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析》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析》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析》教學設計

《析》教學設計1

我在觀摩《專題三:高中英語1—2模組教學問題分析與教學設計》的課堂實錄當中,獲益匪淺。從中向參與錄製的山東省高中的老師學習到了許多東西。主要是從新課程標準當中,學會了什麼是高效課堂,如何在新課程標準下,有效率地高效地組織英語課堂教學。以下是我的一點淺薄的個人體會。

高效的目的是學生學到更多,更加合理的發揮課堂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穫,這纔是最終的目的,但是如果只是簡單的套用先進學校的教學模式而沒有聯繫所教班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就會成爲東施效顰的尷尬局面,所以,我覺得更應該汲取別人高效課堂的精髓,讓我們老師進行自己的摸索,只要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課堂模式不要太苛刻要求,更注重課後的收穫評價,用一個更符合我校實際情況的評價模式來確認到底這堂課是否高效。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一、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高效課堂改變了過去“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同學們可以大顯風采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學生會的教師不教,學生能學會的教師不教。教師在課堂中抓住機會、創設條件讓學生深入學習、合作探究。教師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師要設定豐富多彩的展示平臺,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彙報探究結果。是學生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和創造性得到較好的發揮,真正體現“我的地盤我做主”。

二、 建立高效的教學模式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而不是教師單方的輸出和學生單方的接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了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 學生是發展的人、生動活潑的人、有尊嚴的人,發展的人是具有巨大潛能的,最好的教師就是把學生的潛能開發出來。要改變以往命令式的、生硬的教育方法,要用商量、激勵性的語言與學生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提倡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其作用在於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上這些觀點體現教師的教要爲學生的學服務,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已有的經驗着手,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

以上是我對新課程標準下的一點教學心得以及體會,當然其中很多看法還很不成熟。我一定會向其他老師謙虛學習,爭取教育教學工作上集思廣益,多采納別人的好的方法,不斷進步,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與能力。

《析》教學設計2

有一位著名的特級教師曾講到,有人問他上課時爲什麼學生總能跟他配合得那麼默契?他說:“因爲我首先考慮的不是學生將會怎樣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樣去配合學生的學。”這是“基於學情”的有效教學的最典型案例。

所謂“學情分析”,在教學設計學中通常稱之爲“教學對象分析”或“學生分析”。所謂“學情”,是指學習者在某一個單位時間內或某一項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它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思路、學習進程、學習效果等因素。學情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前學情”,即教學開始前,教師對學生已有情況的把握,包括整體特徵與個體差異、知識儲備狀況與能力基礎、情感態度狀態等,這個觀察直接決定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課堂目標的制定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二是“學時學情”,即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狀況的動態觀察,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活動的過程性評價。

一、學情分析的現狀

就理論而言,教師的備課與教學設計應關注“學情”,以“學情分析”爲起點,以科學準確的教學目標制定爲終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真正養成這個習慣的教師很少,大部分教師對學情的關注意識淡薄。據一項調查資料表明:教師在做備課筆記時,主要是知識的呈現,有教學手段與方法設計的已算可貴,真正做了學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當下歷史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常常存在以下問題:大部分教師直接忽略了學情分析這一環節,在備課中進行學情分析的很少;瞭解學情的手段比較簡陋,基本上是一種經驗判斷;學情分析的過程比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兩語,只見判斷,不見分析,只見結論,不見過程;學情分析的深度不夠,很多隻是一種淺度描述,一種印象判斷。

沒有準確而細緻的“學前學情”分析,就使建立學生的“學”的基礎上的有效教學無法落實。面對不同的學生使用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不清楚,缺乏針對性,這樣的教學是無從談“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師抱怨說,這個班級的學生太差導致教學效果不好,這個說法就是學情判斷的失誤。學生差在哪裏?教學設計有沒有估計到這種差並相應地在教學中提出對策?教學目標的本質是課程目標與學生實際的結合,也就是學習的目標,學情判斷直接影響目標的高度、廣度和正確度。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考慮學生的基礎、個性、理解能力而導致教學效果不達標,責任完全在教師身上。

“學時學情”也常常被忽略。我們所說的教學“有效性”,本質上是指學生

“學”的有效性。課堂的結構表面上是“教”的結構,而實質上是“學”的結構,這個結構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設計者,他的職能是“組織”學生學的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教的活動”完整有序,而學生“學的活動”零散而無效,“教的活動”豐富、多樣,“學的活動”機械、單調。所謂的教學流程,應該從學生角度進行,是“學的活動”的展開。更大的問題在於,很多人沒注意到它是個問題,包括教學者和評價者都可能被表面光鮮的“教”而吸引,而對被淹沒於“教”中的“學”失去了注意力。

二、學情分析的內容

(一)學生年齡特點分析

這包括所在年齡階段的學生長於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樂於發言還是開始羞澀保守,喜歡跟教師合作還是開始牴觸教師;不同年齡學生注意力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也不同。這些特點可以透過學習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簡單知識來分析,也可以憑藉經驗和觀察來靈活把握。另外,不同年齡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不同,教師一方面要儘量結合學生興趣開展教學,又要適當引導,不能一味屈尊或者遷就學生的不良興趣。

(二)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

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可以透過單元測驗、摸底考查、問卷等較爲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

(三)學生學習能力分析

分析不同班級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如何、學習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據此設計教學任務的深度、難度和廣度。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分析本班學生中學習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學生,並因材施教,採取變通靈活的教學策略。

(四)學生學習風格分析

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一起時間長了會形成“班級性格”,有些班級思維活躍、反應迅速,但往往思維深度不夠,準確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級則較爲沉悶,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不同的學生個體也是如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經驗和課堂觀察,敏銳捕捉相關資訊,透過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合作等方式儘量取學生之長、補其之短。

三、學情分析的方法

教師對學生的瞭解,是教師的教學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因而主要靠平時的積累,關鍵在於“用心”,做有心人。至於學情分析的具體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觀察法

這裏所說的觀察,與作爲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的課堂觀察是有區別的。這裏的觀察者不是旁觀者、局外人,而是教師自己。教師臵身於學校內、課堂中,可以成爲具有明確觀察意圖、掌握觀察方法又不改變課堂教學自然狀態的最佳人選。對於瞭解學生來說,觀察法是教師使用頻率最高的方法之一。觀察要做到準確、全面,最好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持久進行。但在日常教學工作狀態下,更爲重要的是教師的觀察意識和洞察能力,即善於處處留心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透過他們的外部表現洞察其內心的思維活動。

(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透過與學生面對面交談來深入瞭解學生情況。透過交談,不僅可以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還可以使教師及時、深入地瞭解學生的所思所想。要想使談話取得好的效果,談話前應該認真考慮談話的目的、中心內容,並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爲交談對象;談話時教師的態度要親切、誠懇、和藹,針對不同氣質性格特點,注意說話的方式;談話後做好必要的記錄。

(三)問卷法

除了採用編制有關知識、技能的小測試等形式進行摸底分析之外,還可以根據需要設計專題問卷或量表進行調查。問卷大致可分爲開放型和封閉型兩種。前者只提出問題,不列出答案。它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想法,回答不受任何限制,但不便於統計,只適合在少數人中進行。後者不僅提出問題,還列出供選擇的答案。

(四)實驗法

對某些問題、練習題或實驗、演示設計的適用性沒有把握時,可以找幾個不同水平的學生試做或演練一下,瞭解學生的反應,爲修改、完善提供依據。

(五)材料分析法

主要是分析學生的作業、試卷,從中發現學生的個性化解題過程,包括獨特的解法或錯誤。初任一個班的歷史課時,還可以透過查閱成績冊和前面的測試卷來了解該班學生羣體和個人的學習狀況。

(六)訪問調查法

必要時,可以透過與學生家長交談,瞭解到學生的一些學習情況,特別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情況。剛接手的班,還可以透過請教原任課教師來了解該班學生的歷史學習狀況。實踐表明,基於學生分析的教學設計,既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結構,又讓他們把已有的知識運用起來,在創造性的設計活動中去體驗、感悟,取得預期的效果。

“學情分析”是研究學生的基本途徑,是當代學生觀在課堂教學的重要體現。然而,學生的種種情況常常爲教師教學工作中的盲點,“學情分析”也就成了被忽視或未深入探究的實踐領域。本文從教師開展“學情分析”中存在的問題爲出發點,提出教師開展“學情分析”方法。然而,由於自己的實踐經驗的缺乏,一些研究尚不夠深入細緻。今後,作爲一名有教育學學科背景的一線教師,我將在理論的引領下結合實踐經驗,更加深入的對“學情分析”進行研究,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析》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韓愈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並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表達的熱愛早春,熱愛自然的情感並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聯繫實際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釋題匯入:

題目點明瞭此詩是詩人在初春時節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領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全詩。

3.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後官至吏部侍郎,諡號"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其中著名的有《馬說》《師說》《勸學解》等。

4.選自《昌黎先生集》。水部,唐朝工部的一個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張十八員外,即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吳郡人。貞元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部或張司業。其樂府詩頗多爲反映當時社會現實之作。

5.學生默讀,背誦這首詩。

三、細讀品味;

1."天街小雨潤如酥"--第一句寫早春的背景:濛濛春雨飄灑在皇城的街道,細雨滋潤着春草,一片朦朧。

2."草色遙看近卻無"--第二句寫早春的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無。這一句恰是全篇的絕妙佳句。

3."最是一年春好處"--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春的"最好處"在於早春。

4."絕勝煙柳滿皇都"--本句將初春草色與暮春的滿城"煙柳"作對比,更突出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

四、合作探究:

作者對早春的喜愛之情在各句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明確:第一句寫早春的雨景;濛濛春雨飄灑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潤着春草,一片朦朧。第二句寫早春的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無。這一句恰是全篇的絕妙佳句。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着冰凌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都不見。但若下過一場春雨後,春就悄悄地來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春的"最好處"在於早春。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絕勝煙柳滿皇都"。爲什麼早春的草色要比皇城的出處煙柳好呢?只因爲春草蘊涵着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的勃勃生機,而楊柳堆煙的暮春又有什麼稀罕的呢?將初春草色與暮春的滿城"煙柳"作對比,更突出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

五、教師小結:

這首詩語言清新自然,運用對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徵。透過對早春景物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之情。

【原作展示】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重點解析】

(1)第一句寫初春的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十分準確地寫出其特點,遣詞用句十分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2)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3)三、四句運用對比手法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唐詩中寫春景的多取明媚的晚春,而此詩選取早春詠歎,使人感慨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最美在早春,別出新意。

【默寫訓練】1.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 , ”兩句抓住“雨”和“草”,描繪出早春的獨特景色,給人一種潤溼、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2.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 , ”兩句直接寫出作者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並對比指出早春遠勝晚春。

答案:1.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2.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析》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屈原及楚辭的特點,感受本詩的悽美意境。

2、掌握屈賦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興特徵。

解題:

《湘夫人》通篇籠罩在悽美的氛圍中。開頭幾句是秋水的絕唱,被譽爲“千古言秋之祖”。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們彼此深深地眷戀,卻不知什麼原因,總是愛而無因,見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對方,無望地追尋、失望。在他們之間,永恆地隔着迷惘的水域。這首詩就細膩地表現了湘君對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覺,到失望的悽楚情感歷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來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滿溢着紙卷,杜若、辛夷、荷、芷……讓讀者環繞在香氛和靈異構成的神祕奇異的世界裏。

《湘夫人》就是這樣浸透在滿懷的香氣裏。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顯示出高潔優美來。這就是楚辭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筆法。

作者簡介: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於楚國的同姓貴族。屈原在楚懷王時曾擔任左徒的官職。《史記·屈原列傳》中記載:“博聞強志,勇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課文分析

一、課文朗讀

二、背景簡介

本篇選自《楚辭·九歌》。“九歌”本是古樂章名,在《楚辭》中則是一組詩歌的總稱,包括《國殤》、《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詩歌。

《九歌》實爲祭歌,是屈原在當時楚國祭歌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辭。

三、內容賞析:

1、神戀生活中期約難遇的悲劇情景;

讀《湘夫人》首四句,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樣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於洞庭始波,木葉飄零之時,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湘夫人》中寫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懷戀怨慕之情,悽豔哀惻,令人感慨。

第二段,寫湘君在期約難遇後的追隨行爲和心理活動。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馳於沅、湘之間。

第三段,鋪敘湘君築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第四段,寫湘君離開期約地點詩的行爲和心境。

築室水中,容與江濱,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與《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襯。寸心難表,兩情不通,會合無緣,生離死別,自是古來恨事,又豈止兒女旖旎之情!

2、佳句賞析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寫景如畫,彷彿一幅秋風圖,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見之水波、木葉,寫出不可見之嫋嫋秋風,寫風而有畫意。《湘夫人》此二名之妙,還在以景寫情。劉熙載雲:“敘物以方情謂之賦,餘謂《楚辭·九歌》最得訣。如‘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是寫出‘目眇眇兮愁予’來;‘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正是寫出‘思公子兮未敢言’來,俱有‘目擊道存,不可容聲’之意。” “鳥何萃兮萍中,罾何爲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爲兮水裔”這是以反常之事爲喻之法,在《楚辭》中很常見。

3、難點討論

①不知爲何標題和內容反置?

【提示】:《湘君》篇,寫女主角思君;《湘夫人》篇,寫男主角思帝子。

②湘君與湘夫人是不是配偶?若是,爲何兩地分居,相互苦相思?

【提示】:

一方是:“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一個是:“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騁望”。

一方是:“捐餘玦兮江中,遺餘佩兮澧浦”;一個是:“捐餘袂兮江中,遺餘褋兮澧浦”。

一方是:“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一個是:“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屈原寫湘君與湘夫人苦相思、鬧矛盾……可能是屈原爲表達“先受重用;現被疏遠;企盼重新得到懷王任用”而而設定的情節。既非寫舜與二妃;也與“祭祀”無關。

四、藝術賞析

本詩借景抒情的三種範例。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悽清杳茫的秋景,構成了一個優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點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後人稱爲“千古言秋之祖”。

因情造景,象徵寓意

“鳥萃兮蘋中, 罾何爲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爲兮水裔 ” 四句,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來自我比況自身的尷尬處境。

極力鋪陳美好場景

浪漫是什麼?浪漫難道不是對善和完美的無止境的追求嗎?浪漫是想象,是一次長長的牽引,是永遠不會腐朽的一種力量。

《析》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感受詩人情感

2.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規範答題思維習慣的養成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掌握詩歌朗讀基本方法朗讀吟誦,使學生透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大自然的美

2.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體會詩人情感、品味詩歌的意境啓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透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由於作者生活年代與我們今天相距甚遠,教學難點當定位在對作者隱晦複雜情感的把握上

【教學步驟】

一、 新課匯入:

中國的傳統節,有哪些?分別有些什麼習俗?(激發學生的思維,逐漸縮小到重陽節)大家知道重陽節,古人有什麼活動嗎?引出課題

板書課題

二、 知人論世話形象

1.印象杜甫

提問 你眼中的杜甫是個怎樣的人?(首先讓課堂動起來)

結合高考題型中,關於詩歌鑑賞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題目、看作者、看註釋),初步瞭解詩歌大意

梁啓超曾寫過一篇文章《情聖杜甫》

思考: 詩聖?情聖?

課件展示【寫作背景】

杜甫一生,多災多難他身逢戰亂,顛沛流離,尤其是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時爲止,是他長達11年的西南漂泊時期,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3年後他就病逝於漂泊湘江的船上

2.誦讀全詩,體會感情基調

提問 這首詩我們讀過以後,情感基調該怎樣把握呢?

大家朗讀之後,對這首詩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三、 緣景明情析手法

思考 如果我們剛纔已經初步把握了這首詩的情感基調,那麼情字何依?情景交融,融在何處?

連結:詩歌鑑賞中分析意境題型的答題步驟

賞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導學生對首聯和頷聯的解讀以及規範答題習慣的養成)

四、 移情入境悟詩情

1.提問 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詩人如此的“悲”(哀)呢?詩中哪些地方集中寫了詩人的內心和現狀?

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賞析頸聯和尾聯

2.討論:課後練習羅大經對頸聯的解讀 (重點扣住“常”“獨”字眼來咀嚼)

五、 吟詠詩句賞韻律

1.對仗工穩,音調鏗鏘

全詩四聯均用對仗,而且首聯中一句話還自相對偶,結構上井然有序,

2.體會杜甫詩風沉鬱頓挫

提示 沉鬱,不是壓抑、鬱悶,而是內容上的厚重,頓挫,是指韻律

六、 課堂小結

聽一段曲,讀一首詩,看一個人,都需要用心!用心靈去碰撞心靈,纔會擦出共鳴的火花!今天,我們用心地運用多種方法,去觸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顆滾燙的心靈,帶給我們無窮的沉思與強烈的震撼!

七、 佈置練習

比較閱讀《望嶽》和《登高》的情感異同

《析》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弄清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和要素

2、瞭解幾種類型的議論文

教學重點:弄清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和要素、瞭解幾種類型的議論文

教學難點:駁論文的幾種方式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程序

一、議論和議論文

議論:對人或事物的好壞、是非等表示意見,闡述道理的一種表達方式。

議論文:以議論爲主要表達方式寫成的文章。

二、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論點:對所議論的問題提出的見解和主張,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觀點。

1、對論點的要求:

正確:符合客觀實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鮮明:立場觀點和和態度非常分明,不能含糊其詞,模棱兩可。

深刻:論點所蘊涵內的思想內容能準確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反映事物的發展規律。

新穎: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要有思想上的新意。

論據:論證論點正確性的依據

1、分類:事實論據、理論論據

2、要求:

⑴注意論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⑵注意論據的典型性

⑶注意論據的概括性

⑷注意材料和觀點的一致性

論證:用論據來論述並證明觀點的過程和方法

1、方法分類:

從邏輯推理的形式看:歸納法、演繹法、內比法

從文章寫作餓角度看: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對比法、歸謬法

2、結構:

引論——本論——結論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議論文的類別

按不同的作用和特點:政論文(評論、社論、專論)、雜文、應用性議論文(心得體會、按語、序、跋)。

從論證的方式看:立論駁論

常見的駁論方式:

1、批駁論點

2、批駁論據

3、批駁論證

《析》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經歷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辨認方向的實踐活動,體驗“前北、後南、左西、右東”,感知方向的相對性和培養方向感。

2.在指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的一個方向的條件下, 會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

3.知道在地圖上東、南、西、北的方向。

〖教材分析〗

辨認東南西北是學生在學習了上下、左右、前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教材分兩部分:前一部分到操場上,根據生活經驗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體驗“前北、後南、左西、右東”,培養方向意識,發展空間觀念;後一部分回到教室,認識地圖上的四個方向。教材在設計上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活動,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地處城郊結合地區,生源較複雜,大多數的孩子來自農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有一部分孩子來自城區,父母的文化程度較高;還有一部分的孩子來自偏僻的外地,隨打工的父母來此校讀書。學校條件較好,有課件室,並有輔導製作課件的教師,還有多媒體教室。

我班共有學生47 人,班額較大。但多數學生聰明好學,思維敏捷,有仔細觀察、認真傾聽、大膽發言、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正確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這一要求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具有相當大難度的。因此,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注重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探索中體驗東、南、西、北的位置關係,並在活動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創新。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出去遊玩嗎?

生:喜歡!

師:淘氣和笑笑也特別喜歡出去遊玩。星期天,淘氣和笑笑做完作業後,就一起到公園去玩耍。你瞧,他們玩得多開心啊!

(多媒體演示淘氣和笑笑在草地上盡情玩耍的情境。)

師:天漸漸黑了,淘氣和笑笑商量着該回家了。可他們東找西找,怎麼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天越來越暗了,他們急得哭了起來。

(多媒體演示淘氣和笑笑迷路的情境。)

師:孩子們,怎樣纔不會迷路呢?

生1: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遊玩。

生2:在來的路上作上記號,回去的時候沿着記號回去就不會迷路了。

生3:他們可以向別人問路呀!

生4:只要在來的時候用心觀察,記住路上有哪些景物,就不會迷路了。

師:孩子們的辦法真不錯。其實只要我們學會了辨認方向,走到哪裏都不會迷路了。你們願意學這種辨認方向的本領嗎?

生:願意!

師:好!這節課咱們就一起來學學方向與位置。(板書:方向與位置。)

(評析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一開始,透過多媒體給學生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認識到會辨認方向的重要性,使學生迫切希望掌握今天所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際觀察,體驗方位

師:孩子們,咱們一起到操場上去看一看,認一認方向,好嗎?

生:好!

師:請孩子們在組長的帶領下,排好隊到前操場去。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嗎?

生:東邊。

師:你能用手指一指東邊嗎?

《析》教學設計8

一、分析教材(備教材)

備好課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這就是我們教師要備課,要常備課,常備常新的原因。正確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抓住重點

(1)初中化學知識點

根據中學化學《課標》,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劃分爲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在《中考說明》中歸類非常詳細。

(2)知識點的作用

把握教材內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確定教學的重點。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內容。核心內容具有後延續性,對後續的學習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點,有可能滲透在考點之中。

例如:原子的結構決定離子的形成,離子的形成決定化合價。

氧氣的化學性質決定分析物質化學性質的方法,決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時藥品的取用原則。

2. 領悟教材的教學價值

挖掘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學生後續學習的影響,對學生認知結構、技能、思維培養等的作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煉教學內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並在教學設計中予以滲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方法的運用,如對化學現象進行分類、提出有關的假設、設計實驗和控制實驗條件進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學教學設計中,對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特點所在,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重要依據。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學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種元素多種物質

本單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質,如碳的多種單質、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鈣等,一方面是物質組成與分類、物質多樣性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碳的多種單質,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等內容,反映了同一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相同兩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學觀念,加深了對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物質的多樣性的認識。

2.初步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學科思想

透過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比較,初步建立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特點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是結構特點的反映;物質的性質影響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出物質的一定性質等化學學科思想。

3.建立實驗室製取氣體思路

初步學習運用簡單的裝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氣體,是初中化學學習的基本實驗技能。二氧化碳製取的探究,是在氧氣製取的基礎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學會“對比”科學方法

本單元教材內容的編排思路,蘊含着“對比”這一科學方法的學習。如碳跟氧氣的反應,實驗條件不同,反應產物也不同。透過對照、比較,可以找出不同物質性質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尋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質之間的必然聯繫;而發現特性是爲了不同物質之間的區別,從而理解物質的鑑別方法以及不同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5.認識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以及工農業生產的聯繫

碳元素與人類關係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鈣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一氧化碳有損健康,二氧化碳對環境有影響等。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的問題做出價值判斷。

6.建立物質轉化觀

在此之前 ,學生透過學習氧氣O2知識,從化學角度認識某一具體物質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瞭解。本單元的重點是引領學生從單一物質的學習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種物質的學習邁進,幫助學生初步把握物質間的聯繫,找尋物質間的轉化規律初步建立物質的轉化觀。

例如: 在粗鹽中除去可溶性雜質的方法中作爲選擇合適的藥品的依據。(鐵銅混合物除去鐵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學生學習本章 ,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的領悟和學科觀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學生(備學生)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新舊知識與技能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影響到對新內容的學習和理解。爲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要透過多種方式了借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什麼認識、已有認識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什麼作用、新舊知識的邏輯關係如、;哪些新知識的學習可以聯繫學生的知識經驗、哪些新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等,以便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困難

難點是指學生理解和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內容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某些關節點。難點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爲學生學習的分化點,部分學生因此產生畏難情緒;另一方面它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點,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優質材料。

要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確定教學難點。一般來說,難點的產生原因是:(1)由於知識本身抽象、複雜難易理解,(2)一些化學反應原理屬於微觀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難以形成真實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等多而複雜,容易混淆不便記憶。

三、確定教學目標(對於學生是學習目標)

教學活動中,“教爲主導,學爲主體”。那麼,教學目標對老師就是一個“導演”的方向,對於學生是學習過程中要達成的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陳述應該是非常明確、可操作、可觀察和可測量,這樣纔有利於教師在教學時對目標的把握與測量。

確定和表述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問題

(1)教學目標的確定要體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既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又要保證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由於每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代表着學習結果的不同類型,在注重教學目標全面性和整體性的同時,還應注意保持教學目標間的平衡和側重。有的內容宜透過“親歷過程”獲得方法的啓示,就可以突出“過程與方法”目標;有的課程內容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不應表述教師的教學行爲或教師打算做什麼。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儘可能反映學習結果的類型和層次水平,應儘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實際的語言表述目標。

例如:《原子的構成》

1、以湯姆森發現電子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事實爲基礎,推論原子內部的結構奧祕。

2、根據原子核外電子的能量及運動情況分析,推論出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3、根據鎂原子與氧原子的結合情況分析,推論出不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結合的原因。

4、透過學習和反思活動,進一步認識到實驗驗證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價值,透過對原子結構奧祕探究,認識到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智慧,體會到科學真理的來之不易,感受到科學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四、 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的確定明確了 “爲什麼”教和學的問題,教學活動設計着重解決“學什麼”和“如何學“的問題。教學活動設計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和條件。

從一定意義上說,要搞好學科教學要完成兩個轉化:一是將各種教學資源(主要是課標和教材內容)整合、轉化爲合理的學科知識邏輯,即教師要教什麼、學生要學什麼。二是將學科知識邏輯轉化爲學生的認識邏輯,即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爲此着重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內容主線的構建

教學內容主線的構建主要解決“教什麼”、“先教什麼”、“後教什麼”等問題,這是落實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

教學內容主線構建的三種策略

策略1:按照學科知識邏輯構建教學內容主線

化學教科書中的不少內容是按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關係構建內容體系的,如身邊的化學物質“氧氣”的學習,是按照“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實驗室製法”這一線索組織起來的,它遵循的是化學知識內在的邏輯結構。在化學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也常常以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爲主要線索來組織教學內容,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初中階段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化學概念等教學內容的組織。

但,作爲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要活用教材。

例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需要用到能與氧氣反應的物質,也是就發揮氧氣的化學性質,那麼我在平日教學中,先帶領學生認識氧氣的性質,當學生認識了氧氣的化學性質,在選擇與氧氣反應的物質的過程中就有了能力,明確了原因。

例如:在第三章學完《實驗室製取氧氣》後,學生初步建立了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思路和思維方式,爲了鞏固也爲了應用展示。我接着引領學生學習第五章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可謂一氣呵成,一節課高效率地完成本節的內容,既是對實驗室製取氣體的鞏固,也是對二氧化碳的製取的認識。透過學習,學生們不僅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針對異同,此過程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自然就掌握了。

策略2:以學生體驗探究活動構建教學內容主線

學生感受和體驗探究活動的基本過程爲主要線索,也是組織化學教學內容的一種形式。

例如在學習“酸和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時,可按照“提出問題(酸和鹼之間會發生反應嗎),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設計實驗證明氫氧化鈉和鹽酸能否反應)—得出結論(酸和鹼之間發生了什麼反應)—拓展應用(酸和鹼反應在實際中有什麼應用)的這一線索組織教學內容,這有利於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新的現象事實, 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也體驗了探究過程。

策略3 以社會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爲主線組織教學內容

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或社會生產實際的問題等爲線索組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化學物質和現象入手學習化學知識,並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有關問題,使學生切身體會化學學習的重要價值。

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質,以生活中的可樂雪碧爲匯入。

燃燒和滅火,以學生的經驗爲匯入。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新知識的探究。

2. 教學情境的創設

教學情境創設是實施化學教學的有效策略。化學知識往往比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如實驗、生活現象、圖片、史實、謎語、故事等進行教學。

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

策略1:結合學生已有認識創設化學教學情境

例如:學習空氣之前,讓學生談談對空氣的認識,可以請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或生活現象說明空氣的存在。

策略2:聯繫實際問題創設化學概念教學情境

例如:透過介紹或視頻資料說明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與生火、旺火、滅火有關的生活做法。

策略3:利用實驗創設化學概念教學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化學教學要儘可能藉助實驗提供生動直觀的材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質。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化學實驗可用於某一教學過程的不同教學階段,以充分發揮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不同作用。如:利用實驗創設情景,製造認知衝突,引發新的思考;利用實驗呈現宏觀現象,增進學生對微觀本質的理解;利用實驗揭示事物本質,澄清學生的模糊或錯誤認識等。

如:《質量守恆定律的探究》在學生實驗中,不僅實驗現象明顯,而且設計方案的全面性,都得到充分的驗證。

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這個實驗,對於實驗結論的分析,誤差的分析讓學生有了一個理性的分析依據。

3.教學問題的設計

合理有效的問題可以增強教學的啓發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教學問題的設計實施化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

教學活動設計需要進一步注意的問題

a 調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b創設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

c 重視讓學生經歷思維過程

d 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結構化

e 注重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繫

古人云:學貴有疑。老師設計問題的目的不僅僅是問了讓學生解答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質疑的思維特點。

【總結】

教學設計,看重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爲什麼教(教學目標的確定與表述);

二是教什麼(體現教學重點)

三是怎麼教(體現教學活動)。

這些問題是進行教學的關鍵問題,直接關係到教學的質量。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認識發展,學生認識方式的轉變。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要注重聯繫實際問題,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以問題和活動驅動學生積極思維和參與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形成從化學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析》教學設計9

教學中,一切都要以學生爲出發點。一切爲了學生,爲學生設計教學。因此,我們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瞭解學生,首先要了解

1.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

這對搞好教學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獲得的知識與即將獲得的知識常常是前後密切相關的。因此,教師應對全班學生以前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對每名學生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全面瞭解。

2.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

在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包括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等,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潛移默化地提升這一能力。

3.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

每名學生在來到學校學習的同時,也帶來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不同觀點、看法。(我們學校學生爲三——六年級)這種已有的經歷、經驗和對待社會的.觀點,對於即將進行的課堂學習生活將產生影響。

我們可以從學生原有的生活、學習經驗出發,既把知識講清楚,又不至於加大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學生易理解,易接受。

4.學生的身心特徵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各有其特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小學生正處在一個身心發展的階段,有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較強的求知慾,但遇困難又易灰心喪氣,辨別是非能力較差,易受不良習氣的影響,因此,對小學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強教育,嚴格要求。教師要保護他們進取的自信心,否則會逐漸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身心特點,充分尊重每一個同學。

5.學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教學設計環節中一個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隨着知識經驗的掌握、觀念的形成以及自身智力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它對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起着決定的作用。教師要鼓勵學生好好學習。

把每名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查清楚,我們的教學就有目標了。

《析》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 複習有關的時間單位、長度單位,體會它們之間的關係。

2. 結合實際,解決與常見的量有關的簡單問題,體會交通與數學的關係;能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

〖教材分析〗

教材爲學生提供了有趣的學習素材。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的基礎上,聯繫現實生活,解決生活中的交通數學問題的一節複習課。這是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一個好的案例,體現了學數學、用數學,生活中處處是數學。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從一年級學生學習新教材伊始,一直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作爲重點,經過一、二年級的培養,學生不但具有了提出問題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意識。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根據複習課的特點,我爲學生創設了生活情境,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不再是學死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大多數步行上學,結合此實際情況,更便於孩子們自主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也便於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每天上學,幾點從家出發,路有多遠?

生1:我家離學校不遠,十多分就到了。

生2:我家離學校也就是體育老師測驗一百米那麼近,一會兒就到了。

生3:我得乘車,等車加坐車得用20分。從車站到學校還要走10分,半個小時能到。

師:大家估計一下家離學校的距離,算一算你每天上學放學走多遠。

生口算或筆算求出答案,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互相瞭解。

(評析教師能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創設情境

1. 師:同學們看圖“小東上學去”,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能回答你的問題。

2. 生小組合作,提出並解決問題。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

(評析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大組彙報。(解決書上和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或學生們容易忽略的問題。)

生1:我提醒大家小東中午如果回家吃飯,就是4個650米。

生2:還可以理解爲2個1300米。

師:小東家在六樓每上一層大約用12秒,1分時間內能從一層走到家嗎?這道題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爲什麼?

生3:一樓不用上,他實際就上了5層樓。

生4:比如說我家住在2樓,實際就上了一層樓梯。

生5:我忽略了一樓不用上樓梯。

師小結:同學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說一說你家住在幾樓,你上了幾層樓梯。

(評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要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認識,則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在這一步的教學中,注意了讓學生透過彼此間的思想碰撞與交流,互相補充、提醒。這種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讓學生接受,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二)買車票

師:小叮噹要乘火車旅遊,你能幫他買票嗎?你能知道些什麼?(出示火車硬臥票價表)

(評析注意引導學生審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能從衆多的資訊中,提取有用的數學資訊。)

生1:我知道第一行是火車走的里程數。

生2:第二行是火車票的價錢。

生3:走得越遠,票的價錢就越貴。

《析》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 透過創設“遊樂場”的問題情境,初步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培養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問題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透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進一步體會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6~9的乘法口訣計算乘、除法,培養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體驗學習的樂趣,品嚐成功的快樂。
〖教材分析〗
  “遊樂場”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對除法含義有了初步的體會,學會了用2~9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和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有了初步觀察圖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將進一步豐富學生對除法運算的認識,學會用6~9的乘法口訣解決實際問題,密切數學和生活的聯繫。
  這部分知識屬於數與代數的內容。因此教學時,我儘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這節課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設計了“看一看、說一說”“提一提”“你問我答”等幾個活動。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博興縣興福鎮中心小學屬鎮級小學,教學設施較先進,做到了微機終端進教室,學生自一年級開設微機課,二年級部分學生能夠上網查閱資料。學校閱覽室全天開放,學生可隨時借閱,查詢資料。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還有一部分是來我鎮打工人員的孩子,家長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數爲初中,家庭教育狀況不是很理想。學生知識主要來源於學校(包括課堂教學和學生自己查詢等),至今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2~9的乘法口訣,並且已經初步具備在具體情境中獲取資訊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課前交流:
  你喜歡到遊樂場遊玩嗎?都有哪些有趣的遊戲?(引導學生說一說。)
  活動一:看一看、說一說。
  師:今天,老師就帶領同學們到遊樂場去轉一轉,看一看那裏有哪些有趣的遊戲活動。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情境圖的遊戲部分:一共4輛碰碰車,其中3輛碰碰車上坐有同學,每輛車上2人;小火車有9節,其中兩節坐有同學,每節坐4人。)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從這幅圖中,你都看到了什麼?和你們小組的同學說一說。
  引導學生獨立觀察情境圖。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從圖中得到的資訊。
  全體同學交流彙報。
  學生可能說出有碰碰車、小火車等遊戲活動,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得出:有4輛碰碰車,每輛碰碰車上坐2人;有9節小火車,每節小火車上坐4人,從而使圖意更加明確。
  (課件出示情境圖中的另一部分:售票處的文字資訊和排隊買票的3個大人、一個小孩。)
  師:請同學們接着觀察,你還有什麼發現?把你的發現和同桌說一說。
  學生在獨立觀察情境圖的基礎上,與同桌進行交流。
  全體學生交流彙報。
  引導學生從情境圖中得出:在售票處有4人(3個大人和一個小孩)買票。圖外資訊:小火車:每人3元,碰碰車:每人5元,培養學生觀察的層次性和全面性。
  (評析教師指導學生有序地觀察事物,獲得有用的資訊,達到課標所提倡的“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資訊進行簡單歸納”的教學理念。如何抓住情境圖中的實質內容,進行有效的觀察,教師的點撥、指導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析》教學設計12

學生的知識和智力發展水平,學生動機,年齡等心理特徵,學生的認知方式和學習習慣,這些因素都反映出學生個性心理特徵。所以,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考慮學生這些心理因素,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受到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和他們所具有的基礎知識水平條件的制約。同一年級或同一班級的學生對某種教學方法的適應性可能會有很明顯的差異。同樣,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同樣一種教學方法的適應程度也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科學而準確地分析研究學生的上述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階段發展。

一般在教學設計中,都要寫上學情分析,這是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之一,也是確定學習目標的依據之一。“學情”分析是教與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目標往往比較空泛,沒有針對性。因爲只有真正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才能確定其在不同知識、不同技能和不同學習活動中的最新進展,而從知識、技能等方面來闡述最新發展就是教與學目標。“學情”分析是教與學內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據,因爲只有針對具體學生才能界定內容的重點、難點。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是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分析瞭解學生的:

1.學生年齡特徵分析

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他們勇於思索,樂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特別關注,喜歡進行合作學習。他們上課的注意力比較集中,注意力比較持久,適合進行軟持久的技能訓練。

2.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

本節課的知識學生的認知需要那些只是儲備,他們徐洗過了沒有貨他們瞭解嗎。

3.學生學習能力分析

本班級學生認知水平如何?有沒有較強的求知慾。那些學生底子好,那些學生對這部分的學習有困難。所以,教學中教師要關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因材施教,設計任務。

4.學生的學習習慣

本班學生是否思維比較活躍,反應靈敏,思考有沒有深度?

“學情” 分析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部分,並與教學設計的其他部分存在極爲緊密的互動關係。“學情”分析是教與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是教學方法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基礎,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方法會變成教師個人的表演;因爲沒有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任何講解、操作、練習、合作都很可能難以落實。

《析》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由現象挖掘本質的能力

2、分析並領會本文的語言藝術

3、掌握駁論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由現象挖掘本質的能力

教學難點:掌握駁論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有同學看過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嗎?阿Q是個怎樣的人?他做過哪些事?說過哪些話?語文書以阿Q的一句話作爲靶子作了一篇駁論文

二、內容與結構

(一)檢查預習情況

1、文章的論題是什麼?

2、文章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部分,分別是哪些文字?

3、作者批駁的觀點是什麼?

(二)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文章是怎樣提出問題的?

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批駁的?

3、在“和尚動得”面前,有哪幾種態度作者主張哪種態度?

4、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三、主題、寫作特點

1、主題:揭露某些人心裏持有的腐朽思想的本質及危害,提醒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警惕腐朽思想的腐蝕,經得起現實生活的嚴峻考驗。

2、寫作特點

A、層次清楚

B、論述角度新穎別緻

C、語言形象生動,幽默犀利

四、練習:結合班級的某些現象,析“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五、作業:完成課堂練習

六:板書

一、提出問題:《阿Q正傳》: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靶子)——擋箭牌

二、分析問題:實在是私有制和階級社會的分泌物——歷史根源

至今附着在某些人們的身上——現狀發展

是泯滅良知的麻醉劑——社會危害(舉例)

三、解決問題:出面制止,不許他動(肯定)——論點

他動我不動(否定)

他動我也動(否定)

《析》教學設計14

摘要:多媒體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教學環節的設計,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基礎以及教學媒體的特點,進行綜合分析,恰當地選擇一種或多種教學方法,並根據教師自身的教學特點,創造性地加以運用,纔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設計;數學教學

多媒體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 依據教學目標,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確定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其中包括確定相應知識點排列順序,選擇教學媒體,設計教學環境,安排教學資訊與反饋資訊呈現內容與呈現方式,以及人機交互作用的考慮等。

多媒體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教學環節的設計,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基礎以及教學媒體的特點,進行綜合分析,恰當地選擇一種或多種教學方法,並根據教師自身的教學特點,創造性地加以運用,纔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提高教學質量。

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爲,多媒體教學方法與教學環節設計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處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係

多媒體教學不能只是把教學內容製作成教學課件, 簡單地在課堂進行播放,而以媒體取代教師的主導作用或取代學生的思維判斷過程,取代各種能力的培養過程。多媒體教學方法與設計中應充分體現教師在引導學生思維、挖掘學生內在潛質方面所發揮的主導作用,透過設計一系列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索事物發生發展與變化的規律,達到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教師只有始終處於教學的主導地位,而不是教學媒體居主導地位,才能以情感、語言、神態感染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學生及時進行交流與反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方法設計應充分考慮如何正確處理現代化教學手段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關係,在教學方法設計中應更加突出和強化學生自我發現、自我學習、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與概括能力、文字表達與動手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

二、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選擇恰當的多媒體教學方法

不同的學科特點不同,同一學科的不同教學單元教學內容不同,同一堂課中也會有不同的內容和目標要求,因而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必須首先根據教學內容和任務選擇,例如:數學課

《析》教學設計15

 教學設想

關於文言文閱讀,《大綱》的要求爲:“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爲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對於文學作品的學習,應立足於文字,引導學生紮紮實實的閱讀鑑賞,而不應把“外圍戰”作爲重頭戲。甚至架空分析,失去語文課的根基。而應迴歸文字,堅持語文字色。

這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膾炙人口,被認爲是“當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達到了內容與語言雙贏的千古絕唱。在本節課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言,從內容和寫法上去分析品味,感受語言之美。再透過語言的仿寫練習,有意識地強化學生運用優美且凝練的文辭來表達心志。

 教學目標

1.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課文,體味作者表達的情感。

2.初步鑑賞千古名句,培養理解感悟的能力。

3.透過語言的仿寫練習,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滕王閣序》在唐代已膾炙人口,被認爲“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今天就讓我們再次感受這一千古絕唱。 (明確本節課重點)

二.誦讀課文

這麼一篇傳世之作,需要我們細細品味,美讀文章。就讓我們伴隨着優美的音樂,老師和幾位同學一起共同配樂誦讀課文。

三.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

1.有人曾經評價《滕王閣序》:它“是一曲音韻和諧的天籟,是一幅畫工精美的長卷”。

老師在課前已經佈置了預習作業,你最欣賞文中哪些語言,從內容和寫法方面進行賞析。 (小組交流)

2.我們一起來分享,感受王勃語言的魅力。

要求:讀出你選擇的語句。串譯。你的評析(從內容、寫法方面)。

(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點評,學生隨時有感情的讀課文。)

板書:

形式美

音樂美

繪畫美

內容方面:意象、意境

藝術手法:修辭(比喻、比擬、誇張、用典、對偶、反問等)、煉字、色彩變化、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襯托、白描、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融情於景)

必要時補充:大家看看這三對兒對偶句一樣麼?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對偶的形式:a.正對(上下旬在意義上相近或相似的對偶形式)如:“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b.反對(上下旬在意義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如:“孟嘗高潔”“阮籍猖狂”

c.流水對(上下旬在意義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如:“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對偶關係:句與句對偶。本身之中又有些詞或詞組也是對偶,這叫做“當句對”。)

作用:表意凝練,講究字的平仄關係,所以聲調讀起來十分和諧,富於音樂美。

3.《滕王閣序》的美不僅在於體現了王勃希望與失望、追求與痛苦的複雜的人生情感,更在於文中大量精妙的語言,文中旬句是經典之言。我們不再一一分析了。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再來感受文章之美。飽含深情地全班齊讀課文。

四.仿寫拓展練習

仿照文中的對仗形式,請以文中的一段爲寫作內容,或評點,或感受,寫一副對聯。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滕王閣序》這篇散文之所以成爲千古絕唱,正是因爲,王勃運用了極其華美的文辭,描繪了雄偉壯麗的景緻,而且抒情真摯委婉,抒發作者高沽且堅定的心志。這節課我們選擇了你最欣賞的語言進行了賞析,感受了文章的音樂美與繪畫美。在平時語言表達的時候,我們要有意識地運用優美且凝練的文辭來表達我們的心志,我們的文字也會有大家的風範。

學生談學習感受:

楊繼暉:透過對《滕王閣序》的學習,我瞭解到王勃是個很有才華卻懷才不遇的人,他雖然生活困頓但依然不放棄希望和堅定的志向。這爲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樹立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在課堂的學習中,我已經學會了從句子中找出運用的手法、感悟意境獨立地分析一個句子。在我分析“老當益壯,寧移自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句話時,老師讓我反覆讀、反覆體會,開始總是讀不好,老師就提示我根據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哪裏應該重讀。我又試了試,果真很好。從文章中,我還學到了“四六文”是個怎麼回事兒。更爲高興的是,我還學到了如何寫對聯,知道了寫對聯的一些基本格式和規定,寫出了一個自認爲挺好的對聯。總之,這節課我的收穫很大。

周易豪:選修Ⅲ中的《滕王閣序》總算是學完了。說實話,剛開始老師讓我們預習的時候,我很是撓頭。讀完文章一遍之後幾乎一句沒懂,從來沒讀過一篇註釋比原文還要多的文章。後來,經過看文下的註釋和查閱資料,終於大體上弄清了文意,瞭解了作者在各段落中要表達的內容。當然,還有一些句子不是很清楚,我就帶着問題進入了課堂學習。這也是老師從開始教我們起就一直說的。在對課文預習時,能夠發現自己有哪些理解上的問題;在課堂的學習中,要能夠透過和同學或和老師間交流解決自己的問題;上完課後還能再生髮新的問題,以便在課下自己查資料繼續探究。總之,和原來的語文課相比,在新課改後,多了很多我們自主學習的時間,老師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多探究的方向,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特別好。

教學評析

文言文教學容易走向兩個極端,或者側重字詞的教學,從而忽視“文”的教學;或者側重文章的分析,而字詞的落實又不夠。許多老師在這個兩難問題面前,舉步踟躕,不知所措。尤其是面對《滕王閣序》這樣難懂難讀的文章,就更是感覺到困難。王琳琳老師的《滕王閣序》這節課,或許在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第一,她注意尊重學生主體性,有效地開發課程資源,尤其重視對學生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王老師在開發學習資源方面安排了兩個學習環節,一是利用小卡片引導學生賞析名旬,一是利用小卡片讓學生寫對聯,進一步賞析文章。這裏的小卡片,有兩個作用,一是幫助學生挑選語句,以作賞析;二是用寫對聯的形式,既鍛鍊寫,又檢查學生是否讀得深入。開發小卡片這個學習資源,既能鍛鍊寫作,又能深入地推進閱讀,具有一石二鳥的功效。關鍵的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堂上,學生表現出了很好的眼光,挑出來的名句幾乎跟老師的預設一致,寫出來的對聯也基本上符合要求。個別不合理的地方,老師帶着學生一一地進行了糾正,糾正也是很有效的。這說明,課堂教學只要是注意調動學生

的積極性,尊重他們的學習,讓他們感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就,他們就一定會認真地學,主動地學。

在寫對聯這個環節上,王老師沒有先人爲主地講解寫作要求,而是用自己的示範寫作作爲指導,這樣就避免了枯燥的講解,老師有效的寫作示範,讓學生學得更輕鬆,更自在。在整個品讀環節上,王老師也都避開枯燥地講解,而是親自讀一讀,寫一寫,以自己的讀和寫帶動學生去讀,去寫,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第二,她注意將誦讀和品讀有機結合起來。講授《滕王閣序》,毫無疑問,要認真指導學生誦讀,因爲這是一篇駢體文,語句整齊,音韻鏗鏘,非常適合朗誦;但光有誦讀又是不夠的,還必須帶着學生對文章的思想情感進行深入品讀。王老師的課就是這樣設計的。一方面,老師示範誦讀,另一方面,老師帶着學生誦讀;在此基礎上,老師又和學生合作誦讀。在強調整體誦讀的基礎上,王老師還強調個別重點語句的誦讀。多種誦讀並行推進,不僅有利於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而且也有利於深入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既相得益彰,又恰到好處。尤其是老師的教讀、帶讀、範讀,很規範,有很好的示範作用。

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好的詩詞,不僅要誦讀,還要注意品讀。這個說法同樣適用於今天的文言文教學。如果只是帶着學生誦讀,即便是讀得很細緻,很動人,學生的體味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體驗的層面。爲了達到深入閱讀的目的,還必須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層面。王老師選擇從語言美的角度進行品讀,這無疑是一個聰明的做法。這不僅可以抓住駢體文的寫作特點,而且也能做到上課時舉重若輕,給教學留下很大的發揮空間。而且,讓學生自己選擇最欣賞的語言做賞析,能照顧到學生個性化的差異,讓學生學得很有樂趣。誦讀和品讀相結合,既讓學生學習了誦讀,也讓學生懂得了怎樣去品讀,既紮實,又討巧,效果很好。

第三,這節課還注意做到開發課程資源和落實文言字詞教學相結合,做到語言賞析和基礎鞏固相結合。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文言教學容易走偏的毛病,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夯實字詞基礎。比如,在賞析“青雲”一詞的時候,老師既引導學生品讀感情,也注意到這個詞語的基本理解。還有,賞析“老當益壯”和“窮且益堅”的時候,老師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對這個“窮”字的理解。在這節課上,字詞句的落實是隨文進行的,很巧妙。這是我們從事文言文教學一定要注意的。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意開發學生資源,注意誦讀教學和品讀教學相結合,注意開發課程資源和抓基礎落實相結合,這或許是王老師這節課成功的幾個要素,但深入地想一想,這又何嘗不是較難的文言文教學的一個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