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走一步,再走一步》三問

 

莫頓享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融情境、意趣和哲理於一體的優美散文。閱讀時,我們可以透過研究三個問題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文章兩次寫到“啜泣”(“我聽見有人啜泣……”)( “我先是啜 泣了一 會兒……”),表達的意思是否一 樣?文章爲什麼不直接寫“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而 要先寫“啜泣”?

前 一次“啜泣”,是“我”身處“懸崖峭壁”時恐懼心理逐步發展的必然結果。“我”開始爬時就“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裏鼕鼕直跳”;後來又“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所以此時的“啜泣”,滴下的是懦弱者的苦淚;發出的是自卑者的嗚咽。後一個“啜泣”,是在 “我”終於爬下懸崖,“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之後。同是“啜泣”,這一次卻有特殊的豐富的內涵:既有慚愧、後悔和自責,又有脫險的激動、興奮和自豪,同時又注入了對父親的感激。所以這裏的“啜泣”,滴下的是勝利者的喜淚,發出的是成功者的心聲。這一複雜的內心世界的表露,上承前一次“啜泣”的恐懼感,下啓投入父親手臂後所產生的“成就感”,符合特定的情境和兒童的心理,真切自然,令人信服。

二、“我”的父親爲什麼不自己 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爲什麼不讓“我”就在黑暗裏自己爬下來 ?

“我”的父親循循善誘,教子有方。他抓住了這一進行攻堅克難精神教育的好機會。他深知孩子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不合適的 “扶”是害而不是愛,孩子總是在一次次歷練中鍛煉出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當然,不給手電光生硬地命令“我”在黑暗中爬下這種簡單化做法也許會導致心理崩潰、自暴自棄。“我”的父親採取邊鼓勵邊指導的做法終於獲得成功告訴我們:培養兒童克服困難的精神不僅需要科學的理念,而且需要正確的方法和手段。

三、文章結尾由事及理,引導讀者感悟人生哲理。這段話闡述了哪些辯證關係?

可從三個方面把握。一是險與夷。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風順、一馬平川,總會遇到曲折坎坷,甚至險情。此時如果你“感到前途渺茫而灰心喪氣”,一蹶不振,不思進取,那你必然會跌入“險”的深淵不能自拔,“險”會越來越多,小“險”會變成大“險”,甚至“夷”中生“險”;相 反,如果你不失自信,迎“險”而上,那就化險爲夷,登上美妙的人生之巔;二 是思與行。如果只是只想到困難,“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不跨出嘗試戰勝困難的“最初的一小步”,那麼等待你 的將 是永遠的黑暗;只有既“思”困難又“思”希望,且“思”而有“行 ”,才能衝出陰影,走向光明;三是短和長。在崎嶇的險道上跋涉,短短的“一小步”都是很可貴的,正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不斷積累書寫着漫長的人生之路。文章的結句“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漫長”告訴我們,只要不輕言放棄,不小視“一小步”,不小勝即驕,就能衝頂成功,進入令人“驚奇則自豪”的境界。

 

惜緣

標籤: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