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主題的確定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目的是藉助團體動力促進學生心理成長,包括完善健全人格、提高適應能力、開發自身潛能。因此,教師備課時的第一關鍵是心理成長主題的選取。主題是一節課的“靈魂”,合適的主題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更樂於投入課堂活動,參與討論,進而達到昇華課堂的效果。目前的心理活動課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師要選擇教材或主題來上課,這給心理教師提供了自由選擇的空間,但也要求教師要有更強的辨選能力。那麼,如何確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題呢?

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主題的確定

一、專而精

心理健康課的主題應是專一、有針對性的,靈動但不盲目,儘量不在一節課中出現多重主題,否則教師在備課時會目標不明確,實踐中也會出現課堂脫節的現象。筆者曾上過一堂“生命啓航感恩同行”的市公開課,由於剛當母親,筆者對這一主題深有感觸。筆者認爲,生命來之不易,感恩是主線,珍愛生命則是對母親的回報。於是設計了“感恩生命”與“珍愛生命”雙線並行,在暖身活動中安排律動入場,護蛋體驗,讓學生感受母親懷胎十月的艱辛及生命的易碎。在“感悟生命”環節中設計:①質疑揭題———我從哪裏來;②生命探源。在“感念母恩”環節中設計:①母談孕事憶苦思甜;②精靈問世幸福瞬間(照片);③真情告白心靈碰撞。活動至此,學生心靈的“情”弦已被撥動,情感的洪流已達到高潮。爲了把“保護生命”這個主題同時推進,筆者設計了第四個環節———“守護生命”,以及第五個環節———“愛在昇華”的兩個活動:換位遊戲、激情宣誓,再次把兩條主線連結到一起。雙重主題的設定實屬不易,筆者雖在過渡語上下了功夫,詳案水到渠成,無縫連結,但真正進入課堂教學,問題一下子就放大了。有人說過:教育是慢的藝術,學生的吸收能力有限,一堂心育課只要能收穫到一個顯著的效果,就算成功了。而筆者設計的這堂課打算同時實現“感恩生命”和“守護生命”的目標,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的同時又要學生學會保護生命,結果反而達不到預期效果。後來筆者進行二次重構,把“守護生命”放到另一課時,對一些細節也重新整合,結果在市賽中喜獲一等佳績。漢代劉安說:“逐鹿者不顧兔”。一堂心育課目標專一,內容逐層推進,定可達到目的,不至於顧此失彼,從而做到專而精。

二、小而實

一節課要避免主題範圍過大。許多心理輔導教師在確定主題時,沒有認真考慮主題的範圍和課堂容量。主題範圍大了,教師可選擇的內容、形式也就多,容易走入面面俱到、蜻蜓點水的誤區,導致難以在一節課上完成輔導任務。筆者曾聽過一位新教師的素質課“情緒萬花筒———喜怒哀懼”,一堂課40分鐘,常見的4種情緒都要滲透,教師帶着孩子一一分辨,還未深入探究這種情緒及如何化解不良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急着去了解另一種情緒,結果在下課鐘聲響起時輔導任務還未完成。如果這位教師能縮小主題的範圍,如“憤怒來敲門”“將快樂進行到底”,一節課一種情緒,從“認識情緒”到“合理調控”,再到“鞏固強化、擁有健康快樂的情緒”,一課一得,那麼,學生在每次活動過後都能“撥開雲霧見光明”。

三、近而深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心理髮展水平不同,其行爲表現也會不同。教師應深入瞭解每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需求,明析他們的認知水平、困惑及其共性與個性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密切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最渴望得到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對活動感興趣,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做課前調查,或根據學生來信選題,都是瞭解學生的好方法。例如:透過課前調查,筆者得知剛入學的新生面臨新環境及新的學習狀態的適應問題,於是設計了“我是小學生啦”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討論“我是小學生了,我會……”教師耐心地挖掘、引導,那麼,學生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將自然地被催化和昇華,從而催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又如“朋友,別讓誤會使我們分開”是針對“悄悄話”信箱中朋友之間因爲誤會導致友誼破裂的問題。這時教師有必要對同伴交往的技巧進行輔導,使學生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我反省和溝通,以恰當的方式來處理誤會。總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心理教師任重而道遠。我們要靜下心來潛心研究,積極尋找切合學生的“專、小、實、近”的輔導主題,審時度勢,將課程設計得更合理、科學,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傾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