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古文教學豈能一讀了之(網友來稿)

嚴榮豪

古文教學豈能一讀了之(網友來稿)

隨着新課程的推行,中學語文教學又開始迴歸抓學生的基本能力。其中讀的技能被推重。特別是中學語文古文教學,由以前的講風盛行到現在的讀風盛行。可古文學習豈能一讀了之!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學生經歷的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而古文學習,要完成這一過程並不是一個“讀”字可以解決的。爲了掌握古文學習的規律必須先要理清古文學習中的幾個問題。

一、會讀就能懂嗎?

古文學習,必須先會讀,這是毫無疑問的。簡言之,讀是語文學習最基本的有效手段之一。讀無非是老師的範讀、領讀,學生朗讀等形式。對絕大部分學生而言,經過努力,流暢的朗讀背誦一篇古文不是困難的事,就古文學習來說,這也是必須的,但會讀會背是否就代表了能理解文章的含義,就真的懂了嗎?“書讀百遍”其義真的會自現嗎?會讀會背卻不懂的例子在筆者所教的學生中屢見不鮮。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詩幾乎所有的初中生都能信手拈來。可其中有幾個知道這個“坐”的意思呢?在筆者所教的的學生中無一人知曉這個“坐”是“因爲”的意思。同樣還是這個“坐”在《晏子使楚》中“坐盜”一語中“坐”是“犯……罪”的意思。同樣只有幾位同學知道。顯而易見,這些意義不是透過學生的朗讀就能理解掌握的。所以,一篇古文,學生要完全理解離不開教者的講解,特別是一些難字詞的意思,更應是教師講解的重點。

二、會讀就會寫嗎?

讀寫能力是語言學科最基本的能力。顯然,讀和寫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兩者不可能相互取代 。

古文學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積累,進而到知識的遷移。而積累的過程必須透過大量的筆頭練習。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既知其義,寫好象應該是水到渠成。可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變成了“經綸事物者,窺谷忘反”(《與朱元思書》),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變成了“餘人各復沿至其家”(《桃花源記》)等等。此類錯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勝枚舉。

類似這樣的錯誤,就學生的口頭表達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一旦落實到筆端則錯誤百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關鍵就在於學生對文章中的字詞的意義並沒有徹底的理解掌握。朱光潛在他的《咬文嚼字》中就指出“無論閱讀還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和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而這裏所指的聯想意義在古文教學中是教師講解的重點也是學生積累的重點。葉聖陶先生曾舉過一個例子:“棄甲曳兵而走”這個句子每個字都是常用字,意思很淺顯。但如果對“甲”和“兵”兩字在古代漢語中的意義不瞭解,想正確掌握這個句子幾乎不可能。於漪老師在寫作《往事依依》時仍清楚地記得國中國文老師所教的詩,就在於她當時對詩歌的聯想意義有深刻的記憶。

三、會讀就會用嗎?

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是教學的最重要目標之一。舉一反三,活學活用是老師對學生學習永遠的要求。學生也只有掌握了這種方法,才能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反映出來。

2005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的古文閱讀的第8題就考了“其、之、因、以”四個常見虛詞。而這些虛詞在初中一年級學生就開始接觸了。筆者對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幼時記趣》中兩個“之”作考查。“昂首觀之”“心之所向”。許多同學不能辨別這兩個“之”的不同用法。學生對文字朗讀根本不存在任何問題,包括對這兩句的現代白話文的意義也是能準確把握的,但仍不能準確判斷出這個字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用法。顯然,古文學習會讀不一定會用。

理清以上三個問題,我們不難發現,中學古文教學並不是一個讀字就能解決。當然,必須承認,“朗讀”在古文教學中的確有其重要的作用。古語云:“置之齊則齊語,置之楚則楚語”如何讓學生在現在的生活環境中有學習古文的語境,方法無外乎在日常的學習中,幾個人,幾十個人齊聲誦讀,學生可以透過誦讀來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感染,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但一味的讀,一味的背,是不可能培養出能創造新思想的鴻學巨儒的。

讀的目的其實說到底是讓學生理解、掌握。而這個環節的有效完成,教師的講解是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而教師的教絕對不是隻是講解難字詞的直接意義,更要將字詞的聯想意聯繫具體語境進行教授。只有這樣,學生的知識面才能拓寬,讓學生真的有所得。而學生對知識的完全掌握必須要練習。筆頭練習是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的必要手段。

隨着古文在教材中的分量逐漸加大,對古文的學習必將引起老師和學生的更加重視,讀是先導,教是關鍵,練是核心。讀、教、練三者結合,相輔相成,學生學習古文必定會有所收穫。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