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控能力的調查報告(教師中心稿)

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控能力的調查報告

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控能力的調查報告(教師中心稿)

提要 

爲了解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控能力的現狀,分析學生學習自控能力的差異,尋求初中學生自控能力與學習效果之間相互作用的有效途徑,本文對初中三個年級267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預習、聽課、作業、複習、考試、課外閱讀、課 堂小結等學習過程中自控能力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初中學生在學習的各個環節中,自控能力對學習效果起着決定性作用,同時具有好的學習效果的學生自控能力強與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因此,有必要對自控能力差的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有效的培養。

較強的自控能力是學生學好功課、發展才智的重要條件。初中生由於年齡特點,正在處於發展智力,增長 知識階段,同時也是自控能力最差的時期,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不僅在學校有用,對於他們離開學校後,走上社會, 仍有積極的指導作用。爲了研究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控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我們對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預習、聽課、作業、複習、考試、課外閱讀、課堂小結等環節自控能力進行了抽樣調查,現報告如下: 

    一 調查目的 

    1、瞭解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控能力的現狀; 

    2、分析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控能力的差異; 

    3、尋求初中學生自控能力與學習效果之間相互作用的有效途徑

    二 調查對象 

    從初中三個年級中各抽8個班,共267名學生。 

    三 調查方法和步驟 

    調查採取問卷和談話法。問卷採用學生問卷。談話法是由實驗教師對本班三類不同學習品質的學生進行抽樣,並對他們分別進行談話。 

    四 調查結果 

    1、預習情況和方法 

    調查表明,學生沒有養成自覺預習的習慣,大部分學生處在“老師要求預習才預習”的狀態,佔總數的4 0%,還有“老師要求預習也不預習”的,佔總數的30%,而經常自學預習的學生只佔30%。 

    學生課前預習的表現(如表一) 

    表一 

    (附圖 {圖}) 

    從以上統計數據看,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大部分處於“把要學的內容看一遍”的狀態;而透過預習找難點、找重點或解決疑難的比率較低,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的自控能力只停留在簡單的自我約束上,根本沒有在無外界限制的情況下,克服困難、排除干擾、採取某種方式控制自己的行爲的能力。

    “看一遍”的預習方式與學習成績相關極低,它反映出初中學生只是把預習當成一種任務去完成,反而浪費了大好時光,這也是造成學習質量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找出難點”和“找出重點”的預習方式與學習成績相關一般很高,對學生的自控能力要求也高,但這類學生很少。所以從初中學生整體來看,他們缺乏必要自學能力和自控能力 ,只把預習當成額外作業去完成,沒有作爲能力去培養,所以,我們教師應該注重培養能力。 

    我們對24名優秀學生課前預習方式的調查表明,其中18名學生採取“找出難點”、“找出重點”等方法, 只有6名學生採取“看一遍”的方法。所以,我們應該把預習當成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總結能力的一個途徑, 力爭改變學生長期依賴教師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課堂聽講情況和方法 

    調查表明,教師講課枯燥是造成學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因素,佔整體的35%。由於教師講課的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所以調動不了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有各種不同的聽課方式(如表二) 

    表二 

    (附圖 {圖}) 

    統計表明,採取第一種方式的學生較多,初一年級高於初三年級;採取第二種方式的學生,初三年級較多 ,初二年級次之;採取第三種方式的學生,初二年級較多,初一年級次之;採取第四、五種方式的學生極少。 這說明聽課方式與年齡特點有關,初一學生慣於全記,初二學生因課程加多加深多注意聽,初三學生重點堅持 有選擇地記。從整體來看,學生聽課時思維不夠活躍。影響了思維能力的訓練。 

    統計表明,初一學生採取第一種方式與學生成績相關較高;初二年級學生採取第二種方式與學習成績也相 關較高;初三年級學生採用第四種方式與學習成績也相關較高,而且數學和物理採用第三種方式也相關較高, 其它基本處於負相關狀態。由此可見,由於不同年齡學生智力開發的不同和聽講習慣的不同,直接影響着學生 的學習方法。 

    在抽樣談話的24名學生中,有16名學生採用二、三、四種方法。僅有8名學生採用第一種方法。所以 上課時提倡學生討論和議論,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選擇重點的能力,發現和鼓勵學生獨立創見,是提 高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3、課堂記筆記的情況和方法 

    學生記筆記方法的調查情況(如表三) 

    表三 

    (附圖 {圖}) 

    調查表明,記筆記的方法是隨年級的變化而變化的。初一學生習慣於抄板書,初二和初三學生開始轉向記 重點,但採取全記的比率還較高。 

    統計表明,抄板書的方法與學習成績相關很低,甚至出現了負相關,這反映出一味的抄板書,影響了課堂 學習效果。初二學生不記筆記與學習成績相關較高,初三數學、物理課學生記筆記少或不記筆記與學習成績相 關也較高,說明對於較難學習的科目或思維邏輯強的學科,學生應該集中精力聽講,以免造成思維混亂和前後 邏輯不連貫的現象。確實有一部分教師習慣於寫板書,也要求學生抄板書,這不僅影響了教師的講課思路,也 影響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上不能透過眼看、耳聽、動手、動腦和口答等交替使用大腦皮層興奮 域構成多通路的聯繫,阻塞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對較難學科應該以聽、想爲主。 

    4、課堂小結情況和方法 

    課堂小結方法的調查結果(如表四) 

    表四 

    (附圖 {圖}) 

    從表中明顯看出,以學生做練習代替課堂小結的比率最高,其它小結方法的比率都很低。尤其是理科教師 ,他們基本採取講完課就叫學生做練習的教法,從而使學生形成了這種習慣。 

    這種以做練習代替課堂小結的做法與學習成績相關如何呢? 

    調查表明,採取急於在課堂上做練習的方法與學習成績相關都很低,甚至出現高負相關。這因爲以做練習 代替課堂小結,使學生失去了課堂知識消化理解的過程。所以,單靠練習來提高成績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 做好充分的課堂小結,使課堂知識得到消化整理,然後在系統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再去做練習,纔會收到良好的 學習效果。 

    相關統計還表明,課堂小結的方法隨年級不同而異。初一學生採取老師小結的方法與學業成績相關的較高 ,說明初一學生還沒有自我小結能力,需要老師多做小結。初二學生採取討論和重溫課本的方法與學業成績相 關較高,這是因爲初二學生思維活躍,並有一定的歸納能力,可以放手讓他們透過獨立小結來提高學習效果。 初三學生採用課堂小結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因爲初三學生思維品質和心理品質的差異較大,學習成績的分化也 較大,所以必須根據本人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 

    我們從24名優秀學生的調查中看到,有16名同學採取重溫課本或討論的方法進行課堂小結,其餘8名 學生雖然採用了做練習的方法,而他們是在聽懂學會的基礎上透過練習進一步加深鞏固和記憶的。 

    5、做作業的情況和方法 

    課外作業是鞏固知識,應用知識和訓練技能的一種手段,應該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對作業的認識不盡相 同,有的學生把做作業當成一種學習的需要,也有的當成一種負擔;有的學生做作業的速度較快,也有的做作 業的速度較慢,有的學生做作業產生一種愉快的內心體驗,也有的完不成作業心理出現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 ,學生都在尋求做作業的竅門和路子。表五反映了學生當前做作業方法的現狀: 

    表五 

    (附圖 {圖}) 

    從表中看到,“先做後看書”的方法比率較高,“有問題問別人”的方式比率也較高。但是,仍然存在抄 作業和完不成作業的現象。 

    統計表明,“先做作業後看書”的方法與學習成績相關很高。原因是學生先做後看書能夠發揮學生獨立思 考、自檢學習效果的作用。特別是當學生遇到難解題時,還可引起學生對解疑的需要,促使他有針對性地去看 書,一旦從書中找到解題的思路、做法和答案,便成爲學生終身難忘的經驗和知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印象並 學會應用知識的方法。 

    統計表明,學生抄作業或完不成作業與學習成績是負相關狀態,這種情況大都屬於差生。 

    我們從24名優秀學生談話中發現,他們多數都採用“先做後看書”的方法。他們說:“當我們做不來時 再看書印象深”。還有一部分較好的學生邊複習邊做作業,他們說:“我先看懂書,弄明白道理後再做作業, 這樣速度快。”他們採用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根本的一條是必須獨立完成作業。 

    7、複習方法的情況 

    學生對複習的目的和作用理解不同,便產生了不同的複習方法和安排,調查統計(如表六、七) 

    表六 

    (附圖 {圖}) 

    表七 

    (附圖 {圖}) 

    統計表明,各年級學生經常複習者較多,都佔半數以上;考試前複習的,其比率較其它方法相對要高。復 習方法隨年級的不同而有變化。初一學生多是按老師佈置的提綱進行復習,初二學生側重在背重點,初三學生 側重在抓難點。原因是初一學生依賴性較強和缺乏獨立歸納能力,希望老師列出提綱要點,給明確複習的主要 內容。初二學生面對加重的作業負擔,必須進行重點複習;同時由於難度的增大,難點較多,抓難點的複習方 法比率也較高;初三學生面臨畢業與中考,要在全面複習的基礎上着重解決疑難。 

    8、課外參考情況 

    學生能否主動有目的地參考課外資料,是促進所學知識深化和培養自學能力的因素之一。而會不會有選擇 地進行參考資料的學習,則反映了學生素質的差異。調查瞭解中發現學生的課外參考資料很多,有北京的、有 上海的、有天津的、有太原的,種類多達10幾種,但哪種資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呢?統計(表八)可說明一 些。 

    表八反映出學生對參考資料的選擇隨年級的變化而變化。初一學生主要參考一些雜誌,初二學生開始轉向 參考複習資料,初三學生以參考複習資料爲主。隨年級的升高,學生學參考書的比率也在提高,而學參考雜誌 的比率則呈下降之勢,說明初一學生對參考資料的選擇不定性和初三學生對參考資料的目的性有着明顯的差異 。 

    表八 

    (附圖 {圖}) 

    統計表明,凡是參考試題解一類資料的學生,其學習成績並不一定好,所以,杜絕社會上濫出題解一類書 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因爲這類書往往容易替代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忽視雙基的訓練,特別是其中一些難題 和怪題,抑制了學生大腦皮層多通路的聯繫,造成了思維的混亂。 

    統計表明,學生不參考任何書籍的做法與學習成績相關也很低,甚至出現負相關。因爲完全靠書本是開闊 不了學生的眼界,而是限制了學生的知識面,阻礙了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所以合理地選擇參考資料,獨立自學一些材料,不僅有助於學生的學習,還能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自學的 能力。對此,我們教師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並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地選擇參考書。 

    五 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多數初中生仍停留在教師所要求和佈置的,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學習狀態,學習的被 動性較強,他們主動學習和探求知識很不夠,還沒有掌握適合獨立學習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的被動性,表現 在學習方法上主要是死記硬背。他們上課抄筆記,課後抄作業,複習考試按教師指定的背課本和筆記,還有許 多學生大量地看各類題解,這都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和發展,他們的學習缺乏獨立性,離不開老師這根“柺棍” ;而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強,又極大地影響了學生能力的培養。由於中考指揮棒的作用,特別是在初三,學生被 迫在課上課下大量做練習,重複性的無效勞動佔去了很多學習時間,負擔過重,這就顯得學習被動和方法過死 ,嚴重影響着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初中教師中的強制性措施過多,教學中忽視對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 的培養,這不能不是個重要原因。它造成學生心理不平衡,使學生失去了學習主動性。 

    調查也表明,優等生的學習方法比較靈活,有較強的主動性和適應性,他們能夠根據自身的和學科的特點 選擇較爲適合的學習方法,能夠自己進行獨立鑽研,掌握了一定的學習主動權和自學方法,因而學習效果也是 比較好的。 

    調查還表明,在學習過程的各個學習環節上,凡採用具有獨立學習特點的學習方法,與其學習效果的相關 程度都很高。但是,不同年級的相關點是不同的,它反映了不同年齡段學生自主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不同。因此 ,對於初中生,爲了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教師有必要進行學法的具體指導,要開設學習方法課,引導學生尋 求合適的學習方法。教師進行指導時,一定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和學生心理髮展程度,有針對性地進 行具體指導,切忌搞統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