間寧。”

閒 (閑)會意字。從門中有木。《說文》:“閒,闌也。”本義是“柵欄”。如《易家》:“人閒有家。”(閒:闌也。)後來也表示“閒暇 ”,如賈誼《鵬鳥賦》:“止於坐隅兮,貌甚閒 暇。”“閒”和“閒”又作爲通假字,意思是“空閒、清閒”,如李白《廬山謠》:“閒窺石鏡清我心。”

在一般情況下,“閒”和“閒”是不相通,只有在“空閒”的意義上有時寫作“閒”,漢字簡化以後,“空閒”的意義寫作“閒”。

 

標籤:近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