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簡單應用題分層教學設計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簡單應用題分層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簡單應用題分層教學設計

簡單應用題分層教學設計1

一、匯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等式在哪些情況下變換仍然保持不變呢?等式這些規律在方程中同樣適用嗎?完全可以,因爲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們將學習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來解方程。板書:解方程。

二、新知學習

(一)教學例1

出示例1,從圖中可以獲取哪些資訊?圖中表示了什麼樣的等量關係?盒子中的皮球與外面的3皮個球加起來共有9個,方程怎麼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個皮球,也就是求x等於什麼,我們該怎麼利用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來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兩邊同時減去一個3,左右兩邊仍然相等。板書:x+3—3=9—3

化簡,即得:x=6

這就是方程的解,誰再來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解方程的?

左右兩邊同時減去的爲什麼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因爲,兩邊減去3以後,左邊剛好剩下一個x,這樣,右邊就剛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說得實際一點就是透過等式的變換,如何使方程的一邊只剩下一個x即可。

追問:x=6帶不帶單位呢?讓學生明白x在這裏只代表一個數值,因此不帶單位。

要檢驗x=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還需要驗算。怎麼驗算呢?可抽學生回答。

板書:方程左邊=x+3

=6+3

=9

=方程右邊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結:透過剛纔解方程的過程,我們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寫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遞等式。

(二)教學例2

利用等式不變的規律,我們再來解一個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樣才能求到1個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學互相討論,如有問題,可以出示書上的示意圖幫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兩邊同時除以3即可。爲什麼兩邊同時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剛好把左邊變成1個x。讓學生開啟書59頁,把例2中的解題過程補充完整。

展示、訂正。

透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或同時除以一個不爲0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這是我們解方程常用的兩種方法,想不想用它們來試一試呢?

(三)反饋練習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題,先找到等量關係,再列方程,解方程。集體評講。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兩邊同時加上或乘上一個數,左右兩邊還相等嗎?依據是什麼?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

試着解方程:x—2.4=6 x÷9=0.7(強調驗算)

(四)課堂作業:“做一做”第2題。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討論:什麼時候應該在方程的兩邊加,什麼時候該減,什麼時候該乘,什麼時候該除呢?

四、作業:練習十一5—7題。

教學內容:數學書P58—P59及“做一做”,練習十一第5—7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圖例,根據等式不變的規律會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寫法。

3、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遷移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簡單應用題分層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步應用題(歸總)的結構特點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迅速地找到中間問題(先求什麼)。

2、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3、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係,培養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結構特徵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並藉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係。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實際,以舊引新。

1、請你根據學過的乘除法數量關係,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提問。

①單價×數量=總價

②路程÷時間=速度

③工作總量÷工效=工時

學生可能舉例:

①一個足球50元,3個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約120千米,坐汽車行了2小時,這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③王師傅用小推車爲食堂運菜,每小時運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幾小時運完?

2、改編: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求什麼?(求這條路長多少米?)爲什麼?如果去掉這個問題,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應該如何解答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提問: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麼?(工作總量)根據哪一數量關係求工作總量?

教師匯入: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學生們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教師談話:透過讀題,你想到了那些問題,提出來供同學們思考。

學生可能提出:

題目中已知幾個條件,它們各是什麼?要求什麼問題?線段圖應該怎麼畫?

這道題可以先求什麼?(中間問題)爲什麼?

求出總數量後,再求什麼?爲什麼?

經同學們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決。

全班重點討論下面的問題:

a、線段圖怎樣畫?題中什麼數量變了,什麼沒變?

使學生明確:爲了清楚地反映數量關係,畫兩條線段,兩條線段要同樣長,表示同一條路(說明工作總量是固定不變的)。

b、要求幾天修完,必須先求什麼?爲什麼?

[看圖分析:可以從條件出發,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時),就可以求出這條路全長多少米?(工作總量)還可以從最後的問題出發,要求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必須知道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題目裏沒有給工作總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總量。]

共同解題,說出解題方法。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12×10=120(米)

幾天修完?

120÷15=8(天)

綜合算式:12×10÷15

⑤請學生說一說怎樣檢驗?

(2)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0米”,問題不變,仍求幾天修完?應該怎樣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應該怎樣解答呢?

訂正:這條路長多少米?12×10=120(米)。

每天應修多少米?120÷6=20(米)。

綜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訂正,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義。

(4)教師提問:再將第三個條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問題不變,仍求每天應修多少米?怎樣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對比質疑,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比較例5改編題,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是相同的',給了單一量和數量,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正好互相交換了一下。從解題思路上看,根據前兩個條件就可以求出總數(工作總量),總數量是固定不變的(題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話表示出來)。不同的是:總數量÷份數=每份數,總數量÷每份數=份數。

教師說明:具有以上特點的應用題叫做。(出示課題)

三、鞏固練習發展提高。

1、獨立完成下題。

①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

②小華和小剛讀同樣一本書,小華每天讀12頁,6天讀完,小剛想8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幾頁?

訂正時說說解題的思路各是什麼?

2、填表:

解放軍列隊出操。填出每行人數或行數。(說說解題思路)

每行人數

12

20

45

行數

15

10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1、方師傅給食堂運菜。如果用小推車每次運75千克,8次能運完。如果改用平板車運,4次就能運完。平板車每次運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來一批客人。每間住2人,需要15間房。如果每間房住3人,需要幾間房?

簡單應用題分層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連減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能正確並迅速地計算連減應用題。

2、運用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比較思想。

3、看圖口編應用題,提高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分析從一個數裏連續減去兩個數的應用題的數量關係。

2、從一個數裏連續減去兩個數的應用題的第一種解法。

教學難點

提出從一個數裏連續減去兩個數應用題的中間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投影出示複習題。

學校有30張彩色紙,做紙花用去11張,還剩多少張?

2、指名讀題,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3、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學生思考、回答:這道題要求的“還剩多少張”是幹什麼用去後剩下的張數?

二、探究新知。

1、匯入新課:前面學習的應用題,都是把複習題的第一個條件改變成兩個條件,把一步計算的應用題變爲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現在,這道應用題前兩個條件不變,我們在第二個條件後加上一個條件,看看變成什麼樣的應用題,該怎樣解答。

2、教學例3。

(1)出示例3:學校有30張彩色紙,做紙花用去11張,做小旗用去9張,還剩多少張?

(2)指名讀題,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3)初步理解題意:

教師引導學生從條件、問題入手對複習題和例3進行觀察、比較、分析。使學生知道:雖然兩道題都是求“還剩多少張?”,但複習題給出了兩個條件:30張彩色紙、做紙花用去11張,所以求出做完紙花後剩下的張數,也就回答了最後問題,只需一步計算;例3給出了三個條件:30張彩色紙,做紙花用去11張,做小旗用去9張。由此可知,從30張彩色紙中用了兩次,求最後剩下的張數,顯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計算兩步。

(4)畫線段圖,進一步理解題意。

學生敘述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教師畫出線段圖:

指名看線段圖說明題意。

(5)利用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係,找出中間問題,解答應用題。

學生看圖、思考、討論:從30張彩色紙中,做紙花用去11張,由這兩個條件可以算出什麼?

透過思考、討論,使學生知道:由題中的前兩個條件,可以求出做完紙花後還有多少張彩色紙。

指名在線段圖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紙花還有多少張”。教師隨即在線段圖的對應部分標出:

板書:做完紙花還有多少張?

學生看圖思考:根據條件怎樣求出做完紙花還有多少張?

指名在線段圖上指出第一步是從哪一段裏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學生敘述算式及得數,教師板書:30—11=19(張)

引導學生思考:這19張回答的是不是題中的問題?爲什麼?

透過分析,使學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從總數30張中做紙花、做小旗用去兩次後剩下的部分。19張是從30張中用去一次即做紙花後剩下的,它回答的是應用題的中間問題,而不是最後的問題。

學生看圖思考:做小旗用的9張彩色紙是從哪部分中用去的?由這兩個條件可以求什麼?

指名在線段圖上指出是從哪一段裏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書:(2)還剩多少張?

學生敘述算式及得數,教師板書:19—9=10(張)

答:還剩10張。

(6)回顧分析、解答例3的過程。

教師以敘述及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例3的分析、解答過程。

①讀題,找出題中的條件、問題。

指名敘述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②分析題中的條件和問題,看由題中的已知條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問題。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條件能否一步解答“還剩多少張”,爲什麼?

③畫出線段圖,看圖分析由前兩個條件可以求出什麼問題,確定第一步該算什麼。

指名敘述例3的前兩個條件,回答用前兩個條件可以求什麼,第一步該算什麼。

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計算結果和第三個條件能木能解答所提問題,確定第二步算什麼。

指名敘述例3第二步算什麼。

④經過分析,知道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敘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寫出答案,檢查解答有沒有錯誤。

教師總結:解答應用題關鍵是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在今後的練習同學們可以根據題中的條件、問題自己畫出線段圖,根據直觀圖示進行分析,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兒園買來30個梨,給小班12個,給中班9個,還有多少個?

(1)指名讀題,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隨學生敘述,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不完整的線段圖。

(2)引導學生畫出:

①給小班12個後剩下的部分。

②給中班9個後剩下的部分。

一名學生畫在黑板上,其餘學生畫在書上。

(3)學生分析、解答。

(4)指名敘述解題思路。

三、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兩步計算應用題中,從一個數裏連續減去兩個數的應用題。

這種應用題有兩種解答方法,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其中的一種,即從總數中減去第一部分,再減去第二部分,下節課我們將學習這種應用題的第二種解法。

隨堂練習

1、(1)河邊有24只鴨,遊走了7只,還剩多少隻?

(2)河邊有24只鴨,先遊走7只,又遊走9只,還剩多少隻?

引導學生對上述兩題進行分析比較:兩題的第一個條件相同,即河邊有24只鴨,問題相同,都是求還剩多少隻。但第1小題的已知條件告訴我們,從24只鴨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題是從24只中游走兩次,第一次遊走7只,第二次遊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須先求出遊走7只後還有多少隻。

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縫紉組買來35米花布,30米藍布。做衣服用去59米,還剩多少米?

指名讀題,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學生獨立解答。

指名敘述解題思路及答案,集體訂正。

佈置作業

商店運來35筐蘋果。上午賣10筐,下午賣11筐,還剩多少筐?

簡單應用題分層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用數學——簡單的乘法應用題》的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來學習的。讓學生根據乘法意義和所學的乘法口訣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思考中,在師生交流中,明白題中的數量關係,明白爲什麼用乘法計算。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進一步提高學生收集數學資訊,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

3、透過解決問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依據教材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並結合我校數學科得培養學生能力這一教研主題,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透過學習,學會用乘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提高解題能力。教學難點是把自己的解題思路講訴清楚明白。

教學學情:

《課程標準》中指出:無論從數學的產生還是從數學的發展來看,數學與現實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透過以前的學習經驗,學生可以在教材或老師爲他們提供的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的童話情境中、生活實際中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從而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激發,達到學好數學的願望。

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善於表達,自己動腦的學習方式來教會他們學習《課程標準》倡導“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我按照:“複習舊知,知識遷移;創設情景,尋找方法;拓展延伸,發展能力”三個環節進行的。

一、複習舊知知識遷移。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完成建房子的口算練習每一塊磚上有一道乘法算式,使學生明白要想把房子建的又結實又漂亮,就得算對得數還要說出用的那一句。其次進行了看圖寫算式的練習在彙報過程中對乘法的意義起到鞏固複習的作用。(學生很認真的去完成每一道口算題,在彙報中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創設情景,尋找方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森林裏的小動物爲了度過寒冷的冬天正準備蓋房子,請來小象幫他們運送木頭這一情景,引導學生看圖找數學資訊提出問題,說明白自己思考的過程,再列式計算,最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這幾種算法那一種比較簡便,從而找到更便捷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再透過“小猴摘桃”,“小兔採蘑菇”以及“河邊休息”一系列圖文應用題的完成,進一步掌握方法。

這一過程問題之間有連續性,而且就有童話意境,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自己獲得資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在活動中起指導作用,並且這個指導處是在關鍵處、難點處、學困處。這個過程學生學習興趣盎然,解決問題效果好。

三、拓展延伸,發展能力。

其實我們所學習的數學知識不但可以幫助小動物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運用的,出示圖文應用題放手讓學生去解決,並依據相關的數學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學效果

本節課創設童話情景,讓學生興趣盎然的投入學習中來,揭開數學的神祕面紗,創造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且敢於探索,敢於創新。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在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完整的表述出來。無論是收集數學資訊,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還是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都得以提高。但是自己也有許多地方處理的還不夠妥當,尤其要注意每個環節要做到紮實有效,不光是要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知識的落實,尤其要注意細節的處理,這些都是我今後要注意的。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意識到自己和優秀教師之間存在着不足,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多觀察,多學習,遇到問題多請教,多研討,把課堂當做鍛鍊自己的一個平臺,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