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關於語文教學的生命教育(網友來稿)

caolixia  

關於語文教學的生命教育(網友來稿)

近幾年來,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有關中小學生自殺和殺人的報道,一幕幕慘劇令人觸目驚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這是個嚴肅而現實的問題,俗話說“文以載道”,語文學科在對學生進行祖國的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也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中學語文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極好教材。但是,有些內容如果教師不去強調,學生有可能一生都不會意識到。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把落實這部分內容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如何認識生命,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賞生命,如何面對生命過程中的困難,凡此種種,只要是課文中涉及到的,我們都要用生動的語言介紹給學生。 

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珍愛生命是人的天職。作家史鐵生在雙腿殘廢後,經常去地壇,死亡的感覺一直籠罩在他的心頭。也許一般人都考慮過生與死的問題,但是沒有像史鐵生那樣貼近死亡。即便如此,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在《我與地壇》一文中,他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雙腿殘廢的史鐵生尚能在生與死的掙扎中重新喚起對生命的認識,我們四肢健全的中小學生們,何愁不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 

在教育學生珍惜生命的同時,教師還應該教育學生如何尊重生命。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鄭振鐸爲我們做出了榜樣。在《貓》一文中他因爲偏見,冤枉了一隻小貓,致使它凍餓而死,作者內心深處非常懊悔自責。小動物的生命值得尊重,更何況人呢?美國作家房龍的《<寬容>序言》爲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例子。勇敢的先驅者爲了開闢美好的新天地,敢於懷疑祖先的智慧,衝破專制主義的禁錮,離開無知山谷,艱苦跋涉,探尋外面的世界。他不顧迫害,回來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人們。但無知山谷的村民竟用沉重的石塊砸死了他,並拋屍山腳。雖然村民們後來後悔莫及,爲他樹立起了豐碑,但爲時已完。慘痛的教訓深刻地告訴我們:我們不僅要尊重別人的思想,尊重別人的主張,更要尊重別人的生命,寬容地對待每一個人! 

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還應努力培養他們如何去欣賞生命。羅曼羅蘭筆下的英雄貝多芬身殘志堅,發出生命的最強音,托爾斯泰留給了後人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他們雖飽經憂患但雖死猶榮(《名人傳》)。劉和珍(《記念劉和珍君》)、晚清愛國志士夏完淳(《別雲間》)以及寫《過零丁洋》的文天祥和《滿江紅》的岳飛,他們爲國爲民英年早逝,雖死猶生。 

在人的一生當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在我們努力實現自己目的的同時,困難也將會時時陪伴在我們左右。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對元軍的“追購”(即懸賞捕捉),毅然寫下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壯志豪言(《揚子江》);而身處亂世的王羲之和陶淵明等人,面對人生中的不如意,辭官歸隱(《蘭亭集序》和《歸去來兮辭》)。他們的舉動何嘗不值得我們學習?自殺或殺人是一種愚蠢至極的行爲,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柴燒?更何況“天下何人不識君”,怎知前方一定是末路 

除了在語文課文中挖掘生命教育的教材外,我們還可以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滲入生命教育的內容。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生命教育,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的滲透,增強生命意識,而且反過來也增加了語文教學的內涵,使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