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泉城》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泉城》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泉城》教學反思15篇

《泉城》教學反思1

《泉城》一課是一篇語言非常優美,結構非常清析,層次非常分明的文章,學生學習起來比校容易,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深情朗讀能力,但一節下來,好像我的目標並不沒有達到。經過同事們評課,我的自評,我覺得倒致這節課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我沒有真正明確了教學目標,沒有真正做放手教學,沒有真正做到“學生知道了的不講,學生透過自學能解決的問題不講,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能解決了的問題不講,學生透過查資料能解決了的問題不講。”總而言之,我還是沒有真正解讀了教材,沒有真正明確了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提出問題。

二、自讀自解,理解課文,解決問題。

三、彙報交流,加深理解,討論問題。

四、觀看視頻,感受文字,培養感情。

五、朗讀課文,走進文字,表達感情。

六、課外延伸,激發興趣,拓展視野。

七、總結全文,交流感受,學有所獲。

縱觀整個教學環節,問問題出在第三個上面,我總是不放心學生自學理解不了文字,總是一味地把學生往自己的思路上引,總是設好了圈子讓學生往裏鑽,難怪教學環節在這兒出了問題呢。如果重新設計這一堂課的話,我想這樣是不是更好點?第一步還是溫故知新,引出課題,進而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第二步,學生自由學習,這兒的方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自學,也可以同桌共學,還可以小組討論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就知道孩子們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沒解決,從而引出第三步,學生提出沒有解決的問題,教師引導全班學共同討論學。如果學生自己學習的效果就很好,第三步則可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讓學生在親身觀看了視頻以後,說出感受,既而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對泉城的喜愛之情,學生可以用各種方式朗讀,從而使課堂創造高潮。第四步則可以讓學生當小導遊把泉城介紹出來,之後就是課外延伸,總結全文了。這樣既有了朗讀的時間,也有了說話的空間,課堂氣氛也不致於那麼壓抑了。

“字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學會運用,朗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是代替作者講話。”今天我又學到了一個新理,我確實找到了自己的差距,自己工作的問題,在指導學生朗讀上,我還得花費一番功夫,四年級,現在做起還爲時不晚。

《泉城》教學反思2

關於濟南的泉水,很小的時候就有聽聞,上師範的時候,有機會去了濟南,親眼見到了那姿態各異的泉水,驚歎之餘,真想寫下它來,可是在教科書中就知道老舍先生已經寫下《趵突泉》這一名篇。

今天又一次走進濟南《泉城》,遺忘了的記憶如潮水般涌出。《泉城》中多眼泉水,在作者的細緻的描繪中各展丰姿。

教學本課,首先透過自讀了解全文內容,學生說說在濟南看到了那些著名的泉池?整體掌握全文。接着步入文字語言文字,學生透過細緻讀自身喜歡的“泉池”,從文字的字裏行間中找出喜歡的原由,給大家介紹介紹。在深入文字時,抓住作者如何將不同泉池的特點描寫得生動詳盡的,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

片斷:

一個學生在讀“泉水便從老虎口中不時地噴吐出來”時,將“噴吐”讀成了“噴”,抓住這個契機,因勢利導,請學生聯繫上下文,說說是此處是用“噴吐”好,還是“噴”好。

生:我覺得“噴吐”好,因爲這段中有這樣一句“水聲暄騰,晝夜不息”這裏說明水量很大,噴的時候,一定還有些水從虎口中流出,所以纔是“噴吐”

生:我也覺得“噴吐”好。因爲這裏的水是從老虎口中流出的,老虎的威風都在這兩個字中表示了。

生:我覺得“噴吐”好,這一句中有個“不時”的詞,說明水沒有間斷,而噴有時要停歇一下。

最後,我們一同到課文的第一段,欣賞沒有看到的,作者沒有機會描繪到的“泉眼”。體會泉水的聲音,姿態不同,加深對泉水的整體印象。

學生課堂表示十分積極,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也有獨到之處。

《泉城》教學反思3

《泉城》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泉城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濟南泉水多如繁星,卻各具風采。作者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描寫了濟南名泉的奇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寫珍珠泉抓住它的神奇,五龍潭則體現其泉多的特點,黑虎泉展示了它的氣勢大,趵突泉則詳細地介紹它的面積大、池水清及泉的美。作者用詞準確,描繪得相當細緻:一個“涌”字彷彿讓讀者感受到珍珠泉水流勢快及水的多;“冒”則讓人感受到泉水少而緩。“匯注”則是說泉水從幾個方向流入,而“噴吐”則是強調泉水流量多流勢猛。如何讓學生體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課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並採用了對比法和情境法,讓學生感受到了全文的語言魅力。

比如:在比較“涌”與“冒”時,學生認識到二者意思接近,但對於二者區別卻不清楚。這時顯然學生還不能深入文字,瞭解珍珠泉和趵突泉水流特點。這時我提出“這兩個詞可以互換嗎?"學生衆說紛紜。我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透過比較,學生從“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感受到珍珠泉水流相對少而急用“涌”,而用“冒”是因爲趵突泉泉水多而緩。二者是不可互換的!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透過讀,豐富孩子的情感想象。我引導學生開展了賽讀,評讀。透過賽讀、評讀,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最終達到透過讀,豐富學生情感想象的目標。

《泉城》教學反思4

《泉城》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泉城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濟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卻各具風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古人曾以百尺珠簾水面鋪的詩句讚美珍珠泉。 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還粗的清泉,水花四濺,噴射數尺,壯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噴出三尺雪。作者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描寫了濟南名泉的奇麗景色,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原來我還設想用小導遊的形式,讓學生分別介紹四大泉,後來考慮到文章的重難點,我還是設計分成三塊。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珍珠泉的處理上,由於我沒有找到合適的課件,因此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透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透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地點,名字由來和特點,特點學生可能抓不住,因此我讓學生比較描寫泉水流動的詞語不同,由於已經給學生看了五龍潭和黑虎泉的圖片,體會到了這兩個泉的特點,因此,學生在說“匯注”和“噴吐”詞語的用法時說得比較到位。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點也是比較鮮明的,我先讓學生看圖說,然後去體會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後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爲什麼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其中有幾處細節,我覺得還需要好好反思和改進。第一,今天上課時我比較緊張,很多地方說錯話。對於學生的評價也有點詞不達意。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後,要求學生仔細反覆讀每句話,用筆圈圈點點,找出珍珠泉有哪些特點,這個問題一提,我就覺得不好,比較生硬,破壞了文章的美感和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在交流時我馬上改口說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況?說明我準備的還不夠充分,在試上的時候徐老師也給我提過意見,我忘了記下來。第三,學生體味文字不到位的時候,我有些急躁,“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還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從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冒學生體會不出,我就急於說看出泉水多,泉水急。第四,文章的總分總的結構清晰,結尾時我應該適時作好總結。讓學生學會這種寫法,寫作時可以學會應用。

《泉城》教學反思5

本課作者用極富詩情畫意的語言寫出了濟南神奇而美麗的泉水,重點寫了做著名的四處泉水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趵突泉。如何引導學生感受泉水的美而神奇是教學本課的重要任務。

我本次執教的是第一課時,第一課時是第二課時的重要鋪墊,所以我也是緊扣本課的“美”字展開教學的。我主要透過以下幾點展開教學的。

1、 調動生活體驗,感受美。

在檢查詞語的朗讀時,我不僅出示了生字詞,還花了大量時間去美讀感悟文中的四字詞語。爲了能激發學生的詞語的情感朗讀,我引導學生根據詞語想象畫面,你曾經在哪看過詞語多描繪的畫面?有些離學生生活較遠的詞語我就透過畫面,或播放聲頻來促進感悟。如此學生眼中看到畫面,心中便有了感情,口中便能讀出感覺了。我之所以花時間去讀詞,是因爲文中泉水的美我們的作者就是透過大量的四字詞語來描繪的。這些詞語理解了爲有感情朗讀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創設情境,激發美。

爲了讓學生能身臨其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我播放濟南泉城的風光片並配以動情描述,在學生被美景陶醉後,其心中對泉的美麗神奇之感不言而喻。他們不僅體會到了作者的體會而且還有自己的收穫,在表達觀後感時,學生激情滿懷讚美之詞溢於言表。有感情的朗讀第一自然段水到渠成。

3、 串詞成詩昇華美。

文中大量的四字詞語,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賦予泉城以詩情畫意。我巧妙編輯把四字詞語創作成一首讚美泉城的詩,這樣讓泉城詩韻更濃,學生在讀中感受泉城的詩情畫意。

總之這節課,我基本做到讓學生飽含深情地朗讀。課後反思還有一些環節做得不夠實,以後繼續強練教學基本功。

《泉城》教學反思6

今天在階梯教室上課《泉城》。就上課的情況談談自己的感受。

進入高年級以來,我漸漸地覺得語文課堂主題比較難把握。語文課教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大問題而且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存在於每堂語文課之中的問題。

經常提到語文老師對教材把握的準確性。把握教材包含着哪些方面呢?是對教學目標的明確?是對教材內容的準確理解?對教學方法的恰當運用?這些都應該包含在裏面。最重要的應該取決於教師對於文字的理解程度,歸根到底還是語文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文化積澱。

語文課似乎是很簡單,專業性不強,無非是讀書寫字。好像對於學生來說不教也會。我認爲語文之所以讓人感覺他專業性不強,原因還是在於執教者本身專不夠業。包括自身修養,文化修養,專業技術;不僅如此最重要的是三方面的有利結合。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的學科,那是因爲他的內容包羅萬象,而往往執教者會把教語文放在感知內容放上面忽略了學語文是爲了用語文。

《泉城》教學反思7

《泉城》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泉城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濟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卻各具風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古人曾以"百尺珠簾水面鋪"的詩句讚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還粗的清泉,水花四濺,噴射數尺,壯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噴出三尺雪。作者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描寫了濟南名泉的奇麗景色,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原來我還設想用小導遊的形式,讓學生分別介紹四大泉,後來考慮到文章的重難點,我還是設計分成三塊。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神奇”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透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透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地點,名字由來和特點。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點也是比較鮮明的,我先讓學生看圖說,然後去體會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後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爲什麼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上完課,其中有幾處細節,我覺得還需要好好反思和改進。

第一,上課時我比較緊張,很多地方說錯話,尤其是我的語言並是很美,這就讓我上如此美的散文很沒有底氣。很多地方提問和對於學生的評價也有點詞不達意。

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後,要求學生先自瀆第二小節找出珍珠泉的特點,這問題並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太理想化。而後讓學生找出神奇美麗的地方,再仔細反覆讀每句話,用筆圈圈點點,找出寫珍珠泉的神奇美麗,這個問題一提,我就覺得不好,比較生硬,破壞了文章的美感和學生的閱讀興趣。說明我當時準備不夠充分。反思時我想可以說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況?

第三,在講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我讓學生上黑板畫的時候,由於老師預設的不夠,學生體味不到“泉水百尺珠簾水面鋪”的情景,預期的效果也沒有達到。

第四,學生感悟的太少,沒有真正的從文字中感悟到美,就更不能內化成朗讀了,學生的感情沒有得到昇華。

第五,五龍潭和黑虎泉的教學中使用了表格,這就純粹的在分析課文,而不是在品析、欣賞課文,使課文失去了它的美感,學生在讀地時候也就乾巴巴的了。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了教師在上課之前挖掘文字的重要性。老師悟到多少也就意味着能交給學生多少,所以需要我們首先以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教材這一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其次要充滿智慧地深度開發教材的教育資源,“用好”、“用活”、“活用”文字資源,最後在具體的教學中動態生成最適應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內容。

《泉城》教學反思8

《泉城》這篇課文的結構很清楚,按照“總—分—總”的順序來介紹、描寫濟南的名泉: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四大名泉的寫作方法基本相同,怎樣把課上活,把自主權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讓學生在自由中獲得成功,那纔是教學的理想境界。因此對於這篇課文我想到了應該讓同學們分工合作,共同探討。

在教師讀第一段,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設想把學生分成四組,每一組專門攻一個名泉,但同時也必須對其他三個名泉有所瞭解,以便能回答別的同學所提出的問題。同學們可以用各種方法吃透本段內容,朗讀、提問、講解等等。同時教師可提供樣表,泉的名稱、位置、特點,以便學生理解,給學生一個頭緒,也可以不按照老師提供的,只要能領會都可。然後讓每組學生派一個代表當小老師,以各種形式呈現其成果,包括本組的其他同學都可參與補充,並向其他三組提問。而四組同學展開競爭,看哪組同學講得最好,合作得最好。舉例:如學習珍珠泉時,這組同學可以先朗讀,大家分工合作,分任務朗讀這一段,看朗讀得好不好。再講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麼?哪些地方寫得比較好?爲什麼?可以先對外提問,如不能很好作答,再由本組同學回答。如果能難倒對方那更好。

如果在課前能做好準備那更好,可以用各種途徑去搜集資料,包括濟南泉城的有關資料、圖片等等,到時也可以一一呈現,這樣這組的得分會相對上升很多。同學們在找資料,自學課文,分配任務,分工合作的過程中,相信同時也鍛鍊了他們的能力,而這篇課文老師不講也自通了,在自己着手學習的基礎上,相信比任何老師講都要來得有效,來得記憶深刻。

《泉城》教學反思9

《泉城》一文是四年級上冊的第八課。課文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抒發了熱作者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字很優美,很生動。所以我在教學中充分抓住關鍵詞句,再結合優美動聽的過渡語,從而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到泉城的美麗神奇。

針對這樣一篇需要學生積累背誦的美文,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感悟和品讀兩個方面,所以我決定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以下幾個亮點:

1、四年級是個比較特殊的年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比三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爲了突出四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我努力做到目標的整合。比如在教學設計時我從課後3的八個描寫泉水的詞語抓起,先讀準字音,接着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總的描寫濟南衆多泉水形態各異、聲音各不相同的句子,再由句子串起對四個名泉的整體感知,在這種整體感知中也感知了課文的結構。

2、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和寫法也很相似。介紹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描繪。所以我把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透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透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位置,名字由來和特點。

教學實施過程能按照教學流程進行,學生學得很投入 ,入情入境。朗讀配送也很有感情。仿寫方面需加強。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了教師在上課之前挖掘文字的重要性。所以需要我們首先以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教材這一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其次要充滿智慧地深度開發教材的教育資源,“用好”、“用活”、“活用”文字資源,最後在具體的教學中動態生成最適應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內容。

《泉城》教學反思10

因爲直到上課前,還有五名學生8、9兩課,還沒會背,國慶節就佈置了,怕背書呀。這一節課上得非常流暢,一課時基本結束,第二課時就可以完成課堂作業,拓展閱讀。主要的原因是預習得很充分,學生基本都能達到熟讀成誦,所以在讀準讀通方面基本不需要花什麼時間。這節課,前面第一段如果再緊湊一些,節奏快一點,後面正好可以留點時間進行寫字,那就完整了。

課間在辦公室,談到學生預習背書,有老師認爲沒講之前背書,學生背起來很難,因爲完全不懂,就靠死記硬背。這也是實情,可能等我兒子上學了,我會有更切身的感受。從理論上分析,小學階段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讓他們背一篇文章,應該是不費力的,我記得自己上師範時,爲了應付考試,明天考生物,今天晚上能把整本書基本背下來,只要定下心來,專心去背,一段一段地背,再連起來,反覆幾次,背書並不難,但是那些不專心的學生就難了,因爲他分神呀,像我班這五個學生,其中有三個可以說頭腦非常好,但就是定不住神,真正讓他們捺下性子,一定能背好。

如果說因爲沒有學,背起來很難,那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一遍當然難,生字還沒掃除,多讀就好了,學習了之後背,那也是多讀的結果呀,而且在教師講之前自己多讀,反而自己思考的東西多一些,受教師限制得少一些。一開始這樣做可能難,不適應,習慣了,語感會越來越好了,背書也會越來越快,腦子就跟刀一樣越磨越快。之前背書困難的,之後背書也不會比別人順暢吧,講完課文了,連讀準字音、讀能句子都做不到的也不少呀。

《泉城》教學反思11

《泉城》一課,位於蘇教版語文教材第五冊的第二單元。課文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介紹了泉城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並以優美的筆調,讚美了濟南泉水的奇麗。 本文介紹的是第一課時中對第一段的教學思考,教例如下:

說起濟南,自然會想起濟南的'七十二泉。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象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象明珠散落;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低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該段共三句,第一句點明泉多,第二句用“有的……有的……”句式,從形態,聲音等不同角度,反映濟南名泉的全貌,第三句點明其中的四大泉水是七十二泉中最負盛名的。 在讀過教材後,我落筆寫教案,卻發現久難下筆,心中一直纏繞着這麼幾個問題:

1、語文課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僅僅是領着學生在課文內容上糾纏不清嗎?實驗部接受課程改革後,每週僅安排8節語文課。去掉一節寫字課,一節作文課後,閱讀課也就所剩無幾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得到有效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恐怕在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需作新的取捨。

2、“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話說得沒錯。但是,沒有足夠思維活動的讀,是否有效?讀的外顯形式僅僅是照文出聲地朗讀嗎?是否應該增加說、演、畫等讀的其它外顯形式?

3、綜觀《泉城》一課,語言美則美矣,但是,那是以成年人的體驗與眼光抒發的美,三年級的孩子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去感受這份美嗎?我們怎樣把課文語言轉化得更爲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呢?

4、新一輪課程改革方案要求我們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校“生活教育理念”也一貫強調: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對話關係。但是細看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一些公開課、展示課,或許是爲了追求過程的流暢,形式的完美,能尊

重學生思維方式,允許學生當堂提出問題的,微乎其微!我們怎樣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呢?

鑑於以上考慮,根據教材特點,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讀中有思,引導提問,讀懂感悟第一自然段。模仿第一段構段方式,觀察課外活動場面,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寫話。

在實施該目標時,我作如下教學操作:

1、讀中仿句,幫助積累句式。

在讀過第一句後,我出示如下句式讓學生仿說:

說起無錫,自然會。

說起北京,自然會。

說起杭州,自然會。

說起,自然會。

這不僅幫助學生積累句式、擴充知識,還對活躍課堂氣氛有一定幫助。

2、讀中有思,培養質疑解疑能力。

古人說得好:“讀書無疑須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疑問是思維的契機,創新質疑則是創新的先導。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於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因此,在讀準第二句後,我鼓勵學生:“有什麼不懂的地方,請提出來。”此時,往往是課堂上最活躍的時候,學生在提問與解疑的過程中,盡享學習樂趣:他們提出:“白浪翻滾”一詞不懂,我引導學生聯繫“銀花盛開”配上動作,加以想象感悟;又提出“晶瑩剔透”一詞不懂,我以實物演示;還有同學提出“虎嘯獅吼”“秋雨瀟瀟”不明白,我領着學生在擬音中感悟。在理解之後,學生再進行感情朗讀,學生便顯得勁頭十足。

3、讀中有悟,發現句式特徵。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只要理解詞義,能感情朗讀,便大功告成了。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必定僵化。這一次,我讓學生再仔細讀這一句,找一找是否有什麼相同之處。學生一般能找出:⑴有四個“有的……”。⑵前兩個“有的……”是講泉的形態,後兩個“有的……”

是描述泉的聲音。⑶每一個“有的……”都是先講看到或聽到的情景,再講作者的想象。

4、讀中仿說,完成遷移練習。

幫助學生悟透句式特徵之後,我引導學生“將目光轉移到歡騰的操場上”,仔細看看同學們開展了哪些活動,是怎麼開展的?又採用先扶後放的方式,引導學生先說說第一個“有的……”。有了前一段教學的鋪墊,學生還是很願意說的,請聽:“同學們有的正在踢足球,一位同學凌空一腳,那球像長了翅膀一樣,直向球門飛去,守門員來個?猛虎撲食?,把球牢牢抱住。”此時,我又引導學生拓展思路——————-既能對運動器材展開想象,又能對運動時的動作展開想象,觀察其它運動項目,用四個“有的……”說話、寫話。

這樣的教學活動,也許過程不夠完美。但是,學生確實樂意投身其間,讀、思、說、寫合一,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語文能力。

《泉城》教學反思12

本課圍繞“泉城”這一關鍵詞,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濟南名泉的綺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作者採用“總—分—總”的順序,先總寫濟南泉不僅多而美:接着分別介紹了珍珠泉的“神奇”,五龍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生喧騰”和趵突泉的“大、清、美”。在教學本課時,光用語言的描述是遠遠不夠的,孩子們是無法想象泉城的樣子的。在教學第二課時時我採用了多媒體,讓孩子們看邊欣賞圖片邊來體會文字。對於農村孩子來說,用課件上課事件幸福的事。

在上課的伊始他們是興奮是驚歎,看着那一幅幅美麗的景緻,他們沉醉於其中。在視覺的欣賞後,我把重點放在了文字上,讓孩子們分別賞讀四大名泉的來歷及各自的特點。最後把視線停留在描寫四大名泉泉水流動的詞語,分別體會。

有了前面文字精讀和畫面補充做基礎,孩子們非常踊躍的交流自己的理解,讓我驚喜的是他們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看來只要教師認真的做好基礎引導,把課堂還給學生是可以落到實處的。

《泉城》教學反思13

《泉城》一文是四年級上冊的第九課。課文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字很優美,很生動。所以我在教學中充分抓住關鍵詞句,再結合優美的圖片、視頻,從而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到泉城的美麗神奇。

針對這樣一篇需要學生積累背誦的美文,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感悟和品讀兩個方面,所以我決定在導學案設計上突出以下幾個亮點:

1、四年級是個比較特殊的年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比三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爲了突出四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我努力做到目標的整合。比如在導學案設計時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弄清課文結構,接着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總的描寫濟南衆多泉水形態各異、聲音各不相同的句子,再由句子串起對四個名泉的整體感知,在這種整體感知中也感知了課文的結構。

2、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和寫法也很相似。介紹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描繪。所以我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趵突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再次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大、清、美”的特點,讓學生想象體會趵突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透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透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位置,名字由來和特點。

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其中有幾處細節,還需要好好反思和改進。第一,上課時我比較緊張,這就讓我上如此美的散文底氣不是很足。第二,在學生展示完第一自然段總的描寫濟南衆多泉水形態各異、聲音各不相同的句子後,本來我要對這個排比、比喻句再說明一下,但由於緊張忘了給學生分析說明。第三,學生感悟的不夠多,沒有真正的從文字中感悟到美,就更不能內化成朗讀了,學生的感情沒有得到昇華。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了教師在上課之前挖掘文字的重要性。所以需要我們首先以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教材這一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其次要充滿智慧地深度開發教材的教育資源,“用好”、“用活”、“活用”文字資源,最後在具體的教學中動態生成最適應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內容。

《泉城》教學反思14

《泉城》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泉城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2-5節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介紹名稱的由來,然後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

聽吳金富老師執教《泉城》,老師能抓住本文的中心句,即最後一段展開教學,先引導學習第一節,整體感受七十二泉美與神奇,再讓學習二至五節,體會四大名泉的各自特點,最後再回到最後一節,讓學生對泉城留下了較爲深刻的印象。教學中,老師能運用課件,利用圖片形象生動地把學生帶到各大名泉前,做到了文景的統一,使學生能更直接地體會到泉之美。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能滲透一些方法的訓練,如分號的用法、比喻句等。結合語境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如噴吐等。

聽完課後,我一直在想,《泉城》是一篇優美的寫景狀物的文章,這類文章有其共同點,即景美、語言美,而語文課就是語言文字的訓練課,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並在聽說讀寫中體會景之美。我覺得在有些地方還需要更深入地落實這方面的訓練。如朗讀的訓練,這篇課文許多句子都比較適宜朗讀,要透過朗讀來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泉水之美,並在朗讀的指導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其次,要重視詞句的訓練,如課文後專門有一個練習,抓住“匯注”、“噴吐”、“冒”、“涌”等詞語來體會泉水的特點,感受泉水那獨特、神奇的美,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滲透;四個“有的”說話訓練要體現層次遞進性;透過“白浪翻滾”“銀花盛開”“晶瑩剔透”“虎嘯獅吼”“秋雨瀟瀟”等詞語的理解朗讀來體會泉水的美,達到豐富想象的目的。最後,本文2-5節層次分明,也可抓住展開訓練。

《泉城》教學反思15

《泉城》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泉城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這篇課文景美,語言美黃老師在教學中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注重朗讀的指導、訓練。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只有讀,才能“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這節課建立了“以讀帶講,以讀促思。”的教學模式。只有讀,纔有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整節課上,書聲朗朗。學生讀中有思,讀中有悟,讀中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而且,讀的方式多樣化,有個別彙報讀,感悟後小組讀,齊讀,甚至有教師的激情範讀。

藉助文字,喚起學生的主觀體驗。

學了第二自然段內容,在學生配樂朗讀的基礎上,談談你想對珍珠泉說什麼。這樣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觸摸文字,與作者的心靈去碰撞、去交織,產生靈動的思維火花。

注意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課堂上,我們見到教師總不忘提醒學生在書上圈圈、點點、畫畫,這對於中年級學生讀書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因爲我們發現學生沒有很好的讀書習慣,讀書總是那麼的隨意。有了這樣長期的訓練,我們就不愁到了高年級,學生讀書還不會做批註,不會做筆記了。

標籤:教學 泉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