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教並快樂着 教師隨筆

儒家的大師孟子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他是在講:“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教並快樂着 教師隨筆

  我國是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度。戰國時就有人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學乎”,“建國君民,教學爲先”等主張(《禮記?學記》), 把教育放在了建國的首要地位;在學制上提出了“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等做法。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教育依然成爲頭等大事。近年來,考入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數量不斷增大,就充分說明了這一趨勢,甚至有人遠涉重洋去攻讀“洋”博士(此過程在我國已經歷了一百多年)。即使在偏遠的中國鄉村,“再苦也不能苦教育”是人所共知的“口頭禪”。一個家庭,只要有一點點條件,也要供養孩子們讀書,充分說明了中國家庭對教育的重視。在這一點,西人遠不如我們。  

但是要做好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此非名聖之言,亦非古語遺訓,而是本人經常提起的一句話。我們的學生來自農村地,不同的學校,有着不同的成長經歷,家庭背景也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是上進者。這樣,一旦到了新的環境,他們不服輸的心理是很重的,事事都要爭第一,比較關注論文的發表,而對怎麼做人,怎樣做社會有用的人,是不太關心的,表現在對於集體的事情沒有人願意犧牲點時間。如果在人才培養上,我們也是那麼短視,那麼急功近利,學生可能文章寫出來了,也畢業了,但到了新的崗位,一些“致命”的缺陷還會暴露出來,這樣社會、國家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就不能實現。要培養學術大家,就必須從如何做人開始教育。由於我在社會上兼職多,瞭解的資訊多,尤其是本人的性格是能夠講一些真話,社會責任心是永恆的,一個科學家如果不能講真話,那麼他寫再多的文章也是無效的。

這裏,不妨在抄錄一段研究生院一位不知名的同學在網上對我們這一做法的評價。“書本永遠是死的,而如果能將書上的東西講活,並賦予新的內涵,使學者能夠感到心與心的相通,並悟出人生的道理,則此人必爲當之無愧的`賢師。所以,古人云“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可見,師者則當自強不息,誨人不倦,不僅教知識,還要教做人。而如果信口開河,誇誇其談不懂教學之本,無有真誠之心,則必會誤人子弟,殺人父兄。”“要做好學問,首先要學做人,這關乎萬物蒼生,關乎人類命運,不可不思,不可不察,不可不做! 慎之,慎之!!”

    但現在教師一提到勞心勞力、社會地位、勞動報酬確實很難輕言幸福,但這並不意味着就沒有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事實上很多教師在享受着教育、體驗着幸福,我們要在平凡、清貧、煩瑣中不斷汲取幸福和快樂的元素。不要進行盲目的攀比適當的生活預期,可以激發人們的潛力、鬥志,最終體會到來之不易的幸福。但盲目的攀比,則會使人應達不到目標而產生挫敗感,最終遠離幸福。其實,從幸福感知的角度講,幸福與收入、地位並不顯著相關被攀比者儘管看起來收入高、地位高,但他未必比攀比者幸福。我們經常只是一個設想,說別人家如何如何幸福?有誰能體會到他 們的真正感受呢?幸福只能是主觀評價,不好說一個乞丐就比一個百萬富翁更不快樂。  當老師應該也是如此,我們沒有必要比誰掙的錢多、誰掙的錢少,誰取得的榮譽多、誰取得的榮譽少。眼紅沒用,發“無名火”更是沒有意義。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你努力了,發揮最大力量了,你應該無憾了。如果人人都當孫悟空,那還要豬八戒幹什麼。

社會和諧、學校和諧,都必須建立在全體人員的和諧上。大家如何共同奮鬥、發揮各自長處,這倒是應該考慮的實際問題。要多獻愛心,從他人處獲得幸福,幸福不僅是得到愛和關懷,更是用愛心去關愛他人,並從他人處去獲得幸福。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都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多獻愛心、多做善事,會使自己幸福感增加;多獻愛心、多做好事,會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溫暖。現在或者將來,我們社會肯定還會存在弱勢羣體、困難羣體,他們比一般人更需要關愛、需要幫助,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做出不懈的努力,也需要社會個體之間的互助,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社會整體和諧。 

教師的成長也離不開學校的培養。沒有學校這個大舞臺,沒有學校形成的以老帶新、以熟帶生、師徒結對制度,沒有學校提供的進修學習、實踐鍛鍊等各種機會和空間,也不可能有教師的健康發展,於是我們對學校就要感恩,樹立“校榮我榮、校衰我恥”的榮辱觀,努力工作,爲學校發展貢獻力量。當學校發展了,你也可以從集體榮譽感中,感受幸福、享受幸福。 

王德鈞

標籤:教師 隨筆 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