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我們應該如何做老師--一個語文教師的思考

肖保全

我們應該如何做老師--一個語文教師的思考

    魯迅先生曾提出:我們應該如何做父親?

目前,在社會各界對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表現出極大的憂慮、極大的關心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反省一下:我們應該如何做教師?教學生之前,我們如何教自己?讓學生做之前,我們如何做?

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語文如何教,作文如何寫這些問題似乎就一直困擾着教師與學生,以至於1984年的全國高考作文題就是要求“以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爲中心”展開議論的。也許是白駒過隙,時間過得太快,十幾年過去了,到如今語文如何教,作文如何寫的問題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但是,進入九十年代晚些時候,社會各界,尤其是各種新聞媒體對語文教學、作文寫作表現出了超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關心與關注:1998年年末,上海《萌芽》雜誌聯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7所著名的大學舉辦了全國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以期“探索一條還語文教學以應有的人文性和審美性之路,讓充滿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滿創造力、想象力的語文學科,真正成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學科。”(《“新概念作文大賽”倡議書》)1999年年末,《中國青年報》與頂新國際集團爲了“進一步展現中學生--這一特定年齡階段人羣--眼中的世界和心中世界;進一步激發中學生--這一將要邁向獨立人生時期--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頂新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啓事》),聯辦“頂新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大賽採用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題目的形式進行;當“頂新杯”作文大賽剛剛進行到第二個賽季的時候,2000年3月由新民晚報、北京晚報、今晚報、羊城晚報等17家晚報主辦,北大、復旦、浙大等17所高校協辦,文匯出版社承辦的“今晚杯”全國創新作文大賽又拉開了帷幕。

面對如此熱心、如此以改革作文教學爲“己任”的新聞媒體,我們的語文教師又在想些什麼,幹些什麼呢?既然改革作文教學,衝去舊的模式是新聞媒體的任務,那麼,語文教師的任務又該是什麼呢?

誠然,教育是全社會的教育,需要全社會來關心、支援。但勿庸置疑,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主導者,理應走在時代的前列,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否則,就會落伍,就會被淘汰出局。

那麼,在新的時代、新的環境中,我們應該如何做教師,才能踏上時代的步伐,適應時代的要求呢?

我們先來看看目前中學教師的現狀。

我以爲,語文教師最突出的弱點,是歲月的流逝,磨蝕了激情與心志。古人云:三十而立。一個教師,從踏上講壇,到成爲教學骨幹,一般都要經過3-5年的鍛鍊。而在這3-5年間,普通教師的生活與心理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獨身一人到結婚成家,到生兒育女;從單純的生活、工作、學習,到鍋碗瓢盆、油鹽柴米醬醋茶,各種生活瑣事樣樣需要過問,樣樣需要操心;3-5年,業務上成熟了,而激情與心志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磨蝕。

想當初,剛剛參加工作的大姑娘、小夥子,儘管稚嫩、單薄,但每個人都是熱血青年,一腔熱血,滿懷豪情,對自己即將從事的職業充滿着極大的熱情與熱愛,對未來有着五彩斑斕的幻想與憧憬,渾身都散發着青春的光彩與活力,給學生以極大的感染。

中學教師,常常會有這樣的一段心路歷程,從激情澎湃到心如止水,從“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激動,到“教書匠”的認命。自然,上課少了激情,平時沒了感動,把教書當作職業,作爲謀生的手段。讓所有的日子都來吧,一天天地來,再讓它一天天地去,而沒有青春的纓珞,也沒有了青春的金線。

也許大家會說,這樣不好嗎?大家都這樣,一切都要歸於平淡,歸於平靜。

但是教育,更好的模式是“教學相長”,是相互的激發,相互的激盪。只有激盪,纔有浪花;只有衝撞,纔有熱情。電視裏互動節目的大行其道,是否可以給我們以啓發?

所以,我說: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應該保持高昂的激情,以我們的心去點燃學生的心,以我們的熱情去點燃學生的熱情。大腦在亢奮狀態下,學習效率更高,學習效果最好。

其次,繁重的工作,影響了知識的拓展。

教師的激情與心志的磨蝕,來自時間、來自生活,同時也來自工作。在現今的中學裏,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工作量每週都在10-12節,這尚且未把每天的備課、撰寫教案、批改作業、早讀、晚自習的輔導以及班主任工作時間計算在內。前前後後算起來,一箇中學語文教師一天的工作量在10個小時左右。如此繁重的工作,再加上週而復始的程式,日日相似的內容,不緊不慢的節奏,不僅磨蝕了教師的激情與心志,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教師對新知識、新動向的瞭解和拓展。不少教師,就是教科書與教參書陪自己度過了一輩子,他們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去閱讀更多其他的書,再去涉獵教學以外的空間。

試想,這樣的學習、工作方式,與“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先有一桶水”的教育要求之間,距離能有多大,效果又會如何?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況且,新的時代要求教師是一條河,常流常新,常流常清!

我們且來看“頂新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第一賽季的題目:

題目自擬。題目背景爲:如果真有“時空隨道”,它可以帶你回到歷史上的某一時刻,使你有機會見到古今中外的任何一個人,你會選擇時間上怎樣的一個座標點?你會看到什麼景象?會見到哪一位歷史人物,與他進行什麼樣的對話呢……

這一題目非常巧妙。它與過去的高考作文題目和其他的任何作文題目不同在於:它在不知不覺中考察了學生多方面的知識與素質。這一題目,給學生的想象空間非常大,給學生寫作的自由度也非常大。在要求學生寫作的同時,既考察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又考察了學生的科普知識、歷史知識以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想素質。沒有一定的科普知識作基礎,就不知何謂“時空隧道”;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做鋪墊,就無法合情合理地去描述歷史某一座標點的景象,也無法熟知歷史某一人物的思想、觀念;沒有一定的思想素質、一定的見地,就無法與歷史上的任一人物進行和諧有益的對話……總的說來,沒有紮實、全面的基本功底,寫好這篇文章,只能是癡人說夢。

既然這一題目這樣考察了學生,那麼,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不是就更高了嗎?

又據《文匯報》2000年3月27日報道,“恆壽杯第13屆上海市中學生作文比賽的15名高三入圍選手意外地拿到了一道別開生面的決賽題:賽場在南京路步行街,在上午2小時內進行採訪,不做主題限制,隨後以口頭表達方式完成採訪報道。”

這一別開生面的題目,恰恰與1999年年末教育部決定在2000年秋季,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的新編語文教材中將寫作與口語交際“擺在與閱讀同等重要的地位”的思路相一致。

這一切,說明了什麼?教師,尤其是中學語文教學 ,不加大自己的閱讀量,不迅速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要踏上時代列車的那扇門,並在其中尋一合適位置,就很難。

但事實是,不少的教師,依然在進行着自己在學生時代的“知識挖潛”,依然在吃着十幾年前、幾十年前的“老本”,知識的更新速度、拓展速度遠遠慢於學生、慢於時代。

其三,封閉的環境,制約了觀念的更新。

不少的中學教師,一旦走上工作崗位,就很難再走出自己的職業圈子,尤其是難於走出自己的環境。在漫長的工作過程中,很少走出校園,外出學習、培訓、交流的機會少得可憐,再加上少得可憐的閱讀,校園與課本之外精彩的世界、精彩的知識世界,就很少涉獵,所以,一浪高過一浪的校外作文競賽潮,很多語文教師無動於衷;社會各界對語文教學與寫作訓練方法的討論,也置若惘聞。以至於語文教學改革,作文教學改革進行了十幾年了,我們的教學依然故我,仍然是老樣子。正因如此,一位教育學碩士讓兒子退學,他說:“咱們不玩這個遊戲了。”(文見《中國青年報》1999年10月12日)正因如此,在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賽中表現突出的上海松江二中的韓寒,在2000年的5月,向學校提出休學一年,赴各地採風寫作。而韓寒依然認爲:現在的語文教學簡直在誤人。(文見2000年5月15日《中國青年報》)

“一杯水,一枝煙,一張報紙看半天”,悠然自得、慢慢吞吞、無所事事的機關工作人員形象,讓人可厭,而“一本老書,幾本教案,三尺講臺,站上十年”的教師形象又會讓學生如何評價呢?

在我看來,熱情的枯萎,閱讀的狹窄,觀念的陳舊,是中學教師,尤其是中學語文教師的大忌、大病,非根除不可。

教育要發展,教學要改革,需要全社會的關心、支援,需要有關部門給教師提供一定的條件和機會,使教師能夠開闊眼界,更新觀念,不斷吸取新的知識。但更關鍵的在於教師本身,作爲教師必須意識到自身的責任,時代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三尺講臺上。

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以“教”爲“學”,教學相長,要熱心本職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瞭解學生的喜怒哀樂、個性愛好,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滿激情,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才能充分表達平板的文字語言所包容的意蘊。以“教”爲“學”,徹底克服老師只是教,只是引導的心理,去掉“師道尊嚴”的嚴肅面具,與學生融爲一體,在教中學,在學中教,達到教學相長。

要把學習作爲第一需要。周恩來總理說過:“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一生中都堅持學習,固然不容易,但確可受益終身。教師要爲人師表,就要不斷增強個人修養,就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指導學生學習。這一切,都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吸納時代的活水,來滋養自己、提高自己。因此,作爲教師要儘量拓寬自己的閱讀面,接觸現代新技術,來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以自己敏感的思想去接受新思維、新方法,關注整個社會的變化,關注整個世界的發展,不說總能引導學生進步,至少要永遠和學生一道眺望明天精彩的曙光,只有這樣纔會不落後於時代,不落於學生!

語文教師,自省!

語文教師,自勵!

                        二○○○年五月

標籤:教師 老師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