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6篇

爲了確保我們的努力取得實效,時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一項工程,一個課題的詳細過程。那麼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6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認知:在感情朗讀中瞭解太陽、北極星、樹木、積雪指示方向的有趣方法。

能力: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情感:感受閱讀的樂趣,激發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在閱讀中感受自然景物辨別方向的有趣。

教學準備:

學生:複習課文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出示課件,欣賞圖片,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課文錄音。

2、文中介紹了那幾種天然指南針?

三、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課文,用橫線勾出文中介紹的天然指南針。

2、導學第一小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3、教給學習方法,引導合作學習。

引導學生髮現,第25小節都在介紹利用自然景物辨別方向的方法。

重點指導學習第二小節

(1)、自由朗讀這一小節。

是誰,怎樣爲我們指點方向?

(2)、爲什麼說太陽是個忠實的嚮導?

出示課件:看中午陽光樹影圖。

(3)、自由朗讀這一小節,讀出它的趣味來。

4、師生共同小結第二小節的學習方法。

5、學生在小組內學習35小節。

6、選出小組發言人,向全班彙報學習情況。進行交流。

7、引導學習第6小節。讀了以後,你知道了什麼?

四、朗讀欣賞,引導背誦

1、以第25小節作爲指導重點。

2、抽學生背誦課文,並說說自己背誦的方法。

3、全班練習背誦。

五、延伸與拓展,指導課外閱讀

說說你還知道那些辨別方向的方法?

板書設計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中午 太陽 樹影的方向

黑夜 北極星 北極星的方位 細細觀察

陰雨天 大樹 枝葉的稠稀 多多去想

雪後 積雪 積雪化的快慢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要點]

理清課文的論證思路,掌握論證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鑑賞本文的說理藝術;品味《孟》散文的語言特色;古今對讀,品評孟子的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教學步驟]

一、師生齊背課文

二、鑑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爲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爲“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爲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後,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捨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後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爲人都有“欲生而不爲苟得,惡死而有所不闢”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纔不會喪失。爲什麼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爲他們爲物慾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後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鍾之祿,這就是物慾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捨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爲物慾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①“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麼?這與“捨生取義”有何聯繫?

②本文分兩段,結構上不夠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請問我的這種看法對嗎?

師生討論。明確:①“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於“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纔會按“義”的原則行事,纔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捨生取義。

②這位同學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來說,賢者捨生取義,行道之人、乞者以義爲先,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於反面論證。所以,“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乞人不屑也”應歸入第一段。

(2)教師總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捨生取義”是因爲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鍾”,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爲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於斯焉。” (《四書章句集註》) 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的。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問:這篇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學生討論。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飢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於“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1.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於生命,人應該有捨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徵利”的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後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於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侷限性。

隨着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於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圍繞“我心目中的孟子”這一話題,學生自由發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炎附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後來因爲與齊王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斷然拒絕了齊王“萬鍾”的誘惑,這些言行都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生2: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義”作爲一種道德規範,約束一己之私慾,成就集體、民衆的大利。孟子可謂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個肩擔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宏願偉志。他爲實現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參與意識,展露出以天下爲己任的博大胸懷。

生4: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淪辯家。他義正辭嚴,直言不諱,敢於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狂放不羈、潑辣大膽、無私無畏的論辯家的形象。

……

五、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爲實踐着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着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着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捨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捨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六、佈置作業

請以“義與利”爲話題寫一篇,5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水是會變的,知道雨、雪、冰雹是水變成的,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自然界的因果關係。

2、理解水的變化與人類的關係。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懂得我是指水,瞭解水是怎樣變化的。

教學難點:

理解水的變化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方法:

採用快樂教學法、討論法、表演法等現代教學方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

課前準備:

1、 準備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件。

2、 讓學生蒐集圖片。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寫字。(略)

第二課時:交流研討課文。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複習生字。

1、 談話:小朋友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些生字朋友,你們還認識它們嗎?

2、 課件出示:摘蘋果(指名認讀)

二、 動畫激趣,整體感知。

1、 激趣談話:我是什麼?這個調皮可愛的小朋友到底是誰呢?大家想不想了解它,讓我們一起聽聽它的自我介紹吧!

2、 課件播放課文朗讀,同時出現一些相關畫面。要求學生思考:我是什麼?

3、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我是什麼,並說說自己的理由。

4、 指名彙報。(我是水)

三、 啓發學生思維。

1、 談話:透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是會不斷變化的,那麼水是怎樣變化的?水除了變化以外,還有什麼特點呀?你能不能想個好辦法,把這些問題材弄懂呢?

2、 學生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 交流方法。(學生可能會提出小組讀書,邊讀邊記、故事表演、繪畫表現等方法。)

四、 進行探究學習。

1、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學習方法,進行合作學習。老師及時關注各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和學生一起進行探究,幫助學生選擇正確地運用自主選擇的閱讀方法,以確保學習質量。

2、 展示: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小組學習)彙報學習情況。注意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問題。

(1) 水的不同狀態及變化過程。(利用課件中情境這部分中的水變化雲變化下雨下冰雹動畫以及練習這部分中的說說畫畫填空幫助理解,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 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樣子。(利用課件中情境這部分中的水狀態中的三張動畫圖片以及課件裏練習這部分中的演演幫助理解。)

(以上兩點的教學應當充分相信學生,並引導學生結合對文中重點語句的體會,練習感情朗讀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讀出落、打、飄;用愉快、輕柔的語氣讀出白雲與紅霞的美麗、可愛)

(3) 水在人類生活中的利弊。(利用課件中情境中的好與壞中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以及課件中練習中的找找理解詞語溫和和暴躁)

五、 拓展延伸,進一步瞭解水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係。

1、 談話:你還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呢?

2、 學生把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拿出來四人小組交流。

3、 展示。

4、 四人小組討論:水給人們帶來災害與人類破壞環境有關係嗎?舉例說說人們破壞環境的行爲,想想有什麼辦法能讓它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嗎?

5、 指名說說自己的好辦法,評議,評出治水妙計治水專家。

六、 佈置作業:

任選兩道你喜歡的題目做一做:

1、 做一個節水小衛士。

2、 找一找你在生活中看到水在變的例子,並寫下來。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19、我是什麼

汽 雲 雨 雹 雪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江蘇教育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23課《七顆鑽石》,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可供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這則童話是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善良的小女孩因爲充滿了愛心而得到了生活對她的巨大回報的故事。從而告訴讀者,愛心的力量是神奇的。童話文字淺顯易懂,學生非常喜歡。

二、教學對象及教學目標分析:

鑑於初一學生對童話有濃厚興趣的特點,教學目標設計爲透過學習童話,培養大膽想象的能力,做一個有愛心的人。由於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對知識的把握需要教師的良好引導和正確指引,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雖容易把握,但對情感的體驗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三、教學重點分析:

明白童話的教育意義,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爲明白童話的教育意義,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旨在讓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懂得愛心可以創造奇蹟,愛,可以改變一切。希望學生能成爲一個有愛心的人。

四、教學難點分析:

啓發學生的想像力,感悟愛的博大。

這節課主要讓學生透過學習,瞭解童話的故事情節是曲折離奇的,是作者透過想象加工而成的。因此教學難點的設計便着重在動手寫一寫這一環節,讓學生寫夢中場景,意在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從中悟出愛的博大。

五、教學方法的分析:

聽想議寫說

語文課側重於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個別讀這幾個環節,讓學生在對課文充分理解後,根據教者出示的問題去分析、理解課文,教者在此時起的是引導作用,帶動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有感而發、有感而寫。

六、教學媒體的選擇:

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已是必然趨勢,爲了讓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充分發揮輔助作用,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教學手段的使用,設計了適用面較廣、實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課件。如利用多媒體良好的音響效果爲學生創設夢幻般的情景,讓學生融情於景,寫作起來也更流暢。還可以節約時間,增大課堂容量。

七、教學過程:

課前音樂,舒緩情緒。

課前音樂選的是舒緩的`鋼琴曲《秋日私語》,對於初一學生而言,適當的課前放鬆有利於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便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有效地調動學生情緒,以便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一)、匯入、激趣、揭題。

1、問題匯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讀過哪些童話呢?

引導學生從記憶的倉庫裏回憶小時讀過的童話,讓學生進行充分闡述。如《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等。

(2)、它們有哪些共同之處呢?

主要從童話的構思、情節、語言方面來說,如情節曲折、離奇,語言口語化、適合兒童閱讀等。問題難度較大,可讓學生小組討論後作答。

2、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1)、教師出示投影,展示課題,明確作者。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童話《七顆鑽石》。

(2)、你們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哪些作品呢?

這一問題的設定主要是考察學生的閱讀量和知識面,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作品。

學生回答後,教師出示投影,簡要介紹列夫·托爾斯泰,學生齊讀。

3、出示學習目標。

針對初一學生的性格特徵,學習目標應簡潔明瞭,即透過童話的學習,明白童話的教育意義,做一個有愛心的人。讓學生能從學習目標的確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教師出示目標,學生齊讀,明確學習要求。

(二)、欣賞童話,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範讀課文《七顆鑽石》。

初一學生對童話有着濃厚的興趣,基於這種情形,我便設計了聽老師講故事這個環節,在教師的語言誘導下,學生進入情境,自然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

2、學生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絆(bàn)倒,乾涸(hé)

這篇童話內容淺顯易懂,學生閱讀時難度不大,個別字詞學生在預習時已掌握,課堂朗讀側重於對學生情感的培養。

4、學生表演朗讀。

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從學生的個體出發,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感悟,透過個別學生有感情的範讀,加深學生對童話內容的感知。

(三)、理解課文,討論交流。

議一議:小姑娘的水罐是怎樣變化的?是什麼原因使水罐發生這些變化的呢?

教者可從小問題着手提問:七顆鑽石是從哪裏變出來的?學生很快能從書中找出答案,即七顆鑽石是從水罐裏變出來的,順水推舟問:水罐是個怎樣的水罐呢?學生的回答可能是會變,也可能是神奇,教者均應予以肯定。(學生針對投影上的問題思考、討論,學生只要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即可)。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在課堂上應處於絕對的主體地位,所有環節都應在學生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參與中進行。

從教材內容分析,《七顆鑽石》一文的重點就是隨着愛心的不斷深化,水罐也不斷出現變化,水罐的珍貴也就寓意着愛心的崇高。我便在議一議環節中調動學生參與並使其融入童話的氣氛中,教者適當的引導和強調對還處於發展階段的學生身心有正確的導向作用。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提出的疑問作出及時解答。如有的學生會問:小姑娘湊上水罐想喝水的時候,這時如果過路人沒有出現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如果小姑娘不願把水給過路人怎麼辦?此時教者要聯繫童話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從水罐不斷的變化中明白童話的情節是曲折、離奇的,它從現實生活中來,又經過作者的想象用誇張的手法將作者的美好願望表達出來。

(四)、拓展想象,寫夢中場景。

由於初一學生正處於小學向中學的過度和適應期,心理上對這些情節精彩、感情豐富的童話是很喜愛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學習也就容易得多了。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在本環節中,設計了寫夢中場景這一片斷的訓練。教者在簡單小結學生對課文的分析後,立即提出新的要求,根據童話的特點,將童話《七顆鑽石》的夢中場景補充完整。

1、教者出示投影,指名個別學生朗讀習作要求。

小姑娘哪兒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這時候做了一個夢,她會做一個什麼樣的夢呢?發揮你的想象寫一寫夢中的情景。

爲了創設良好的寫作氛圍,在設計課件時,配設了相應的背景音樂《水邊的阿迪麗娜》,使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投入寫作。教者在學生寫作時,巡視並瞭解學生的寫作情況,及時點拔、指導。

2、學生朗讀習作片斷。

學生朗讀時教師或學生作旁白,可依時間的長短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生習作進行賞析。教者對好的習作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體會作者寫作用意,聯繫生活談感受。

1、體會句子的含義:而那七顆鑽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大熊星座。

教者可先提問學生:作者爲何要以七顆鑽石爲題?可從鑽石的價值來說,也可從作者的用意去闡述,明確作者以七顆鑽石爲題,是因爲鑽石的價值是貴重的,小姑娘的愛心不也正是那七顆鑽石一樣在空中閃現着耀眼光輝嗎?學生只要能回答出大概便可。然後打出投影,出示題目,從文中最後一節來展開,作者希望愛心像大熊星座一樣在天空永遠放射光芒,向人間遍灑愛的光輝。

讀完這篇童話,學生對童話的主題已有了全面的瞭解,此時要讓學生學以致用。教者出示投影,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同桌或小組交流。教者對學生的發言要予以鼓勵和表揚,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六)、教師總結。

1、投影展示背景音樂《愛的奉獻》。

2、教者總結(在愛的奉獻的樂曲聲中)。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小姑娘的愛心,就像天空中的七顆鑽石,閃閃發亮,照亮每個人的心靈。我們的愛心不也正是那一顆顆鑽石嗎?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愛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愛周圍的人,愛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和動物,這樣,我們的生活纔會變得更美好。

(七)、佈置作業。(二者選一,出示投影。)

1、排演《七顆鑽石》課本劇;

2、給童話故事畫插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未來社會的人沒有合作的態度是不行的,在這一環節上,教者放到了課外,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去充實和完整課堂內容,學生透過排課本劇、畫插圖等形式對童話內容作補充,演課本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沒有合作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這裏有導演、演員的分工、道具的使用,這個過程不單單讓學生記住了故事的情節,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八、板書設計:

這節課的板書以愛心爲中心,輔以小姑娘水罐的變化,充分體現愛的主體。

九、設計感想:

實際教學的收效在教學活動中就可以彰顯,但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從中掌握了多少,他們的能力是否有所展示、有所發揮,是否得到了培養和提高,都是教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透過學習實踐,既學到知識,又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能充分地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念,從而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七顆鑽石》教學流程圖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並體會其風格。

2、指導學生學習朗讀方法:

進入角色,充分體會文章蘊涵的感情;

可配樂朗讀,配樂朗讀資料:《黃河大合唱》。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習讀課文,自查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學生蒐集與《黃河大合唱》有關的資料,及與黃河有關的詩詞。

3、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黃河大合唱》的影像資料,由此匯入,並創設出情境,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二、檢查預習

小組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黃河大合唱》的資料,及與黃河有關的詩詞;小組推薦代表,進行全班交流;激發學生對黃河的強烈情感。

三、整體感知

解題:本文的題目是《黃河頌》,中心詞是哪個?

(抓住頌)

1、師範讀:

配樂朗讀,播放背景音樂《黃河大合唱》。

2、學生自讀:

教師指導朗讀方法,大屏幕出示:朗讀時,要注意情感的表達。

3、學生試讀:

體會詩歌所蘊涵的情感。

4、大屏幕出示:

詩人從哪些方面讚美了黃河的英雄氣魄?他借讚頌黃河表達了什麼感情?

(引導學生從黃河的自然特點、地理特徵、黃河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等去思考)

明確第二個問題答案: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5、生再讀詩歌:

小組推薦代表,比比誰讀得最好;

6、學生自評:

教師進行指導性評價;

7、學生全體齊讀:

要求讀出氣勢和感情;

8、學生談一談:

你認爲這首詩的風格屬於哪一種?爲什麼?你還能從學過的詩歌中再舉出一兩例嗎?

明確:本詩屬於直白抒情、風格豪邁類,因爲詩歌以明朗的語言塑造了黃河奔騰不息、氣勢宏偉的形象,並且多處以啊,黃河這樣的句式直接抒發了熱愛黃河的感情,充滿雄渾豪邁之美。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四、拓展延伸

1、學生根據詩歌的內容展開豐富的聯想。

(如: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發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由此聯想到古今英雄;及黃河身邊發生了許多的感人故事,由此展開聯想延伸 )

2、朗讀展示:

學生分爲四個大組,自行編排,進行朗誦比賽。

五、佈置作業

1、課下繼續進行朗讀訓練,準備朗讀比賽。

2、完成《探究》。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植物媽媽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傳播種子,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體會獨立生活的樂趣。

2.理解課文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2-4節。

3.收集植物傳播種子的資料,瞭解更多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教學直難點:目標1、2

教具準備:燈片2框,多媒體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昨天老師佈置了三個自學題,同學們都完成了嗎?

(出示演示文稿)

1.想辦法讀準生字的讀音,把課文讀正確。

2.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

3.收集植物傳播種子的資料。

二、正確讀全詩,初步感知全詩內容

1.自由讀全詩,做到不加字、不減字、不錯字。

2.請五位同學讀這首詩,其餘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是不是讀正確了。

3.你覺得他們讀得怎麼樣?我們再自己讀一讀,爭取做到讀正確。

4.我們輕聲把這首詩一起讀一讀,好嗎?

三、理解朗讀全詩,體會詩的美和趣

1.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老師覺得這首詩既美又有趣,還很有意義,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我們一起仔細讀讀這首詩。

2.詩裏講了哪幾位植物媽媽送孩子出去旅行呢?在書上把它們畫出來。(板書:蒲公英、蒼耳、豌豆)

3.我們先看蒲公英媽媽是怎樣將孩子送出家門的,自由讀第二節詩。(創設情境)蒲公英媽媽給孩子準備的是什麼呢?用標出來,(板書降落傘)

(出示燈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傘了嗎?光有降落傘行嗎?還得有什麼?哪怕是微微的、輕輕的風。做動作體會輕輕,這句詩怎麼讀呢?

(描述)風婆婆過來了,她輕輕地吹着,孩子們你出發、我出發,大家都出發,這是書上說的哪個詞語的意思,把它畫出來。

4.讓我們閉上眼睛想像,輕聲讀只要

5.誰來體會,誰能不看書讀,可以試試,能背的一起背。

6.這時的孩子們多麼自豪啊,他們長大了,終於可以離開媽媽獨立生活了,他們在蔚藍的天空裏飛呀飛呀,他們會飛到什麼地方呢?

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飛呀飛呀,飛到(),()就是它的家這樣的句式說話。

7.蒲公英媽媽請風婆婆幫忙,把孩子送到了他們想去的地方,你覺得蒲公英媽媽怎麼樣?你喜歡蒲公英媽媽嗎?

8.讓我們來想像當時的情景,誇誇蒲公英媽媽,自己讀讀這節詩,你能加上動作讀這節詩嗎?會背的可以不看書,看誰讀得最投入。

9.蒲公英媽媽藉助了誰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呢?

10.像蒲公英這樣的植物媽媽還有很多很多,接下來我們來看蒼耳媽媽和豌豆媽媽是怎樣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讀讀第三、四節詩,並和同桌說一說。你知道他們的辦法了嗎?

11.(簡略引導學生理解第三節詩)誰來說說蒼耳媽媽的辦法?

知道鎧甲嗎?這帶刺的鎧甲有什麼妙用呢?

(出示燈片創設情境)小兔跑過去,蒼耳會說;小兔小兔停一停,搭個車,帶我去遠行。你想,還會有哪些小動物從蒼耳身邊經過,蒼耳又會說些什麼呢?大家在小組裏說一說。

就這樣,蒼耳跟着這些小動物們到田野,到山窪,小動物們把他們帶到哪兒,哪兒就是他們的家,他們也以四海爲家。

12.這節詩怎麼讀呢?誰能不看書讀。抽背。

13.蒼耳媽媽又藉助了誰的力量呢?

14.豌豆媽媽的辦法是什麼呢?誰來說一說。豌豆媽媽爲娃娃準備了什麼,又藉助了誰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照着豌豆莢,聽,什麼聲音?(動作體會脆、響、有彈性,反覆體會讀啪的一聲,豆莢炸開。)

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們迫不及待地蹦了出來,他們去幹嘛?這時候他們的心情怎麼樣?怎麼讀,試一試,誰把兩句連起來讀。

15.蹦到哪兒跳到哪兒他們也以四海爲家。

我們來讀讀這節詩,你想怎麼讀?自由朗讀,自己體會,自己背誦,可坐可站可做動作。誰願意背給大家聽?

16.像蒲公英、蒼耳、豌豆這樣的植物媽媽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怎麼知道他們的方法呢?自己讀讀第五節詩。

17.(再出示演示文稿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現在再談談你讀這首詩的感受。

18.是的,這確實是一首非常美、非常有趣的詩,你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你可以坐着讀,也可以站起來讀,可以做動作讀,想怎麼讀就怎麼讀。

今後,你要是拿到喜歡的文章,也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讀,去享受閱讀的樂趣。

四、拓展閱讀

(出示問題3收集植物傳播種子的資料)

1.誰願意把你收集的資料介紹給大家對根據學生收集的資料適時點撥)

2.(出示鳥幫石榴傳播種子的幻燈片)老師這裏有一幅圖片,你仔細觀察,和同學一塊討論討論,它可能是採用的什麼方法傳播種子呢?

3.(出示《植物》一書)老師這裏也有一本書,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方法很快地知道書裏有沒有我們要查的資料呢?(老師透過實物展示平臺展示查閱的過程,教學生查目錄的方法)

書裏有好多好多有用的有趣的知識,同學們趕快去閱讀吧。

在實踐與自我反思中成長《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後感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人教社第三冊的一篇課文,它以詩歌的形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集知識性、趣味性、審美性於一身,深受師生的喜愛。

我曾經以這篇課文的同一個教學設計在重慶地區開過多次研究課,後來到南通參加國家骨幹教師培訓班,我又準備以它作課例展示,目的是想透過課例展示爲老師和學員們提供一個交流教學思想與實踐的具體案例,同時也希望驗證一下在跨越地域差異之後,原來的教學設計是否同樣有效。

在經過兩次試講和不斷修改以後,我把《植物媽媽有辦法》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時已和我最初的設計大相徑庭,但它得到了聽課者的一致認可,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在備課、試講、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我一直以如何體現新課標鮮明的人本位思想,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真正促使學生的發展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結構,不斷調整教學環節以適應學生的需要,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成長。

一、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結構

第一次試講,當我還在寫小黑板時,學生無意的一句話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他們說:這首詩我會背了。在那個瞬間,我意識到我有可能把握不住學生。果然,在見面後,我將教學程序依次呈現:複習生詞、句子整體感知重點理解2、3、4節詩表演總結。學生在這個過程被動地跟着我,終於逐漸失去耐心。我的話越來越多,我感覺自己已失去了他們。

課後討論時,我剖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教學設計的起點與學生之間的差距太大,他們喜歡主動參與,而我老在扮演擋路人,雖然這次試教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但我卻有不少收穫。

第二次試講。我在第一次試教的基礎上,重點修改了最後一個教學環節,留出了近10分鐘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探究性學習。在黑板上給出了狗尾巴草等十餘種植物的名稱讓學生分析或推測這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當時的場面倒是很熱烈。我心裏有了一絲輕鬆。但後來聽上海一師附小張悅老師《奇怪的充氣建築》一課後我改變了想法,這位年輕的女老師以她的課堂教學真實地傳達着這樣一個教學理念:教師淡出課堂。我開始思考怎樣讓教學真正回到學生當中。

我準備大動教學結構,把教第二課時改爲教第一課時,課前給學生三個自學題,即1.想辦法讀準生字的讀音,把課文讀正確。2.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3.收集植物傳播種子的資料。我把這三道題作爲貫穿教學的主線。上課的頭天晚上,我完成了多媒體演示文稿的製作,基本決定以這種全新的結構進行第三次教學。

一開課,我拋棄了以往老師談話激趣的傳統做法,直接出示三個自學題,並切入教學:昨天老師佈置了三道自學題,同學們完成得怎麼樣?先看第一題,你能做到把課文讀正確了嗎?自己讀一讀。這樣的切入具體、有效,奠定了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在此基礎上有序地展開,40分鐘的課堂教學呈清晰的塊面結構。

課堂結構的改變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老師,我覺得自己已不是擋路人,而是可親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激勵者,孩子們喜歡聽這樣的話:你能讀正確嗎?不行就再試試。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

二、不斷調整教學環節以適應學生

改變課堂教學結構後由於沒有時間試講,對每個教學環節所花的時間心裏沒有數,這就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不斷地調整,但原則有一條,每個環節的教學應該見到實效,切忌虛晃一槍。

在教學第一個環節時,時間的安排就很出乎我的意料,學生不能一下子做到把詩讀正確,原來安排的自由讀一遍顯然達不到目的,怎麼辦?我果斷地留出時間讓學生讀了四遍:自由讀、抽讀、再自由讀、齊讀。雖然表面看花了時間,但這種時間是應該花的,教學時間就應該用在學生讀得不熟處、理解不清處、悟得不深處。

再如教學蒼耳媽媽傳播種子一節,也與課前的設計相距甚遠。在自讀這節詩後,有個小女孩把一顆蒼耳粘到了她的毛線帽子上給我看,這是多麼形象的理解方法,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於是,我拋棄了原有的教學設計,把小女孩請上臺演示蒼耳怎麼掛在動物身上去旅行,接着輔之以一框拖動的幻燈片,學生恍然大悟。這個教學環節的處理簡約、有效,並彌補了第一個環節造成的超時,使整堂課的教學得以順利完成。

當然,也有處理不當的地方,如最後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這一環節,由於學生收集的資料太多,無法一展示,我只給了三個展示機會,讓很多孩子很失望,如能安排一次小組內的交流會更好。

課堂是師生、生生全方位互動的場所,這種互動不可能是事先設計好的,老師的教學機智、教學敏感、課堂駕馭能力顯得尤爲重要,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錘鍊。

三、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首先我要求學生能正確地朗讀全詩,初步感知全詩的內容,這是引導學生體驗自己學習的成果,看到學習的成效,產生對自學的心理認同。

接下來我出示第二個問題: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這個問題指向學生對全詩的整體的初步感受,學生能朦朦朧朧地感覺這首詩好美、有趣,於是我順勢引導:爲什麼這首詩會給我們這樣的感受呢?讓我們再仔細地讀一讀。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採取幻燈演示、動作表演、想像體會、朗讀表達等方式充分調動兒童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親歷獲得美、趣、樂的過程,然後我又問:你現在覺得這首詩怎麼樣?學生說:太美了!太有趣了!太好聽了!很動聽。給了我們很多知識,我覺得很有意義。同樣的問題,反映出學生情感體驗的加深、豐富。這時,我繼續啓發學生:你能把體會到的這些情感表達出來嗎?選一種你喜歡的讀書方式自己朗讀全詩。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之後我又加以點撥:今後拿到喜歡的文章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去讀,享受閱讀的樂趣。這樣做使學生的情感體驗由對一首詩的關注昇華到對閱讀樂趣的體會,對學生的發展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學即將結束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資料這一環節,並出示了飛鳥幫石榴傳播種子的幻燈片,讓學生推測石榴種子的傳播方法,最後我給學生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植物》畫冊,引導學生用查目錄的方法找到我們想要的內容,這一連串的設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更加廣闊的天空,課外閱讀、探究學習的樂趣也盡在其中,收到了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