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懷疑與學問 教案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後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3.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教學設想

本文是歷史學家顧頡剛寫的一篇談治學方法的短文。他根據古代著名學者的治學經驗和自己的治學經驗寫成此文。文章寫得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短短的篇幅把幾個重要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學習的東西。論點的提出,論據的使用,論證的特點,語言的特點,都有值得學習之處。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單元議論文中見到過,有的則是本文中比較突出的或新出現的。

教學重點可放在理清文章結構以整體把握文章、先作論述後提出論點、層進式論證、正反說理對比論證、語言特點等方面。

教學課時

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教師:一個人從事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並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後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麼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啓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2.佈置閱讀思考題

教師:爲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些問題應如何回答。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麼?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麼?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麼?分論點的提出有什麼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繫?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思考題五: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3.學生各自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着重考慮思考題一(結構層次)的回答。

4.學生朗讀課文(叫兩個學生朗讀)

5.講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提問: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麼?(同學回答畢,教師酌情適當講評。)

講解:這篇文章有六個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一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棗程頤”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棗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麼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麼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後再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第二部分(3?段)闡明總論點,這是本文的論證部分。這個部分分兩層寫:第一層是第3?段,第二層是第6段。這兩層各圍繞什麼中心來寫?它們和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繫?這兩個問題同學們在課後也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佈置作業

完成思考題二一六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先作論述後提出分論點。

2.層進式論證、對比論證。

3.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過程

1.逐段講解課文

第1、2段

提問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麼?

講解: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提問二: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講解: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爲增強。

第3段

教師:第三段在文章中是個重要段落,但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同學們閱讀時要多加思考。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話:“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③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觀察。④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對這段文章,有幾個問題需要弄清楚。

提問一: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係的理解,下面幾種看法哪種是正確的?爲什麼?

A.①│② ③ ④ B.① ② ③│④

(並列) (並列)

C.①│② ③ ④ D.① ② ③│④

(因果) (因果)

講解:D是正確的。因爲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而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問二: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講解: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後面所言,並非做學問的實例。

提問三: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講解: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一個問題棗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着就談論這個問題。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麼,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係到全篇中心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爲後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第4段

提問一:第四段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講解:這段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爲它‘是’;不信它,因爲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麼科學根據”)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爲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提問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層?爲何?

講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層。第一層提出文章的總論點(“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舉例說明在做學問中如何以懷疑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則是在第二層說明的基礎上作出結論,指出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在於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本文是在提出總論點後設立分論點加以論證,第三段以一個方面論證總論點,闡明爲什麼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是第一個分論點的內容,本段第三層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第5段

提問一: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爲什麼寫了第四段還寫第五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相異?

講解:一、第四段說的是對於“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五段則說“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纔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四段,又寫第五段,可見作者構思的周到。二、第四段側重說懷疑思索是爲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五段側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纔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纔是自己的學問。”

提問二:本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講解:本段用了正反對比(“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第6段

提問一:第六段第一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講解:這句在文章中起兩個作用:一、揭示第一個分論點,提出第二個分論點。第三、四、五段在總論點提出後,先作論述,然後在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個分論點棗“懷疑”是“辨僞去妄的必須步驟”,這個分論點說明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的一個方面,從一個方面回答爲什麼說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闡明瞭總論點;後一分句提出第二個分論點棗“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從另一方面回答爲什麼說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闡明總論點。二、承上啓下,使前後部分緊密相聯,全文渾然一體,而且使前後部分具有層進關係,論述深入一步。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論述的總結,後一分句啓下,提出後文要論述的論點。“不僅……,也……”,分句之間是遞進關係,使文章前後部分具有層進關係,論述深入一步。

提問二:本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繫?

講解: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棗“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二、(“對於別人的話……一切學問纔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再從正面闡明:“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纔有問題,有問題纔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纔會起來。”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纔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舉實例論證論點。這一層分兩小層:第一小層是“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向塾師發問的事例爲證;第二小層概括指出“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到段末)歸納作結,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再從反面強調:“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2.講解兩個重點

提問一: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講解:“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一、第四段“我們信它,因爲它‘是’;不信它,因爲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五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纔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纔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透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三、第六段“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纔有問題,有問題纔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纔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後從正面說理,闡明爲什麼“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四、第六段“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後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提問二: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講解: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如:“我們信它,因爲它‘是’;不信它,因爲它‘非’”。這短短兩句,15個字,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纔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是一個長句,70餘字,對“這樣纔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的產生”,作了準確的精闢的論述,蘊含着豐富的內容。“一切學問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不但……,就是……”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意思;“抱懷疑的態度”,“和書中的學說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具體、細緻、深入、有序地說明學問家是如何才把“新學說”“建設”起來的;四個“常常”,多次重複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纔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是對上面論述的一個精當的總結,準確指出“這樣”做是“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的必要條件,闡明瞭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說而言,“更善”,說明優於“過去”的學說,“更新更善”,精當地說明了“新學說”的發展性,優越性。這70餘字的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瞭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及其相互關係,懂得懷疑精神對於做學問的重要性。

2、瞭解議論文常用的幾種論證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理解本文運用分論點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學會緊扣中心論點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在學生懂得懷疑精神對於治學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教育學生養成好問的學風,成長爲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四)美育滲透點

藉助分論點有力地支撐中心論點的嚴謹的結構美。

二、學法指導

本文語句通俗易懂,可在學生對議論文的文體知識已經有一點了解的情況下,透過閱讀,辨析論點、論據及運用的論證方法,掌握課文說理的思路,結合分析理解書後習題四,以加深對本文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論證論點,是學習的重點,可以透過放手讓學生閱讀,小組討論、辨析來完成。

2、學習本文運用分論點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論證思路,是學習難點,需要教師作必要的分析、歸納。

3、文中所說的治學要有懷疑精神的觀點,與遇事不想動腦筋多思考,一味依賴別人的滿天問的做法是有本質區別的,這一點對於學生來說,可能會分辨不清,教師宜作一點提示和引申。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議論文三要素知識,整體瞭解文章內容、思路、及所用論證方法。

2、結合練習四,比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師在課上,—方面要對本文運用分論點層層深入論證作點撥,另一方面,可以與學生一起,另選事實作論據替換文中的事例,以幫助學生掌握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思路:在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重點分析文章運用分論點逐層論證論點的方法,分析文章如何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進行論證,以求學會這兩種論證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結構,着重分析理解本文運用分論點逐層深入論證中心論點的特點。

(二)整體感知

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從小就有懷疑的精神,讀書時善於提出疑問,他一生在史學領域有許多獨到的研究,爲祖國的歷史學作出了寶貴的貢獻。《懷疑與學問》是他的治學經驗的結晶。這篇文章深刻地闡述了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對於培養開拓精神和創造精神,是大有益處的。

本文議論的是怎樣做學問,作者善於層層深入地闡述問題,既擺事實,又講道理,並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論點,因此,文章雖短,但論證全面而透闢。

(三)教學過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學者、名人的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故事匯入。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高爾基曾經說過:“愛書吧,它是你知識的源泉”;對於過去的文化,毛澤東曾經說過:“要批判地吸收”;邦達列夫(原蘇聯)曾經說過:“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懷疑,在探索”。書上說的,難道還要懷疑嗎?懷疑與學問有什麼關係呢?

今天我們學習《懷疑與學問》就是要闡明“懷疑”與“學問”的關係問題,即“學則須疑”、“學者先在會疑”。

2、預習檢查

教師範讀課文,要求:

(1)概括出本文議論的問題。

(2)理解“學者先要會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的意思。

3、劃分段落,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第二部分: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

第三部分: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4、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題:

(1)本文的標題是不是中心論點?如果不是,中心論點是什麼?

(2)本文運用了哪兩個分論點緊扣中心論點進行論證的?兩個分論點之間是並列的關係,還是層進關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

(1)本文的標題只提出了本文議論的問題,即懷疑精神與做學問的關係問題,所以只是論題。本文的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

(2)分論點一: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須步驟。

分論點二: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兩個分論點之間應是遞進關係。可從文章概括兩個分論點的一句話運用的關聯詞看出來。這句話是“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5、指導研讀第3至5節及第6節,着重透過節內句與句之間的關係的分析,加之朗讀體會,感受本文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特點。

明確:3—5節爲論證中心論點,提出並論證第一分論點。

3—4節論述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第3節,側重論述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第4節緊承上文,點出第一層的中心意思,闡明怎樣正確對待傳說的話。第5節論述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此層是對上一層的`引申和擴展。第6節,首句承上啓下,前半句歸結上兩段所論述的共同論點,後半句提出本段的論點。接着先從正反兩面講道理,再擺事實進行論證。最後指出“墨守前人的舊說”的惡果,從反面論說了懷疑在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方面的意義。由此,層層拓展,進行論證。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着重從文章整體入手,透過閱讀、分析、體會,懂得了做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的道理,特別是本文擺出中心論點後,運用分論點的形式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文中所說的治學要有懷疑精神,與遇事不動腦,一味倚賴別人,滿天問的做法是有本質區別的。文中所說的懷疑精神,在第4節這樣闡述:“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可見,文中所說的懷疑,是建立在動腦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學問的表現。

(五)佈置作業

1、整理本文結構提綱,加深理解,本文層層深入論證的特點。

2、繼續朗讀課文,分析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本文是如何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進行論證的,練習替換論據,學會運用這種論證方法寫議論性的文章。

(二)整體感知

議論文提出的論點要爲人所信服、接受,必須選用翔實有力的論據來證明。事實論據越確鑿、有代表性,理論論據越能經得起實踐檢驗,就越有說服力。擺事實、講道理,是絕大多數議論所採用的基本論證方法,本文也是這樣。引證、例證、分析事理透徹詳盡,有很強的說服力。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本文論證論點,說明事理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試舉例分析。

明確:本文突出地採用了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引證:文章開頭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學者程頤和張載的話作爲論點,又作爲論據,很有說服力。中間又引了孟子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並作了闡釋,這“也就是說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與該段的小論點十分切合,也十分精當。例證:爲了論證對於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舉了古書上“三皇五帝”和“腐草爲螢”兩個例子,使人確信古書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

2、結合完成練習四,加深對擺事實、講道理論證方法的理解。

3、試着在文中運用引證和例證的地方,選用別的論據來替換,看誰找得既多,又與文章論證的論點緊相吻合。

4、以“我嚐到了懷疑的甜頭”爲題,寫一段議論性文字,要求所舉例子能證明觀點。

(四)論點和論據是被證明與證明的關係,論點能統率論據,論據能緊扣論點。我們不僅要學會扣住論點選擇有說服力的論據,還要能夠從材料中準確地提煉出論點。

(五)佈置作業

仔細觀察身邊發生的一次糾紛,邊聽邊辨析各自的觀點及運用的論據,然後就此提出自己的某一觀點,並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論證,寫一篇以議爲主,敘議結合的練筆。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結構,理解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係。

2、分析論證方法及其作用,體會議論文語言嚴密性的特點。

3、把握文章主旨,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懷疑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結構,理解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係。

2、體會議論文語言嚴密性的特點,分析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主旨,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懷疑精神。

一、自主學習,品結構之美

1、朗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仔細思考中心論點是怎麼提出來的?

中心論點: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如何引出:引用古代學者程頤、張載的名言來提出中心論點,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論證論點的有力論據,使論點說服力更爲增強。

2、爲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論點?分論點之間是什麼關係?

1、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2,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兩者之間是遞進關係。

3.梳理文章結構。

第1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

第2部分(3—6段),闡明總論點,提出分論點。是本文的論證部分。

二、小組合作,探論證之美

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的論證方法並說說其作用。

點拔:

舉例論證

舉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爲螢”的例子,連續多次追問,告訴人們應該以懷疑的精神做學問。

第6段舉“大學問家戴震幼年善於多問”的例子,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道理論證

孟子的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論證我們對於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

迪卡爾的名言“我懷疑,所以我存在”。引迪卡爾的名言與戴震的事例相呼應,論證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對比論證

我們信它,因爲它“是”,不信它,因爲它“非”正反對比論證,我們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

三、賞析語言,悟文字之美

本文邏輯嚴密,語言準確,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並結合議論文語言的特點簡要分析。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示例: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這句話中強調的是懷疑對學問家的重要。所以“一切”就不顯得絕對了。這句話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

四、課堂練筆

你是否贊成文章的論點?如果贊成,請再舉出相關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1.毛澤東說:“多想出智慧。”

2.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並不下斷語,這纔是缺點。(魯迅)

3.俗話說:眼見爲實,耳聽爲虛。

4.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產生疑問,發明了萬有引力。

5.李時珍發現古醫藥書籍中的謬誤,發憤編寫出當時最完備的醫藥寶典《本草綱目》。

五、課堂小結

“懷疑精神”指不盲從和迷信,有科學依據的質疑。學了本文我們在學習上要敢於質疑,用心研究,從而得到收穫的快樂和樂趣。

標籤:學問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