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學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1

【文字分析】

《水調歌頭》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5課,要求學生在大致讀懂古詩詞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驗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瞭解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體會語言運用的妙處。這首詞描繪了詞人中秋之夜望月懷人的心路歷程,渲染了空有一輪明月,家人卻難團圓的悽清氛圍,表達了對詞人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之情,同時也表現了詞人雖遭貶謫卻依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構思精巧,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情感真摯,融入了帶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匯入

花好月圓人團圓,月亮的圓缺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審美體驗。在漫漫的文學長廊中,衆多文人墨客對月抒懷,寫下了許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真無邪,又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溫婉浪漫。那麼在這麼一個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作品《水調歌頭》,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初讀課文,體驗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介紹方法:自由誦讀,在誦讀中體驗詞的情感美;讀完後能用一句話說說這首詞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自由誦讀後,每人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教師隨機抽點幾位說說。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在詞中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之情,同時也表現了詞人雖遭貶謫卻依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接着深入學習,以對詩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體會。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文載道,詞緣情,詩言志。好的詩詞能表現作者的獨特情感。詞中作者的情感是複雜多樣的,既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惆悵與憂傷,既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又有對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願之情,但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傳達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一正一反,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本詞多了一份曠達的氣息。

在此處順勢介紹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弟合稱“三蘇”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詞寫於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詞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蘇軾仕途失意被貶,心情抑鬱。其弟蘇轍(字子由)正在濟南任職,兄弟兩人已有七年未見。中秋賞月,詞人歡飲達旦,在醉意中寫下這首詞,抒發了人生感慨和懷念親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體驗地讀。帶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齊讀,在齊讀中一起體驗作者的情感。讀前讓學生討論:這次應該讀出怎樣的情感體驗?上闋在朗讀中要讀出詞人的矛盾心理,下闋在朗讀中要讀出詞人對天下所有人的祝願,情感的基調是從消極、惆悵轉向豁達、樂觀。

三、再讀課文,體驗內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現在用讀來體驗詞的內容美,邊讀邊體驗;讀完後能說說作者先後用哪些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些內容有怎樣的美感或特點。

每人先獨立學習,然後在小組內交流,形成基本共識;之後教師隨機抽點幾位小組長向全班介紹本組的學習體會。

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

這首詩先後寫了以下內容:

上闋望月,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問,展現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一正一反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此處的描寫,既寫出詞人留戀人間,又寫出其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戲。

下闋懷人,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嘆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亮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爲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但願人長久”,突破了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打通了空間的阻隔。讓空中的一輪圓月將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板書)

上闋 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

下闋 懷人(抒情) 情景交融

四、三讀課文,體驗語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請各位邊讀邊體驗和欣賞表達內容的語言;讀完後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兩個詞句,寫下自己的“一句話欣賞”,說說作者在語言形式(包括音韻)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表達效果。每人獨立進行,然後在小組內書面交流。

最後教師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這首詞有個小序,咋看無足輕重,其實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寫作的緣由,透過這個小序,可以讀出背後的很多資訊,詞中所表達的曠達的胸襟與小序中的“歡飲”合拍,“兼懷子由”一個兼字,引出了下闋對兄弟的思念之情,顯現了詞人的情感歷程,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細微處的資訊。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爲著名的一首,我們來看看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集》裏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五、四讀課文,換位體驗情感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人們運用語言的目的,是爲了表情達意,或者說,是想用特定的語言來表達特定的情感。有人說,詩和詞在表達上的區別是:詩言志,詞言情。詩表達的是“大我”,詞表達的是“小我”,是個人真切細膩的情感。現在讓我們在前面第一環節體驗情感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換位體驗。就是說,要化身爲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現在的你,搖身一變成爲了大文豪蘇軾,當時已是近不惑之年,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難團圓,現在,請你用生命去體驗,去朗讀。

朗讀之後繼續提出學習要求:請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依次對詞句進行情景描述。

然後抽點兩人左右現場表達,以渲染課堂氣氛。教師接着介紹自己的描述,繼續渲染課堂氣氛:

丙辰年的中秋節,我高興地飲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我端起酒杯問青天:明月從什麼時候纔開始出現的?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着月下的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陪着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是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爲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但願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雖然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然後讓每人說說此時的感受。先在紙上寫下來,然後自主發言。

第二回,深入體驗的讀。合上書本,帶上深入一步的體驗,全班一起背誦着讀,要讀出自己的生命體驗,外聲內情,聲情合一。

六、五讀課文,美讀成誦

在前面“三美”依次理解、逐個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情感美、內容美、語言美融合在一起,在誦讀中整體體驗,讀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讀出感受,讀出享受,最後能夠美讀成誦。

七、總結學習收穫或感受

每人用一句話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穫或學習感受,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之後每個小組長代表本組向全班綜合介紹。

八、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經典的古典詩詞可以爲同學們開啟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過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向同學們推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再次感受蘇軾的曠達的胸襟和博大胸懷。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學內容

瞭解蒲松齡短篇小說的一般特點。指導學生聯繫《促織》的具體內容,抓住作者篇末的評論,來理解作品的主題和社會意義。掌握古漢語的學習規律,進行文言句譯的訓練。

二、課時安排

1.課時:三課時

2.課型:教讀訓練型

三、預習要求

疏通詞句,通讀課文,熟悉內容情節,思考作品的主題和社會意義。對已掌握的文言詞句知識再作一次較系統的整理。明確文言句譯的基本要求。

四、教學藍圖

《促織》情節曲折,故事生動,可讀性很強。教學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特色。作爲文言短篇小說,同時應透過訓練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尤其是疏通文言詞句和文言直譯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的教學主要可安排如下三個環節:

1.教讀——重點放在引領學生把握課文的特點上

從小說的角度來看,《促織》的最鮮明的特點是:

①題材的現實性

借用狐鬼故事,生動而曲折地反映清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蒲松齡短篇小說《聊齋志異》的獨特之處。《促織》也不例外,它透過描寫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納促織而備受摧殘,幾乎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了皇帝荒淫無道、官吏橫徵暴斂的罪惡現實,寄託了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羣衆的同情。由於清初文網嚴酷,蒲松齡出於全身遠禍的考慮,故借用講前朝故事的手法,顯得隱晦曲折,小說反映的現實,在封建社會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談狐說鬼曲折地敷演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自有它特殊的功能和藝術效果,《促織》從明清之際現實中擷取的題材直接爲今天的讀者提供了認識封建剝削制度罪惡的生動教材。至於小說所採用的借古喻今、以小見大的寫法,也是值得我們認真體味的。

②主題的深刻性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壓榨人民的最典型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主人公成名不是生活於社會最底層的窮苦農民,而是“爲人迂訥”“操童子業,久不售”的窮書生。作品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成名在經濟上、肉體上、精神上所受的摧殘,一介窮書生尚且如此,勞動人民的遭遇就更可想而知了。文中寫的成名由求神問卜而得佳蟲和兒子魂化促織而輕捷善鬥兩個片斷是作者所幻想的帶有神話色彩的離奇情節,在它背後包含着人民辛酸的血淚。它向讀者昭示,荒淫貪虐的封建統治者是造成成名一家悲劇的根源。小說的結局是成名由窮變富,這種“喜”,非但不能改變作品的基調,反而加濃了小說的悲劇氣氛,激起人們對封建制度永恆的懷疑與否定。

③情節的曲折性

《促織》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多變,寫盡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波瀾迭起,一波三折,這一特色在《促織》中體現得很充分。就以促織的覓而得、得而失、失而復得的全過程而論,情節就相當曲折。至於寫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轉悲,悲極復喜,更是突出他被徵促織弄得心力憔悴。《促織》富有藝術魅力的情節,吸引着讀者關注主人公的命運,從而獲得有益的啓示。尤其值得我們讚賞的是,《促織》的故事情節能緊緊圍繞促織的得失展開,既曲折生動,又結構嚴謹;更是服務於人物的刻畫和主題的突現。

當然我們在肯定《促織》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古代優秀作品的侷限性。例如篇末的議論,就宣揚了佛家的因果報應思想,對此,我們應根據批判繼承的原則,不要受作者觀點的侷限。

2.疏通——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對文言詞句的疏通上

①古今異義。如“兩股間膿血流離”中的“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兒涕而去”中的“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中的“是”:古義這(代詞);今義判斷詞。“信夫”中的“信”:古義確實;今義書信。

②一詞多義。如“杖至百”與“乃強起扶杖”中的“杖”:前者爲動詞,解釋“杖責”;後者爲名詞,解釋“柺杖”。“舉家慶賀”和“手裁舉”中“舉”:前者解釋“全”;後者解釋“舉起”。“成顧蟋蟀籠虛”和“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中的“顧”:前者解釋“看”;後者解釋“但是”。

③通假字。如:直—值;而—爾;被—披;裁—才;翼—翌。

④動詞的特殊用法。屬意動用法的如:“成然之”中的“然”:“成以其小, 劣之”中的“劣”。屬使動用法的如:“昂其直”中的“昂”:“輒傾數家之產”中的“傾”。

⑤其他詞類活用的現象。如名詞作動詞的有:“細疏其能”中的“疏”:“仙有雞犬”中的“仙”。形容詞作動詞的有“欲媚上官”中的“媚”:“近撫之”中的“近”。名詞用作狀語的有“得佳者籠養之”中的“籠”。

⑥各類倒裝句式。如謂語前置句(例:“問者?香於鼎”:“覆之以掌”);賓語後置句(例:“村中少年好事者”)

⑦各類省略句。如“( )遽撲之,( )入 ( )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極俊健。( )逐( )而得之”。(這一語段有主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於”省略等現象。)

以上僅是舉些大概,此外文中的文言虛詞的用法、被動句式、各類文言固定句式都可找到大量實例,進行歸類、疏通。

3.訓練——重點放在文言句譯的訓練上

文言句譯要求做到三點:①必須忠實於原文。即譯文要能夠準確地表達原文的內容,沒有錯誤。因此要避免胖譯(隨便增加意思)、漏譯、誤譯等毛病。②譯文要明白通順,這就要求在翻譯過程中做到直譯爲主,意譯爲輔。所謂直譯,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詞義和詞序進行翻譯,做到字字落實。但有的文言語句,如果直譯,意思反而不明確,語句反而不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意譯,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譯寫,千萬不要硬譯。③譯文要合乎現代漢語的規範。古今漢語有許多不同之處,翻譯時詞序排列往往要作調整,這樣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規範。

這裏所講的是文言句譯的一般原則,而《促織》一文的文言句譯則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①準確作好省略句的翻譯。《促織》中的文言省略句較多,句譯時應注意補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銜接和過渡。②準確作好前置或倒裝句的翻譯,譯文應按照現代漢語的規範對詞句順序予以調整。③凡出現古地名、年號、職官、器物的詞語,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譯,但必須明瞭它的意思,必要時可用括號作解釋。

[說明]

與初中同學不同的是,高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尤其是學習像《促織》那樣的古代優秀作品,不能僅僅停留於一般的讀通讀懂,還得在提高賞析能力上下功夫。這份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特點,教以從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段方面去理解分析古代文學作品的方法,這有利於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澱,這一指導思想是值得肯定的。這份教學設計還非常重視學生文言詞句疏通和文言句譯的訓練,整篇課文的教學注重讀練結合,這是非常合乎文言文學習的認知規律的。這份教學設計體現了“客觀把握,細部着手”的教學方略。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3

【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後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範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爲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淒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最後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裏“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後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溼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後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暱暱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衆禽裏,真綵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等12個文言常用實詞和“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3.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4.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觀點。

【使用說明】

1.第一課時落實學習目標1-2,第二課時落實學習目標3-4;

2. 第一課時落實基礎演練1-3,第二課時落實基礎演練4-5;

3. 第一課時落實合作探究1-4,第二課時落實合作探究5-10;

4. 第一課時落實鞏固訓練1-8,第二課時落實鞏固訓練9-13;

【知識導學】

1.關於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內容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着重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後部分着重闡明學習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勉勵人們學習須持之以恆,以求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品德。

2.關於勸學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 劉過《書院》)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 陶淵明《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 《金縷衣》)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 陸九淵《讀書》)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 韓愈《勸學詩》)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時讀書樂》冬)

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希領悟,桃紅李白寫文章。(民國熊伯伊《四季讀書歌》春)

3.關於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一種用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較抽象道理的論證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辭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體 ” ,用來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體 ” ,聯繫二者的詞語叫 “ 喻詞 ”(像、是、如等)。用來作爲喻體的事物,應當是爲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這樣,才能既通俗又生動地說明另一個事物。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如可以把教師比喻成蠟燭、春蠶,說明他們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卻不能將他們比喻成能使別人乾淨起來,可他們自己卻像越來越髒的抹布、掃帚,這樣運用比喻法,叫“引喻失義”,應當注意。因爲比喻的雙方缺乏本質上的內在聯繫,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論述一個問題,不能僅靠幾個比喻,應把它和例證法、分析法等結合起來使用。比喻論證不是議論文寫作的主要論證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礎演練】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藍( ) 木直中繩( ) 參省( )

須臾( ) 以爲輪( ) 跬步( ) 生非異也( )

槁暴( ) 騏驥( ) 駑馬( ) 跂而望矣( )

二螯( ) 鍥而不捨( ) 金石可鏤( ) 則知( )明而行無過矣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勸學( )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3)吾嘗跂而望矣( ) (4)假輿馬者( )

(5)而絕江河( ) (6)風雨興焉( )

(7)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9)駑馬十駕( ) (10)用心躁也( )

(11)學不可以已( ) (12) 金就礪則利( )

(13)而聞者彰( ) (14)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

(15)用心一也( ) (16)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

(17)木直中繩,以爲輪( ) (18)聲非加疾也( )

(19)非能水也( ) (20)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3.名句默寫填空。

(1)(20xx江蘇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20xx福建高考)故木受繩則直,______________。

(3)(20xx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4)(20xx全國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復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4.找出文中的20個比喻句

5.結合已學知識,說明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後邊句中的“而”屬哪種用法,請把相應的用法的序號填在句後的括號裏。

a.連詞,表並列關係。b.連詞,表遞進關係。c.連詞,錶轉折關係。d.連詞,表因果關係。 e.連詞,表順承關係。f.連詞,表修飾關係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

③吾嘗終日而思矣( )

④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2)按照“之”字的意義的用法,選出全是代詞的一項( )

①青,取之於藍②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③不如須臾之所學也④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⑤冰,水爲之⑥君將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⑧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3)下列句子中加點介詞“於”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①青取於藍,而青於藍 ② 善假於物也 ③ 寡人之於國也

④屈原至於江濱 ⑤頒白不負於戴於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見於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合作探究】

一、說說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據提示,梳理本文內容

文字圍繞“ ”從三方面展開說理分析,其中第二段從學習的 說明道理,運用 個比喻句分析了學習能夠 、 、 ,第三段從學習的 說明道理,運用 個比喻句分析了學習能夠 、 、 ,第四段從學習的 說明道理,運用 個比喻句分析了學習要求 、 、 。

三、分析第一段五個比喻句所表達的意思。

四、荀子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自主學習、從師學習的目的是爲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說說理由。

五、分析第三段五個比喻句所表達的意思。

六、我們今天認爲,在一個人獲得教養的途徑上,“思”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卻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應該怎樣理解?

七、分析第四段十個比喻句所表達的意思。

八、結合文字,說說本文比喻說理的特點

九、荀子認爲學習可以改變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惡”的本質,從而具備聖心,成爲君子,對此,你有着怎樣的評價和認識?

十、在知識急增的社會,我們對於學習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你認爲荀子的觀點是否過時?有哪些觀點需要補充發展?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的

1、重點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實詞的詞義並作歸納,如“朝孰、誠、方、善、間”等。

2、掌握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並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4、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二、重難點

1、重點字詞、句式

2、《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3、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

三、教學設想

可在教師指導下,以討論、串講、表演、做練習等方式,引導同學自學,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老師的講授既要講清楚重難點,分析好思想內涵,又不能佔用太多時間,應以練爲主。

四、課型和課時自讀課兩課時

五、教學步驟和內容

第一課時

1、匯入:由三位同學上臺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進諫,要他多聽從民意,廣開言路,不要受小人矇蔽,豈料奸臣在皇帝旁邊挑撥離間,龍顏大怒,奸臣將忠臣推出去斬。由這小品匯入古代臣子進諫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見(即“直諫”)會很危險,臣子進諫最好是諷諫,由此引出題目,並解釋“諷”及課題的意思。

2、點出《鄒忘諷齊王納諫》一課選自《戰國策》,用幻燈片打出該學的知識。

《戰國策》:又稱《國策》,原爲戰國未期和秦漢間人怕編纂,後經西漢未年劉向編訂成書,全書共33篇,反映了戰國時期策士謀臣的言論和謀略,其體列爲國別體,全書共12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一篇歷史散文。

3、轉入對文段的學習。

(1)學習一、二段的字詞和句式(重點字詞用幻燈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細

私:偏愛

朝朝服衣冠:zháo:朝見

②詞類活用:A名作狀:[朝]服衣冠

[暮]寢而思之

B、名作動: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詞意動用法:美我者:以……爲美。

③古今異義詞

尺:古;約合現在的23.1釐米

今:約33.3釐米。

窺: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寢:古:躺而不睡

今:睡覺

地方:古:土地方圓

今:地點、處所

④句式: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孰:誰,哪個

孰與:相當於“與……孰”,“……與……相比,誰更”

判斷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否定句賓語前置:忌,不自信

被動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與坐談

4、先讓同學翻譯第二段,再請同學分別扮演鄒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請一位同學做旁白透過這種活潑生動的形式即串講了課文,又讓同學領會了課文內容。

5、分析

問:師(1)大家觀看錶演時有無發現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說鄒忌美於徐公。

師:(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語氣上有何細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熱情地讚美鄒忌,愛戀之情溢於言表

妾:比妻稍爲冷淡點,回答有些勉強,說話較拘謹

客:用陳述句,語氣更平淡。

反問句

師:(3)爲何妻、妾、客都誇鄒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師:(4)好,他們都是說鄒忌美於起徐公,那麼由文段看,實際上是誰更美呢?

生:——徐公。

師:(5)既然是徐公美,那麼妻、妾、客的回答便是與事實不相符合了,那麼也就是說,鄒忌被怎麼樣了呢?

生:——被矇蔽了(寫板書)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的文學常識,瞭解作者的主要經歷和作品的主要題材及風格。

2、學習作者善於從日常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

3、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特色。

4、體驗文中流露出的真摯的親情。

【學法建議】

要重視誦讀。本文是歸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摯強烈,應透過誦讀讀出文氣,讀出意蘊,讀出感受。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項脊軒( ) 垣牆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諸父異爨( )( )

先妣( ) 門扉( ) 欄楯(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顧視無可置者:

垣牆周庭,以當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爲一: 迨諸父異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變矣:

先妣撫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於茲:

一、文字研習

1、 層次結構

全文可劃分爲兩個部分:

文章開頭,具體地寫項脊軒的小、舊、破漏而又陰暗:舊稱“ ”,“ , ” 見其小; “ ”直接點明舊;“ , ” 見其破漏;“ , , ”則見其陰暗。這樣寫,跟下面寫修葺後的項脊軒形成鮮明的對照,表現出作者對它的喜愛。修葺後的項脊軒變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這樣的環境裏讀書,怡然自得。

這一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寫可喜事,記項脊軒內外的景物,着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

後面四節是第二部分,寫可悲事。作者寫了“ , ,

”這三個典型的細節,寫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後所產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幾年後作者又補記了最後兩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藝術特色

(1)文氣貫通,渾然一體

文章寫於不同時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爲線索,把人物、事件串聯起來,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渾然天成,毫無鬆散凌亂的感覺。

(2)選取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寫出真情實感。

表現大家庭的破敗衰落,作者選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細節,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見;寫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幾句話和“ ”“ ”兩個動作,就表現出責備、疼愛和喜悅交織的複雜情感。

三、問題探討

1、作者在修葺後的項脊軒中有時“冥然兀坐,萬籟有聲”,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表現手法?有什麼好處?請從古代詩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這種手法的詩句並加以體會。

2、第二節中寫作者的悲情寫得很有層次,請劃分出層次並加以品讀。

3、有人認爲第三節是多餘的,應該刪去。你是怎麼看的?請說出理由。

4、本文的結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說說這樣的結尾妙在何處。

5、有人說《項脊軒志》的主題是寫親子和夫婦之情,有人說是表達對昔日家庭生活的懷念,也有人說是對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鳴和對個人遭際的不幸的憑弔,請談談你的看法。

【課堂檢測】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欄楯(shǔn) 棲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闔門(hé) 老嫗(ōu)

C.塵泥滲漉(shèn) 長號(háo) 異爨(cuàn) 冥然(míng)

D.萬籟(lài) 偃仰嘯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B.庭中始爲籬,已爲牆 今已亭亭如蓋矣

C.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室西連於中閨

D.中始爲籬,已爲牆,凡再變矣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

A.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B.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點詞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

①室始洞然(寬暢的樣子)

②桂影班駁(錯雜)

③先妣撫(撫摸)之甚惜

④嫗每(每次)謂餘曰

⑤風移影動,姍姍(美好的樣子)可愛

⑥吾妻來歸(舊時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異於前

⑧或憑几學書(學寫字)

⑨舊時欄楯(橫的叫欄,縱的叫楯)

⑩瞻顧(泛指看,有瞻仰、回憶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譯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④.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簌有聲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7

項脊軒志

執教者:陳玉萍(甘肅)

創設情境:

中國的文人喜歡給自己的書齋取個雅緻的名字如蒲松齡“聊齋”,梁實秋“飲冰室”,等,明代歸有光給自己的書齋取名“項脊軒”

作者簡介:

歸有光

取項脊軒的原因

1、書齋小如人的脖子、脊樑般

2、懷遠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體感知:

一、 感情誦讀()其餘學生靜聽

學生評價並質疑(學生表現的太可愛了如果學生整節課都表現的如此靈動,該多好啊!期待中,教師千萬不要讓可愛的孩子們噤聲了!)

正音:

滲漉 修葺 老嫗 姊妹 闔門 偃仰 扃牖 象笏 垣牆 先妣 呱呱而泣

(學生齊讀)

解析實詞含義

過:大母過餘曰;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比:比去,以手闔門;去民之所惡,以民之所比;

置:

顧:顧視無可置者;三顧茅廬;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導:

實詞的含義應如何解析?

生1:語感結合上下文

生2:根據字形判定

師總結:推斷詞義的方法:字形推斷法 古今詞義對照法 語境分析法 聯想推斷法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這樣一些內容:一間書房、兩種情感、三個女人

研習文字:

生齊讀關於“一間書房”的文字

方:一丈見方,形容面積小

北向:門朝向北

思考:沒修葺前的項脊軒有什麼特點?

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凍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梁實秋《雅舍》

榆柳蔭後椋,桃李羅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風無事亂翻書梅影橫窗知月上,花香浮動覺春來

思考:讀二三兩段思考作者寫了哪兩種感情?

先: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主要運用了細節描寫

學生齊讀

思考:

運用了哪些細節描寫你最喜歡哪些細節描寫?說說喜歡的理由

生1:文中最後一句有種物是人非的悲涼感“亭亭如蓋矣”樂景寫哀情

生2:兒寒乎?欲食乎?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關愛有此想到了現實中的自己(學生的發言太精彩了!善於將文字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這纔是真正語文課堂的精髓 爲這些學生原來的老師鼓掌沒有平時的訓練,是不會有這樣的思維的深刻和鮮活的)

生3:吾妻死,室壞不修——夫妻情深,當時只道是尋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歸有光擁有其三,但其文字卻沒有絲毫的頹廢和悲涼”

點評:文言文教學應“言”“文”並重,很多的優質課只重“文”忽視了“言”的學習,而陳老師卻並沒有厚此薄彼,將“言”講的也是興味盎然如關於實詞含義理解的指導 內容的概括很簡潔凝練,如能引導學生概括出來就更好啦!課堂知識的梳理老師越俎代庖的過多,學生的大腦不是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應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8

1. 體會詩人貶謫鬱悶之思

2. 學習理性的敘事之法

3. 品味描寫音樂手法

4. 理解詩歌主旨意蘊

教學重難點:

1. 詩歌敘事特點

2. 音樂描寫特色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語

長安米貴典故,說明未顯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課學習

二、介紹寫作背景

參見教學參考課文研討

三、誦讀詩篇

教師範讀、釋詞、

千呼萬喚始出來(始:才)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是動詞)

四、研讀詩篇

一)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