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吆喝》優秀教學設計5篇

作爲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吆喝》優秀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吆喝》優秀教學設計5篇

《吆喝》優秀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2、分析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介紹複雜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體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關注。

【教學重點】

1、品味京味語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在材料安排及過渡方面的技巧。

【課前準備】

學生:

1、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列舉的詞語的音、形、義。

2、提前一週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販的吆喝聲,並做簡單的描述和評論。

教師:

蒐集當地的一些吆喝聲,並進行歸類。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知

1、匯入新課:

廣告可以說是我們現代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我們幾乎每天都接觸到廣告,這一切都源於高速發展的資訊技術。那麼,在資訊技術還很不發達的年代,廣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樣的呢?(學生猜測)對,那就是“口頭廣告”,通俗地說,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廣告的一種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們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吆喝到底具有怎樣的一番韻味呢?今天,我們就來領略一下蕭乾筆下的舊北京城那悠遠的吆喝聲吧。

(教師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⑴ 爲下列詞語中的加粗字注音:

局囿( ) 招徠( ) 餑餑( ) 秫( )秸

荸薺( ) 隔閡( ) 商販( ) 蘸( )

⑵ 口頭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招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隨機應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傾吐慾望和閱讀興趣:

⑴ 學生交流各自所蒐集到的本地的吆喝聲。

首先在各學習小組內部進行交流,然後各小組推薦到班上進行交流。具體要求有:對此吆喝進行簡單的介紹、模仿和評價。或者先由學生模仿該吆喝聲,然後由其他同學猜猜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種商品的經營,最後由學生進行簡單介紹和評價。

⑵ 在學生介紹完各自蒐集到的吆喝聲後,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列出四至五種吆喝聲:

(兼顧時間、品種、聲調特點),請2~3名學生嘗試進行介紹。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同學的介紹,並就同學的介紹寫下若干的優點和不足,包括內容、條理、語言等方面的評價。

二、研讀與賞析

自讀課文,透過比較把握課文的內容及結構:

⑴ 自讀課文,就以下問題進行思考、討論:

課文介紹了關於北京街頭吆喝的哪些內容?與同學的介紹有哪些異同?

與同學的介紹相比,課文的內容似乎更爲豐富、複雜。那麼,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雜而不亂的?

你覺得作者對北京的吆喝聲懷着怎樣的感情?你能從同學的介紹中聽出這種感情嗎?

⑵ 學生圍繞上述問題思考討論後,在班上進行交流。

相關提示如下:

課文介紹的內容:

吆喝所代表的經營品種(4~10段);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11段);吆喝的聲調(12段);吆喝的音韻節奏(13段)等。

課文的結構層次:

教師應引導學生找總起句、過渡句來理清文章的脈絡,從而梳理出如下板書: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對老北京街頭吆喝聲的娓娓介紹中,包含着懷念之情,包含着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同時也對這些口頭文化遺產的逐漸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還剩一種吆喝”即可體會出來)

⑶ 在討論、分析、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在對紛繁複雜的事物進行介紹時,如何才能做到有條有理,秩序井然?

參考提示:首先,要將要介紹的事物分成若干“類”(或若干方面的內容);其次,將這些“類”按一定的內在聯繫安排好先後順序;最後,應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總起句和上下連接的過渡句。

【體驗與反思】

1、模擬吆喝,體味“吆喝”這一口頭文化的獨特魅力:

⑴ 學生自由選擇文中提及的吆喝聲,進行模仿。並由學生從語氣、語速、語調、音量等方面加以點評。(教師也可積極參與其中,進行京味語言的示範)

⑵ 五人一組,請兩組同學分別進行表演,無規律地進行不同品種的吆喝,重現老北京街頭的熱鬧場景。

2、交流與討論:

你如何看待當前街頭的吆喝聲?

此題意在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與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師宜引導學生從現代城市形象的角度來思考,並最終落實到“關注生活”這一目標上去,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課堂討論後,可讓學生以“城市的吆喝”爲話題作文,作爲課外拓展延伸的作業。批改後,出一期作文展。

《吆喝》優秀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詞語,掌握“囿”“鈸”“招徠”“鐵鉉”“餑餑”“秫秸稈”等字詞。

2.瞭解作者及其對吆喝的品味分析。

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

2.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3.倡導開展記錄街頭吆喝聲並整理的語文活動,爲搶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熱愛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教學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吆喝,導新課

1、(放錄音——老北京的吆喝聲)

請聽聽這是什麼聲音?

有這麼一羣被人們忽視的藝術家,他們就是沿街串巷的販夫走卒,他們爲了將貨物成功販賣,用曲藝清唱或口技形式韻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們就聽聽蕭乾筆下的舊北京那悠遠的吆喝聲。

2、積累作者:蕭乾,現代著名作家,記者,文學翻譯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西歐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

3、揭示學習目標

(1)、從語言中體會吆喝聲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學習作者的組材技巧。

(3)、熱愛家鄉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讀《吆喝》,知內容

1、讀準字音

2、感知文意:用你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

(1)文中介紹了哪些物品的吆喝?

(2)這一聲聲吆喝,讓你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舊北京城?

三、賞吆喝,品語言:

1、這麼多的吆喝中,哪一句讓你一聽,就垂涎三尺?請大家選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你喜歡的句子,說說你的理由。

2、交流品讀:

例:“餛飩——開鍋”,這句最吸引我,我彷彿看到那冒着熱氣的鍋裏,餛飩薄薄的皮,大大的餡,在深夜裏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兒又炸,油兒又白搭……”這段吆喝裏介紹了製作的過程和方法,讓我覺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喝”用得好,用擬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連心裏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熱乎!”課文裏說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賣烤白薯的喊一聲熱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讓人不能不去買上一個。

“葫蘆——剛蘸的!”讓人想到這葫蘆新鮮,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蘆——冰塔”用了一個比喻,寫出了葫蘆晶瑩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寫出了形狀,一層一層的,由大到小。

3、積累方法:

(1)、比喻 擬人 誇張

(2)寫形 寫色 寫味兒

四、悟吆喝,說感情

1、請大家尋讀課文,用橫線劃出文中直接體現作者感情的詞句,想想在字裏行間流露了作者什麼感情?

2、尋找語句,讀出感受,交流感情。

3、積累方法:

(1)、抓程度副詞:如“更值得一提”“更喜歡”

(2)、抓評價語、褒貶語:“十分精彩”

五、學吆喝,再體驗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機智幽默,貼切鮮活,極富表現力,再加上吆喝人的個性演繹,那會是一種什麼感覺呢?我們也來試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領。

1、建議:以小組爲單位,各挑選一種吆喝,自己試着編個調子,唱一唱。

2、吆喝串燒表演。(吆喝,學吆喝,老師也參與吆喝活動。)

3、體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吆喝人,雖然利潤微薄,處境艱難,但他們面對生活又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樂觀的生活態度)

六、探《吆喝》,學寫法

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樣巧妙的串接起來的呢?你發現了什麼祕密嗎?(提示:順序、關鍵句……)

1、學生跳讀課文,尋找關鍵語句。

2、積累方法:

1、把握關鍵句 過渡句

總領句

段落中心句

2、寫作技法: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情

七、拓展:

我們的安康是一個歷史悠久,民風淳厚的文化名城,你發現我們身邊有哪些民俗文化?

師生交流自己的發現。

八、佈置作業:

1、今天的作業:蒐集整理你身邊的民俗文化,或(用飽含感情的筆調抒寫你心中的一種民俗文化)。

2、明天的作業:請用發現的眼睛追尋生活中更多的美。

老師贈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吆喝》優秀教學設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並能運用文中的重點詞語。

2、瞭解舊時吆喝的內容、種類、作用。

3、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及賞析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可以以小組爲單位蒐集整理本地的吆喝,以增加對吆喝的感性認識。

2、點撥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爲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都彷彿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

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引人體味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但中學生,對於舊時的吆喝相當陌生,這就爲教學帶來了的難度。爲幫助學生撥去知識的疑難,教學時先讓學生走出課堂,蒐集、整理本地的吆喝,瞭解本土文化;另外,課堂上教師藉助音像資料,增強學生對北京吆喝的瞭解,以此讓學生對吆喝有個感性認識。同時也爲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去民間採風”作準備。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把握文章的內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掌握以下詞語。

囿 鈸 招徠 餑餑 秫秸稈 隨機應變 合轍押韻 油嘴滑舌

2、讓學生課前蒐集身邊的吆喝(提示:學生可以向父母、爺爺奶奶瞭解,也可以上網去搜尋),以便對吆喝有點感性認識。

3、教師準備有關吆喝的音像資料。教師也蒐集一些本地的吆喝以便與學生交流。宿松本地的吆喝有:“磨剪子——,鏟——刀——”“收破爛,有破爛的收誒”……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先播放侯寶林先生的《賣布頭》,由此引入新課。

思考:透過聽《賣布頭》,你從中得到了有關吆喝的哪些資訊?

明確:吆喝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有廣告的作用。

二、走進《吆喝》,把握文章內容

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想一想,作者圍繞北京的吆喝寫了哪些內容?

提示: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

學生可能涉及到的語句有:

1、“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

2、“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颳風下雨,衚衕裏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

3、“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所以也得變着法兒吸引顧客。”

4、“有的小販吆喝起來聲音細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5、“特別出色的是那種合轍押韻的吆喝。”

師生討論,明確:第1句是過渡句,很自然地將話題由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轉到口頭叫賣,扣住了文章標題;第2句是總領句,總領第5—10段,介紹北京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不同的吆喝聲;第3、4、5句是段落中心句,分別介紹了各種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從而讓讀者對吆喝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師生歸納文章內容及思路:

第一部分(1——3):吆喝的種種音響。

第二部分(4——10):早晚及四季的吆喝。

第三部分(11——14):吆喝的文化內涵(包括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

三、聽吆喝,感受原汁原味的吆喝

四、賞吆喝,品味京白語言的特色

1、蕭乾先生在《北京城雜憶》第二篇《京白》中介紹了京白的幾個特點,其中說到:名物詞後邊加“兒”字是京白最顯著的特徵。

如:“葫蘆兒——剛蘸得”“小玩藝兒賽活的”“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慄兒味兒的白薯”“蘿蔔賽過梨”“葫蘆兒——冰塔兒”“冰棍兒——三分嘞”

另外,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也摻合着運用了京白語言,如:(1)還要會現編詞兒;(2)聲音厚實,詞兒樸素;(3)到學校還可以大嚼一通兒……

2、賞析吆喝的文化內涵。

①、有點滑稽,卻也牢牢地抓住了過路人的心理,一想,八成你也坐下來等開鍋。如:“餛飩喂——開鍋!”;“葫蘆兒——剛蘸得”。

②、運用誇張的手法,讓人產生一種購買的慾望。如:“喝了蜜的柿子”;“就剩兩掛啦”(言下之意趕快來買,實際上還有許多);“小玩藝兒賽活的”;“蘿蔔賽過梨”。

③、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如:“慄兒味兒的白薯”;“葫蘆兒——冰塔兒”

④、詼諧幽默。如:老太太(那個)真行好,給個餑餑吃不了。東屋裏瞧(那麼)西屋裏看,沒有餑餑賞碗飯。

⑤、較爲詳細介紹製作過程的。如:“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

⑥、詞兒樸素的。如:“硬麪——餑餑”。

3、教師請一名學生模仿本地的一種吆喝,然後比較本地吆喝與北京的吆喝有什麼不同。

五、悟吆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問:介紹各種吆喝聲的過程中,作者流露了什麼情感?

學生找到的句子可能有:

①“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更值得一提”能夠表現出作者提到北京吆喝時的一種自豪及喜悅的心情。

②“從吆喝來說,我更喜歡賣硬麪餑餑的:聲音厚實,詞兒樸素,就一聲‘硬麪——餑餑’,光宣佈賣的是什麼,一點也不吹噓什麼。”“更喜歡”表現出作者的對樸素的吆喝的衷情與喜愛。

③“一聽‘烤白薯哇真熱乎’,就非買上一塊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燙手的白薯揣在袖筒裏取暖,到學校還可以拿出來大嚼一通。”這句話聽了讓人多溫暖,勾起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我們讀了以後,也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④“有一回他在我身後‘喲’了一聲,把我嚇了個馬趴。”誇張中帶有寫實的成份,令作者多年後回想起來也覺有趣,值得津津樂道。

教師總結歸納:作者在介紹這些吆喝時總體上是充滿了美好的懷念之情的,那種對往事的美好的回憶,那種至今想起來仍忍俊不禁的情態也流露在字裏行間。

六、延伸拓展

1、學生交流介紹自己蒐集到的宿松本地吆喝,並試着表演。

(教師可以透過示範一兩句吆喝的方式來消除學生的尷尬。)

2、對一些吆喝進行再創作,給它編詞。

【板書設計】

吆喝

蕭乾

器樂

吆喝 聲樂:早晚、四季

廣告

思想感情:愉悅、懷想

《吆喝》優秀教學設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重點字詞。

2、瞭解舊北京有關吆喝的民俗知識。

過程與方法:

1、透過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讀,體味京味語言的魅力。

2、透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感受民俗文化特色,體會作者的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髮現生活之美的能力,學會體味生活中蘊含的濃郁的情趣。

教學重點:

1、體味京味語言的魅力。

2、透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感受民俗文化特色,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民俗類散文的語言和寫法。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二課時:完成《基礎訓練》。

教學基本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匯入

播放相聲片段《賣布頭》。吆喝聲,是“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而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幾十年,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的各種叫賣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悠揚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但是,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段,人生的種種印象,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今天,我們學習《吆喝》這篇文章,瞭解一下舊北京人們的生活情景,品一品老北京的京腔京調兒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課文。

要求:(1)重要詞語;(2)“圈點勾畫”讀書法;(3)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2、重點詞語(課件)

3、學生交流感受。(自由談,教師不干預)

教師總結:本文介紹了舊北京大街小巷的各種吆喝聲,令我們彷彿看到了當時的北京人爲了生活而叫賣的情景。這些叫賣的人,往往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人,他們爲了生活,不停地叫賣,不停地奔波。現在,我們再讀課文,指出文中介紹了哪些吆喝聲?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的?

三、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中介紹了哪些吆喝聲?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的?

學生瀏覽,圈點勾畫。

順序:首先,從早到晚。(第5段----第9段)然後,從春到冬。(第10段)

2、根據內容,我們一起來給課文分層次。

一(1-3):由北京街頭招徠客人的音響引出話題。

二(4-10):介紹吆喝聲。

三(11-14):概括吆喝聲特點:內容、聲調變化和音韻節奏。

3、文章寫了很多種吆喝,哪個片段你最喜歡?爲什麼?請同學們找出來讀一讀,議一議。

自由談。

4、作者對老北京街頭的吆喝聲懷着怎樣的情感?

作者在對老北京街頭吆喝聲的娓娓介紹中,包含着懷念之情,包含着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同時也對這些口頭文化遺產的逐漸消失而感到惋惜。

四、仔細揣摩,品味語言

1、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幾例,仔細品味,體會其中的意味。

餛飩喂——開鍋!

行好的——老爺——太(哎)太

教師:這些對吆喝的描寫,極富特色,從這些“戲劇性”的藝術中,讀者聆聽到那些奇妙無比、特色鮮明的“聲樂藝術”,欣賞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風情。

五、課外拓展

1、老北京印象。(課件)

2、壽縣是歷史文化名城,你知道壽縣有哪些著名的文化藝術嗎?

正陽關“三閣”:擡閣、肘閣、穿心閣。

壽州鑼鼓

楚文化民間故事

吆喝

六、佈置作業

1、熟讀。

2、完成《基礎訓練》。

七、板書設計

《吆喝》優秀教學設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囿”“鈸”“招徠”“鐵鉉”“餑餑”“秫秸稈”“隨機應變”“合轍押韻”“油嘴滑舌”等詞的讀音、詞義。

⑵瞭解作者及其對吆喝的品味分析。

2、能力目標:

⑴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

⑵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⑶積極開展記錄街頭吆喝聲並整理的語文活動,爲搶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3、德育目標:

樹立文化大觀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動人底蘊,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2、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內心感受。

【教學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街頭吆喝錄音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積累字詞,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語訓練,揣摩描寫吆喝的語言,體會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體驗與反思,記錄整理家鄉的吆喝聲,爲拯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同學們,一年四季,一天從早到晚,你聽到街上的吆喝聲了嗎?請大家模仿一下。(學生自由發言,表演)這是老師收集的吆喝聲,我們來聽聽,看誰學得最像,最有蘊味。(教師播放街頭吆喝錄音帶,學生品評)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一篇專門介紹街頭巷尾經常回蕩着的吆喝聲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記者、作家、文學翻譯家蕭乾先生的《吆喝》。

設計(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間藝術家”免費演出。那或悠長或短促或生動或沙啞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樂。這不,在蕭乾的筆下,街頭吆喝就有了動人的意蘊。

設計(三):

吆喝聲,是“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悠揚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囿(yu) 鈸(bō)招徠(lái)鐵鉉(xuán)

餑薺(bí qí)秫秸稈(shú jiē ɡǎn)

2、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認爲“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連街頭吆喝都能寫得如此有滋有味,確實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閱讀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生3:如今有一種大文化觀,吆喝也是一種文化,對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對文化的賞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上動人的一景,使人彷彿置身於街市,吆喝聲不絕於耳。

……

教師總結:本文介紹了舊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種吆喝聲。圍繞吆喝聲,介紹了吆喝聲所代表的經營品種、介紹了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表現方式以及音韻節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學生精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提出疑難問題。

2、就疑難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如有同學不能解答的疑問,以提交紙條的形式向老師提問。

3、教師總結歸納共性問題,並板示,全班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⑴課文的總體結構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介紹繁複多樣的吆喝聲的?

⑵爲什麼介紹“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時主要介紹賣什麼而很少介紹怎樣“吆喝”?這會給你什麼樣的啓示?

⑶爲什麼“我”聽到“賣蕎麥皮”的吆喝聲會嚇個馬趴?這一定是誇張嗎?

⑷全文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酌情點撥。

明確:

⑴理清行文思路,劃分文章結構時,一定要注意語段之間的銜接過渡語句,它們像路標一樣,標示作者的思路。閱讀時要搞清楚它們承轉了哪些內容。如本文銜接過渡的語句有:

①“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這一句很自然地將話題由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轉到口頭叫賣,扣住了文章標題“吆喝”。

②“可夜晚過的,並不都是賣吃食的。”從賣吃食的轉而談論三種夜間吆喝:唱話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從“一日”轉到“一年”。

④“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是對吆喝的一種評論、概括。對吆喝的敘述介紹自此開始轉向對吆喝的評價品析。

基於以上分析,課文的總體思路是這樣的:課文先從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寫起,轉到口頭叫賣,第4段總領全文,“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颳風下雨,衚衕裏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一句從兩個方面爲全文立下了“主腦”。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作者介紹了“大清早賣早點的……然後是賣青菜和賣花的……白天就更熱鬧了……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順序,作者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種不絕於耳的吆喝聲。最後,作者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爲全面深入的理解。經過作者的精心組織,紛紜雜亂的吆喝聲頓時“秩序井然”。

全文結構圖如下:

⑵在這一部分只介紹了“賣餛飩、賣硬麪餑餑、算卦、乞討者、賣柿子、賣糖葫蘆等多種吆喝聲,其餘的都只簡單介紹賣什麼。因爲各種吆喝實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無必要一一介紹,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賣者,讀者自能體味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於是作者只是擇其要者加以簡介。同時在最後四段對種種吆喝聲做了一番歸類概括的工作。

從全文看,作者有較高的對材料加工裁剪的寫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紹說明紛繁複雜的事物,本文爲我們做出了示範。

⑶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聽那種忽高忽低的”,對賣荷葉糕的吆喝聲“特別害怕”,所以當有人在背後突然發一聲喊,自然很可能會“嚇了個馬趴”。這樣寫也有一些幽默調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風趣。

⑷在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那種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仍忍俊不禁的情態也流露在字裏行間。

四、品讀課文,揣摩語言,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教師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幾例,仔細品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教師可就語音、語調、語速以及動作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視作品中有關吆喝的片斷供學生觀摩。

學生自由表演,其餘同學評點。

教師也可選課文中的例子示範,如“餛飩喂──開鍋!”“硬麪──餑餑”“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滷煮喂,炸豆腐喲”……

2、品味本文語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特點:

學生自選例品評。

如:“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運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再現了街頭的熱鬧。

“‘算靈卦!’我心想:‘怎麼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語言寫出了兒童特有的心理。

“我對賣蛤蟆骨朵兒(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裏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麼沒在我肚子裏變成青蛙!”風趣的言語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頑皮和幼稚。

五、課堂小結,遷移拓展

同學們,聽馮驥才先生這麼一介紹,還真讓我們咂摸出吆喝聲的一些味道來。吆喝是一種口頭文化,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聲音將被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我們應搶救這種具有獨特價值的傳統文化,請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開展對街頭吆喝聲的調查記錄工作。然後對所蒐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調查方法,有問卷調查、訪問座談、查閱文獻、攝影錄像等。

以四人一組爲宜,以論文的形式上報自己的調查結果。

六、佈置作業

1、把文章改寫成一個相聲腳本,然後在班內表演。

2、課後蒐集整理街頭吆喝聲,體味“吆喝”的韻味。

標籤:教學 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