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由兩堂不成功的應聘課所想到的(網友來稿)

程丹虹

由兩堂不成功的應聘課所想到的(網友來稿)

摘要 本文試圖從語文的根本特徵入手,從語文的外延與內涵方面探討語文教學生命力及其發展方向,對現階段如何深化語文教學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素質等問題進行了一些相關的思考。

關鍵詞:性質 基本素質 課程設定 專業素質 知識的積累

當深秋的風又一次吹黃了梧桐葉的時候,學校裏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應聘的年輕人,他們大都經過四年的正規的師範訓練,並且經過一定時間的教學實踐,一堂課的試講對他們來說應該算得上是牛刀小試,但是,大部分的年輕人的表現往往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那一天,來的是兩位師範畢業的女孩子,一位清秀端莊,來自省城的一所有名的師範院校;另一位質樸大方,來另一所頗有歷史的重點師範大學。

第一堂課上的是《論語》中的《子路、冉有、公西華伺坐》,一堂課上得四平八穩,波瀾不驚,人走了,茶也涼,沒有帶走什麼,也沒有給人留下什麼。不由令人想起徐志摩的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令人覺得惋惜的是第二堂課,是杜甫的《登高》,在尚未鈴響以前,應聘者就在黑板上寫好了標題,待師生在一片嘈雜的課間安靜下來,應聘者就用一種凝重、詩意而又有女性特有的感性語調匯入課文,悠悠的描述催人淚下,把大家帶入了當年杜甫貧病困苦,獨自登高,欄杆拍遍,無人能會的傷感境界,在同學們連讀兩遍文字內容以後,再逐聯闡釋,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應聘者用“猿鳴三聲淚沾裳”、“秋風秋雨愁煞人”來烘托,即獨到又煽情,但是令人十分遺憾的是,但課程進入高潮的時候,當講到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應聘者動情地談起杜甫當年“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悲涼,應聘者順手在黑板上寫一個“韶”字,當她寫完了“音”字偏旁後,卻怎麼也不能完成“召”字的偏旁,後來寫了一個“句”字偏旁,自己仍拿不準,爲了這麼一個字,課堂裏很是亂哄哄了一陣子,雖然,最後經同學們的查證之後,應聘者雖然改正了,並且也向學生道了歉,但由前半節課苦心營造的氛圍卻早已蕩然無存,一節課就在草草中收了場。

在扼腕嘆息之餘,我想到了幾點:

思考一:語文性質的討論將要把語文引向何方

目前,“人文”這一詞彙的使用率可謂是空前的,連大本營中文系也改稱“人文學院”了。我們走過了文以載道的幾千年,又走過了“文學爲政治服務”的幾十年,是應該讓文學返璞歸真,回到人文關懷上來了,但如何取捨“態度、知識、技能、文化”等框架,如何看待傳統的讀說聽寫,語文還要不要在音形意上下一番苦功了?

“語文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爲主要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學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但基本性質是工具性,其他性質都是因爲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進行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務,文學教學是它的特有任務,知識傳授是它的必要任務。”①

在這裏我不想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討論中再湊什麼熱鬧,新課標對課程性質已有論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②我只是想說,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放鬆對語文教學基本素質的培養,人文論的創導者王尚文先生也曾在《中國教育報》上大聲呼籲,要“緊緊地抓住語文的繮繩”。

我想應聘者在課前的準備不能說是不充分,在表象上看來,只是一次十分偶然的形而下的筆誤,但在這偶然中也看出了一種必然。“韶”字不能稱爲生僻字,但卻難倒了我們的中文字科畢業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語文教育的薄弱、蒼白。試想,連最基本的字形、字音都無法準確表述,我們能還奢談什麼人文教育。

“‘技能’‘知識’,這些通常被指任爲‘工具性’的東西,在語文課與教學,不是也不可能是‘單純的工具’”“都是經過特定價值觀篩選的結果,因而也沾染着特定價值觀的色澤、黏附着特定的價值觀。③

思考二:目前大學教育專業科與公共課如何定位

應該說,現在師範生的生源要遠遠好於十年前,由於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和客觀上教師地位的受人認可,許多家長和優秀生,特別是女孩子還是喜歡進師範大學的,但是爲什麼當他們以一個驕人的成績進入大學,卻不被用人單位所看好呢,這裏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突出的方面就是課程設定問題。

大學中文專業的專業科過於理論化,相反,公共課倒是實實在在,(這一點和中學的語文課與其它科目間的關係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們不用擔心專業課的合格問題,但是英語四級是一定要過的,否則學位就甭想拿了,而在我們國家學習外語,遠沒有像印度等國家那末容易,沒有語言環境,要掌握一門外語談何容易,有什麼辦法,只有下苦功嘍!時間不夠怎麼辦,那只有抓主要矛盾:擠佔專業課的時間,在專業課的課堂上,你隨處可以看到學生攤在桌面上的不是專業課本,而是英語課本,更不要說課後的時間了。這一現象從大學課堂一直延伸到碩士教學課堂。

南京師範大學的楊啓良教授在《基礎教育新課改中的教學實踐智慧》講座中曾感慨萬端地提到過一個故事:一位重點中學的老教師,突發奇想地把高考模擬試卷給前來看望他的,已經考入重點大學弟子再做一做,結果考試成績均不超過40分。

這種現象我想在語文學科會更嚴重,由於語文的特性所決定,對老師會有更多的知識面的要求,《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三的學生有30部必讀書目的要求,恐怕許多人直到大學畢業也未曾過目,記得有一位高中學生問前來實習的大四學生,《觸龍說趙太后》的觸龍是什麼意思,這位準老師就望文生義的告訴學生,應該是觸怒龍顏吧。

在什麼什麼檔案裏,明確規定教師應該屬於專業人員,那麼我們語文老師的專業體現在何方呢,我們一旦失卻了賴以支撐的言語特長,我們有怎樣在學生中樹立我們的形象呢。

中文專業向來就是被人認爲專業性最不強的一門學科,我們的中文碩士生中有許多原來並不是中文專業,而是外語的畢業生,他們依仗着自己強大的外語攻勢,和中文字科生搶佔地盤。

思考三 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的專業素質

有人說,中文專業出來的應該是最有才氣的,中文是所有專業中最難學的一門學科,我深以爲然。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民族語言的無窮意蘊,歷代中外文學的厚重紛繁,都是我們畢其一生也無法窮盡的學問,其廣博的包容性是任何一門學科所不能望其項背的。

但是就是這樣一門基礎課程,現在被許多學生以及家長棄之如敝屣,這裏面當然有許多深層次原因可以探討,但我以爲與教師的素質滑坡也是有很大關係的。作爲一位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是榮幸的,同時也是不容易的。調查表明,在一所學校中往往最受歡迎的是語文老師,最不受歡迎的也是語文老師,許多語文老師常常焦頭爛額地投入教學,但最後卻沒有得到學生的好評,什麼樣的語文老師纔算得上是一位稱職的語文教師呢。

1、腹有詩書氣自華

蘭瑞平老師的要求語文教師要有“六氣”--“底氣、志氣、銳氣、靈氣、正氣、大氣”④,語文老師的確應該不同於一般的其他學科老師,如數理化學科,甚至是英語歷史地理,他們大多都是一些描述自然定則的東西,伸縮性、創造性並不明顯,而語文卻滿載着人們的喜怒哀樂,是非平說,直接間接地影響着一代人的人文素養,是“需要把文字敲碎了看裏面東西”(一網友語)⑤學問,我們不能要老師們必須滿腹經綸,但至少要有一些獨特的個性,不是人云亦云成爲一些條條框框的搬運工,在課間要閃爍着一些思想的火花。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需要有知識的積累,要有相當的專業知識,因爲我們傳承的不只是語言文字之類的東西,還有蘊藏在語言文字背後的民族的歷史與傳統。唯其如此才能在同學中享有一定的威信,蘭瑞平老師的“六氣”中的第一氣“底氣”便是此謂者也。

2、要具備一定的相關知識。

每一門專業課之所以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他必須是一門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學科。語文課之所以存在,便是和語言文學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以爲強調人文特點,而忽視語言特點、工具特點,那末我們等於放棄了作爲語文存在的專業性,成爲誰都可以說三道四,橫加干涉的學科。

所以我們語文老師也應該具備一些其他科目的教師不可替代的技能。比如,普通話要勝人一籌 (在方替代的技能。比如,普通話要勝人一籌 (在方言區的,總得比同方言的其他科目的教師普通話要好些);語言能力要上得太面(能言善辯當然好,否則起碼要得體);字要寫得漂亮些(最好能寫象樣的毛筆字);文章寫得更有文采些(含各類常用的應用文的寫作);更容易溝通、有親和力一些;……

3、傳統文化的承繼者,新思想的開拓者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歷史的長廊裏,有多少令人歎爲觀止的華章絕句成爲我們看不完的風景,一個有內涵的人必定是浸潤着民族文化成長的,反過來說,一個浸潤着民族文化成長的人一定是有修養並懂得分辨善惡的人,如果說語文承擔了改造民族精神的使命的責任,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作爲一種母語教學,對塑造人品格精神的確意義重大。

與此同時,我們又不能是一個傳統的老學究,因爲我們比其他學科接觸得廣,我們也必定是更爲善解人意,更能接受時代的新思想、新觀念,理解並引領學生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如此說來,並不是要把語文老師神化,事實上,大部分語文老師早已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之下作痛苦的呻吟,還要接受種種考覈及指責,他們往往無法瀟灑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種種設想只是體現在新課標中的一紙空文。

這種情況也就好像大學中文系時間花外語學習上一樣,等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以後,書到用時方恨少,但中學裏的體制又無法讓他們靜心學習,所以就像一個倉促上陣的將領,在戰場上屢屢吃虧,而那些辛辛苦苦學會的外語也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淡忘。

許多困惑都是與目前的機制聯繫在一起,我們語文的改革要有起色,我認爲首先要從根本抓起,從頭抓起。只有這樣,表面上熱熱鬧鬧,學校教學仍波瀾不驚的狀況纔會得到根本的扭轉。

①(張傳宗《談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和改革意見》北京《課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一期,22頁

②(《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③(王榮升《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第123頁)

④(《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十期)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