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對孩子的教育15篇

對孩子的教育1

教育提倡賞識的同時也講究批評藝術。教師的鼓勵猶如孩子心頭燦爛的陽光,而批評則是在學生心靈上空飄過的灰色的雲。如何讓他們撥雲見日豁然開朗,達到教育目的,考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覺得藝術地批評該這樣:

對孩子的教育15篇

批評時,給他時間,靜觀其變。以前班級裏有個李同學,平時經常出現小偷小摸行爲,學生之中影響也不好。又一次一位學生的尺子丟了,班會課上我首先叫大家安靜,說某個同學尺子之事,全班同學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李同學,李同學的臉一下子紅到脖子,我知道大家再一次將懷疑焦點對準了他,每個人心裏都有數。

我觀察了半天,看見李同學羞紅的模樣和一直搓着衣角的手。我知道,全班同學的目光像利劍般穿刺他的自尊。如何維護孩子的自尊叫他犯錯誤自省?我靈機一動,笑着對大家說:“請大家找找看,是不是尺子掉到哪裏去了?”我給了大家一箇中午的時間去找,決定下午再去詢問。

果然,我的等待有了結果,下午上課時,李同學滿臉興奮地拿着一把尺子跑過來:“老師,老師,我找到了,在櫃子角落裏,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尺子?”他邊說邊看着那個丟尺子的同學。我接過尺子沒有再詢問而是埋怨的口氣說了這樣的話:“你啊,叫我們同學找得好苦啊!現在李同學終於把你找到了,讓我們一起感謝李同學!”一陣熱烈的掌聲,不用說,李同學的臉還是紅紅的,依然搓着手,只是自信的目光閃爍着,大家利劍一般的監督變得和善友好,還用說什麼呢?事實證明,一段時間的沉默等待,良心的叩問已經讓這個幼小的孩子心神煎熬了許久,爛漫的誠實之光終於照亮他的心房,夠了達到目的了!

批評,不是教育者泄私憤的方式而是以治病救人爲目的。教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面臨情緒管理,教育者該是一個很堅強的自控者。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教我音樂的老師是個高高帥帥的男子,他一次上課,細心的我發現他眼角紅絲爬滿眼皮腫大,我猜他正在遭遇什麼。

老師平靜地叫我們開啟音樂書本教《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管樺的作品。我們在舒緩的旋律中跟老師哼唱,高大的教者邊講解邊教唱,教室裏瀰漫着溫柔的親情。忽然,老師哽咽了,唱不下去了。後面對音樂不感興趣的同學趁機哄,有的建議老師給他們自由出去玩樂,教室裏的溫情一下子被喧囂取代。

那時我們畢竟是孩子,孩子的想法又往往是隨意的,眼看課堂將出現混亂。只聽一個洪亮的聲音響起:“同學們,我也曾經是孩子,有美好的童年。我覺得運動是會帶給我們快樂,你們認同嗎?”一番話說到了那些頑劣孩子的心底的渴望。大家滿懷期待地等着被放逐。

然而,歌聲前奏從喇叭裏放出來,那個聲音又響起:“同學們,我們都有可敬的母親,我們都曾經是母親眼底最燦爛的風景和渴望。就在昨天,我的母親狠心地扔下我,永遠地走了,因爲病魔!”講述還在繼續,屋子裏變得出奇寧靜,我明白了我所看見的老師的遭遇。

起鬨的,叫嚷的,全部靜靜地想一個問題:我今天做了什麼?我的心在哪裏?是的眼前的老師依然淚流滿面,回憶教人神傷!一個失去母親的大孩子教我們這些小孩子唱一首關於母親的歌,能不動容嗎?

批評也要動之以情啊!批評儘量換位思考。換位藝術可以帶來心靈的契合,帶來情感的共鳴。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的。我帶的班級男孩子有四十幾個,女孩子有二十幾人,班級裏的這些小傢伙整天爲了一點小摩擦嘮叨到我這裏來,我對耳邊的這些聲音除了給予一些建議,有的呼聲大的還得打電話瞭解情況。

有個姓周的孩子沒有一個女生願意跟他做朋友,他在班級裏幾乎每個男生也不願意搭理他,孤家寡人的他有一次找我,告訴我他的孤獨感和不解:“老師,爲什麼他們不跟我玩啊?”我笑笑,看見孩子窘迫地後退幾步,臉紅了。我指指他說出他許多優點,比如大氣,比如力大無窮,比如熱心腸等等。他驚呆了,不好意思,擺手拒絕說自己沒有優點。我拍他的頭告訴他,成長的孩子該善於發現別人長處,多讚揚學習別人,別老盯着人家不足啊!他若有所悟點頭。

批評真的是門藝術,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話不假。我覺得批評也是一種溝通,需要理解,關注和共情。良師諍友催人進步,藝術地批評可以吹散孩子心頭的灰雲,引導他們感悟光明的人格,個性的自尊,助孩子頓悟成長。

從教十餘載,每天都面對一羣變化的孩子,以發展的眼光審視他們,以飽滿的激情感召他們,適當懲罰,相機批評,求真務實,我相信:時間悄無聲息,他們終將越來越好!

對孩子的教育2

切莫觸碰孩子的底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這是不容他人觸碰的。但很多人往往只知道堅持自己的底線,卻忽略了他人的底線也不容觸碰的事實,尤其是在對待兒童的問題上,很多成人常常忽略了兒童也有他們的底線。作爲父母,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很容易會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走進困境。

那麼,兒童有哪些底線是不容成人觸碰的呢?一起來看看。

1、某些丟人的毛病

幼兒往往對諸如尿牀之類的“毛病”十分敏感,因爲他們覺得這些缺陷會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丟面子”。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教師,都不應在小夥伴們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2、曾經的過失

一些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曾經的過失”,也會使得某些孩子長期耿耿於懷,只要有人提起,他們便會有“被揭傷疤”之痛。這些“曾經的過失”可能包括:某次遊戲得了最後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鍋,某次郊遊出了洋相,甚至小時候愛哭等等。

3、身體缺陷

一些諸如矮小、過胖、臉醜等生理或身體上的缺陷,儘管是“明擺”着的,但如果大人時不時提及也會使孩子失意。即便說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時瘦得皮包骨或樣子像難看的“小老頭”,也會讓孩子不快。

4、某些心理疾患

對於自己正罹患或曾經罹患過的諸如孤獨症、抑鬱症、多動症等與心理有關的疾患,幼兒往往更爲敏感。如果大人們經常掛在嘴邊,自然不利於疾病康復。即便疾病已痊癒,當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於是“揭短”,同樣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5、“私房錢”

儘管幼兒並不愛錢,也不懂得理財,但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儲存的“私房錢”做“結算”,甚至佔爲己有,孩子也會感到自己的隱私沒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護。

6、被體罰的經歷

被打、被罵、被罰站等體罰往往是孩子“沒齒難忘”的痛苦經歷,因爲不僅皮肉受了苦,心靈也可能受到創傷。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體罰,但在旁人面前頻頻提及過去的“受辱史”,仍然會使他陷入極度尷尬之中難以自拔。

瞭解了這些孩子們的底線之後,家長們就要注意了,這些底線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雷區,最好不要去觸碰。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不去觸碰孩子的這些底線也是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一種體現。如果家長經常去觸碰這些雷區,勢必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會導致與孩子關係的緊張。

爸爸媽媽,我想要這些禮物!

六一兒童節要到了,爸爸媽媽說要送我一個禮物。我回頭看了一眼房間角落裏堆滿的玩具,鋼鐵俠的面具,蜘蛛俠的玩偶,還有各種卡片和積木。去年我想要一雙新皮鞋,爸爸媽媽送給我之後說不可以穿着它玩沙子,不可以碰水,更不可以踢石頭。去去年我想要一個彈弓,爸爸媽媽說要拿到100分纔可以,我拿到了,他們又說不可以在小區裏玩,也不可以去學校玩。我忽然不想要禮物了,一點兒也不好玩兒。但是爸爸媽媽很開心地問着我問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以爲我會很高興。我說暫時保密,等我想到了再告訴他們,然後我問我的夥伴們:“你們想要什麼禮物呢?”

小A說:想要爸爸媽媽的愛

多簡單啊,爸爸媽媽本來就是愛我們的!小A可真逗。可是小A說,他希望爸爸媽媽能好好聽她說話,要睡覺的時候吻她一下,能來看她在學校的演出,難過的時候可以給她一個溫暖的懷抱,還要天天說我愛你。哦,小A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她總是週末才和爸爸見面。

嗯,好像是有道理,雖然爸爸媽媽都很愛我,但是上次聖誕節表演他們也沒來,這個禮物要記下來。

小B說:想要一天的自由

小B可慘了,每天都要去上補習班,咱們的春遊啊舞會啊都不能去。所以小B的禮物是要一天的自由。小B說要是有這麼一天,他肯定會興奮得睡不着覺的!我問他那這一天你要幹什麼呢?他說要去找我們玩,又改口說要看電視,看一整天的電視,想了想又不願意,要去海邊游泳看浪花!噢,親愛的小B,你真是呆在家裏太久了!

小C說:想要自己買衣服穿

小C的爸爸媽媽總喜歡給他穿花花綠綠的衣服,小C自己可不喜歡,他喜歡藍色的,酷酷的那種。這些大人們總是覺得自己的眼光很好,說我們不懂,真搞不懂這些大人。我的爸爸媽媽還好,不會讓我穿不喜歡的衣服,因爲我總是跟他們說我長大了。但是有一次我聽見他們和鄰居的王阿姨說我偷穿爸爸的衣服,他們笑得很開心,一點也沒看見我,我都快哭了!我不知道他們看見了,看見了還笑我,真是難過。

小D說:想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玩遊戲

小D的爸爸媽媽真是太忙了!忙得我都知道了!小D說他每天回家就和小狗penny一起玩兒,“可好玩兒了,沒人管我!”平時小D驕傲地說,所以當小D說想要和爸爸媽媽玩遊戲時我們真是嚇了一跳!好吧,原來小D也很可憐。

小E說:想要爸爸媽媽和我一起養成好習慣

什麼呀?爸爸媽媽總是跟我們說要養成好習慣,可他們的習慣是不好的嗎?小E撅着嘴和我們說:“纔不好呢,爸爸說垃圾不要亂扔,可是有一次在大街上隨便就把抽完的煙扔了!我問爸爸爲什麼呀,他說小孩子不要管啦!哼!”

哦,這真不像個好爸爸!

小F說:想要爸爸媽媽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哦,她說的是不要吵架。這一點我也同意,爸爸媽媽吵架什麼的可討厭了,互相不說話,有時候就大聲嚷嚷,媽媽還會問我:更愛媽媽還是更愛爸爸呢?爸爸媽媽吵架要幫誰?這可真難!我不知道。小F的爸爸媽媽整天吵架,一點兒也不像別的爸爸媽媽,但是他們可沒分開過,真讓人納悶。

只有小G說想要一個大大的螺旋槳,這個禮物就像哆啦A夢的任意門一樣真是太棒了!但是,誰知道爸爸媽媽會不會說:每天加練1個小時鋼琴,好嗎?

和孩子談人生

一天,正在一家小書店隨意翻看,一個小男孩擠到了我旁邊,後面緊跟着他的媽媽。男孩拿起了《侏羅紀公園》,媽媽拿起了另一本書,語氣稍顯急促地說:“買這本吧,我覺得這本比較好!你看,人生永遠沒有開始!”我瞟過去一眼,不知她是因爲想盡快把話說完以抓住孩子眼看着就要陷入侏羅紀的注意力,還是看到這本書個人內心比較激動,書名《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一不小心被簡化成了這樣。小男孩擡頭看了看,不爲所動,翻開《侏羅紀公園》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只聽得那位媽媽在一旁鍥而不捨地嘮叨着:“這本書真的好啊!你看看!買這本吧!哈?”男孩始終無動於衷。媽媽略顯無奈,閉上了嘴,自己開啟書看了幾頁,然後又放回了原處??

我忍不住在一旁着急起來,很想去提醒一下這位媽媽,跟孩子談人生是急不得的,況且,你自己都不知道這本書講的啥,怎麼談啊?我一邊鄙視着這個媽媽,一邊心想,哼,要是我來談,結果肯定不會這麼尷尬?

於是,回到家,爲了證明自己的談人生技能,我和兒子的對話開始了?

我從書架上抽出那本《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用充滿驚喜的語氣說:“兒子,給你看一本好看的書,裏面有很多畫的!”爲了第一時間抓住他的興趣,我特意強調了裏面有很多畫?

兒子看了一眼封面,沒說話?

爲了進一步引起他的興趣,我說:“你讀一下書名,看認識不認識這些字。”

他一字一頓讀了一遍,很得意這些字沒有不認識的?

我接着問他:“你知不知道這些字的意思?”此時開始漸漸引入?

他說:“什麼意思啊,不知道。你說啊!”

我鼓勵他說:“你好好想一下,一定能看懂。”

他以爲我在測試他,很認真地想了想,說:“意思就是人沒有太晚生出來,是不是啊?”

這時,終於到了我一展身手的時候。我開始耐心地講起來:“這本書講的是一個老奶奶的故事。她七十多歲纔開始畫畫,然後一直堅持,畫到了一百多歲。她……”

剛說到這裏被他打斷了:“一百多歲,然後呢?”

思路突然被他干擾,有點兒亂,我吞吞吐吐說道:“然後,然後就死了。”

他一臉得意地說:“哈哈,我就猜到她死了!”

這都哪兒跟哪兒啊?

清醒過來,我拼命拉回正題:“你有沒有覺得這個老奶奶很勵志啊?”

他說:“勵志是什麼意思?”

我用力地解釋:“勵志就是讓人覺得很受鼓舞,很有力量。”

他轉了轉眼珠子,說:“有點兒吧。”

眼看時機成熟,我說:“那你看看這本書吧。”

他又瞄了一眼封面,突然說:“你起來,上一邊兒去,別搗亂我看書,煩死了!”然後,抱起《史努比漫畫全集》跳上沙發看去了!

本來充滿信心的我就這樣被打擊了。看來,跟孩子談人生根本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但是,我也從失敗中總結出一些教訓,畢竟一百歲的人的人生跟他離得也太遠了,得談點兒比較現實的,最好是他熟悉的人,比如我吧。而且,不能太刻意地爲了談人生而談人生,最好是能夠不着痕跡,無形勝有形

於是,我開始等待下一次機會。很快,機會來了?

期末考試完領了成績單回家,兒子報告說,他們班的XXX是第一名,語文99.5,數學100。那小女孩我也認識,是他們班學霸。

我自言自語說:“每次看到XXX,我就想起了我上小學的時候。”

兒子一聽來了興趣:“爲什麼?你上小學怎麼了?”

我一看機不可失,趕緊說:“我上小學時跟她一樣學習好啊!我都是考雙百的!”

他好奇起來,問道:“那麼厲害啊!你小學在哪兒上的,也是在我們學校嗎?”

“怎麼是在你們學校?我在我老家上的!”

“你跟爸爸一起上的嗎?”

“我怎麼跟他一起上的?他在他老家上的。”

“爸爸,你小學在哪兒上的啊?”

他邊喊邊去找爸爸了,可我這重要的地方還沒講到呢!我不解,在哪兒上的小學有那麼重要嗎?

於是,到手的機會就這麼溜走了。不過話說回來,我除了小學時還挺輝煌,其他時間也不太能拿出手了。說到更加有教育意義的人生,那舍爸爸其誰啊,所以,要談人生,必須他這個高手來啊!那麼,就有了如下一幕?。

“我能有今天,還不多虧了那兩年嗎!”只聽爸爸不緊不慢的開始娓娓道來,一場大戲開演了。

兒子好奇地問:“那兩年是哪兩年啊?”

“你還記不記得?”爸爸問我。我用力地點點頭,表示那麼刻骨銘心怎麼會忘了呢!

於是,爸爸接着回憶:“那兩年我什麼也不想,天天躺在牀上看書,看着外面的火車……”

“你幹嘛看外面的火車啊?”被兒子打斷了。

“就是剛好能看到嘛!”

“你看書還看外面的火車,學習不認真!”

“我…我是看書看累了纔看火車的!”

“你看的是和諧號嗎?”

“嗯。”

“跑的快嗎?”

“快。”

“車頭是尖頭還是圓頭的?”

那條鐵路是廣深線,兩年以後,爸爸透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去了香港深造,開始每週一次往返在那條鐵路線上。可憐爸爸直到最後,都沒有找到機會講出這勵志的真相啊。

好了,經過反覆試驗以後,我的個人意見是,千萬不要跟孩子談人生,因爲他的世界永遠跟你的不同步。

過度護理不利於孩子的深度睡眠

很多家長會爲孩子的睡眠而頭疼,該睡覺的時候沒有睡意會纏着你玩,該起牀的時候怎麼也叫不醒。沒養成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對大人,對孩子都是有害的。

洋洋快2歲半了,是一個非常淘氣的男寶寶,尤其是不愛睡覺,爸媽一直拿他沒辦法。晚上一到睡覺的點,他就開始各種不情願,一會兒說再玩五分鐘玩具就睡了。等玩好後,又開始纏着媽媽講故事,等媽媽一個故事講完,都快晚上9點半了,牛牛的眼睛還是睜得老大。到了白天,洋洋就開始呼呼大睡,總要賴牀到八九點才能起來。而在午睡的時間裏,他總是在擺弄他的那些玩具車!

專家解讀:睡眠作息不好與睡眠週期相關。

很多孩子沒有良好的睡眠習慣,很多時候是因爲在睡眠可塑期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反而不經意間培養了一個不良規律。除了該睡不睡,不該睡的時候睡外,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睡眠週期就沒有養成,很多時候是父母引起的。比如,在新生兒期時,家長對他關注非常密切,一旦孩子一動立刻覺得他醒了,家長就會把他抱起,開燈看是怎麼回事,這一折騰,孩子就會處於淺睡眠狀態,父母的過度護理就會造成孩子每個睡眠週期都要醒一次,睡眠質量得不到保障,久而久之,孩子的睡眠作息就會紊亂。

專家支招:建立良好的睡眠週期。

①睡眠週期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個是非快速眼動期,包括1、2、3、4期,第二個是快速眼動期(深睡眠期),這5項形成一個睡眠週期。孩子如果受到某些干擾因素的影響,長期處於非快速眼動期的1、2、3、4期,意味着他一直沒有進入深睡眠期(深睡眠期會感覺人睡得特別沉,眼睛是轉動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細心觀察,從小就能區分孩子的睡眠狀態,別在他睡熟的時候打攪他,以免破壞了他的睡眠規律。

②養成睡眠的好習慣很重要。有些寶寶睡覺前玩得很興奮,即使是按時睡覺,也很難真正入眠。爸爸媽媽應在寶寶入睡前1個小時,讓寶寶安靜下來,讓他有心理準備。同時,不要講緊張可怕的故事,一旦發現寶寶有睡意時,父母應立即停止講故事,讓他及時入睡。絕對不要讓寶寶養成大人抱着,或搖着入睡的習慣。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三大心理問題

在我們的身邊存在着一羣這樣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們被迫留在家鄉,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對於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蛻變爲一年兩年才露個臉、見個面的符號和概念。他們有着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專家指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存在三大嚴重心理問題。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爲缺少父母的關注和呵護,情感會變得豐富而脆弱——依賴性和獨立性、衝動性和理智性、自覺性和任性並存,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爲:

自我封閉 性格孤僻

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緒失控 容易衝動

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16週歲以下,正處於身心發育時期,情緒欠穩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衝動。他們還容易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爲。有些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也易於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嚴重者往往還有暴力傾向。

認知偏差 內心迷茫

少數留守兒童認爲家裏窮,爸媽沒能耐,纔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裏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

留守兒童急需3大心理素質的培養

1、自信心的培養

“留守兒童”由於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管教,而隔代監護人爺爺奶奶等又常常溺愛或放縱他們的行爲,致使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較差,成績落後,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處,要善於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避己之短,揚己之長”,對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評價。教師要指導“留守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會克服自己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起到增強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養

挫折可以稱爲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挫折感在“留守兒童”的心理上表現很明顯,他們常常會由於考試的失敗、學業的擔憂、社交的障礙、缺少父母的關愛等方面的原因體驗到挫折感。他們的情緒常常處於失望、焦慮、沮喪等緊張狀態。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的分析,從主客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並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善於根據自己的優勢確立奮鬥目標,在前進過程中發現不切合實際時,要及時調整,化壓力爲動力。其實,適度的刺激和壓力能有效的調整機體的積極因素,正所謂“自古雄才多磨難”。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學會悅納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愈來愈顯得必不可少。但這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的實踐逐漸形成的。“留守兒童”由於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關愛呵護,自閉心理較爲嚴重,常常不願與人交往,心理壓力較大。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鼓勵他們多參加班級和學校的各種活動,爲他們展示和表現自己提供一定的平臺。應該鼓勵他們克服自閉心理,試探着主動與人交往,慢慢獲得成功的體驗。

如何改變孩子肯手指的習慣

近日,哈市兒童醫院青春期門診接診了幾個喜歡啃咬指甲的小朋友,其中有3個孩子不但將自己的十個手指甲啃得“光禿禿”的,有的甚至連腳趾甲也不放過,導致有的孩子出現了手指浮腫、上下牙齒閉合不良、腹痛腹瀉等情況。如何改變孩子啃手指的習慣?對此專家指出,自卑、孤獨的孩子更易啃指甲,家長要主動疏導孩子心理。

指甲是保護手指尖端面板的重要“零件”,啃咬指甲則是雙向的傷害,手指被細菌侵蝕的同時,透過口腔食入了藏在指甲裏的有害細菌,亦會對孩子的內環境造成不良後果,如寄生蟲的蟲卵可伴隨啃咬指甲的活動進入體內“興風作浪”。

如何才能讓孩子改掉啃指甲的壞習慣呢?首先要排除啃指甲是不是病理原因造成的。除了有可能缺鋅、缺鐵、鉛中毒及有蛔蟲所致的“異食癖”外,也許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行爲問題。年齡小的孩子通常都會經歷焦慮、煩躁、缺乏安全感的階段,如緊張時、獨自一人時更容易發生。某些特定的環境也會誘發啃咬指甲的病症,如面對繁重的課業、看驚險影視片,或受到家長、學校的責罵及懲罰,而恰在此時,咬指甲便成了孩子自我安慰或者是減輕壓力的特殊手段。久而久之,兒童還會產生自卑感、孤獨感等不健康心理。

1. 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注意滿足孩子被愛和被關懷的情感要求,父母應當從百忙的工作、家務中抽出時間,多與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並多進行肌膚間的接觸,陪孩子做遊戲,陪孩子睡覺,在睡覺前給孩子以撫摸等溫情,使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滿意感。

2. 鼓勵孩子多與同伴玩耍,給孩子安排一些合適的手工活動,儘量使他們不閒待着,如讓孩子玩積木、玩沙子、畫畫、做遊戲等,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樂、活潑的活動中,以使孩子忘記這種不良行爲。

3. 對孩子的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行爲,父母在給孩子進行矯正時,父母的態度要和藹親切,語言動作要輕柔,千萬不要大聲呵斥、恐嚇、打罵,不要採取簡單粗暴的禁止,因爲這樣只會強化這種行爲,使孩子感到更緊張,甚至產生自卑感、孤獨感等不健康心理。

4. 對於孩子因吸吮行爲及咬指甲的行爲,遭受小朋友譏笑時,父母要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援與安慰,要鼓勵孩子改掉這種不良行爲,在小朋友面前樹立孩子的良好形象,千萬不要在衆人的面前呵斥孩子,以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改掉不良行爲的信心。

以上的方法對於改變孩子啃手指的習慣會有所幫助。在這樣的狀況下,家長及老師要多給孩子一些關注,用正確的辦法加以糾正,而不是一味指責,要以耐心關愛的態度教育孩子不再啃指甲,並且用做遊戲、做手工、玩玩具、講故事、外出郊遊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

對孩子的教育3

幼兒禮儀教育是幼兒社會性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3~6歲正是習慣養成的敏感時期,抓住這一時期培養,對幼兒進行文明禮儀教育,使幼兒從小學禮、知禮、懂禮、用禮,將關係到幼兒一生的發展,所以禮儀教育要從小抓起。

☆發揮表率的作用

在幼兒園裏,幼兒特別喜歡模仿教師的一舉一動,可以說教師是幼兒的鏡子,幼兒是教師的影子。因此,我們在開展幼兒禮儀教育活動之前,首先要組織教師學習《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使教師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職業規範,努力塑造自身的個人魅力。在行爲上,要求老師舉止端莊,語言文明,禮貌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在儀表上衣着大方,不化濃妝,不穿奇裝異服。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做到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爲人師表、做學生的楷模。在工作中,要愛生如子,關心學生,以理服人,不體罰學生。對待同事團結謙讓、互敬互幫。

☆潛移默化地教育幼兒園的日常活動內容多,幼兒每天接觸各種各樣的環境,在經常變化的環境中,如果常規教育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兒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利用生活常規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因爲衛生影響人類的生活,所以培養幼兒的良好衛生習慣也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衛生習慣教育上主要有幼兒的個人衛生習慣教育;集體生活衛生教育;公共衛生規範教育等內容。 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一些家長忽視了對幼兒生活習慣方面的禮儀教育。幼兒的生活習慣教育的主要內容有:睡眠、進餐、寢舍規範和生活樸素教育及獨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覺時不影響別人、進餐時不講話、不剩飯菜、遵守寢室規範、不亂花錢、節約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文明禮貌的養成教育。幼兒年齡小,是養成文明禮貌習慣的最佳時機,所以應該重視對幼兒的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 規範的養成教育。應該對幼兒進行遵守集體規範的教育,使其能夠自覺地按照集體規範約束自己。如做早操時會自覺排隊;進出教室、上下樓梯不大聲喧譁;我們非常重視每週一的幼兒升旗儀式,禮儀兒童隊員服飾統一、整齊,齊步走向旗杆,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升國旗,全場師生行注目禮等等。遵守集體規範教育應以養成教育和常規訓練爲主。 ☆首先由家長做起

孩子的禮貌行爲來自對父母與成人的學習和模仿,所以培養孩子講禮貌必須由家長做起。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生活中,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做好表率。我建議家長們可以每天讓孩子背誦一些經典,如《三字經》《弟子規》,這樣不僅讓他們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同時可以增強幼兒的記憶力。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我深知幼兒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我們有義務去幫助、教育孩子學習禮儀、實踐禮儀。讓他們成爲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對孩子的教育4

偷竊是一種可恥的犯罪行爲,那如果是偷拿家裏的錢,還算偷盜嗎?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一個無知的孩子身上,爲人家長的你又該怎麼班呢?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偷拿家裏錢這個行爲與偷拿非親友關係的錢性質是不同的,這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偷竊。只要孩子沒有偷拿非親友關係的人的錢,就不必擔心孩子產生盜竊心理。

這兩天,有不少父母朋友問我,孩子偷拿家裏的錢怎麼辦?孩子做錯事撒謊怎麼應對。對此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偷拿家裏錢的問題的實質不在於“偷拿”和“撒謊”,而在於孩子“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思維方式。

首先,偷拿家裏的錢,或者偷拿親人的錢,與偷拿非親友關係的錢的性質是不一樣,這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偷竊。只要孩子沒有偷拿非親友關係的人的錢,就不必擔心孩子產生盜竊心理。這是一種簡單的“唯我”心理,一種單純的“利己主義”。這是孩子在沒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觀前的一種自發行爲。

其次,孩子因爲拿錢而撒謊,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欺騙,而是一種臨時的“應變”,這種應變無論對於兒童還是成年人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當然我們要培養孩子面對現實和承擔後果的勇氣和責任心,但是隻要孩子不形成習慣,不以此爲樂就不用過於擔心。

這個問題最令人擔心的是“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思維。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孩子這種行爲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而在這種不好的傾向還在萌芽期的時候,正是我們給孩子樹立是非觀的絕好時機。

對孩子的教育5

一、一起運動

多數媽媽都不是那麼熱衷運動,而爸爸的運動神經通常比較發達,也更樂意流汗,就讓爸爸帶着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騎腳踏車、一起看球賽,享受運動的快樂。不過每個孩子肌肉發展與領會運動竅門的速度不一,爸爸儘量帶孩子“玩”運動就好,別過於求好心切。帶兒子打棒球時,應避免如“你怎麼投球像女生一樣無力”這類貶損女性的語言。

 二、放鬆、放空

雖然這不是媽媽最喜歡的模式,但是根據諮商心理學博士許皓宜觀察,媽媽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會產生源源不絕的“萬一”與焦慮。爸爸則是可以“喊卡就卡”,也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可以跟媽媽互補。四十四歲在媒體工作的沈志清(化名)表示,平時在家時,女兒“虐待爸爸時最開心”,升小五、小二的女兒喜歡爸爸扛着她們往空中拋,直到爸爸不支倒地。

三、勇於冒險

媽媽偏“守”,小孩不在視線範圍就會不由自主的焦慮。但許皓宜認爲,小孩三歲以後,特別需要爸爸,帶他們往外探索、出去探險。因爲爸爸可以接受孩子不舒服的時間也比媽媽長,孩子受點皮肉傷,爸爸通常不會大驚小怪,孩子若遇到危險,爸爸也能及時反應,能提供安全性高的冒險環境。

四、動手做,想辦法

路不只一種,不試不會知道,是很多爸爸覺得“天經地義”的事。目標清楚加上喜歡動手做的特質,會讓爸爸傾向一件事不會只有一種標準答案,不必太鑽牛角尖,也不一定要等到萬全準備後纔出手,要靈活、隨機應變,才能適應這個快速改變的世界。

五、把自己的“絕活”教給小孩

目標導向、講究效率和方法的爸爸,可以適時把自己覺得實用的專業或工作方法一點一滴傳授給孩子,不僅能增進親子的理解,也許還會增添親子的互相崇拜。

 六、愛媽媽

許皓宜幽默的說,爸爸要支援媽媽“愛給小孩看”,家裏的小孩隨時在觀察與吸收“爸爸對待媽媽的方式”,這會影響他們日後和異性的相處。

若是媽媽不快樂,倒黴的是小孩。因爲多數家庭還是媽媽陪伴小孩的時間長,如果媽媽是主要管教者,爸爸要支援媽媽,不要爭奪管教權,而是去理解媽媽爲何那樣做,或適度帶媽媽抽離執着的狀態。比方換手照顧小孩、安排夫妻相處時間,即便是兩人一起送小孩去上才藝課,利用等小孩的空檔喝咖啡、聊聊天,都能幫媽媽充電。

七、做家事

美國《Parents》雜誌提醒,爸爸若能自幼兒時期就讓孩子自然和異性孩子玩耍、相處,以及從小帶着兒子做家事、教兒子做飯,或教女兒幫腳踏車輪胎打氣,除了能讓孩子更有生活能力,也能減少孩子對兩性的刻板印象。

 八、誠實有禮貌

不少爸爸都非常在意孩子的禮貌與規矩。邱永林認爲比起“男窮養、女富養”,還不如男女都該“有教養”,爸爸要教會孩子在自私的前提下學會妥協。另外,誠實不欺,對父母、長輩有禮貌,仍是多數爸爸認爲不能妥協的底限,也是他們認爲待人處事的必備素養。

 九、製造許多美好的初體驗

第一次跟爸爸去打棒球、看球賽、看電影、去夜市吃小吃……與爸爸共有的種種第一次,是很多人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事。邱永林相信,爸爸帶着孩子多接觸、體驗美好的事物,就可以遠離醜陋、令父母擔憂的黑暗面。爸爸帶給孩子的安全感與美好回憶,也能成爲穩定孩子的力量,在孩子遇到難關、挫折時,幫助他堅強。

十、建立與小孩專屬不變的連結

“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父親穩定的承諾,”邱永林認爲,爸爸需要和孩子建立至少一個“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改變”的儀式或默契,譬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帶孩子去上學、切水果給孩子吃等等,不管陰晴圓缺,不管跟孩子有過多麼激烈的爭執,或孩子做了什麼錯事,爸爸仍會持續這項儀式。即使誤會或衝突一時半晌解不開,孩子心底仍會確認與感受到爸爸不變的愛。

對孩子的教育6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作爲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響時間最長的一種基本形式,在年輕一代的成長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裂變效應和市場經濟的競爭,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我們的家庭教育面臨着巨大的挑戰。絕大多數的家長由於自己所學的專業和工作與教育沒有直接的聯繫,對子女的教育多是憑感情、憑經驗,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方法不當,子女普遍存在嬌氣、霸氣、遇事缺少主見、意志力薄弱等現象,這種狀況怎麼解決呢?筆者認爲要讓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應採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長對子女造成的恐懼

初中階段是孩子們“翻坎”的階段,由於種種原因,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家長心情比較着急、浮躁。孩子與家長之間出現了對立的情緒,這時的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學會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長。有專家說道:“孩子避免失敗的願望比爭取成功的願望更強烈。爲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敗,寧願降低努力的水平。”這就是家長造成的恐懼使孩子失去主動進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長不要一看到成績考差了,就來一頓“審訊”,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長應對孩子的學習從過程去要求,這樣比從結果去要求更科學,效果更理想。

 二、爲子女建立自信心

發明家愛迪生,幼年求知慾很強,喜歡追根尋源。他向老師提出“2+2爲什麼等於4”的問題,因此闖下大禍。剛進校3個月的他,被勒令退學。他的母親十分悲憤,下決心親自教育兒子成長,爲兒子建立自信心,給他講文學、物理和化學,培養他愛學習,愛科學的習慣。愛迪生的求知慾因此進一步被激發起來。“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最終成爲舉世聞明的發明家。可見成功源於自信,自信心的樹立,來自於周圍的人們的常識。做父親的都不賞識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從何而來?愛迪生的母親不賞識自己的兒子,就沒有今天的發明家愛迪生,對目前發展比較差的孩子,家長要用放大鏡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子女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子女需要幫助時,家長的幫助要掌握一個度,絕不可越佾越皰,要留有餘地。如:孩子問某字怎麼寫,有的家長會隨口報出來,這樣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問某字怎麼寫,倒不如鼓勵孩子“你不是會查字典嗎?先查檢視,再來告訴爸爸(媽媽)。”(這樣的引導,孩子會欣然去查字典)。這樣不僅省卻了家長的許多時間,更重要的培養了孩子的自已動手攫取知識的。而這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透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與子女一起成長,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所要學習的更新的東西越來越多。作爲家長,應隨時體現出求知上進的精神,給子女作出榜樣。“爸爸媽媽同樣在學習,在進步啊!”使子女明白學習新知,不斷進步是伴隨人終生的。其次要經與子女溝通,努力縮短與子女心靈的距離,原意聽子女淡知心話,真實地瞭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長。 1 2 3

在教育子女時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以譏諷語氣,來冷嘲熱諷子女,冷漠子女,這樣會抹殺子女的自信心,給子女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子女的成長和進步。

“讓子女有出息”是家長永恆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子女的個體情況,家庭環境,家長素質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達到共同教育好學生的目的,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當愛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時,對孩子的愛就成爲極端的愛,這往往會導致孩子身心發展出現障礙,心靈發生扭曲,對孩子將來的人生髮展有着不良影響。 ..

 對孩子的愛的極端表現有:

1、認爲只要無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愛。孩子對愛的需要不僅是物質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長只注意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品,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許多書籍或買了電腦,卻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去讀書或正確地使用電腦,也不明白對孩子的精神鼓勵、讚揚、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援都是愛,然而,這種精神上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

2、家長過分保護孩子,爲孩子做了許多本應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這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降低了他們的自立精神與自信心。這種愛限制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對孩子將來獨立的社會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3、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常常批評,甚至體罰孩子。有的.家長的確非常愛孩子,但是,在觀念上錯誤地認爲“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當孩子的表現與家長的想象不一樣時,就透過打罵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往往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愛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歡樂,而是痛苦。這種望子成龍的愛往往會形成相反的情緒或情感――恨,對家長、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的恨。家長應該充分肯定孩子的優點,培養其自信心,而不是發現問題就批評、指責或懲罰,纔有可能使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

我記得有一位外國科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的確,父母的教育伴隨着孩子的成長,教育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將來,所以說家庭教育尤爲重要,是個必不可少的課題,“望子成龍“是家長們的共同心願,每個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爲一個將來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樣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在這方面付出努力。

對於“怎樣教育好子女?“一直以來都是廣大家長們共同探討的話題,一邊是社會,學校所關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對於每個孩子的教育方法並非千般一律,應因人而異,這其中就大有學問,教育孩子應根據他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行爲習慣等採取相應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應先從“德、智、體、美、善”五個方面抓起,即素質教育,首先,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須從小就要做一個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舉一些實例或者透過看電視,漫畫等引導孩子告訴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個像其中的人物一樣。 1 2 3

二、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使他感覺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學習,不要不聞不問,這樣他會感覺到學得沒勁,另外,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出一個目標,實行獎罰分明,當達到該目標時,家長應遵守“合同”給予相應的獎勵,若沒達標時,家長也不應責怪,打罵孩子,應鼓勵幫助指導他,這樣才能重新樹立起他的信心。家長應教孩子養成“不恥下問”的好習慣,獨立思考,善於分析難題等良好讀書習慣,教他學東西時應靈活掌握,不要死記硬背,“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習方法不管用,時間花不少,效果卻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寫生字,寫了一排,過段時間他還是寫不出來,這種方法太“死”,家長應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結子女。

 三、“健康是財富”,家長應教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早起早睡,平時打打籃球,跑跑步等對身體很好。

四、家長應教育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對人有禮貌,教他們怎樣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影響非常大,這一點應引起家長的重視,說話要得體,辦事要認真,給子女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告訴他們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時在家裏給他們佈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當天的事當天完成,給孩子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許多,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平時應做到有一顆愛心,還要細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們家長能做到這幾點,再加上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心,我們的孩子未來一定能夠成爲一個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人才。

對孩子的教育7

美:較爲寬鬆的家庭紐帶

在美國,祖父母與年輕的小家庭住在一起的非常少。如果他們住得比較近的話,祖父母會經常過來幫忙,尤其是寶寶剛出生的時候。美國的年輕人一般會認爲養育寶寶是自己的責任,即使祖父母退休在家也沒有義務爲你照看孩子。所以,在美國,全職母親比較普遍。我曾經問過我的一個美國朋友,那時她正懷着第三個孩子。我問她小寶寶出生後有沒有人來幫忙。她說她媽媽會來幫有兩個女兒,一個5歲,另一個2歲。當懷上老三的時候,她從公司辭職了,做了全職媽媽。兩個女兒也從全天上幼兒園改爲只上半天(這樣可以節省一些開支)。她告訴我她的父母也想從經濟上幫助她們一些,但被她拒絕了。而且,她爲此感到很驕傲。此外,在美國,年輕人一般不願意讓父母帶自己的孩子,更不喜歡別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指手畫腳。祖父母看小孩只是偶爾的事清。如果年輕的父母有事情不能自己帶孩子的時候,可以請祖父母臨時幫忙.如果祖父母不願帶,年輕的父母也不會有怨言。他們會付錢臨時找人看孩子。祖父母們則會用給孩子買好的玩具和衣服等方式來幫助年輕的家庭和他們的孩子。

德:按計劃行事的臨時保姆

在孫子、孫女出生之前,祖父母們就早早準備好了重要的禮物,兒童車、嬰兒睡牀,或者是孩子必備的衣服。出生的慶祝儀式自然也是少不了有祖輩人的參加。往往是女兒或者兒媳還在醫院時,長輩就已經到那裏訪問了,一是看望生產的母親,二也是滿懷好奇和喜悅看一看第三代人的模樣。

父母一般不和自己成年的兒女住在一起。但是,長輩也是會常常來電話詢問要不要幫忙?什麼時候?這些往往都需要有一定的計劃。好朋友克勞迪生了第二個孩子,因爲住得離父母家比較近,所以,她就懇請母親每個星期爲她帶一天大女兒,好讓自己能安靜一天。做母親的當然答應了,而且這一天儘可能爲外孫女做好吃的。“只一天,多了不可以。”克勞迪說。在一次朋友聚會時,她因爲大女兒無法安排去處而沒有參加成,我問她爲什麼不請求母親幫忙?她回答說,女兒前一天已經是在外婆那裏過夜了,再送過去就太多了,凡事不能過分,否則今後就不好再求母親幫忙了。因此,祖父母自己安排的活動都是板上釘釘的。所以,請求長輩照看孩子的時間不能與長輩已經約定的時間衝突,也很少有人要求自己的父母放棄度假或者取消提前半年的預約來爲自己看孩子。不是長輩們反對或者拒絕,而是沒有人這樣要求,也不可能這樣要求。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像家裏裝修的時候,是可以把孩子放到父母處的,這表示老人願意支援年輕人建立美好家園;或者父母會把爲你們帶孩子,作爲你們慶祝結婚紀念日的禮物。

在德國,有沒有祖父母總是將孫輩接到自己家裏的呢?當然有,但爲數不多。比如索尼亞的母親漢娜和老伴去國外旅行時,就常常帶上索尼亞的一對兒女。這樣一方面減輕了假期裏孩子父母的負擔,同時也能讓孩子們多見見世面。當然,也有老人和小輩人在一起的無窮快樂。所以,在小學校的門口,在幼兒園的過道上,在孩子足球訓練的操場邊,有時我們也能看見老輩人等候孫子孫女的身影。不干涉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和養育孩子的方法,即使他們看到你做得不那麼合乎常規,他們也不多嘴,至多是提一些建議,但也是小心謹慎的。

看各國老人們對孩子的教育

法:與孫輩們偶爾的約會

在法國,當寶寶年齡很小的時候,有些祖父母能夠分擔看護孩子的責任,這讓父母們極爲放心。但是,這並不是普遍現象。更多的祖父母會和自己的子女保持一種美麗的距離。他們不願意讓孫輩纏身,更希望自己能自由自在地享受天倫之樂。我的朋友貝內蒂克有一個7歲的女兒和一個6歲的兒子。而孩子的奶奶平時不願意帶孩子,她說自己沒有精力再帶孩子了。但每到假期的時候,奶奶就會邀請孩子們到自己家去住一段時間。他們在那裏遇到幾個堂兄弟,這對孩子們來說是很好的事情。所以,去奶奶家的經歷對於雙方來講,都像是一次美麗的約會。如今,祖父母帶孩子的方式有了很大轉變—他們更像是孩子們遊戲中的夥伴,而不是立規矩的長者。在這種關係中尋找到雙重的快樂:一種重新接觸孩子的美好世界,而又沒有教育責任的快樂。他們可以和孫輩們一起沒有任何壓力地分享時間。對於孩子們來說,和爺爺一塊去撿石頭,和奶奶一起編美好而難忘。對祖父來說,當他們做父親的時候,由於廠作忙,沒有太多的時間給自己的孩子,現在是個新的機會!心理上,這是一種重新煥發一個很荒誕的故事每一種經歷都好而難忘。對祖父來說,當他們做父親的時候,由於廠作忙,沒有太多的時間給自己的孩子,現在是個新的機會,心理上,這是一種重新煥發!

中:隨着孩子一起流動

小區的花園裏,明媚的陽光下,我們總會看到一個溫馨的場景:那幾乎是一個屬於老人和孩子們的世界。偶爾會有幾個或年輕或已到中年的保姆的身影,但是,在不遠的旁人也在用充滿愛意的眼神關注着寶寶的一舉一動。或許,祖父母們很可能就會成爲育兒生活中一個永遠不會謝幕的演員。和老人一起住的年輕夫婦還大有人在。即使是年輕的家庭另起爐竈的話,也會盡量考慮離老人的住處近一些。一是爲了方便照顧老人,另外也爲日後寶寶的出生做好了鋪墊。即使當下人才流動的現象日益頻繁,當有了小寶寶以後,老人也基本上是跟着兒女一起“流動”的更是可敬的。爲了子女能夠安心工作,已經離開了工作崗位的他們又會欣然“上崗”。有時候,不僅是照顧寶寶,還要照顧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也正是這種極富滲透性的養育方式,使得老人們懷着一種美好的願景全方位地參與到寶寶的育兒生活中來:既要照顧寶寶的飲食起居,又要訓練寶寶翻身,教寶寶說話、認字。有候,出於“理念和方式的不同,兩代人之間還能還會發生些小摩擦。於是,在中國,婆媳關係乃至翁婿關係要比其他國家複雜得多。不過,隨着全職媽媽的數量逐漸增加,祖父母在育兒中的角色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包括他們那種相對傳統的育兒經驗也在遭受年輕一父母的不斷質疑和挑戰。當保姆和育兒嫂正在成爲一種頗具規模的職業的時候,祖父母們也逐漸讓出自己的位置,而逐漸轉化爲個育兒的監督者,或者是一個次要的助手。在一些大城市,很多老人的觀念也在轉變。他們不願意更多地介入兒女們的生活,更喜歡“清靜無爲”地安享晚年。這時候、節假日就成了全家人團圓的日子。

對孩子的教育8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指出 : 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但是現在大多數幼兒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一出生就被人爲地“保護”起來,接受過度的教育——即生活上的過度照顧和過度包辦;行爲活動中的過多限制和過多幹涉。然而,幼兒期正是孩子行爲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幼兒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是幼兒園教育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從幼兒時期教育他們遵守紀律,主動規範,注意公德,文明待人,受到最基本的意志品德,愛國意識,熱愛集體,熱愛學習等教育,並防止不良的行爲習慣,能使幼兒在園、在家或進入學校有規律、有秩序地活動、學習和生活,促進體智德美諸方面的教育互相滲透,有機結合,並得到全面發展。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因此,在幼兒園培養幼兒良好行爲習慣就顯得尤爲重要。

我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了習慣教育:

1、守規則常堅持

良好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個不斷養成、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恆。幹任何事情都貴在堅持,不要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應讓幼兒“有章可循,違章必究”。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規則,可以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如:幼兒每天在幼兒園必須洗手、喝水;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等,這些規則的制定幼兒必須遵守,最後習以爲常,形成自覺的行動,嚴格地要求和幼兒的反覆練習促進了良好衛生習慣的形成。

2、一日活動中滲透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幼兒多觀察,多注意,隨時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做到及時發現,給予及時表揚鼓勵及糾正,讓幼兒的良好行爲得以鞏固併發揚。活動中針對幼兒的表現進行隨機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午睡前有些幼兒急於上牀而把拖下的鞋子亂扔一地。起牀以後又有個別幼兒會爲了尋找自己的鞋子而把大家的鞋子翻亂。每次看到此情景,老師們都會抱怨小朋友們爲什麼不擺好鞋子在上牀,可是無濟於事,並沒有好轉。他們在家裏是小皇帝,有人幫助收拾,來到幼兒園,一下子要求他們自己做,之間是有一段距離的,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我悄悄地把孩子們脫鞋的情景數碼相機記錄了下來?下次教育活動時間,孩子們驚喜地發現它們上了電視(我把照相機連接在了電腦上),小朋友看得特別的投入,“看,文文的鞋子沒擺就上牀了。”“老師,我擺鞋子了,我還幫小朋友擺了呢!”“老師,我們的鞋子好亂呀!太難看了。”孩子們看到他們鞋子的狼狽樣一個個發表了他們的感慨,七嘴八舌的相互爭論。畫面中的“小搗蛋鬼們”小臉都羞得通紅。我沒有過多地發表意見,只是肯定了孩子們的發現。“下一次睡覺前我還會給你們的鞋子拍照,看一看誰能把鞋子擺好。”孩子們聽了,立即個個表態以後一定擺好鞋子。還真見效,現在孩子們都能自覺地把鞋子擺放在規定的位置。同樣,我們把孩子們很多的行爲如:吃飯、做操、排隊、上課等情景片斷用照片的形式進行紀錄,然後和孩子們一起分享,活動完全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好的行爲習慣。

對孩子的教育9

實證研究證實,青少年罪犯與父母的聯繫沒有正常少年密切,青少年如果與父母的感情聯繫受到削弱,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就增加,若與父母的聯繫加強,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究其原因在於父母家庭在青少年成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和青少年之間的感情聯繫是傳遞父母的理想和期望的橋樑,如果與父母疏遠,青少年就不能感受到道德準則,無法束縛青少年生物特性的一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着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單親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不要無原則地遷就、溺愛。這樣的結果常常導致孩子處處以我爲中心,自私、專橫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養育他們的父母。

二、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不能對孩子的生活包辦代替,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應促其獨立,親自去體驗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險”。

三、忌簡單粗暴,與特殊照顧和過度保護走兩個極端,要注意正確引導。

四、讓孩子參與社會活動,參與社會活動,要主動與人交往,培養健康、開朗樂觀的性格。避免因單親而內向、憂鬱等。

對孩子的教育10

困惑1孩子不想做好學生

一般來說,10歲的孩子逆反的可能性很小。不想做好學生,有可能是目睹了被稱爲“好學生”的孩子的一些遭遇或者表現,讓他排斥。

診斷樹立正確的“好學生”標準

建議家長們首先要找時間跟孩子深入談談什麼是好學生,明確孩子心目中好學生的概念,問他是不是見到的好學生有什麼不好的表現或遭遇?再透過孩子對以上問題的回答,瞭解孩子的道德取向、價值判斷。在瞭解孩子想法的基礎上予以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好學生”標準。同時,讓強有力的教師介入,確立持久的影響渠道,這樣才能積極有效地糾正孩子的想法。

困惑2孩子轉了新幼兒園不願意去

出現這種情況,首先這位媽媽應該去了解癥結所在,不僅要去以前就讀的幼兒園裏瞭解孩子平時的愛好和表現,還要去目前就讀的

診斷找準癥結多給孩子適應時間

幼兒園與老師交流孩子近期的狀況,找到根本原因。然後,要跟孩子溝通,找出孩子拒絕這個幼兒園的原因。

在我看來,以前的幼兒園有她的好朋友、愛好、熟悉的環境以及認可她的老師,她的心理上有一種寄託式的安全保護,而這些東西,現在這個幼兒園還沒完全給予她。所以,她會找出各種方法和理由來拒絕這裏的一切。或者是因爲在孩子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她會覺得父母沒有給予她選擇的機會、沒有尊重她的想法。

目前家長還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適應時間,告訴孩子爲什麼選擇這個幼兒園,讓孩子自願從心理上接受,同時持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幫助孩子順利適應新的環境。

困惑3孩子學習習慣不好 診斷制定計劃並監督執行

孩子的學習習慣是家長在孩子小時候逐步培養起來的,父母要多花時間在孩子身上。

首先,家長平時應該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經常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

其次,要爲孩子制定一個比較合理的學習計劃,監督計劃執行情況。當孩子表現出一系列不好的學習習慣時,家長要找到原因,再耐心引導,讓孩子意識到不良學習習慣對學習的影響。

最後,家長平時要多鼓勵孩子,給孩子學習的信心,只要孩子的學習習慣好了,漸漸地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困惑4孩子不願意去補習班

成都建明外語學校總校長葉建明答:家長報了補習班孩子卻不願意補習有很多原因,大多數孩子特別是成績很差的學生,主要是補習後沒有多大進步,家長花了錢,學生花了時間,結果成績上不去,學生老是挨批評,沒有任何成就感,就不想再補了。

診斷讓孩子試讀幾天再決定

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一定要理解他們,家長的責任就是要花心思找到孩子滿意的學校和老師,避免學生因對補習班的反感而不願意去的情況。

最簡單的方法,一定要讓培訓機構和老師保證學習效果;最好讓孩子免費試讀一下,在瞭解老師的授課方式和內容的基礎上,再作出選擇。

如果學校沒有保證,而且又沒有免費試讀,只是告訴你,是××名師或教過多少優秀學生,這樣的班就不一定適合您的孩子。

困惑5孩子很小氣

孩子很小氣,可能跟性格內向有關。這類孩子總是希望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成功的、正確的,如果有一點的不足和失敗都會感到傷心難過。

作爲家長,一方面應儘早培養和訓練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在生活中給孩子

設定一些小障礙,帶孩子去參加訓練營的活動和遊戲,並鼓勵和支援孩子去克服障礙;在孩子不能完成的時候也要激勵孩子,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但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作爲父親,要多帶孩子接觸陌生的環境和人羣,讓孩子多和不同的人交流,放開心胸,開闊視野,增強自信和獨立性。

對孩子的教育11

當前,許多家長認爲智力發展最重要,"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於是,孩子入學前,父母以他能否按要求算對一道題或者能背誦一首詩,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是否有用。孩子入學後,考試成績就成了父母和老師判定孩子是否聰明的標準。

一些家長反對孩子當班幹部,怕影響學習,只要自己的孩子學習好,能考得上大學就行了。實際上,這是對人才理解的偏頗。考試分數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一個人的水平,尤其是一個人的能力從分數中是很難看出來的。這種盲目追求分數的教育,必然造就一批"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的人,這種人並非當今社會所需。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學堂,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變化等,都會牽動着孩子的思維神經。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健康、活潑、聰明伶俐、獨立、自理能力強,有堅強意志的孩子。那麼,作爲父母,不要把素質教育當成一句口號,而要身體力行,爲孩子做個好榜樣,並把素質教育貫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素質教育決不是一句掛在嘴邊的口號,幼兒素質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家長都能當好孩子們的老師。幼兒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兒童在他們的生命之初,就種下在整個成長階段必備素質的種子,並且呵護它們,期待着有朝一日,這些種子能夠開出絢麗的人生之花。

家長如何提高對孩子的素質教育

1、說了就要做(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礎。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是不堪爲伍的;一個言而無信的民族,是自甘墮落的。

2、耐心聽別人講話(尊重別人)

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文明習慣之一,也是吸納一切智慧的必要。因此,從小學會用心傾聽各種聲音,而不去粗魯地打斷別人或隨意插嘴,是現代兒童應有的良好素質。

3、按規則行動(規範行爲)

按規則辦事是地球公民學會共處的基本準則,如果每個人只從自身利益出發,不遵守公共規則,不考慮他人的意願,這世界必定永無寧日,也必定危及每個人的利益。中國加入WTO的現實,尤爲緊迫地提出了這一強烈需求。對於兒童來說,養成做事之前先了解規則的習慣,並自學遵守有關規則,是兒童社會化的範式。譬如,從小養成習慣於公共場所的排除隊,而拒絕投機取巧。

4、時刻記住自己的責任(不忘責任)

是否具有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現代人的主要之一,也是衡量兒童社會化水平的關鍵指標之一。在現代社會裏,人們相互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分工日益增細,分工越細越需要責任心,因爲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職,都可能導致整個事業的崩潰。一代代人的責任心狀況,將對人類的生存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5、節約每一分錢(學會生存)

每個人的節儉不僅僅顯示了個人的道德觀與生活能力,也與整個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節約每一分錢的實質是節約資源,,並從中體驗人類的高尚情感與博大智慧。

6、天天鍛鍊身體(健康第一)

健康第一是教育永恆的方針,也是人幸福的基本保障。一個重要的發現值得人類銘記;一個人如果在童年養不成運動習慣,長大了養成運動習慣,而一個沒有習慣的人,生命的質量必定下降。因此,小學生每天應保證睡眠10小時,學習不超過6小時,而運動1小時以上。

7、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物歸原處)

善始善終對於兒童是困難的,卻又是十分必要的,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這不僅有助於培養兒童思維的有序性,也有益於其責任心的形成,對於父母與教師來說,用百次機會可養成兒童某種文明習慣,若錯過最佳教育時期,千次萬次了是徒費心機。

8、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勇於表達)

對於一切來自他人的幫助都應心存感激,對於一切妨礙他人的行爲都應心存愧疚。這是一個人的正常反應。如能養成及時表達內心感受的習慣,既可以與他人心靈溝通,又可以避免遺憾的產生,從而使自己處於健康並積極、主動的生活狀態。

9、做事有計劃(成功心備)

成功的事業離不開周密的設計與不懈的奮鬥,我們都鼓勵孩子走向成功,卻又礦太寬容孩子的心血來潮和胡思亂想,儘管這的確是兒童期的自然反應。

假如當孩子提出某項請求時,我們總是輕輕地地問一句:你的計劃呢?當兒童逐步習慣了行動之前做計劃,一個偉大的變化就開始了。

如果,我們耐心地與孩子講座他的計劃,並使計劃趨於可行,那麼,孩子也就悄悄地成熟起來了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譬如每天臨睡之前,將第二天穿戴的衣服或使用的東西擺放整齊,就是兒童做事有計劃的必要訓練之一。

10、乾乾淨淨迎接每一天(喜歡清潔)

兒童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其形象與狀態容易影響心態,因此,如何迎接新的一天,是兒童平凡生活中的大事,而從清潔做起,是培養孩子神聖感的良好措施。不必穿名牌,更不必奇裝異服,只要求乾乾淨淨,譬如,剪去長指甲、經常換洗衣服、經常洗澡、不使自己發出異味、書本不亂塗亂畫,等等,兒童能做到這一些,就足以表明他充滿希望。

對孩子的教育12

1、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懂文明、講禮貌。對孩子進行心理教育,使其小時候就懂得作一個好孩子,一個聽話的孩子,一個乖孩子的道理。

2、勤鼓勵、多誇獎。勤鼓勵是鍛鍊孩子做事的興趣,長孩子志氣,使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有一種積極大膽,認真負責的態度。多誇獎能使孩子產生自信,做任何事情都感覺自己不比別人差。記得我的孩子剛從農村轉到城市的時候,孩子的英語一點基礎都沒有(因農村沒有英語課),孩子的心情非常低落,於是我就對孩子進行鼓勵,我說你其他的功課成績都很優秀,只要努力不比別人差,期中考試能考70分說明你已經有進步,我不會責怪你。結果期中考試考了80多分,我又對孩子說沒想到你能考這麼好的成績,你是好樣的!孩子聽了後非常高興,後來對英語產生了興趣,直到現在成績都非常不錯。所以我認爲好孩子是鼓勵和誇出來的。

3、常與孩子溝通、交流。慈父嚴母,作爲父親與女兒的溝通那當然是少不了的。因我時常出差在外,可以說幾乎每天都與女兒通電話,詢問當天的學習情況和遇到的問題,幫其分析和解決,孩子感覺父女之間沒有距離。同時透過溝通與交流打消了孩子在學習上、班級管理上的許多顧慮,孩子的成績一直在進步。可以說成功取決於溝通、交流。

4、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主要是看她對學習是否有興趣。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非常重要,作爲父母首先自己要學習,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孩子的成績是透過老師的教導、父母的教育、再加上孩子自己不斷的努力得來的。孩子在英語和數學兩門功課上基礎較差,但對大山外語很感興趣,我就支援她報培訓班,而且她自己也很投入,兩門功課的成績也非常理想。

5、對於孩子的缺點和錯誤我從來都是一分爲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孩子有缺點和犯一些小錯誤時,不是對其打罵、體罰。而是幫其分析原因,正確引導,教育她該怎麼作,如何去作,哪些該作,哪些不該作。這樣孩子沒有一種逆反的心理,不會再去犯同樣的錯誤。對於問題善於思考,思想活躍而天真,敢於承認錯誤,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克服自己去改正缺點。

6、對於孩子的考試成績。考試無常,孩子考試成績如何,並不代表孩子的聰明與愚蠢。我時常對孩子說考試成績並不重要,關鍵是你平時對所學的知識掌握沒有?分數的多少體現出你對所學的知識到底掌握有多少,不管你考多少不要害怕,只要你努力去學,考不好我不責怪你,所以孩子在每次考試時沒有一種緊張的心理,發揮自如。

對孩子的教育13

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不良的家庭環境中,家庭的“內戰”在他們心理留下了陰影。他們整日生活在矛盾之中,有時甚到感到自己是個“多餘的人”,並會經常爲一些家庭瑣事無端煩惱和焦慮。這些煩惱和焦慮使他們的性格不同於其他同齡人。在個性上常表現爲這樣一些類型:

憂鬱型

少言寡語,膽小怕事,自卑,不願意和同學交往,整日生活在一個孤獨的城堡裏,學習成績往往中等偏下。

隨意型

其主要表現爲無組織紀律觀念,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控力差,對集體漠不關心,常遲到、曠課,愛說謊話,對老師的批評不予理睬,學習成績差。

懷疑型

對任何事物都抱懷疑態度,對教師的表揚和批評麻木不仁,沒有集體榮譽感,學習無上進心,學習成績差。

煩躁型

言行表現爲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爲一點小事和同學大打出手,學習憑興趣,成績時好時壞。

老成型

這類學生學習努力,成績中等偏上,但他幼小的心靈早已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們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絕,爲家庭的破裂感到羞恥,往往說話、辦事與年齡不相稱,一副老成持重的樣子。

這些學生有很強的逆反心理,不服從教師的教育,經常與教師作對,他們有時會把對父母的不滿發泄在同學身上,欺負同學,惹是生非。他們有時爲發泄內心的鬱悶,有意違反學校紀律,以引起教師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暫時滿足。他們做事很少考慮後果,容易受外界誘惑,加上法律觀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爲此,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較爲明顯的效果。

用友情彌補親情

單親家庭的學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愛,教師要處處關心他們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愛撫的動作,一次誠懇的表揚,一個會心的微笑,都會在他們心裏激起層層浪花。當這些孩子有病時,教師要特別重視,安排班幹部輪流給他補課,並帶領全班同學看望他,給他戰勝疾病的勇氣和力量,讓他感到缺了一位父親的愛,多了二十多個男同學的幫助;少了一位母親的愛,多了幾位教師的呵護,多了二十多個女同學的關心。教師的愛雖然不能代替父母的愛,但可以彌補父母的愛。生活在一個充滿友愛真情的班級集體裏,他們會感到生活充滿生機,感到自己不幸之中又特別幸運。過生日時,教師組織全班同學給他祝賀,每人一句真誠的祝福,一個小小的禮物,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

用鼓勵驅除猥瑣

單親家庭的孩子思想負擔重,怕教師知道家中真實情況,更怕同學知道,教師應幫助他對這一社會現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父母的事由他們自己去處理,孩子無法左右家庭。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班集體組織的各項活動。有一定組織能力的,教師可以把活動中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他,讓他有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在活動中發揮自身的潛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增進和同學的友誼。

用交流剔除頑劣

單親家庭的孩子在閒暇獨處時常常感到無聊,也更多地採用消極被動的方式來打發時光。打遊戲機,看武俠

小說,忘記了教師留的作業,也忘記了上學、回家的時間。教師可就近安排其要好的同學與他同來同往,每天督促。教師可以和他共同交流打遊戲機的危害,看武俠小說的弊病,使他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並且一事一教育,轉變就表揚,達不到要求就批評。常提醒,多鼓勵,多方啓迪其作爲學生、子女、祖國接班人的責任感。

用迴避保護自尊 現在初中課本上有關家庭生活的文章,大都是描寫家庭成員和睦相處,父母對兒女無私的愛。遇到教師講述這種濃濃的人間真情時,感情脆弱的學生會觸景傷懷,淚流滿面。有的學生明明知道問題的答案,當教師提問他時,卻說不知道,不願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在講解這類文章時,儘量從感情上給這些孩子以照顧,避免讓他們回答對他們來說敏感的問題,給學生留一片感情的藍天,保護那顆受傷的心。

用愛心撫慰創傷 對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班主任、課任老師、家長應齊抓共管。班主任應經常和課任老師交流意見,並及時和家長聯繫。對教育子女確實有困難的家長,班主任應給予方法上的指導,經常更換教育方式。有一女生,父親長期把她放在年邁的奶奶家裏,她心中的煩惱無人訴說,就在日記中寫道:“同學們的煩惱可以跟媽媽說。我的煩惱只能跟小狗說。”並且很快就有了異性朋友。看到這篇日記,教師和她母親取得了聯繫,把這件事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告訴她母親,並給她母親介紹瞭如何引導教育孩子度過這一段感情危機。

單親家庭的孩子就象海面上行駛的一葉孤舟,如果領航員能正確引導,他們同樣會避過驚濤駭浪,渡過暗礁岩石,安全抵達明淨的港灣。讓我們每位都來做單親家庭孩子心靈上的領航員,使他們順利走向生活的彼岸。

對孩子的教育14

“不行,你不能碰這個,太髒!”“別動那個盤子,你會弄破的!”……孩子像個小小探險家,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什麼都想去碰一碰,摸一摸。而我們呢,就像一個盡職盡責的管家,跟在他後面說着一連串的“不”!別看這個“不”字簡單,可要說得太多,或者說得不是地方,孩子要不被你管得縮手縮腳,要不叛逆心特重,公然挑釁你的權威,這兩種情況都夠你受的。看來,這個“不”字該怎麼說,什麼時候說,還真是門學問呢!

什麼時候要說“不”

在做危險的事時

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很多,那些我們平日看上去不算什麼、都能操縱自如的東西,卻極有可能構成對孩子的威脅。比如,電源插座、開水壺、剪刀、煤氣、高樓陽臺、火等,當孩子不過是好奇地伸出手時,危險就出現了。

防患於未然是最保險的,要堅決制止孩子把手捅進電源插座裏、玩火柴等危險行爲;更不要從陽臺上開着的窗戶裏扒身外探。一旦發現孩子這樣做,成人絕對不能姑息縱容,立即果斷地說“不可以”。

超越規則時

孩子需要一定的規則,這既能讓孩子明確是非對錯的觀念,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倘若你平時你要求孩子吃完飯後纔開電視,但是今天他就是不好好吃飯,而且還非得看動畫片,那麼這個平日裏他一直遵守的規定就不應該有例外。否則,這個頭一開,以後她還會這樣反覆要求。規則就是要養成和加強孩子對行爲的調節能力,這樣他纔會和同伴進行合作和遊戲。

限定什麼是孩子必須要遵守的規則,讓他懂得哪些是他不能控制和超越的權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想超越這個權限,比如在公園玩滑梯不排隊,家裏來了客人他卻非要你帶他趕緊出去買玩具。這時你可以沒什麼商量地拒絕他,底氣十足地向他說“不”!

威脅到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時

美美從1歲半開始,只要大人不順她的心意滿足她,她就會用手掐人,甚至還咬人。要是有人被掐痛了咧嘴叫,她還以爲你在和她開玩笑,抓得更使勁了。這就是幼兒最初的反抗和對他人身體的攻擊。這個時候,媽媽就是要緊握住她的手,告訴她“不行”。儘管這麼小的孩子還不至於威脅到大人的安全,但是很多兒童在進入幼兒園後,會出現對他人的攻擊性行爲,打人、咬人、搶玩具,會對其他小朋友造成傷害。

推卸責任時

即便是再小的孩子,都知道犯了錯誤是件令他害怕的事情,他會爲了逃避懲罰而推卸責任,乃至說謊話。這時,大人就要對他的這種行爲說“不”,告訴他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任。

還有,當他不做那些他應該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時,比如出門玩不自己拿水壺,家長也要說“不”,拒絕他把自己的事情推給別人做的請求。

怎麼讓No變成Yes

有正當理由向孩子說“不”, 不是說你就可以扯着嗓子豎着眉毛向他吼了。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硬逼着孩子按照你的要求來,就是有天大的理由,他也不接受。有時候,對這個小機靈鬼,我們得講究點兒“智謀”,要善於變換方法,達到我們的目的。

用理解代替懲罰

好像成人都有這樣一種定勢:和孩子說話總想着要控制他,居高臨下,並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受尊重的獨立個體。用這樣的方式,你下達的是指令,卻沒有給孩子提供明確的指導,就好像他做了錯事,你是來懲罰他的。

想想看,有時候我們說不,其實是出於爲自身考慮:不想重新收拾,不想太累,想維護自己的家長權威……卻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想想。所以,看見孩子咬鉛筆,又知道他正處在長牙階段,你就會用磨牙物輕易地代替鉛筆放進他嘴裏,而不是嚷嚷:“我最後一次警告你,不許再吃筆了!”

用信任代替威脅

除了令人反感的命令外,大人的語氣中經常還會帶有威脅成分:“我警告你!”“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比如,揚揚爲搶小朋友的玩具,把小朋友推倒了。作爲揚揚的家長,你如果說:“揚揚,快把玩具還給姐姐,你再打姐姐,我就不讓你吃麥當勞了。”這樣的威脅,可能也就一次兩次有用。孩子畢竟還小,他不知道怎麼和同伴相處,也沒有社會經驗來解決矛盾,他需要時間。威脅並不能給他帶來任何的指導和啓發。

用肯定代替否定

“不”說多了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和親子的衝突,甚至隨着孩子的成長和這個詞的反覆,會大大降低它的效力。因此,家長不如用其他語言表達你希望他做的事情,甚至是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說“我相信你會做得更好”要比“你不聽話,看吧,飯灑了一地!”更能讓孩子增加對你的信任。

用簡單代替嘮叨

當我們禁止孩子的某種行爲時,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話語告訴他理由,這就是我們現在常提的說服教育。我們要把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和承擔的責任以及不安全的因素告訴孩子,也要允許孩子有思考的空間。這樣比責罵更能讓孩子記住。不過,對2歲以下的孩子,禁止的話要簡單果斷,不要嘮嘮叨叨,因爲他們對講道理還不能理解。就是能聽懂道理的孩子,嘮叨也會使說服力大打折扣。所以,管孩子之前,先管住我們的嘴。

這些時候,不用說“不”

當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已經轉移時。假如你正在教孩子學習一個新的遊戲或給他讀一個好故事,孩子過了一會兒就不想再進行下去了。這時你可別說:“不行,等這個故事講完了!”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和年齡特點有關的,不必強求。

當孩子想主動幫助大人做家務時。孩子想幫你洗碗,但你怕孩子會把碗摔碎,於是說:“你還小,不會洗,長大後你再幫媽媽幹活吧。”這種拒絕會挫傷孩子勞動的熱情和積極性。

當孩子自己做了決定時。媽媽想讓兒子學英語,可是兒子根本不喜歡上英語班,如果此時你非說“不去也得去,我把錢都交了”,很可能會花冤枉錢。不如聽從孩子的決定,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

對孩子的教育15

“來,小喜,給阿姨念一篇課文,再念一段英語。”18日,在烏魯木齊青年路正苑小區的一單元房內,一名6歲女童捧起高中語文書流利朗讀完之後,又抓起一本英語讀物開始高頻率發音。“她沒有進過一天學校,都是我教她,我打算明年直接送她上初中。”女孩的母親周華說,對於女兒的成長,她信心十足。

小喜4歲時,周華開始啓蒙教育。在很多孩子都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周華在用《士兵突擊》、《排球女將》等勵志劇教育孩子。

“小喜的偶像是許三多和日本青春偶像劇中《排球女將》中的小鹿純子。”周華說,當所有人都不理許三多的時候,他仍然在堅持,最終變成了一個人人都稱讚的士兵,“我告訴她,就算你最差,但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有成績。”

在周華家裏,幾乎見不到兒童讀物,一些高中課本或外國書籍佔據着空間,“無論孩子是否讀懂其中的內涵,關鍵是透過讀書來培養孩子的語感。”

“10分鐘內讀2200個漢字,20天內背會了上千個單詞,孩子在一年時間能做到這些,我覺得花12年時間去學習小學、初中、高中課本,有點浪費。”周華表示,自己從事過教師工作,也對自己孩子總結出了一套教學方式,“現在每天堅持讓她讀1萬個單詞。”

對於孩子能否接受,她認爲沒有問題,“有些東西追求的是一種過程,注意根據孩子的興趣來教學。”

如今,周華在自己的家裏辦起了補習班,有初、高中學生,也有小學和啓蒙階段的學生。周華說,她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自己專門總結出來的一套方法,她會一次性給小喜佈置1000個單詞,然後讓她去讀,“而不是像有些家長那樣,一天就學習兩個單詞,這樣忘記之後,一天時間也就浪費了。”

標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