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範文

作爲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項脊軒志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範文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落實文言文知識點

2、尋找文章的“動情點”

“震川之文,每於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姚鼐)

⑴研讀細節描寫,注意其中所表現的作者內斂的感情;

⑵研讀景物描寫,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嘗試背誦

4、瞭解作者生平及其寫作風格

二、教學步驟

1、讀課文,糾正字音,感知內容與情感。

2、檢查預習:

文章最令你感動的細節是什麼?你最喜歡哪句話?

3、在預習字詞意義的基礎上,練習用簡潔的語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基調。

目標實現方法:以初中學過的《醉翁亭記》和《陋室銘》爲例,列出兩個模仿的句子

假醉翁之亭(景)歐陽(作者)繪山水相映(內容)表放情林木之樂意(感慨及基調)

託鄙陋之室(景)禹錫(作者)寄仙龍之說(內容)議淡泊修業之潔志(感慨及基調)

參考答案:

借項脊之軒有光寫三世變遷抒物是人非之悲情

借項脊之軒有光憶家庭瑣事言時世變遷之感慨

4、疏通詞意,品味語言,領悟情感

第一段: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餘稍爲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⑴詞類活用:下 上 前 垣牆

⑵實詞:顧 勝

⑶古今異義:方丈 三五

⑷特殊句式: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餘稍爲修葺,使不上漏

分析內容:

項脊軒修葺前的特點是什麼?用幾個形容詞表達。

寥寥數筆,卻已經滲透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渲染出一種頹敗、陰冷的悽清氛圍。接着作者並沒有馬上抒寫自己的感傷情懷,而是從“悲”的反面“喜”來着筆。他喜的是什麼?

修葺之時,劈窗置牆,不但“使不上漏”,而且“雜植蘭佳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着意對書齋周圍的環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後,作者“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滿架的書都是“借”來的,說明作者當時處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讀,似有無窮樂趣。正因爲作者具有高潔的情操,所以他能夠從樸素的環境中看到無窮詩意。白天,“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筆下的庭院顯得多麼幽靜,多麼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則“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正是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皓月當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牆上,錯落有致,別具情味。微風過處,頓見光影搖動,但聞幽香陣陣,更覺心曠神怡。這裏作者寫的是景,但景中含情。從作者筆下那“珊珊可愛”之景,讀後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項脊軒那種深摯的眷戀之情。

嘗試背誦

本段第一句是一個判斷句,接下來寫修葺前項脊軒的情況,作者着眼於"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三個特點,非常簡潔地寫出修葺前項脊軒的破敗情況。 餘下的文字是寫修葺後的項脊軒的情況,作者也是抓住三個特點來寫。"亮": 餘稍爲修葺,使不上露。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靜":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點,即四字句較多,抓住文段的這一特點,也有利於本段的背誦。

第二段:

先是,庭中通南北爲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爲籬,已爲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爲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

⑴重要實詞:迨 逾 而 凡 再 茲 呱呱

⑵詞類活用:西 乳

⑶古今異義:往往

⑷特殊句式:嫗,先大母婢也

⑸文化常識: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在稱謂前加“先”表示已死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或年長者。先妣,已死的母親。《禮記》:“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 、曰嬪。”

建築方面:廳,在古代園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築的性質,室內空間較大,裝飾考究,文中應指客廳。閨,一般指宮中小門或內室,“閨”字常和女子有關,如閨女、閨房。

分析內容:

“震川之文,每於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

請找出文中的“不要緊之題,不要緊之語”,說說其中所表達的情感。例:

⑴“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這三個短句的鏡頭感很強,把分家後的混亂嘈雜表現的淋漓盡致,表現出作者的悲傷與無奈。

⑵“庭中始爲籬,已爲牆,凡再變矣。”從“籬”到“牆”的變化反映出家人的疏遠與隔膜,充滿了人世的滄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聲嘆息,表現出了作者的無奈與悲涼。

⑶“兒寒乎?欲食乎?”是“不要緊之語”,平淡處最爲關情,短短兩個句子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了聽見孩子啼哭而動了憐愛之情的年輕母親的形象。

嘗試背誦:

上段“多可悲”引起了對家庭生活瑣事的回憶,表達作者的悲哀之情。第一層寫由於"諸父異爨"而引起的庭院變化,從門牆寫起,反應家庭的敗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憶母親,主要是借老嫗之口,表達對母親的懷念。透過乳孃之口描繪“某所,而母立於茲”,“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爲應答”等細節,表現亡母對兒女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增加了內心的淒涼和孤苦。

第三段:

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⑴實詞:過 若 竟 類 比

⑵虛詞:何 以 之

⑶文化常識:束髮 笏

分析內容,嘗試背誦:

上段寫的是對母親的回憶,這段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祖母對作者的牽掛、讚許和期盼,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

背誦時要特別留意祖母連貫的動作,充滿溫馨。

第四段:

軒東故嘗爲廚。人往,從軒前過,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⑴實詞:故嘗 得

⑵虛詞:而 之

分析內容:

補充: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檯。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第五段:

餘既爲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姐家有閣子,且謂何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⑴實詞:歸 幾 書 制 蓋

⑵虛詞:或 諸 於

⑶詞類活用:手

⑷句式:其制稍異於前。

⑸古今異義:無聊

⑹文化常識:歸寧

分析內容:

這段是補記,寫婚後與項脊軒有關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來軒的情趣與妻死後"室壞不修"的悲涼相對比,更以"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抒發自己對亡妻的強烈懷念之情。

透過哪幾個生活片斷來抒寫作者當年與其妻的親密感情的?

這篇課文以記敘庭中那株枇杷樹作結。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5、查找資料,瞭解歸有光及其作品風格。

6、寫作訓練:

運用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等手法寫一篇短文,可以懷念親友、懷念舊地,表現情致等,400—500字左右。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

2、能夠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句式。

3、學習本文善於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細節和場面,借平淡的生活瑣事,表達真摯感情的方法。

4、體會文中表達的親情。

5、掌握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特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

着重瞭解文中所抒發的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及對人事滄桑的感慨。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方法:

自學爲主,適當點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學

題解與作家作品

看註解①。補充:《項脊軒志》是散文家歸有光的代表作。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一個只有一丈見方的斗室。爲什麼給書齋取這樣一個名字呢?據說有雙重意思:一是說它窄小,如在項脊之間;一是因作者遠祖歸隆道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作者自號項脊生,又把自己的書齋題名爲“項脊軒”,含懷宗追遠之意。軒,小室;志,記。

歸有光自幼苦讀,九歲能屬文,但仕途不順,35歲才中舉人,其後二十餘年,八次會試不第。於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他的學生很多,稱他爲“震川先生”。到60歲才中進士,授縣令職。

歸有光的散文對清代影響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認爲,歸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後,元明兩代除歸氏外別無他人,並把他視爲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一座橋樑。

歸有光善於用疏淡的筆墨,描寫生活中常常接觸的事物,以及家人、親友之間的一些瑣碎事情,隨筆點染都富於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強。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項脊軒志》,就是屬於這種性質的抒情散文。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課文錄音。

2、補充註釋:

(1)不能得日:得到陽光。

(2)萬籟有聲:一切聲音都聽得到。

(3)日過午已昏:屋裏光線昏暗。

(4)庭階寂寂:少有人跡。

(5)庭中通南北爲一:整體。

(6)凡再變矣:凡,總共;再:兩次。

(7)相爲應答:爲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學生藉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教師串行答疑,對共性問題課堂上加以講解。

三、重點講析 疏通課文第一節

四、設疑討論

指名朗讀第1段。提問:文章開頭,作者是怎樣具體地寫他的書齋項脊軒的小、舊、破漏而又陰暗的?

明確:

①寫項脊軒的小:舊稱“閣子”,“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納;

②接着寫舊:直接點明是“百年老屋”;

③寫破漏:“塵泥滲漉,雨澤下注”,以至於“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則又見其小;

④寫陰暗:“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點撥:這樣寫,形象而具體,能給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別是“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一句,尤爲生動。屋頂上東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動書桌,看來看去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顯得有點狼狽。

提問:作者對這樣的書齋,是懷着怎樣的感情來寫的?

明確:作者並沒有嫌棄它,鄙薄它,相反,對它卻懷有眷戀之情。

點撥:開頭這樣寫,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跟下面寫修葺後的項脊軒形成鮮明的對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書齋,頗有情趣,十分可愛,確是個讀書的好地方,以便進一步表現出作者對它的喜愛。

提問:經過修葺後的項脊軒變得怎樣了?

明確:變得不漏、不暗了。闢,開。垣牆周庭,在院子周圍築起了牆。庭院裏又種植了蘭、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欄杆,“亦遂增勝”,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問:在這樣環境裏讀書,你覺得如何?(讓大家反覆朗讀下面幾句來加深體會。這幾句是:“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讀後由教師講解。)

“借書滿架”,足見軒中人的好學,書未必真的都是借來的。“偃仰嘯歌”,見課文註釋。其實這是極寫讀書之樂,只有當讀書有所得的時候,纔會高興得這個樣子。至於作者爲什麼一會兒又“靜靜地獨自端坐着”呢?顯然又是在進一步考慮書中的問題,有更大收穫。

提問:“萬籟有聲”是什麼意思?

明確:指自然界發出的一切聲響都能聽到。籟,孔穴裏發出的聲音,也泛指聲音。

再問:是寫環境幽靜還是寫喧囂?

明確:寫幽靜。

進一步問:“萬籟有聲”與“萬籟俱寂”哪一個更幽靜?(答案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爭辯更好。最後仍由教師歸納講解。)

“萬籟有聲”是寫作者凝神專思時書齋裏靜得連最細微的聲音也能聽到。以有聲寫無聲,這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以有聲反襯“靜”字。而這種靜是有靈氣的“幽靜”,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謂“此時有聲勝無聲”。

下文寫白天書齋的幽靜,用小鳥啄食來點染;到了夜晚,書齋的景物、境界則更幽美,更靜謐。寫明月,用“半牆”來烘托;寫桂樹,以“斑駁”的倩影來描摹;接着,由靜而動,寫清風徐徐吹拂,用“影動”來襯托,又以“珊珊”(課文注爲“美好的樣子”,有的書上解作“形容樹影晃動時輕盈、舒緩的樣子”)之語來渲染,既描繪出桂樹的搖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靜、閒適。這是一幅多麼幽雅、美好的畫面!

五、要點總結:

這一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寫可喜事,記項脊軒內外的景物,着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作者對項脊軒這種深摯的眷戀之情,是貫穿全篇的一條感情線索。這段寫喜悅的心情,恰與下文寫可悲的事相映照。

六、訓練鞏固:

課後筆譯課文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學

請一位同學背誦第一節,看能否背出。

二、重點講析 設疑討論

1、提問:“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一句從文章的結構上說起什麼作用?

明確:由喜而悲,轉爲懷舊。這句從文章結構上說,承上啓下。

2、默讀課文第2段,劃分層次並概括層意。

明確:共分三層,第一層從“先是……”至“……凡再變矣。”先泛寫項脊軒外的變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層從“家有老嫗……”到“……語未畢,餘泣,嫗亦泣。”寫軒內,回憶母親遺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層從“餘自束髮讀書軒中……”到這一段末,繼寫軒內,回憶祖母遺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二段的第一層

提問:作者抓住了哪幾個富於特徵性的細節,寫舊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的?

明確:寫了“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講解:寫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總共也不過用了13個字,寥寥幾筆,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後所產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和盤托出了。凡,總共;再變,變了兩次。

4、分析第二段的第二層

(1)指名朗讀

(2)講解:作者幼年喪母,有些兒時往事不甚瞭解,所以借老奶媽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實,親切而感人。特別是寫到母親關懷兒女,叩門問寒問暖:“兒寒乎?欲食乎?”情意纏綿,感人至深。雖僅一言半語,卻純是慈母心腸。這是一幅平常而又動人的生活畫面!

5、分析第二段的第三層

(1)找兩名同學朗讀(一名讀“大母”的話;另一名讀其他內容)

(2)教師講解:束髮,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時。古人在兒童時代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上。吾兒,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寫這個細節,巧妙地寫了三個動人的場面。先是敘述祖母來到軒中只寫了一句話,語氣親切而風趣,既表愛憐,又隱含着誇譽,表現了慈愛的長者對小輩的疼愛。次寫祖母關門而去,喃喃自語,話中有些許憂慮,但更多的是相信,對孫子的功成名就充滿着希望。這話沒有當着孫子的面講,更見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誠。接着寫祖母“持一象笏至”,進一步表露了她對小輩的期望和鼓勵。平平常常的幾個場面,平平常常的幾句話語,平平常常的幾個動作,就把老祖母對孫兒極其疼愛、關懷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足見作者攝取生活細節功力之深。這一段末一句“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既是對回憶祖母遺事而言,也是對上一層回憶母親遺事而說,結構謹嚴,感情真摯。

6、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3段。

讀後講解:這一段補敘一些瑣事,寫作者爲項脊軒能長時期維持原狀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4、5段。

讀後講解:十幾年後作者又補記了這一層,懷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問:在寫法上與上文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明確:因爲都是懷舊,所以情調和諧。懷念亡妻,同樣是抓住了富於特徵的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寫。例如,“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等等。

接着問:請再想一想,寫法上還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明確:可寫之事很多,但只寫與項脊軒有關的事情,可見選材之嚴,取材之精。“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更是生動,一種天真無邪的情態,躍然紙上。

講解:文中沒有“相親相愛”或“相敬如賓”之類字眼,而伉儷深情自見。這種寫法,是以當年小夫妻在軒內唱和相隨的歡樂來襯托今日喪偶的悲哀。補寫的這一段,就文意看,寫到“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瀾,轉而寫庭中一棵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使文章的餘韻悠然不盡。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蓋,傘。

提問:寫感情,可以明寫,也可以暗寫。

明確:明寫,如第一段裏的“珊珊可愛”,第2段末的“令人長號不自禁”等;暗寫,如第2段裏的“某所,而母立於茲”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蓋矣”等。暗寫的好處是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繼續講解:這個結尾,是畫龍點睛之筆,睹物思人,抒發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讀者回味不盡,對項脊軒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體朗讀課文第2、3、4、5段。

小結:以上4段是第二部分,寫可悲事,着重回憶母親、祖母和妻子的遺事,繪形繪聲,頗能打動讀者之心。

三、要點總結:

在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透過對項脊軒前後變化的記述,寫出了對於它的親切感情,也寫出了對於親人的深沉懷念。作者對自己的書齋項脊軒的無限眷戀的感情,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無論寫景、敘事或抒情,看來似乎信手拈來,散漫無章,但實際上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由狀物而懷人而抒情,三者融爲一體,做到了形散神不散,這是本篇組織材料、安排結構的一大特點。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於透過選取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曲盡其妙。作者用家常語敘家常事而情意纏綿動人,尤其善於用簡樸生動的人物對話、口語,盡傳人物的神情、儀態。

四、訓練鞏固

完成練習積累整合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