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在橋邊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在橋邊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橋邊教學設計

在橋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領會作品的內容和主旨。(難點)

2、體會小說情節的基本模式,理解情節中的細節、情節的搖擺、出乎意料與情理之中等技巧對情節執行的作用。(重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在第一單元,我們學了海明威《橋邊的老人》,還記得那位“戴鋼絲邊眼鏡,衣服上盡是塵土”的老人嗎?他對動物的愛憐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另一個發生在橋邊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品味,看看它的動人之處在哪裏。

二、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用一兩句話概括小說最主要的情節內容。

明確:他們讓我數在一座新橋上走過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愛的姑娘漏數掉了。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文,瞭解主要故事情節,並找出情節中矛盾衝突最突出的部分。

開端——空洞乏味的工作發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現狀以及他對職業的態度。(現實生活乏味)

發展——心悸忘我的暗戀發展:4—5段,主人公暗戀過橋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暗戀過橋姑娘)

結局:8—9段,主人公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數馬車,交鴻運)

高潮——突然到來的檢查高潮:6—7段,“我”逃過檢查,被調去數馬車。(逃過突擊檢查)

結局——出乎意料的鴻運結局:8—9段,主人公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數馬車,交鴻運)

矛盾衝突最突出的部分:第六自然段

2、從這一部分可以讀出什麼?

最主要的矛盾——工作與愛情

主人公內心情感——痛苦、掙扎,

請學生自己輕輕品讀、體會。

三、賞析情節

1、師:圍繞着這個矛盾的核心,小說的故事情節是怎樣生髮的?讓我們往前追溯,看看故事的發生,請同學們精讀故事的發生部分,圈出相關語句,說說故事的發生部分交待了哪些內容?

明確:開篇的第一句就點明瞭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在戰後。(“他們替我縫補了腿……”)還交代了主人公的生存現狀:這也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甚至連姓名都無需交代,他在戰爭中負了傷,大約也喪失了一般的勞動能力,戰後“他們”給他療傷,給他安排了一個“可以坐着的差使”,每天數“在一座新橋上走過的人”。

(2)請同學們關注有關主人公工作狀態的幾處細節。請讀讀這些細節,試着用幾個形容詞來概括。

明確:“整天,整天,我的不出聲的嘴像一臺計時器那樣動着,一個數字接着一個數字積起來,爲了在晚上好送給他們一個捷報。”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於一架“計時的機器”了。

形容詞:無聊、空洞、單調、空虛、灰暗等。

(3)主人公自己滿意這個看起來還算輕鬆的工作麼?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明確:不滿意,但爲了生存,“我”又無力抗爭。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製造不準確:“我以此暗自高興,有時故意少數一個人;當我發起憐憫來時,就送給他們幾個……當我惱火時,當我沒有煙抽時,我只給一個平均數。”這些充滿反諷和揶揄的筆調錶露了“我”對這種生活的不滿和反抗。

2、師:以上是故事的發生,它只是構成了故事的背景,就好比挖了一個水塘,還需要有一股活水引入,方能有其波瀾,有波瀾情節纔有動力。故事中的活水又在哪裏呢?究竟是什麼改變了主人公的生活?請同學們繼續關注往下的兩段。看看情節是怎樣發展的。

明確:故事中過橋的姑娘,便充當了這股活水,是她改變了主人公的生活。

追問:怎麼改變?從哪裏看得出來?

明確:“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簡直就停止了突突的聲音”“我又停止了心跳”“我一個也沒有數。這兩分鐘是屬於我的,完全屬於我一個人的,我不讓他們侵佔去。”

問:與前面的行文相比,語調有何變化?

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諷語調,寫得如散文詩般,調子也比較歡快。

問:這說明相比於故事的發生部分,主人公的情緒有着怎樣的起伏?

明確:開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無意義的生活現狀,無聊、灰暗,隨着情節的發展,“我”愛上了過橋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現,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悅。

3、這也是情節的第一次搖擺。可是,隨着情節的發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點幸福卻也並不能一帆風順。於是,就有了情節的第二次搖擺。請同學們根據情節的發展和高潮部分,說說情節的第二次搖擺作者是怎樣設計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何變化?

明確:作者安排了主任統計員的出現。主任統計員要來檢查了,“我”的內心由之前的“愉悅和歡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內心充滿了緊張和矛盾。

4、情節迅速過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明確:主人公爲了生計,壓抑住自己對姑娘的感情,“我的心都碎了,因爲我必須數,不能再目送她過去”。(補充:表面上看,主人公爲了生計,壓抑住自己對姑娘的感情,恪盡職守;而在深處,則仍然是鮮活的情感和生活的真正寄託壓倒了空洞無意義的職業——“我一輩子也不會把這樣漂亮的女孩子轉換到未來完成式中去”。只是一個小小的故意漏計,就擊潰了來自現實世界的壓力,不僅在情感上,而且在指揮上也高於自己所要抗爭之物。)

5、在情節的發生部分,矛盾的核心,也就是情節的生髮點,是主人公對姑娘的暗戀和技術工作之間的矛盾,但是,由於很容易矇混過關,由於主人公明白如何“喚起人們對我有城市的印象”,這個矛盾並不突出,他很輕鬆自得地就能享受到“完全屬於我一個人的”“不讓他們侵佔去的”兩分鐘。但是,在高潮階段,這個矛盾則充分激化,以至於“我的心都碎了,因爲我必須數,不能再目送她過去”。生計和愛情發生了嚴重的近乎慘烈的衝突,似乎要滑向悲劇的結局了。可偏偏峯迴路轉,情節再次出現了搖擺。請同學們閱讀故事的結局部分,說說情節的第三次搖擺。

明確:“我”居然被主任統計員認爲是“好人、很可靠”,幸運地逃過了檢查,將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小結:倘若只按“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過程看,這篇小說的情節是很簡單的,甚至不會引發多少的同情與思考。但正是因爲有了情節的一次次搖擺,有了主人公內心情緒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說簡單又豐厚,搖曳而生姿。以上是我們透過情節這一元素走進了伯爾的《在橋邊》,感受了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悲歡。

四、簡介作者:

伯爾是戰後德國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被譽爲是當代德國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種譯本,在全世界擁有廣大的讀者。六年的軍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鮮血、殘骸、廢墟……使他的作品充滿灰暗、抑鬱的基調。但也有人說伯爾的作品既瀰漫着下層人民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着歡樂的精神。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正點到達》、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裏?》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1年發表的《與一位女士的合影》是其全部創作的結晶,獲次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五、主題挖掘

接下來請同學們聯繫故事背景和你的閱讀感受:你覺得伯爾透過這個故事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1)是愛情麼?是表現愛情的巨大力量麼?我的愛情可以實現嗎?

明確:小說表面上,是在表現愛情對於一個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具有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層的更在於表達對德國戰後,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精神狀態的關注。因爲主人公的愛情,僅僅只是暗戀,他甚至並不打算告訴那姑娘,“她什麼也不知道,我也不願意讓她知道。”與其說是愛情,還不如說是主人公的一種精神寄託,是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這樣的個人境遇中,依然堅持的對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種守望吧。

b)要來檢查的和認爲“我”是一個可靠的人的並給予我數馬車這一美差的都是“他們”。那麼“我”眼中的“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羣人呢?請同學們回顧相關的語句。

c)數人這一工作目的何在?

戰後重建,恢復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d)“他們”看到“我”送上的數字時的神態、心理的細節描寫有哪些?

明確:他們看到數字時的“臉上放出光彩、容光煥發、心滿意足、眼睛閃閃發亮、他們什麼也沒有料想到!喜歡這個未來完成時……。”等細節。

e)從中我們發現“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明確:這些細節的充實,讓我們對主人公生存的空間有了深切的瞭解。這是一個只關心數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這更是一羣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於“我”送上的數字的官員,其實這些數字根本都是“不準確的”,隨“我”的心情故意亂數的,“我”也“是一個不可靠的人”,這樣的一個社會氛圍,這樣的一種對戰後重建近乎癡妄和盲目樂觀的態度,註定會有如此荒謬的結局。所以,這樣的結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坐在人行道那一邊數汽車的礦工

f)主人公對自己的工作爲什麼不滿?

人的心靈被忽視了。

最主要的矛盾——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

g)結局有無改變?作者透過這個結局諷刺了怎樣的一個社會現實?

明確:結局:處境沒有真正改變,精神需求可能永遠無法實現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從始至終都沒有人給過主人公真正的精神關懷。儘管由數人換成了數馬車,但改變的僅僅是工種,他的處境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他的精神需求也許永遠也不可能實現了,他作爲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存意義,也許同樣被永遠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課文這樣的一句話“坐在馬路那一邊數汽車的礦工”,說明像主人公這樣的遭遇並非特例。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德國戰後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實。

小結:這就是伯爾的小說,在極短的篇幅裏,在看似平靜的敘述裏,既有小人物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着理想主義的歡樂精神。透過情節的一次次搖擺,闡釋了深刻而複雜的主題,帶給人們無盡的思考。

在橋邊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在瞭解了小說情節的執行的基本模式後,能自行分析小說的情節發展,體會情節“搖擺”的作用及效果。

教學目標:

1、領會作品的內容和主旨,理解小說所表現的一種內在的優美。

2、體會小說情節的基本模式,理解情節中的細節、情節的搖擺、出乎意料與情理之中等技巧對情節執行的作用。

3、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學會關注人的精神世界

課時安排: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海因裏希伯爾(Heinrich Boll)伯爾是一位與軍國主義格格不入的作家,被譽爲當代德國的歌德,19 17年出生在科隆一個雕刻匠的家庭,讀小學時候,希特勒納粹勢力迅速崛起,進入中學,他堅決地拒絕參加法西斯的青年組織,1937年中學畢業後,曾在波恩一家書店裏當過學徒。1939年在科隆大學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正在讀大學的伯爾被法西斯軍隊綁上戰車,先後開赴法國、蘇聯、羅馬尼亞、匈牙利作戰。(《流浪人,你若來斯巴……》)在戰爭臨近結束的時候,他被盟軍俘虜,在美軍戰俘營裏待了一段時間,後被遣返回鄉。六年戰爭生活的種種經歷,使伯爾感觸甚深,成爲他早期創作的主要題材,着重反映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伯爾的創作題材有所變化,主要描寫“小人物”在經濟復甦過程中的痛苦掙扎和悲慘遭遇,表現他們的苦悶彷徨。(不順從文學、廢墟文學)戰後除繼續在科隆大學研究語言與文學外,還當過木匠和人口統計員,因此對下層人民的生活較爲熟悉,並在許多作品中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正點到達》、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裏?》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1年發表的《與一位女士的合影》是其全部創作的結晶,獲次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二.理清結構

發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現狀以及他對職業的態度

發展:4-5段,主人公暗戀過橋的姑娘

高潮:6-7段,主任統計員檢查工作

結局:8-9段,主人公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三.分析課文

1.爲什麼坐在橋邊?他的腿怎麼啦?你猜猜小說創作背景。

生活現狀:在戰爭中殘疾的小人物,喪失勞動能力,在橋邊統計人數

2. “新橋”這一意象象徵?

是德國戰後重建的代表,戰後人們偏重的是物質的建設而忽視了精神關懷。對新的橋所透過人員、車輛的種種統計、計算,代表了一種十分不可靠、近乎癡妄和盲目的樂觀

3.主人公工作狀態怎麼樣?請讀讀這些細節,想想這是一份怎樣的.工作?試着用幾個形容詞來概括。

明確:“整天,整天,我的不出聲的嘴像一臺計時器那樣動着,一個數字接着一個數字積起來,爲了在晚上好送給他們一個捷報。”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於一架“計時的機器”了。

工作特點:無聊、空洞、單調、空虛、灰暗、枯燥、乏味等。

4.他對這個看起來還算輕鬆的工作是什麼態度?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明確:不滿意,但爲了生存,“我”又無力抗爭。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製造不準確:“我以此暗自高興,有時故意少數一個人;當我發起憐憫來時,就送給他們幾個……當我惱火時,當我沒有煙抽時,我只給一個平均數……”(精明能幹、陶醉、捷報、心滿意足等)

“亂數”:對乏味生活的不滿和反抗“漏數”:並不能改變現實什麼,但它表現着對美好事物的維護、堅守,表現着一種精神追求

這些充滿反諷和揶揄的筆調錶露了“我”對這種生活的不滿和反抗。

工作態度:敷衍了事矇混過關——不滿反抗爲了生存無力掙扎

5.究竟是什麼改變了主人公的生活?請同學們繼續關注往下的兩段。看看情節是怎樣發展的?

明確:故事中過橋的姑娘,便充當了這股活水。是她改變了主人公的生活。

(1)追問:爲什麼?

明確:雖然只是暗戀,暗戀的方式也只是每當她過橋時,目送她走過而已。但卻帶給了主人公生活的希望,這點希望足以沖淡“我”對毫無意義工作的不滿,點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這是主人公無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了。

(2)從哪些語句可看出“我”對姑娘的暗戀?作者以怎樣的筆調寫的?

明確:“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簡直就停止了突突的聲音”“我又停止了心跳”“我一個也沒有數。這兩分鐘是屬於我的,完全屬於我一個人的,我不讓他們侵佔去。”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諷語調,寫得如散文詩般,調子也比較歡快。

(3)請同學們齊讀四五兩節,一起來體會主人公的歡樂。

小結:“我”是真的在愛着她了!在姑娘過橋的那個瞬間,如此美好而激動人心的幾分鐘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可是在小說中,即使故事的開端和結局都很簡單,作家也不願意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的,而是要讓他千折百回,每一個地方都可能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後才抵達勝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說越是精彩,這就是小說情節搖擺所產生的魅力。這篇小說也是如此,情節在短短的篇幅中幾經搖擺,“我”的內心情緒也隨之起起落落。

6.主任檢查工作時,我爲什麼少數了一個?

我一輩子也不會把這樣漂亮的姑娘轉換到未來完成式中去,不應該變成空洞的百分比

7.漏數的姑娘換成別的美好事物可以嗎?另一個姑娘?馬?

可以,姑娘:象徵美好事物、精神寄託

8.我的遭遇是個別現象嗎?被調去數馬車意味着我的處境的改變嗎?

不是礦工數汽車說明問題存在的普遍性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從始至終都沒有人給過主人公真正的精神關懷。儘管由數人換成了數馬車,但改變的僅僅是工種,他的處境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他的精神需求也許永遠也不可能實現了,他作爲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存意義,也許同樣被永遠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課文這樣的一句話“坐在馬路那一邊數汽車的

礦工”,說明像主人公這樣的遭遇並非特例。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德國戰後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實。

9.“我”無名無姓說明了說明?

微不足道很多人有這樣的遭遇

四.搖擺手法

請同學們說說故事的發生、發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緒有着怎樣的起伏?

明確:(1)第一次搖擺:我對工作的不滿因爲心愛的姑娘過橋而沖淡,卻又在上級檢查工作時增強

(2)第二次搖擺:上級檢查工作時,我必須掙扎在愛情和死板的計數之間,最後選擇了愛情

(3)第三次搖擺:我以爲會丟了飯碗之時,卻意外得到讚揚,居然被主任統計員認爲是“好人、很可靠”,將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四.主題歸納

你覺得伯爾透過這個故事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1.是愛情麼?是表現愛情的巨大力量麼?並請談談你的判斷理由。

明確:小說表面上,是在表現愛情對於一個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具有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層的更在於表達對德國戰後,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精神狀態的關注。因爲主人公的愛情,僅僅只是暗戀,他甚至並不打算告訴那姑娘,“她什麼也不知道,我也不願意讓她知道。”

插入問:主人公是把這次愛情作爲可以實現的現實追求來看待麼?

與其說是愛情,還不如說是主人公的一種精神寄託,是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這樣的個人境遇中,依然堅持的對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種守望吧。

2.除此以外,作者還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1).小說的結局極富戲劇性,多少有點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麼?爲什麼?

明確: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爲故事的發生部分,已作足了鋪墊。

(2).要來檢查的和認爲“我”是一個可靠的人的並給予我數馬車這一美差的都是“他們”。那麼“我”眼中的“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羣人呢?請同學們回顧相關的語句。

(3).“他們”看到“我”送上的數字時的神態、心理的細節描寫有哪些?

明確:他們看到數字時的“臉上放出光彩、容光煥發、心滿意足、眼睛閃閃發亮、喜歡這個未來完成時…….”等細節。

(4).從中我們發現“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明確:這些細節的充實,讓我們對主人公生存的空間有了深切的瞭解。這是一個只關心數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這更是一羣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於“我”送上的數字的官員,其實這些數字根本都是“不準確的”,隨“我”的心情故意亂數的,“我”也“是一個不可靠的人”,這樣的一個社會氛圍,這樣的一種官僚主義作風,註定會有如此荒謬的結局。所以,這樣的結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5).作者透過這個結局諷刺了怎樣的一個社會現實?

明確: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從始至終都沒有人給過主人公真正的精神關懷。儘管由數人換成了數馬車,但改變的僅僅是工種,他的處境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他的精神需求也許永遠也不可能實現了,他作爲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存意義,也許同樣被永遠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課文這樣的一句話“坐在馬路那一邊數汽車的礦工”,說明像主人公這樣的遭遇並非特例。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德國戰後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實。

小結:這就是伯爾的小說,在極短的篇幅裏,在看似平靜的敘述裏,既有小人物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着理想主義的歡樂精神。透過情節的一次次搖擺,闡釋了深刻而複雜的主題,帶給人們無盡的思考。

主題:批評德國戰後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這一問題,以及小人物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的精神狀態的思考

五.拓展思考

1.主人公自身存在什麼問題?假如他未負過傷呢?

心理問題精神創傷不能融入社會自卑精神扭曲故意漏數錯數

2.假如你是主人公的上司,你將爲他做些什麼?

(1)解決物質需要

(2)心理治療、干預,使之迴歸正常

(3)精神關懷文化娛樂豐富生活拓展生活空間相親關心終身大事

標籤:橋邊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