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屈原教育思想評述

   

屈原教育思想評述

陳秋琴 (揚州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揚州225002) 

 

   

屈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教育家。屈原的教育思想在先秦諸家教育思想中很有特色,熱愛祖國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礎;培養優秀的品德是其長育的目標和內容,這種品德包含判別善惡美醜的能力、崇尚內美的情操、對自然社會的探索以及追求真理的獻身精神;而詩樂融合是其教學形式的方法。楚地獨特的文化也造成了屈原教育思想的特點,即突出的忠君思想、教育的貴族色彩和傳授知識的地方特徵。 關鍵詞 屈原,教育思想,忠君愛國,貴族色彩,地方特徵 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教育家。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思想”一章中列出重要的教育家五名,分別是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和屈原,將屈原列爲重要的教育家是很有道理的,可惜長期以來對屈原的教育思想研究甚少。有感於此,本文試圖對屈原的教育思想作一探討,以求教於研究中國教育史的同志。 屈原生平事蹟主要見於《史記屈原列傳》和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王逸說:“屈原與楚同姓,仕於懷王,爲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土。”可知屈原曾任三閭大夫一職,三閭大夫是掌管楚貴族譜系和教育貴族子弟的官。《離騷》中的一段話正是屈原任三閭大夫一職的自我寫照: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大亦何傷兮,哀衆苦之蕪穢。這一段話以香草比喻賢才,說自己曾經辛辛苦苦地對弟子進行教育,精心培養了各種賢能的人材,本來希望它們一一長大成材(等到它們枝葉茂盛的時候就去收穫),然而它們卻變質腐化,屈原十分悲傷,喟然嘆息:“羣賢萎絕尚不可悲,可哀的倒是他們的變節。”屈原教育學生很重視修養和節操。我們認爲屈原在“滋蘭”“樹蕙”的教育過程中應該有一整套的教育思想,這是一筆可觀的精神財富。所幸的是屈原留下了一大批作品,成爲我們探討其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爲了更好地把握屈原的教育思想體系,這裏先將屈原生活的時代和特定的楚地文化與屈原教育思想有關的兩個問題作一簡單分析。第一,長期以來楚人也不斷向北人學習,《孟子滕文公上》說“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學於中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以至於“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至屈原生活的戰國後期已有相當程度的交流融合。但總體上說,楚地開化較遲,被中原人稱爲“荊蠻”、“南蠻”,甚至自稱“蠻夷”(《史記楚世家》載,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儘管楚人不斷向北擴張自己的勢力,“漢陽諸姬,楚實盡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左傳定公四年》),但在文化上並沒有充分吸收中原文化,屈原雖然在戰國後期,但沒有什麼資料能說明他參加了百家爭鳴。因此,這一點限制了屈原教育思想的開放性。第二,楚地有自我的文化傳統,促成了屈原特定的愛國思想的形成。楚國在南方,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中原的輕視,從《孟子》的記載中就可以感受到,孟子主張要用中原文化改造楚文化,所謂“用夏變夷”,事實上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起人產生一種維護民族自尊和維護舊有文化的心理,如鍾儀成了晉軍的俘虜,但“樂操土風(即楚地音樂),不忘舊也”。(《左傳成公九年》)在這種文化土壤上成長起來的屈原,他的教育思想是立足於本土而旨在楚國的強盛和延續的。那麼,屈原的教育思想包涵着哪些內容呢?屈原出生楚國貴族,與楚王同姓,從現有資料看,屈原學識淵博,才畢橫溢,精通楚國音樂,有傑出的詩歌創作才能。同時,他還有政治才能,善於應對。屈原的教育思想主要在於道德教育,下面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屈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目的及教育內容。

一、熱愛自己的祖國:教育思想的基礎 

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政治家、詩人和教育家,他不僅有着充沛的愛國感情,同時還有着進步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他一生竭忠盡智,輔佐楚王,希望楚國的強盛和振興。應該看到,屈原的愛國思想教育,總是和忠君連在一起,在屈原心目中,君國一體,密不可分,忠君與愛國二而爲一。他在《離騷》中反覆陳述這一觀點。他首先說明他和楚王同宗的關係,理應爲楚王效力:豈餘射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指九天以爲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然而君主昏庸,他遭到小人的嫉妒,被君王疏遠。我們看到:在屈原生活的戰國後期,天下爭相招引人才,有才華者不問國家、君主是誰,誰用他,他就效力於誰,朝秦而暮楚,楚材爲晉用,象屈原也可以用他的才識服務於其它國家,但他深深地眷戀自己的祖國,“雖身被放逐,猶徘徊而不忍去。”(洪興祖《楚辭補註離騷序論》)因此地形象地記錄下將遠走高飛時的心情: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爲了楚國的強大,他不斷用“美政”理想教育學生,政治上要求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社會混亂在於小人不守法度:“背繩墨以追曲兮,竟周密以爲度。”因之要“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以下引《離騷》文不再出注)。他讚揚明主賢臣的遇合:傅說手持木杵在閃巖旁勞作,武丁用他爲相而信任不疑,呂望曾是操刀的屠夫,受文王思遇舉他爲太師;甯戚放牧唱歌,齊桓公重用他爲輔佐之臣。君臣志同道合就可以實現愛國興國的理想。執著的愛國精神是屈原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貫徹於教學始終的,所以他在《桔頌》中一再讚頌桔樹“深固難徙更壹志”的堅定不移的崇高品德。

二.培養優秀的品德:教育目標和內容

1.判別善惡美醜屈原教育思想中很明確的一點就是善惡清楚,愛憎分明,不同品質的東西不好作調和。他常常用比喻的方法來說明事物的特性。比如他常用香草來比喻君子及其優秀的品德,而用惡草來比喻小人及其卑劣的人品、奸邪的醜行。如他用衣裳佩戴的美好說明個人的喜好,而衣物佩飾多是由香草做成的。這類香草很多,如江離、辟芷、秋蘭,秋菊、薛荔、芰荷、芙蓉等;而惡草則有茅、蕭艾、、等。王逸在《楚辭章句》序中解釋說:“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怨禽臭物,以比讒佞。”屈原相信美醜善惡不同必然導致不同的後果,在《離騷》中用對比的手法予以說明,“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歌頌了堯舜光明正大,遵循正道而能在大道上暢通無阻,指出象桀紂那樣狂悖不羈,貪走便路捷徑必然會寸步難行。儘管屈原知道社會昏暗,往往醜惡者能輕雲直上,而美善者則受到猜忌和打擊,這種現象屈原借他人之口作了表述,“直以亡身”,“世並舉而好朋”,但屈原癡心不改,疾惡揚善,“苟餘情其信芳”,所以屈原教育學生很注意培養他們判別善惡美醜的能力,並要求他們能和老師一樣保持高尚的節操和美好的品質。屈原在《離騷》中抒寫了對美善的執著追求和對惡醜的無情鞭撻,其高潔的人格,可與日月爭輝。

 2.加強自我修養屈原一再表明自己不僅有美好的外在形式,還有很好的個人修養,“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內美”就是自我修養的體現。這種修養要能保持,就不能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不吾知其亦已矣,苟餘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他對自己培養教育的人材也曾充滿過希望,但由於他們變質了,使屈原非常失望,“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爲此蕭艾?”原因何在?豈其有他故也,莫好修之害也。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衆芳。就是說,學生變質腐化緣於不喜好修養、隨波逐流。屈原認爲只有以前賢爲榜樣,纔會不被世俗所同化。爲了保持高潔,他“制芰荷以爲衣兮,某芙蓉以爲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真正完成自己的道德修養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要及時行修。屈原一生擔心的事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擔心時間易逝、人生易老,完成修養不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3.對社會人生和自然宇宙的探索作爲一個擔任過貴族教育的教育家,屈原是勝任的。他在當時的楚國以“博聞強志”而著稱。他對歷史和現實均有深入的研究,針對當時楚國的實際,他提出舉賢授能的主張,希望能修明法度,實現“美政”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明屈原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天問》是其探索精神的重要體現,它是一篇奇文,屈原一口氣提出了170多個問題,包括了天地山川、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天命人事、現實生活等各個方面,如開篇即問“遂方之初,誰傳道之”?接着對天地開闢、宇宙生成、山川地理、日月星辰等一系列未知的自然現象提出疑問和思考。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九天之際,安放安屬?一般認爲屈原《天問》寫於他被放逐之時,據說他見到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神靈,古聖賢怪物行事,呵而問之。這個說法因爲出自王逸,也是最古的說法而被人們採用,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屈原對歷史自然知識的掌握並不始於放逐之時,《天問》的出現是其長期對某些問題思考的結果。從如此多的問題和所包涵的若干方面來綜合考察,我以爲屈原在從事教育貴族時一直在思考這類問題,並用設問的方式來啓發學生思考,啓發學生對上至宇宙現象下至現實人生進行思索。在放逐之時因觀楚先王祠堂的觸發纔有對以往的思考整理的想法,並記錄下來,這和孟子一生奔波到處遊說而四處碰壁,最後退而與他的弟子討論著述有相近似的地方。如果這樣理解合乎情理的話,那麼可以看到屈原教育思想中啓發式教學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甚至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解:屈原在教育貴族子弟時已編有一部包含若干問題的教科書,而在放逐途中給以整理而成了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天問》。

 4.追求真理的獻身精神屈原一生不懈追求真理,在真理的持有和個人的生存二者之間,他會毫不猶豫選擇前者,所謂“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因此當他知道自己花費大量心血培養的學生,不守節操,放棄美好的東西,隨世俗沉浮以後,心中非常悲痛,他認爲有如香草一樣,雖然免不了要萎絕凋謝,這有什麼關係呢,令人傷心的`是變質變味和醜惡同化,變得蕪穢不堪(“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追求真理,應該矢志不渝。年青的學子性格具有可塑性。老師要向他們及時灌輸積極的思想,不要讓年青的學子先受到消極因素的誘導,這有如百草,初其時杜鵑鳴叫以後,花兒就要凋謝(“及年歲之末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恐鵜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爲之不芳“)。他寫下《桔頌》既勉勵自己更在教育他的學生:后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今。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蘊宜修,而不醜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願歲並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有其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爲像兮。屈原的這首詩公認爲是他早年的作品,大概寫在任三閭大夫之時。詩以擬人化的手法歌頌了桔樹斑爛奪目的外表和堅定不移的美質。全詩亦充滿了對學子的愛護和勉勵之情。教育學生不要以爲年青而忽略自己,桔樹雖然幼小,但蘊含美質,這裏“幼志”、“年少”無不關合着兩個事物:桔樹和學子。《桔頌》應該是屈原用來教育學生的教材。更爲可貴的是,他不光是要學生爲了堅持真理,保持節操,將生死置之度外,而且也要求自己爲人師表,最後他沉江而死,將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理論化爲實踐。

三.詩樂融合:

 教學的形式和方法屈原是一位詩人,他一生寫有大量詩歌作品。他也是一個音樂家,曾利用民間祭歌的形式並吸收楚地民間神話故事寫作了《九歌》(《九歌》寫作時間從王夫之和郭沫若說,爲早期作品)。因此在屈原的教學方法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將詩樂結合起來向學生傳授楚國曆史知識、民俗知識、自然知識和道德教育。屈原時代書寫工具缺乏(簡策書寫攜帶皆不便,馬王堆出土戰國的帛書,說明當時有用帛書寫的,但帛又因其貴重而不能普遍應用),知識傳播主要依靠口耳相傳,把知識編爲可吟唱的詩歌是學習最便捷的方式,由於屈原對詩、樂都是行家,他在教學中具有條件將詩、樂融合在一起。在這裏也可以解釋這樣一個問題,楚國之大而只出現一個偉大的詩人,和他有過教學經歷、有意將詩樂結合施教的方法有關。正如上面所說,《天問》、《桔頌》都有可能是屈原教學時的教科書,它們是配合音樂或可演奏或可吟誦的詩歌。我們甚至還認爲《九歌》也是屈原改造民間巫歌而寫成的可演唱的教材,以可歌之詩作爲教本並不是從屈原開始的,因爲遠方人們總是把知識編成可歌唱可的誦的歌謠用來傳授的,孔子就是用《詩三百》爲教材培養學生優秀的品德並教學生“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在這裏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九歌》作爲教材的意義,《九歌》十一篇作品,除最後一篇《禮魂》是送神曲外,其餘都有不同的內容,即以祭歌的形式各寫一神,《東皇太一》寫天之尊神,《雲中君》寫雲神,《湘君》《湘夫人》寫湘水配偶神,《河伯》寫河神,《山鬼》寫山神,《大司命》寫主壽命的神,《少司命》寫主子嗣的神,《東君》寫太陽神,另外,屈原爲悼念楚國的陣亡將士還創作了《國殤》。楚國風俗重鬼神,屈原正是面對這一狀說改造了祭歌而寫作了一組詩用作教材,《九歌》內容有歌頌自然神的偉大和正義以及去災降福的威力,也有寫神與神、人與神相戀愛的,後一點和祭神時歌舞以娛神的風格是相一致的,透過它可以教育學子去追求人生美好的幸福境界。《國殤》是屈原有意安排的一首,體現了他一貫以愛國主義精神作爲重要教育內容的思想。《九歌》無疑是教育史上較早的“鄉土教材”,它不僅能使學子瞭解有關楚國習俗知識,也可以使學子更好地愛自己的祖國,同時起到陶冶學子情操的作用。因爲楚地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屈原特定的身份,屈原的教育思想和先秦諸於教育思想相比較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突出的忠君思想、教育的貴族色彩和知識的地方特色,下面就這三點作一扼要分析:

1.突出的忠君思想 春秋戰國諸子橫議,包括孔子在內都可以說是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戰國尤盛,產生了朝秦暮楚的縱橫家,象蘇秦可以先以連橫的策略說秦,遊說不成。後徹底放棄了連橫的策略而改用合縱遊說趙國。諸子是不講愛國的,也很少把愛國和忠君聯繫在一起。故孟子有“民爲貴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屈原則不然,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便是愛國忠君,始終把自己和國君的利益拴在一塊,《離騷》開篇就陳述自己與楚王同宗,一言“恐皇輿之敗跡”,再言“忽奔走以先後”,又言“夫唯靈脩之故也”。屈原一生寄希望於國君,時刻希望國君能改過,振興國家,而對君王昏惑的指定也是建立在忠於國君的前提之下的。

2.教育的貴族色彩 這主要取決於屈原的教育對象,三閭大夫的工作之一是教育貫族子弟。儘管他的詩歌不少爲抒情寄託之作,但他筆下的靈脩美人、宓妃佚女、虯龍鸞鳳、高冠奇服、玉鸞瓊佩等,無一不充滿貴族情調。如《河伯》雲,“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雲中君》雲:“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都是這種情調的表現。孔子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小時家貧,幹過許多下賤的事,他教的學生中成份比較複雜,也有出生貧寒的。孟子少時很究,是母親把他撫養大的,而屈原不是這樣,他出生貴族,在被楚王疏遠之前,他深得寵信,地位很高,楚王把教育貴族子弟的事委任給他。表明楚王對他的充分信任,所以屈原教育思想中很少平民意識是自然的。

 3.知識的地方特點這一點非常明顯,他寫的作品就是楚文化的產物,黃伯思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詞。”(《東觀餘論》)他教育學生當多以楚地楚物以及附著在上面的歷史神話爲主要內容,如沅、湘、江、澧、修門、夏首,皆爲楚地;蘭、荃、藥、蕙、蘅、蘋,皆爲楚物。象《九歌》散發者濃郁的楚國地方文化氣息,這有別於諸子的知識傳授系統。以上粗略地對屈原教育思想作了總體的探討,有些問題是可以作專題研究而在此只稍作提及和簡述,未作深論。還有許多問題一時還報難說清楚,比如屈原的教育經歷具體情況如何?現在屈原作品中哪些曾用於教學的材料?但我們相信,一旦將屈原置於教育史上來研究,將會有更多的發現,同時也必然會有助於文學史上的屈原研究的深入展開。 

鐵道師院學報 98 (02 ) 

 

 

標籤:屈原 教育 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