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爺爺和小樹》的聽課稿

20xx年04月曾經在教研員徐老師的博客上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教語文其實很簡單》(於永正)。文章最後這樣寫道:“只要抓住‘讀寫’這兩條線不放,即按照教語文的規律去做,誰都能把語文教好,誰的學生都會有好的語文素養。”文章闡述了教語文如何刪繁就簡,去除不必要的細枝末節,如何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變得有效、高效,這也就有了徐老師的另一篇博文——《讓語文教學理性地迴歸》,向我們闡述了“我們該追尋怎樣的語文課堂”這一實質性的問題。閱讀着這些文章,使我們不得不開始思索語文課堂的本真在哪裏?

《爺爺和小樹》的聽課稿

當我聽了周亞輝老師執教的《爺爺和小樹》一課時,腦中馬上呈現出這樣一組詞:樸實、紮實、真實、簡單、可行性強。整節課中沒有華麗的課件出示,也沒有譁衆取寵的環節設計,有的只是紮紮實實的識字教學,還有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語言文字訓練,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語文味。

一、字詞教學——紮實

作爲一年級的孩子,生字教學是每一節語文課的重點,應該教得紮紮實實,才能讓孩子們在以後的學習中熟練地運用這些文字。在周老師的課中,這一環節不惜“重墨塗抹”,透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教給孩子們識記和運用這些生字的方法。

(一)生字教學形式多

1、利用讀音識記生字

課一開始,周老師請來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爺爺(yé ye),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了什麼?學生馬上說第二個拼音是輕聲。於是,周老師便帶領孩子們讀準輕聲,同時還提醒孩子們像這樣的詞,如:爸爸、媽媽、奶奶……第二個字音都讀輕聲。這也爲下文的“衣裳、暖和”的讀音做了很好的鋪墊。

而在生字教學中,在給生字的正音時重點強化了“穿、傘”(翹舌音和平舌音)的讀音。同時還關注了多音字“和”在課文中的兩種讀音,即在課題中讀“hé”,在“暖和”中讀“huo”,滲透了多音字的教學。

2、多種方法識記字形

(1)利用偏旁記生字:如在“棵”的教學中,周老師讓學生說說怎麼記住它?學生用了“加一加”的方法,即“木+果=棵”,發現“棵”是木字旁,引申出“木字旁”往往與植物有關。而“暖”字的教學透過觀察,瞭解“日字旁”,並明瞭與太陽有關,怪不得暖烘烘的。這樣的識記生字既形象又生動,非常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

(2)利用實物記生字:在“傘”字教學中,周老師藉助實物——雨傘,讓孩子們比較傘與“傘”字的樣子有什麼聯繫,透過傘面、傘柄與漢字的對比,讓孩子們對象形字有了初步的認識。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直觀性佔有優勢,所以這樣的學習生字的方法對孩子們的識記來說很有效。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在整個學習生字及鞏固生字的環節中,周老師都非常注重讀的形式,有自由讀、小老師領讀、個別讀、開火車讀(單列、雙軌)、齊讀等。所以,在整個生字教學中老師關注的面極其廣泛,每個孩子都有個人展示的機會,真正做到了人人蔘與,個個反饋,使生字教學真正落到了實處,也使生字的教學真正做到了紮紮實實。

(二)書寫指導方法好

低年級的語文課不僅生字教學是重點,書寫指導也不能輕視。因爲孩子們對於方塊字的書寫剛剛起步,因此,讓孩子們養成寫字規範尤爲重要。從周老師的寫字指導中,讓我們看到了什麼叫指導,怎樣纔算是真正的寫字指導。回顧整個指導過程:

      (1)開啟書本70頁,自己觀察“不、開”的筆順;

      (2)指名說說“不、開”的筆順;

      (3)師逐個示範,生邊說筆順;

      (4)生跟寫一個,師口述各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位置及方法;

      (5)用學生的作業本進行反饋、評價;

      (6)在評價的基礎上再把每個生字寫一遍。

亮點之處:

1、用好教材:一般老師在指導書寫時往往喜歡用課件演示生字的筆順,我也是。而周老師沒有多此一舉,充分地利用了教材的資源,讓孩子們從書本中找答案,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和自學能力。

2、注重實效:在我們平時的寫字教學中也有老師的示範,然而對於孩子們自己的寫往往比較忽視,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很多孩子看和寫不一致的現象,也就是看着老師是這樣寫的,而自己寫的時候往往沒有按照老師教得筆順認真地一筆一劃地寫,而像搭積木似的圍成,缺乏了順序性。周老師邊說邊讓孩子們寫就避免了這樣情況的發生。另外,書寫後的及時反饋也是寫字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反饋後再接着寫,更能提高孩子們書寫中的美觀程度。所以,從周老師的寫字指導中,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何爲一氣呵成。

 二、語言文字訓練——落實

語文教學已經從剛開始的感性衝動逐漸向理性思索過渡,追求本真的語文課堂成了當下語文界的'頭等大事。在語文課中適當弱化人文性,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讓語文課更具語文味,這也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應該努力做到的。周老師的課也向我們展示了這一點:

1、短語訓練

(1)生字教學中結合語言文字訓練:在“棵”字的學習中,結合木字旁與植物的關係,周老師讓孩子們說說“一棵 ”。孩子們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棵樹、一棵苗、一棵草”,使生字教學不再純粹,學習與運用兼而有之。我想有了這樣的基礎之後,在不久的將來學到“顆”時,孩子們對於它們的區別應該能輕而易舉地完成吧。

(2)詞語理解中結合語言文字訓練:在理解“暖和”這一詞語時,周老師話鋒一轉問孩子們:“生活中什麼也是暖和的呢?”(短語訓練:暖和的 )於是,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出了:暖和的圍巾、暖和的手套、暖和的帽子、暖和的被子、暖和的襪子……是啊,學習詞語的目的就是爲了運用,孩子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暖和的”說話,那麼,對於“暖和”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

2、句式訓練

課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正如周老師自己所說“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把‘什麼地方有什麼’說具體了”,於是,讓孩子們學着這樣的樣子也來說說“什麼地方有什麼”的句子

在整個環節的設計中,周老師非常有層次性,從圖、提示→圖→句式,一步一步達成自己的預設。孩子們的回答也讓在座的聽課老師佩服,比如在形容花兒時,用上了“美麗、鮮豔”等形容詞;說月亮、星星時用上了“彎彎的、閃閃的”。特別是最後的想象說話,孩子們的思維開闊,內容豐富,像“樹上有小鳥的家。”“天空中有一朵朵白雲在飄。”“水裏有魚兒遊。”“地上有很多草。”每個孩子關注的點都不一樣,這對一年級的孩子來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就在這樣的學與說中,對於句式的理解也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縱觀整堂課,樸實中見真功夫,樸素中見真性情,不失爲家常課中的精品課。假如非要吹毛求疵的話,個人認爲在鞏固生字時是否再增加個別讀的環節,畢竟孩子們掌握的程度不一樣,齊讀往往難以發現問題;在“傘”字與實物的比較中可否展示該字的“演變過程”(這一建議當場就被其他老師否決了,呵呵~~~);對於孩子們的看圖說話可能還需要加強引導。

總之,這是一堂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課,也印證了於永正老師的文章《教語文其實很簡單》,可想要求得這份簡單,卻需要不簡單的老師啊。

標籤:爺爺 小樹 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