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琵琶行白居易教學設計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琵琶行白居易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琵琶行白居易教學設計

琵琶行白居易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透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爲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佈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後提問。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爲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爲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爲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絃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爲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着衆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透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絃”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六、小結本課內容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

“自言”以後二十二句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羣、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風等閒度”一句過渡到後半部。後半部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後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後的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板書: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羣,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對比、反襯

後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二 、師生共同學習第四、五段

板書:

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溼

三、結合全文,讓學生找出寫音樂效果的句子,說明其作用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被音樂打動,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溼”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內涵

“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了自己謫居江洲後的鬱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於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兩線,畫出結構圖

秋江夜送客──月夜聽琵琶──淒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洲司馬青衫溼,爲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白居易及行這種文學體裁;

2、領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具體內涵;

3、體會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4、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的出色音樂描寫。

【教學難點】

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教學準備】

錄音機、樂曲《春江花月夜》。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着。它不像藍天白雲、飛禽走獸、山峯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何才能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出來呢?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典範,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一起聆聽這美妙的音樂。(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瞭解作者及“行”這種體裁

學生閱讀相關資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學依次朗讀序文和全詩,每人讀一段,並正音。

2、小聲播放樂曲《春江花月夜》,教師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3、把握詩歌內容:

學生快速默讀詩序文和全詩,把彼此對應的部分找出來。

明確: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跟詩的第一段對應;第四、五句(“問其人……轉徙於江湖間”)同詩的第二、三段對應;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對應。

四、作業

反覆讀全詩。

第二課時

一、鑑賞詩歌

1、提問:詩中幾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確:詩人三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她的演奏是詩人和他的客人聽到的。第二次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寫,但寫得簡略。

2、賞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⑴學生自由朗讀詩的第一段。

⑵學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麼,文中沒有明確交代,同學們能判定出是哪種基調嗎?有什麼理由?

明確:它的基調是悲涼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這“繞船明月江水寒”之際,顯然是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確實打動了“慘將別”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離愁,以致“主人忘歸客不發”。其餘寫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寫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都是烘托它的。

⑶學生有感情地背誦第一段。

3、賞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⑴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的第二段。

⑵學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

明確: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琵琶女演奏之前調絃,並已進入樂曲的境界中。

第二階段(“弦弦掩抑聲聲思……說盡心中無限事”)寫琵琶演奏大概根據當時心緒選定的一支曲子,寫出了琵琶女的技藝的嫺熟。

第三極端(“輕攏慢捻抹復桃……四弦一聲如裂帛”)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鄉》。

⑶學生思考:作者分幾個樂段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麼》?每一個樂段的內容是什麼?詩人是用怎樣的手法來表現樂曲情調的?

明確:作者分四個樂段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麼》。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着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了;接着又逐漸緩慢下來,彷彿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憂愁暗恨”,並期待着變化的到來。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現了“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緊張的場面。第四樂段寫樂曲的終止,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跟鋼琴曲子最後用主和絃終止全曲一樣具有顯著的藝術效果,使聽衆繼續沉浸在樂曲的境界裏。

⑷本段用“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麼作用?

明確:小側面烘托,說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餘音繞樑”的境界中。

⑸學生有感情地背誦第二段。

4、賞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⑴學生默讀三至五段。

⑵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調子如何?理由是什麼?

明確:調子悲涼,與《霓裳》、《六麼》不同,從“滿座重聞皆掩泣”和“江州司馬青衫溼”可看出。

⑶作者寫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從正面寫音樂的藝術境界。第三次作者從側面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二、比較閱讀李賀《李憑箜篌引》

三、作業

1、背誦全詩;

2、找白居易其他詩歌作品,如《長恨歌》。

琵琶行白居易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脈絡,分析本課的結構特點;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像能力,背誦本段。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並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難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爲一體的。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詩結構特點。

2、鑑賞高超的音樂描寫

(二)過程設計:

一、導語設計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學生沉醉其中)

教師:剛纔同學們都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那麼哪位同學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學生們各抒已見,有的說輕快、流暢;有的說悲傷、憂鬱;有的說激揚動聽等等,很多同學覺得難以表達出來。)

教師小結:從同學們表達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語言來表達音樂的感受可以說是比較難的事,大家知道音樂並不是實實在在,可感的、可觸摸到的實物,它是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的。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描寫樂曲的。首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出示多媒體投影:內容爲白居易簡介,新樂府運動,“行”體介紹及創作背景介紹(略)。

二、整體感知,糾正字音,學生朗讀全詩。

三、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敘事結構,鑑賞整齊兼變化的結構美。

1、《琵琶行》以人物爲線索,形成明暗對稱又交織匯聚的雙線結構,這種結構既嚴謹縝密,又錯落有致,顯現出對稱的整齊美,交織匯聚的變化美,明線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線是詩人的感受,兩線重點匯合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句子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出詩文如下的結構(多媒體展示),即板書設計(附在後文)。

2、請學生認真讀詩歌的“序”部分,理出“序”與正文的關係。

本詩的序文交代了寫作原因,內容上與正文前後照應。例如:序文的第二句與詩的第一段呼應;第三四五句與詩的第二三段呼應;第六七句與詩的第四段呼應。

四、鑑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琵琶女總共有三次演奏,重點欣賞第二次演奏)。

1、請學生找出詩歌中詳細描繪琵琶曲的段落(學生能夠很快找出第二段)。

2、請學生集體朗讀第二段,再請一位同學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感情無甚變化)。

教師點撥:樂曲是有節奏感的,是起伏變化的,大家剛纔沒有讀出樂曲的起伏變化,可能是大家還沒有體會到樂曲的情感變化,接下來我們仔細地來品讀這段琵琶曲的描寫。課前我們探討過,音樂是無形的抽象的,用文字來表達是很困難的,但我們發現白居易用了一種什麼表現手法來使大家感受到音樂的美?(學生頓時領悟是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3、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形象美,讓學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語”等這些句子模擬的聲音,再讓學生揣摩琵琶女用這些聲音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不僅獲得“粗重繁密”、“細幽柔宛”“清脆圓潤”等音響上的認識,也體味到人物情感的變化。

4、師生合作探究:是否能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從詩中找出相關內容。

教師點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琵琶聲歡快明朗,清脆悅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春時代。“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年輕的她色藝超羣,名噪京華;“間關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長色衰,又值社會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婦,“轉徙於江湖間”;“銀瓶乍破水漿迸”至“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高漲,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輕別離”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的憤怒控訴!

5、學生透過琵琶女身世情感的變化再次朗讀,感情有了起伏變化。

6、教師播放名家示範朗讀,讓學生跟讀。

7、學生探討:白居易在談詩歌創作時說:“事物牽於外,情感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成於詠歎。”(《與元九書》)這首詩就是因事興感之作。閱讀詩序,說說琵琶女的琴聲爲什麼會引起詩人的強烈共鳴?

教師點撥:詩人是透過琵琶女彈奏琵琶和聽她訴說身世瞭解琵琶女的經歷的。詩人藉助琵琶曲這一媒介聽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覺到她心中的“無限事”,聽其訴說則更是直接瞭解到她昔日的風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詩人有共同點。從序中可讀出詩人在長安期間,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參與朝政,憂國憂民,不顧身計,結果落得遠謫僻地,無所事事的下場,所以詩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可以說詩人對琵琶曲的描繪正是自身身世的.傾訴。

8、學生再次朗讀,並嘗試背誦,結束全課。

【附】誦讀指導:“大弦”以下四句應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爲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業佈置:

(1)延伸閱讀韓愈《聽穎師彈琴》(多媒體顯示)。

(2)讓學生課後試着去找一些琵琶曲來聽,加深體會樂曲節奏的變化。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1、複習音樂描寫藝術。

2、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鑑賞人物美。

(二)過程設計

1、讓學生試着說說自己聽過的琵琶曲,當然很少學生會熟悉,教師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給學生聽,並結合課文的樂曲部分一齊感受。

2、請學生根據樂曲節奏變化填圖(多媒體展示),附在後文,也可讓學生自己繪製出來。

3、請學生評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4、引導學生在誦讀感知的基礎上品味景物描寫和人物情感,鑑賞詩歌意境。首先,讓學生含情頌讀,在學生有了第一感覺時,讓他們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品味這些句子的意境,因爲詩中寫景的句子是具體可感的,學生大多數可以找出這些句子,此時教師讓他們將自己找出來的句子進行想象勾畫,用更豐富的語言將畫面描述出來。

例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句敘寫江邊送客的句子,有位學生把它豐富爲:“秋風瑟瑟,潯陽江頭佇立着兩個神情黯然的人,他們都無語凝噎,木然注視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輪寒月,他們沉重的心緒如楓葉荻花飄轉在寒風中一樣”。應該說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將有限的文字恰到好處地描繪了一幅悽美的畫面,非常契合詩歌的意境。顯然學生在鑑賞詩人筆下景物的時候,已經調動了個人的情感(悲情),已經做到了意(情感)與境(畫面、景物)的結合。詩中寫景的句子還很多,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並茂,都可以讓學生髮掘美的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慘、空、繞、寒、悄無言,秋月白”等關鍵詞,讓學生聯繫敘事感觸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當然以我校學生的素質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學描繪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們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與景物相結合就相當不錯了。

5、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鑑賞人物美

(1)引導學生再創造琵琶女形象

引導學生再創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學生具體地描摹她的美貌,還要求學生能依託文字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審美體驗。

教師讓學生找出描寫琵琶女形象的語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萬喚”、“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些名句,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如“千、萬、始、半遮面”來揣摩,大部分學生能夠體會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態及複雜沉重的心理。

學生還會透過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還能夠透過具體可感的音樂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樂曲中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導學生再創造詩人形象

詩人在“序”裏的自述是進行再創造的主要材料,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概括出詩人政治失意,無辜遭貶,漂泊江湖,鬱悶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讓學生結合“醉不成歡慘將別”“同是天涯淪落人”“江洲司馬青衫溼”等句子感受詩人心境與情感。他的心境悽楚而悲涼,他的情感怨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從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與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點,並能將這種情感的共鳴昇華爲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出社會變亂,政治衰敗帶給人民深重災難的深刻主題。

6、學生再次朗讀全詩(此時學生很有感情地朗讀)。

7、課文總結

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藝術,然而詩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將樂曲的美妙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可貴的是詩人使用雙線結構,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爲我們繪製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難怪“文章已滿行人耳”,胡兒能唱《琵琶篇》。

8、作業佈置:

(1)聽一首你喜歡的樂曲,然後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2)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1、對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地認識。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鑑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後歸納詩歌的主旨。本設計旨在突破此模式,設定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鑑賞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本設計由鑑賞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樂描寫技巧的同時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現。

2、教學上能針對學情,挖掘教材的課程資源,形象再創造,調動想象與情感的審美方法的運用;美文誦讀技巧的學習獲得審美體驗。

3、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如合作探究,個體表現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驗合作的愉快。

4、教學環節從學生實際出發,重難點突出,透過圖表形象再現抽象的音樂感受,體現了教學的靈活,有利於學生抽象與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5、教學方法上,多媒體輔助教學,誦讀配樂,既形象可感又啓發學生的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