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故鄉的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學重點

故鄉的優秀教學設計

1.學習本文用生動的肖像描寫和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寫法。

2.瞭解本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感受爲線索安排情節的方法。

3.理解魯迅先生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學難點

1.以中心事件爲線索結構文章。

2.最後三個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三)應落實的知識點

1.“教學重點”1、2所列內容。2.景物描寫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4.生字、生詞。

(四)實施教學的方法和步驟

1.匯入新課,簡介背景。

1919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離別多年的故鄉破敗不堪,農民生活十分窮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便以這段經歷爲素材,寫下了這篇小說。

2.速讀全文,熟悉情節,劃分段落。

小說按時間順序,寫了“我”回故鄉搬家的所見所聞。請同學們以“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我”離故鄉爲線索,將課文分成三部分,並完成練習一。

提示:段落劃分見《教參》。

完成練習一要引導學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從漸近故鄉時的悲涼,到在故鄉見到閏土變化後的震驚與同情,直到離開故鄉時對新生活的嚮往和對希望必然實現的信心。

3.分析人物

①閏土

①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作者作了鮮明的對比描寫。認真閱讀課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練習。

提示:從肖像、神情、“我”對閏土的印象等方面製表。

②找兩位同學分別朗讀閏土與“我”的對話。

提示:要讀出少年閏土的活潑純真和中年閏土的遲鈍麻木。

③提問:

a.是什麼原因使中年閏土“苦得像個木偶人了”?

提示:是苦難而黑暗的.社會造成的。是“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多重壓迫所致。“多子”也給閏土增添了負擔。

b.作者塑造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麼?

提示:透過寫閏土的種種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社會的弊端。

(2)楊二嫂

提問:楊二嫂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人說這個人物在小說中可有可無,你認爲如何?

提示:楊二嫂是個家道敗落的城鎮小市民。她與閏土相比是個次要人物,但對主要人物起了襯托作用,使閏土的形象更加鮮明。同時,作者透過她外貌與精神的變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農村經濟的急劇破產,勞動人民生活的日益貧困,深化、拓寬了文章的內容。因此說,這個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我”

簡單向學生說明“我”是一個具有民主思想的進步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雖有作者的影子,但並不是作者自己。

透過以上對人物的分析,達到理解文章中心,突出教學重點的目的。

4.研討最後三段,突破教學難點。

這三段內容較深,個別地方學生難於理解,人們認識也不盡相同。教學中無需深究,只要求學生理解這三段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即可。

提示:第一段:弄清三個“辛苦”的含義,理解“我”渴望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理想。

第二段:“我”認識到要實現這種理想,任務還很艱鉅。

第三段:“我”決心以實際行動去實現這一理想。可啓發學生考慮以下問題: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是否矛盾?

光有希望,不去實現,希望等於沒有,即“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下決心實踐,希望才能落實,即“無所謂無”。這句話不但不予盾,反而恰當地表達了作者對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爲新生活的到來勇敢實踐的決心。

5.能力訓練。

(1)在課文中選取現實中的故鄉——“蕭索荒村”和記憶中的故鄉——“月下瓜田”兩個片斷,作對比填空練習,揣摩景物描寫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從課文中找出使用了明喻、借喻、借代修辭方法的句子,作辨析訓練。

標籤:教學 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