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孔乙己選才記

各位老師: 

     今年高考後,我應《常德日報》編輯部之約,寫了一篇高考下水作文,發於7月17日《常德日報》上,現不揣冒昧,轉貼於此,一是以示對曹陽先生的有關高三作文教學計劃的響應(該計劃非常好,操作性很強),二是希望大家共同探討教學中可供操作的東東。 

孔乙己選才記 

湯登仲 

當今各類《人才大典》編輯出版活動花樣百出,方興未艾,風氣之盛,驚動天庭。在升入仙界的各類人才的強烈要求下,玉帝傳旨讓孔乙己擔任主編,評選傑出人才,入選者姓名及其事蹟編入《天庭傑出人才大典》。 

孔乙己受命,意氣揚揚,青白臉色泛起紅光。他想出了兩道考察人才的題目:一是“雪化了變成什麼”,二是要求應選者舉最得意的一項業績來證明自己是傑出人才。 

宋代大儒朱熹搶先上前答第一題:“萬紫千紅總是春。”孔乙己嘲笑道:“如此博雅公,竟也茫然無知。”朱熹滿面羞慚,退了下去。王安石上前道:“春風又綠江南岸。”孔乙己顯出不屑的神氣直搖頭。衆仙頓覺此題高深莫測,一時誰也不敢上前。諸葛亮一旁自忖:“兵不厭詐,虛虛實實,莫非……”於是上前坦然道:“雪化了變成水。”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敲着桌子,點頭說:“對呀對呀!到底是諸葛亮。三個臭皮匠怎能抵得上你呢?” 

諸葛亮接着舉自己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的事,來證明自己是個傑出人才。孔乙己正在喝茶,“噗”的一笑,花白鬍子沾滿茶水:“你怎能大開城門?萬一司馬懿父子殺進城來,你如何對付?”諸葛亮笑道:“山人妙計,他豈能識破?”孔乙己正色道:“以前戰爭有用空城計的嗎?”“沒有。”“兵書上有嗎?”“沒有。”“書上都沒有,你怎麼能用?還虧你自稱人才。”諸葛亮心中納悶,一時不明箇中玄機,只得退下沉思。 

司馬光上來效法諸葛亮答了第一題後,舉小時砸缸救人的事證明自己從小聰明過人。孔乙己道:“救人何必砸缸?你可以拉他出來嘛。”司馬光答道:“我那時人小,夠不着。”“你可以舀水嘛。”“沒有工具,再說也來不及。”孔乙己沉吟半晌:“大反常規,不可理解,不可理解呀。”他猛然大悟:“那口缸是誰的?”“鄰居的。”“你看你看,砸了別人的缸,自己又得個救人的美名,這怎麼能評爲人才呢?” 

此時,蘇軾走上前道:“孔先生,這樣的評選我不參加也罷。我只想說,橫看成嶺側成峯--”“我知道,遠近高低各不同。”“知道就好,”蘇軾道,“辦事決策看問題,角度不同,方法各異,隨機應變,有效則可。爲什麼一定要墨守成規,死搬書本?”孔乙己漲紅了臉,額上青筋條條綻出:“你看看人間吧!不墨守成規,不死搬書本,你能做對標準化試題?做不對標準化試題你能得高分?沒有高分你能考上大學?考不上大學你能有文憑?沒有文憑你能就業?沒有就業你能創業?沒有創業你能成爲人才?沒成人才你能編選進……” 

孔乙己話未說完,忽覺臺下沒了動靜,定睛一看,原來衆仙已倒了一大片。原來衆仙自愧弗如凡間人才遠甚,急火攻心,昏厥所致。 

                       (本文發表於2000年7月17日《常德日報》) 

[文思剖析] 

本文是我於2000年7月12日受《常德日報》“生活週刊”專欄編輯之約寫的一篇下水作文。在此之前聽考生說起作文題,我馬上就想到了《雪化了變成什麼?》那篇文章。命題者的意圖是很清楚的.。爲什麼要以“答案是豐富多采的”爲話題寫文章?這不正反映了前幾年對教育現狀的討論與反思嗎?大到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小到個性的塑造、試題的解答,我們都應該鼓勵多樣化,鼓勵不拘一格,鼓勵創新,這樣我們的民族纔有生機,國家纔有希望。命題者特別在[注意]中說明:“這個話題的範圍是很寬泛的,只要與學者的這道題引發的思想感受有關,都符合要求。” 

由此可見,如何根據學者的這道題“引發”思想感受是審題時至關重要的一環。引發的形式有多種: 

    一、可以是“定向”引發,即學者已給你定了向,你就給“答案是豐富多采的”這個話題補充更豐富的材料,文章的觀點也就是“答案是豐富多采的”。這種“引發”只有材料,而沒有自己的觀點。 

    二、可以是“縱深”引發,即對話題加以深思,學者所提到的只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就好比是太陽東昇西落一樣的客觀存在。如果只是用多種材料來說明“答案是豐富多采的”有什麼意義呢?我們應該由“答案是豐富多采的”想到,既然“答案是豐富多采的”,那麼我們就要肯定答案的多樣化,鼓勵創新。 

三、在“縱深”引發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反向”引發。即根據正面的話題,結合現實思考:現實中有沒有反面現象。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你爲什麼要提倡“答案是豐富多采的”?你爲什麼要鼓勵創新?不就是現實生活中存在搞唯一答案的現象嗎?不就是生活中有專門搞本本主義的現象嗎?不就是現實生活中有守舊的現象嗎? 

基於以上思考,我決定根據報紙的大衆化的特點,採取有趣味性的、較新穎的手法--借古諷今,寫下了這篇文章。 

借古諷今的文章,往往採用反話正說的寫法,讓荒謬的言論用一本正經的話語展示出來。孔乙己的言論可以說是反映了唯書本、唯文憑、唯陳規的人才觀,其根子則在應試教育與社會對評價人才的固有觀念與做法。 

對反面現象的批判就是對正面觀點的肯定,而且文章中“雪化了變成什麼”的多種答案,諸葛亮、司馬光的行爲,蘇軾的質問,都反映了真正的人才敢於創新的實踐與對“答案”多樣化的呼籲。 

標籤:孔乙己 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