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誦讀《賈生》教學設計

1.易錯字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誦讀《賈生》教學設計

逐(zhú) 蒼生(cāng)

2.詞語釋義

賈生:即賈誼,西漢的政論家、文學家,力主改革弊政,卻遭讒被貶,鬱郁不得志。後來漢文帝召還賈誼,曾在宮殿正室和他談話。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

宣室:漢代未央宮前殿的正室。

訪:諮詢,徵求意見

逐臣:被貶謫的大臣。指賈誼。

才調:才華,這裏指賈誼的政治才能。

無倫:無人能比。

可憐:可惜。

虛:徒然。

前席:漢文帝向前移動座席,靠近賈誼,以便更好地傾聽。

蒼生:指百姓。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爲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傳誦。有《李義山全集》。

【文題解說】

賈生即賈誼,西漢的政論家、文學家,力主改革弊政,卻遭讒被貶,鬱郁不得志。後來漢文帝召還賈誼,曾在宮殿正室和他談話。

這是一首託古諷時詩,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詩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不問蒼生問鬼神”卻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於政事,不能任賢,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詩寓慨於諷,諷刺效果頗好。

這首詩的作者李商隱生活在唐王朝日趨衰敗的晚唐時期,他對皇帝昏庸、宦官當權與藩鎮跋扈深爲不滿。而且李商隱被捲入了牛李黨爭,屢受排擠,懷才不遇。於是他借吊賈誼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透過諷刺漢文帝雖能求賢卻又不知賢的行爲,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開明,實則昏聵無能。

1.瞭解詩人李商隱及其作品。

2.瞭解李商隱詠史詩的背景,把握詩歌主旨。

3.瞭解李商隱詩的藝術特點。

1.有感情地反覆誦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2.對古詩詞知識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

體會作者懷才不遇的苦惱。

【重點】

1.結合時代背景,瞭解《賈生》一詩的主旨。

2.背誦全詩。

【難點】

賞析李商隱詩的藝術特點。

匯入資料助讀朗讀詩歌賞讀詩歌領會寫法

匯入一:解題型

[設計意圖] 透過賈生經歷的引入,讓學生認知詩作產生的背景,由此引出課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文學史上被評論得最多的人物裏,有一個是西漢時期的才子賈誼。談起他,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對懷才不遇者的慨嘆。因爲賈誼實實在在是個大才子。少年時就有文才,博覽羣書,十幾歲就能教《春秋左氏傳》,20歲就已成爲博士,也就是漢文帝的皇家顧問。誰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年紀輕輕,已備受文帝恩寵,升任太中大夫。天下大事,賈生縱橫議論,瞭然於心。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漢與匈奴的矛盾,他以一雙慧眼,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才華橫溢招來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擠和無德無才的新貴的誹謗。賈誼的死對頭,有個叫鄧通的,是個不學無術的弄臣。說起他的發家史,也是一個笑話。原來漢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上不了天,正在着急,後面有個戴黃帽子的人一推,文帝就上天了。於是文帝四處打聽這個“黃頭人”的下落,偏巧某日有人見鄧通戴着頂黃帽子,面貌又與文帝夢中所見之人酷似,於是鄧通便青雲直上。這個不學無術的鄧通無由受寵,自然是賈誼所看不慣的。於是,兩人成了死對頭。文帝最終在鄧通等人的多次詆譭下,把賈誼放逐到了長沙。這個時候,賈誼年方23歲。棄置長沙,賈誼寫下了《吊屈原賦》,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塊壘。屈原與賈誼,他們的才幹,他們的際遇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絕世才華,無與倫比;都是年少得志,破格提拔;都是牴觸權貴,蒙冤被貶;都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被貶長沙三年之後,文帝終於又思念賈誼,派人速召賈誼回京。宣室接見,文帝與賈誼談至深夜。李商隱的《賈生》,就描述了這次宣室接見。那麼,李商隱是怎麼看待這次接見的呢?現在我們就從李商隱的《賈生》一詩裏來尋找答案。

匯入二:複習型

[設計意圖] 透過複習李商隱的名句,揭題激趣。

我們曾學過李商隱太多的名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二首》其一)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其一)何當共剪兩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柳》)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圖》)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商隱的詩《賈生》(板書詩題、作者)

一、資料助讀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瞭解作者、作品,有利於學生快速背誦,加深對文字的印象。

【課件出示關於作者和作品的情況,然後,教師指名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加深印象。】

1.關於作者: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因受牛李黨爭排擠,潦倒終生。他的詩長於律、絕,富於文采,風格色彩穠麗,多用典,意旨比較隱晦,以《無題》組詩最爲著名。有《李義山詩集》。

2.關於作品:這是一首託古諷時詩,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詩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不問蒼生問鬼神”卻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於政事,不能任賢,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詩寓慨於諷,諷刺效果頗好。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 此環節透過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朗讀等內容,讓學生對文字有一個整體認識,並較熟練地閱讀全文,爲下面的瞭解文意奠定基礎。

1.教師範讀,學生劃分節奏。

2.齊讀,整體感知。

〔明確〕 寫賈誼與漢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實,託古諷今,抒發自己的感慨。

3.自由讀,分析字詞。

宣室:漢代未央宮前殿的正室。

訪:諮詢,徵求意見。

逐臣:被貶謫的大臣。指賈誼。

才調:才華,這裏指賈誼的政治才能。

無倫:無人能比。

可憐:可惜。

虛:徒然。

前席:指漢文帝向前移動座席,靠近賈誼,以便更好地傾聽。

蒼生:指百姓。

三、自主學習,賞析內容

[設計意圖] 此環節旨在透過引導學生自由探討,學會理解詩歌的內容。

1.“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這兩句的“求”“訪”二字寫出了文帝對賈誼的什麼態度?從字面上看對漢文帝是褒是貶?

〔明確〕 “求”(尋求),“訪”(諮詢),彷彿熱烈頌揚文帝求賢意願之切、之殷,待賢態度之誠、之謙,所謂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在讚揚他求賢若渴。

2.第三句承、轉交錯,是全詩樞紐。承,即所謂“夜半前席”,把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於“不自知膝之前於席”的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但是在“夜半虛前席”前加上“可憐”兩字。可憐,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強烈的“可悲”“可嘆”一類詞語,只說“可憐”,一方面是爲末句──一篇之警策預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在這裏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比劍拔弩張的“可悲”“可嘆”更爲含蘊,更耐人尋味。彷彿給文帝留有餘地,其實卻隱含着冷雋的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虛”者,徒然之謂。雖只輕輕一點,卻使讀者對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賢姿態從根本上產生了懷疑,可謂舉重而若輕。

3.末句方引滿而發,緊承“可憐”與“虛”--不問蒼生問鬼神。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歎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爲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爲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着什麼啊!詩人仍只點破而不說盡──透過“問”與“不問”的對照,讓讀者自己對此得出應有的結論。

四、重點研讀,感知寫法

[設計意圖] 透過譯文的理解,引導學生掌握古詩文的學法,感受獨特情感,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

1.對於漢文帝求賢若渴,夜半與賈誼促膝長談的做法,詩人持什麼態度?由此可見本詩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 詩人語含諷刺,用了欲抑先揚的寫法。詩的前兩句從正面着筆,絲毫不露貶義,彷彿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和對賈生的讚歎。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歎服,乃至促膝談心,不是爲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爲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着什麼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揚而不能達到此效果。

2.本首詩僅僅是爲了諷刺漢文帝嗎?有沒有深層含義?

〔明確〕 此詩託古諷今,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豐富。詩中有諷刺,有感慨。從表面看,詩人是諷漢文帝,實際上是託古諷今,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藥求仙,以求長生,而不問民生疾苦,更難禮賢下士。同時,詩人憐賈誼正是自憐。既表達了對皇帝的諷刺,又抒寫了自己的懷才不遇。其實關於賈誼與漢文帝之間遇合的歷史真相,向來多有議論。賈誼年少出仕,召爲博士,頗受文帝重視,一年後就爲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張觸犯了豪強貴族利益,又好議國事,批評時政,權臣周勃、灌嬰排擠他出京,任長沙王傅,幾年後仍由文帝召還。後再次被貶,三十三歲而死。其主張在文帝時並非都未付諸實施。司馬遷《史記》中將賈誼與屈原同列,用意在於同情二人懷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於其中。唐人作詩多以賈誼不遇爲題,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實,賈誼的主張,大致還是得以施行了的,不能完全說漢文帝對他不好,王安石就在《賈生》中說:“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詩文小結:1.內容: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對”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詩人卻獨具慧眼,抓住不爲人們所注意的“問鬼神”這件事,借題發揮,翻出了一段新警透闢、發人深省的議論。漢文帝史稱明君,賈誼更是一代賢才。文帝把謫居長沙的賈誼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見他,君臣晤談,直至夜半。儘管文帝求賢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詢的不是安民之策,虛心聽取的只是鬼神之事,雖然聽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這是首詠歎賈生故事的短詩,其着眼點,不在個人的窮通得失,而在於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使其在政治上發揮作用。諷文帝實刺唐帝,憐賈生實亦自憐。詩人夙懷“欲迴天地”之志,但偏遭黨爭,沉淪下僚,詩中常有“賈生年少虛垂涕”之類的感慨。

2.寫作特點:欲抑先揚(先揚後抑)。詩人先讚揚,實際上是爲了後面的諷刺。

3.藝術手法:此詩託古諷今,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豐富。詩中有諷刺,有感慨。從表面看,詩人是諷漢文帝,實際上是託古諷今,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藥求仙,以求長生,而不問民生疾苦,更難禮賢下士。

作業安排:

背誦並默寫全詩。

賈→先抑後揚

賈誼貶長沙,久已成爲詩人們抒寫不遇之感的熟濫題材。作者獨闢蹊徑,特意選取賈誼自長沙召回,宣室夜對的情節作爲詩材。《史記屈賈列傳》載:

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爲過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詩人卻獨具隻眼,抓住不爲人們所注意的“問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闢、發人深省的詩的議論。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前幅純從正面着筆,絲毫不露貶義。首句特標“求”“訪”(諮詢),彷彿熱烈頌揚文帝求賢意願之切、之殷,待賢態度之誠、之謙,所謂求賢若渴,虛懷若谷。“求賢”而至“訪逐臣”,更可見其網羅賢才已達到“野無遺賢”的程度。次句隱括文帝對賈誼的推服讚歎之詞。“才調”,兼包才能風調,與“更無倫”的讚歎配合,令人宛見賈生少年才俊、議論風發、華採照人的精神風貌,詩的形象感和詠歎的情調也就自然地顯示出來。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贊,層層遞進,表現了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幾乎會誤認爲這是一篇聖主求賢頌。其實,這正是作者故弄狡獪之處。

第三句承、轉交錯,是全詩樞紐。承,即所謂“夜半前席”,把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於“不自知膝之前於席”的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使歷史陳跡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鮮明可觸的畫面。這種善於選取典型細節,善於“從小物寄慨”的藝術手段,正是李商隱詠史詩的絕招。透過這個生動的細節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訪”而讚的那架“重賢”的雲梯升到了最高處;而“轉”,也就在這戲劇高潮中同時開始。不過,它並不露筋突骨,硬轉逆折,而是用詠歎之筆輕輕撥轉--在“夜半虛前席”前加上“可憐”兩字。“可憐”,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強烈的“可悲”“可嘆”一類詞語,只說“可憐”,一方面是爲末句--一篇之警策預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在這裏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比劍拔弩張的“可悲”、“可嘆”更爲含蘊,更耐人尋味。彷彿給文帝留有餘地,其實卻隱含着冷雋的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虛”者,空自、徒然之謂。雖只輕輕一點,卻使讀者對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賢姿態從根本上產生了懷疑,可謂舉重而若輕。如此推重賢者,何以竟然成“虛”?詩人引而不發,給讀者留下了懸念,詩也就顯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瀉無餘。這一句承轉交錯的藝術處理,精練,自然,和諧,渾然無跡。

末句方引滿而發,緊承“可憐”與“虛”,射出直中鵠的一箭--“不問蒼生問鬼神”。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歎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爲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爲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着什麼啊!詩人仍只點破而不說盡--透過“問”與“不問”的對照,讓讀者自己對此得出應有的結論。辭鋒極犀利,諷刺極辛辣,感慨極深沉,卻又極抑揚吞吐之妙。由於前幾句圍繞“重賢”逐步升級,節節上揚,第三句又盤馬彎弓,引而不發,末句由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便顯得特別有力。這正是通常所謂“擡得高,摔得重”。整首詩在正反、揚抑、輕重、隱顯、承轉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上,都蘊含着藝術的辯證法;而其新警含蘊、唱嘆有情的藝術風格也就透過這一系列成功的藝術處理,逐步顯示出來。

點破而不說盡,有論而無斷,並非由於內容貧弱而故弄玄虛,而是由於含蘊豐富,片言不足以盡意。詩有諷有慨,寓慨於諷,旨意並不單純。從諷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實際上詩人的主要用意並不在此。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詩人矛頭所指,顯然是當時現實中那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封建統治者。在寓諷時主的同時,詩中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詩人夙懷“欲迴天地”(《安定城樓》)的壯志,但偏遭衰世,沉淪下僚,詩中每發“賈生年少虛垂涕”(《安定城樓》)、“賈生兼事鬼”(《異俗二首》)之慨。這首詩中的賈誼,正有詩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諷漢文實刺唐帝,憐賈生實亦自憫。(劉學鍇)

閱讀李商隱的《賈生》一詩,回答問題。

1.詩中的“可憐”的意思是什麼?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買炭翁》)”和“可憐體無比,阿母爲汝求(《孔雀東南飛》)”中的“可憐”都怎樣理解?

2.詩人對賈生(賈誼)的評價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3.這首詩用了先揚後抑的寫作手法,試做分析。

【答案與解析】

1.這首詩的“可憐”是“可惜”的意思;《賣炭翁》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孔雀東南飛》中“可憐”的意思是“可愛”的意思。

2.賈誼有才華,但得不到重用。 表達了詩人對懷才不遇的感慨。

3.詩的前兩句寫朝廷重賢,宣室召見,重新任用才華橫溢的賈生,是讚美,是揚;後兩句寫討論的是服藥求仙等虛無的事情,而不去探討天下百姓的問題,是諷刺,是抑。詩人用欲抑先揚的手法譏諷朝廷的昏庸和對賢臣的不重用。 

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