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淺談初中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教學論文)

 摘要: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遺產,它在中華民族文明的傳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們應該繼承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但縱觀文言文教學,情況並不樂觀。特別是對於文言文翻譯的這一環節,更有必要對學生給予方法上的指導。《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本文從文言文翻譯的現狀談起,透過對文言文翻譯方法的探討,希望在文言文教學中對如何翻譯文言文有指導作用。

淺談初中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教學論文)

關鍵詞  文言文翻譯   方法   探討

一、引言

掌握好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在翻譯文言文的過程中積累到豐富的文言詞彙,亦可以體驗到古人在使用漢語時的一些習慣,那麼學習文言文就輕鬆多了。《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也就是要求學生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內容。但是,我們山區的學生,由於基礎較薄弱,加之視野狹窄;並且,文言文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以致我們的學生不能正確地翻譯文言文。因此,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時候,有必要教給學生一些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二、理論基礎

我們對於文言文的翻譯通常用兩種形式來處理,一種是意譯,另一種是直譯。直譯要求儘可能地將原文中的每個詞一一對應地譯出來,此法可以字字落實,能較好地積累文言詞彙;意譯就是翻譯原文的大體意思,此法比較流暢好懂。對於我們山區學生來說,只要能通暢連貫地用現代漢語如實地表達原文的意思就行。

三、可行性

在進行文言文翻譯時,掌握一些可行的翻譯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歸納如下:

(一)抄錄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詞語對照抄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對於特殊名詞可直接抄錄;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號、日期等等。人名示例:《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子”直接抄錄;年號示例:《岳陽樓記》中的“慶曆四年春”的“慶曆”可以直接抄錄,直接譯作“慶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

(二)替換法,也就是說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這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把古詞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如:諸葛亮《出師表》中的“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諮”要換成“商量”。又如《曹劌論戰》中“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獄”、“雖”分別用“案件”、“即使”換之。就譯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詞語,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詞的意義卻發生了變化。體現如下:

1、詞義擴大了。如:“江”、“河”古代專指長江和黃河,現在泛指一切河流。“山”古代專指華山,現在指一般的山脈。示例:張養浩的散曲《潼關懷古》中“山河表裏潼關路”的“山”指華山,“河”指黃河,與現代漢語中的“山河”意義不同。

2、詞義縮小。如:“妻子”古漢語中指妻子兒女,現在指男子的配偶。示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句的“妻子”就屬此類。此類詞還有“所以”、“可以”等。

  3、感情色彩變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並沒有貶義,現在指品質惡劣。示例: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爲地位低下,沒有貶義色彩。

(三)調整法,就是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爲現代漢語句式。如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主謂倒裝等在翻譯時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否則就不符合現代語法。如:《曹劌論戰》“何以戰?”一句是賓語前置句,“何”作“以”的賓語應譯爲 “憑什麼打這一仗”。又如《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一句爲定語後置,“高”爲“廟堂”的定語,譯時應放在“廟堂”的前面。“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謂倒裝,意在強調謂語“甚矣(太過分了)”,應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語序翻譯。

   (四)增補法,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補充出來,以求句意的完整。如《扁鵲見蔡恆公》:“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句中“以”後面省略了代詞“之”(治好病),翻譯時就要補出來,應是“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當作自己的功勞。”再有,在古漢語中,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但在現代漢語中數詞必須與量詞結合成數量結構後才能修飾名詞。因此,對於這類有數詞的語句進行翻譯時應在數詞後加上量詞構成數量結構來修飾名詞。如《口技》中“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的“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數詞修飾名詞都沒有量詞,翻譯時應對應把這些量詞“個”、“張”、“把”、“把”、“塊”補出來才清楚連貫。

(五)省略法,也就是在文言文中有些虛詞只有某種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思,翻譯時該虛詞可省略不譯。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一句中的虛詞“也”可省略不譯。又如《捕蛇者說》中的“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此句的“之”字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省略不譯。

 

(六)選擇法,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進行翻譯時要選用恰當的詞義。如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對於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我們應作客觀處理,不能作片面的理解,而要綜合地運用。並在運用中不斷體會、總結、歸納。希望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

 

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