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學設計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學設計1

這篇散文是王維寫給友人的一封信,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詩人之一,早年曾與王維隱居終南山。互相唱和。后王維得輞川別墅、裴迪成爲座上常客,查“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賓主詠輞川二十景,各成絕句二十首,這就是著名的《輞川集》。秀才,隋及唐初的取士科目名,後用對文人學士的敬稱。

這篇短文全文文字凝練、樸素,句法上以四字句爲主。猶如四言詩。中間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飭中又多變化。其寫景部分,形象鮮明、生動,聲韻和諧。景物描寫也很有特,點。寫冬景和春景的兩段,幾乎全用四字短句,以極其簡潔的語言,勾勒出冬末和仲春美妙的自然景色,如第二段,作者將山水、月色、林火、村落、犬吠、鐘鳴等景物融爲一體,寫出了冬夜清幽寂靜、寒意森森的迷人景色,其中有靜態描寫,有動態刻畫,動靜相間,充滿詩情畫意。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字詞句疑難相對較少。根據本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特點,可着重從其寫景特點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人手進行分析鑑賞,既可給學生以新鮮之感,又可培養他們對自然山水的審美鑑賞力,借鑑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品味文中詩情畫意的寫景特徵。

2、鑑賞語言淡雅優美,富有情韻的特點。

3、感悟文中描繪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學策略]

從課題人手,透過誦讀、播放配樂朗誦,營造詩情畫意的氛圍,整體把握文意。再以裴迪爲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會應邀嗎?最打動你的是什麼?以此牽出文中的“景”、“情”、“理”來探究。最後透過比較閱讀加深理解。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山中”是什麼山?王維爲何在山中?裴迪是什麼人?誰寫給誰的書?

二、透過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散讀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疏通文意。個別弄不懂的問題可小組討論解決,如不能再問老師。

2請學生畫出自己喜愛的句子,嘗試美讀。教師在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重音輕音的運用、語音的延長、節奏緩急等方面,點撥和鼓勵學生不斷設計和嘗試,加深對景物和——語言之美的體會。

3教師範讀,學生對照自身不足。引導學生理解文意,體會寫景中體現的作者內心的情感。

三、討論探究

假如你是裴迪,你會應邀嗎?王維此信最能打動你的是什麼?

1、學生可能絕大多數說應邀,兩個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教師點拔,兩人的情誼表現在哪些方面?他們深厚情意的基礎是什麼?當然在於兩人有相投的志趣,對於自然美景的欣賞和領悟。文中裴迪“天機清妙”可找到顯證。教師可適當介紹王維與裴迪的交往情況。可感知,裴迪應邀是因爲山中有二人共賞的美景,二人從美景中能夠領梧到共同的深趣。)

2、可能會有學生說不應邀,因爲他要忙於考試,他對官場還寄予希望,兩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來啊!(教師不限定答案,鼓勵更開放性地理解。那麼藍田山一帶有怎樣的羌景?緊承着過渡到景物描寫的品味。)

四、具體研讀文中景物描寫詩情畫意及語盲筒約淡雅的特點

1朗讀第二段中寫景的句子:

(1)找出此段寫了哪些景物,抓住修飾詞,說說每個景物各有什麼特點?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可發現景物前多用“清”、“寒”、“深”等詞,營造了一種冷寂、清幽、空靈的意境。

請學生挑選一些字來談談感悟,如“疏鍾”可以想見鐘聲清潤悠揚,疏疏落落,隱隱約約而又清晰可辨,顯出靜中之動,有種縹緲韻味。

(2)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所表現的畫面。總結作者在描寫中運用的技法。

王維精通音樂,擅長繪畫,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他的文也有此特色。此景如一幅水墨山水畫,着墨淡雅,用筆清疏。寫景動靜結合:有聲與無聲相應和。細緻地表現了光色和音響變化,語言精美,音節舒緩,表現了山水的幽靜和作者內心的靜謐。

(3)這樣的冬季月景你覺得優美嗎?喜歡嗎?

可能許多學生不喜歡,因爲太冷寂、太悽清甚至有點寒意森森。也可能有人會說意境很優美,但讓自己長居此地就不情願了。

(4)爲什麼清幽寂靜、寒意森森的冬夜在王維眼中卻是優美動人的呢?

藉此可適當介紹王維對佛教和禪學的極大崇拜,禪宗思想對其詩文感情格調的影響。他“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筆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許正是作者內心禪意的表現,也是作者靜謐澄澈的心靈天地的折射。王維,字摩詰,名與字來源於佛經《維摩詰》。有人說王維心中有座“佛”,可見其晚年內心的平靜和甘於寂寞。難怪有人稱王維爲“詩佛”。

2朗讀第三段中寫景的句子:

(1)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色彩明麗,生動活潑,富有朝氣)讓學生透過聯想描繪文中所寫景物,體會景物的意境。

(2)啓發學生,從此段所寫的事物(草、木、山、魚、鳥等)聯想毛澤東的同《沁園春?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思考兩段描寫在意境上有什麼不同。

毛澤東筆下是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萬類霜天競自由”。“萬山”、“層林”意象闊大,“紅遍”、“碧透”絢麗多彩,豪邁樂觀。而王維筆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圖。意象並不壯闊,色彩明麗卻並不絢爛,再讓學生透過煉字來加深理解,比如輕鰷“出”水的“出”,有輕柔之感,少力度;而“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擊”、“翔”就顯得剛勁有力的多。同樣“露溼青皋”中用“溼”而不用“滴”和“墜”,聲響更細小更輕微,甚至難以察覺。整幅畫面生機盎然而又沖淡閒散。

(3)“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該如何理解?請學生談談感悟。

①是對自然的觀照,自然與心靈的和諧感應,天人合一:

作者對自然風光有着濃厚的興趣,與自然萬物有相敬相和的親密關係,因而對佳山麗水有極強的領悟能力,能更細微地去領略和感知自然界的淨美與和諧。春景中自然萬物均生動活潑,自由舒展着自我,那份閒適使作者極想與其融爲一體。欣賞美景,觀照心靈,向外發現了山水的美,向內發現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希望能夠物我相親,與自然泯然無間、盡善盡美的和諧相處。

②是對人生的理解,對恬淡寧靜、超塵脫俗人生境界的追求:

陶淵明《飲酒》中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寫出了他歸隱後鄉居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從景物中領悟到返璞歸真的真意。而王維在景物中何嘗不是寄予了自己的一種人生理想呢?人本就應該生存在如此美景之中啊。

小結:雖是一封書信,作者卻以詩人的語言、畫家的構思寫的如同一首讚美風光和表述友情的讚美詩。我們還隱約看見王維的靜謐澄澈的心靈天地,感受到他對自然萬物獨特超羣的的感悟能力和對超凡脫俗人生的追求。其清寂雅淨的胸襟與閒靜從容的心地,帶給人恬淡和寧靜的心境,是詩文之中的極品。

五、比較閱讀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相同點:

1、聲、色;動、靜;

2、詩畫結合;書畫結合;

3、感情:閒居之樂,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不同點:詩:秋景;文:實寫了冬景,擬寫了春景。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讀懂課文,理解文句,積累文言詞語;

②培養誦讀的能力;

③品味文中詩情畫意的寫景特徵,感悟文中描繪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④品味本文作爲一篇書信的特色。

過程與方法:

①課前預習,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把一些重點的文言詞句以及不能理解的地方做好標記;

②堂上聽錄音,小組討論交流本課重點的文言詞句及不能理解的地方;

③討論與探究,學習“借景傳情”和“借景寄意”的手法以及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領會文中作者對友人的深厚感情;

②感悟文中描繪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品味、鑑賞課文描寫冬夜和春景的文段。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時數:2課時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疏通文段,積累本課的文言知識;

第二課時:品味、鑑賞課文描寫冬夜和春景的文段。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學生背誦王維的《山居秋暝》,用這首詩匯入本課的學習。

(王維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對王維詩作曾這樣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看看這篇書信體的散文其藝術風格又是怎樣的。

二、解題及體裁解說

山中:詩人所在地位置;自己的隱居生活。

書:一種應用文體。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爲“報……書”、“與……書”、“答……書”、“答……書”。如《報任安書》及本單元的一些課題。

(先由學生回答,並閱讀48頁“點擊連結”中關於“書信”的知識)

三、聽課文朗讀並正音

猥不敢相煩憩感配寺飯訖輞水淪漣夜舂多思曩昔

玄灞輕鯈出水仄徑麥隴朝雊青皋黃蘗

四、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五、課文文言字詞討論交流

昨天佈置同學回去預習課文,要求同學翻譯課文,並且把自己認爲的重點的字詞句以及不懂的地方做好記錄,現在就請同學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

由學生分段明確各段的文言字詞句。

以下是教師預先歸納出的每段要注意的文言字詞句。

第一段: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獨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

現在接近農曆十二月的末尾,氣候溫和舒暢,舊居藍田山很可以一遊。您正在溫習經書,我不敢打擾你,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飯,便離開了。

詞類活用:近臘月下:形容詞用作動詞,接近。

與山僧飯訖而去:名詞用作動詞,吃飯。

古今異義:景氣和暢:古義:氣候;今義:經濟繁榮、興旺

特殊句式:憩感配寺。(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第二段: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歸途中)北行涉過灞水,清朗的月亮照着城郭。在夜間登上華子岡,只見輞水的波瀾隨着月光上下盪漾。還有遠山上的火光在樹林間忽明忽暗。還可以聽到從深深的小巷裏傳出豹子叫似的犬吠聲。村中在夜晚的舂米聲,又與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這時,我獨坐在那裏,跟來的僮僕已入睡,多想從前你我手攙着手吟誦詩歌,在狹窄的小路上漫步,臨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詞類活用:夜登華子岡、村墟夜舂:名詞作狀語

步仄徑:名詞作動詞

特殊句式:明滅林外、步仄徑(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第三段: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

待到來年春季,青草樹木蔓延生長,春天的山就可以觀賞了,白鰷浮出水面,白鷗展翅飛翔,水露潤溼了青草地,麥田裏野雞鳴叫,這美麗的景色不久就會有了。倘或你能跟從我一起來遊賞嗎?不是你天性高潔超塵的話,怎麼能拿(用)這不急的事情來邀請你呢?然而這其中確實有濃郁的情趣啊。不要忘了!託運送黃蘗的人順便帶信給你,不一一詳述。山中人王維說。

詞類活用:露溼青皋:使動用法,使……潤溼

麥隴朝雊:名詞作動詞,野雞鳴叫

古今異義:非子天機清妙者:古義:天性;今義:上天的祕密,機密

特別注意,本課的“相”的用法。文中出現了三次,共2種用法,一爲動作偏指一方,譯爲“我、你、他”;另一爲“互相”。

六、再次播放配樂朗誦,學生對照自身不足,集體誦讀全文。

七、課堂鞏固

完成《學習與評價》29—30頁的1—4題、6、7題

八、作業:

1、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寫的句子,想想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作者爲什麼寫這些景物?

2、複習本課的文言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匯入:

完成學案裏第一大題的練習,鞏固上節課的文言知識。

二、討論與探究

(一)提問:假如你是裴迪,你會應邀嗎?王維此信最能打動你的是什麼?

學生可能絕大多數說應邀,兩個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可能會有學生說不應邀,因爲他要忙於考試啊,他對官場還寄予希望,兩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來。

教師點撥:兩人的情誼表現在哪些方面?他們深厚情意的基礎是什麼?當然在於兩人有相投的志趣,對於自然美景的欣賞和領悟。文中裴迪“天機清妙”可找到顯證,教師可適當介紹王維與裴迪的交往情況。(二人心志相投,有詩爲證:《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裴迪今存詩28首,都是同王維的贈答、同詠之作,王維集中與裴迪的贈答、同詠之作達30餘篇,數量超過王維與其他任何一個作者的這類作品。)

(二)那麼故山一帶有怎樣的美景?請找出文章中寫景的句子,文中作者描寫了那幾幅景象?

第二段: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冬夜圖

第三段: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春日圖

(三)比較閱讀

兩段景物描寫分別有什麼樣的特點、意境、情感,完成下表。

時間冬夜圖春日圖

描寫手法以動襯靜,以聲寫靜,

繪聲繪色

實寫動靜結合

虛寫

意境

寂靜而清幽

輕快、生機勃勃

情感體現王維內心的靜謐澄澈;

高興,沉浸在對美景的欣賞中;

寂寞、遺憾

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對來春和朋友同遊的熱切期待

1、先填寫時間一欄

2、分析“冬夜圖”

(1)請學生來描述(學生可能從光線、色彩、明暗、有聲無聲、視覺聽覺等方面去說)

(2)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這幅圖:

冬夜圖:

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月光下,清風吹過,輞水柔波瀲灩。遠望,一抹遠山的暗影,村河邊點點漁火。寂靜中偶然傳來一兩聲犬吠,並疏疏落落的寺廟鐘聲,時斷時續的舂米聲,隱隱約約而又清楚可辨。

(3)展示“冬夜圖”,這幅圖有沒有畫出王維文中要想表達的意境?(讓學生加深對意境的理解)

總結意境特徵及表現手法:冷寂清幽、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完成冬夜圖中的描寫手法與意境欄)

(4)這樣的冬夜景,你覺得美嗎?爲何這樣冷寂清幽的冬夜美景在王維眼中是優美動人的?

(情感分析)

(體現王維內心的靜謐澄澈:王維對佛教和禪學的極大崇拜,禪宗思想對其詩文感情格調的影響。他“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筆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許正是作者內心禪意的表現,也是作者靜謐澄澈的心靈天地的折射。王維,字摩詰,名與字來源於佛經。)

除了這些,從這些景物的描寫中,你還讀出了王維怎樣的心情?

(高興,沉浸在對美景的欣賞中——對山水田園生活的享受;寂寞、遺憾,“良辰美景虛設,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對朋友的思念之情,想邀朋友同來)

看來,寫景並非單純寫景,而是在寫景中給予瞭如此複雜的感情,我們把這種表現手法叫——借景傳(抒)情

(完成冬夜圖中情感欄的填寫)

3、分析“春日圖”

(1)一起來朗讀一遍這段文字,思考這幅圖所描繪的景物突出了什麼特徵?學生結合文句分析總結,突出幾個重點詞:蔓、輕、矯、溼

是不是作者親眼所見?(不是,是想象的、虛寫)

(2)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這幅圖:

春日圖:

春天的藍田山,風景絕佳,樹木青青,芳草碧碧,游魚嬉戲於清流,白鷗展翅于晴空。早晨,珠露圓潤,閃亮在草尖、麥苗上,清晨野雞在麥地裏鳴叫

(3)總結意境特徵及表現手法:輕快、生機勃勃;動靜結合,虛寫(完成春日圖中的描寫手法與意境欄)

(4)爲什麼還要在信中寫這幅圖景?是否也包含了作者的某種感情?

(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來春和朋友同遊的熱切期待)

(完成春日圖中情感欄的填寫)

情感欄的填寫與4的問題相結合來完成。

4、作爲一封書信,作者爲什麼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寫上?(作者的寫作意圖)

有很多同學可能會認爲作者這樣做的目的是邀請裴迪同遊“故山”,但前面我們提到王維與裴迪是好友,按我們自身的習慣,既然是好友,就當直來直去,何必繞彎子呢?我想你裴迪了,我希望你能與我一起欣賞“殊可過”之“故山”風景,直書“故山景美,速來共賞”即可。但爲什麼王維卻寫了那麼多景呢?

閱讀35頁“單元導語”:在古人看來,書信不僅僅是傳達資訊的媒介,書信那信筆抒寫、情真意切、長短隨意、舒捲自如的文體特徵,具有一種獨特的靈性之美。唐宋時期的書信體散文抒發了一股源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用輕靈婉轉的筆調營造出一種近乎小品的格調。

作者寫景是爲了讓“山中”美景與美好的生活,藉助這封信傳給自己朋友,並且想讓朋友也來共享”情懷”。在此同時,也有對朋友的邀請之意。作者還透過寫景來表現一種閒適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種田園的生活。所有這些都表現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傳情的特點。

另外,文中“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深趣”一詞能反映作者內心。春景中自然萬物均生動活潑,自由伸展着自我,那份閒適使作者極想與其融爲一體。欣賞美景,觀照心靈,向外發現了山水的美,向內發現了自己的真性情。此外,熱愛大自然,也是作者對恬淡寧靜,超塵脫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維在景物中寄予了自己的一種人生理想。

三、全班再次朗讀全文。

四、小結:

這雖是一封書信,但可以說它也是作者以詩人的語言,畫家的構思寫成的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一首讚美自然風光、表述友情的抒情詩。

五、作業

假如你是裴迪,請你就“是否接受邀請”寫一封信回覆王維,字數200字以上。

板書設計:

景情

冬夜圖:以動襯靜,以聲寫靜,作者內心的靜謐

繪聲繪色寂靜而清幽寂寞、遺憾

實寫對朋友的思念

春日圖:動靜結合對大自然的熱愛

虛寫輕快、生機勃勃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對朋友同遊的熱切期待

借景抒情

賴以凡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讀懂課文,理解文句,積累文言詞語。

②培養誦讀的能力。

③學習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體會本文“文中有詩,文中有畫”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品味文中詩情畫意的寫景特徵。鑑賞語言淡雅優美,富有情韻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領會文中作者對友人的那種深厚感情。感悟文中描繪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品讀、鑑賞課文描寫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與友人一同欣賞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教學難點:鑑賞文中的寫景特點。

解決辦法:透過誦讀、小組組自學、揣摩語句和課堂討論來解決、消化重點、難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對盛唐山水田園詩人王維詩作的高度評價,大家回顧一下學過的作品,哪些最能體現這一藝術特點的.——山居秋暝等

能背嗎?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中描繪了一幅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圖

這是他的詩作,那麼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就透過《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這篇散文來領略這一藝術風格。

二、解題。

本文的文體是什麼?這是誰寫給誰的信?裴迪是什麼人?“山中”是什麼山?王維爲何在山中?學生看註釋,教師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王維後半生,無心官場事務,往來於長安和藍田縣的輞川別業之間,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常與裴迪等詩酒唱和,誦讀佛經,品嚐山林隱逸生活的樂趣。這一年的臘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溫習經書,準備去應科舉考試。王維居住在輞川別業頗有孤獨之感,便寫了這一封信給裴迪,約請他明年春天來這裏與他同遊。

三、朗讀,感知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齊讀全文。正音

2、學生聽老師範讀、注意斷句,體會其中的感情。然後指導朗讀:本文多用駢句、偶句,而又以四字句爲主,又如四字詩,音韻和諧婉轉,富有節奏感。節拍以詞意來分。如“近/臘月下”“臨/清流也”、而“景氣/和暢”“寒山/遠火”。故而說“文中有詩”。

3、四人小組自學,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疏通文意對自己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做好記錄、老師點撥。

解釋詞語:景氣過猥訖村墟舂靜默仄曩昔矯

重點講解“相”字

四、討論與探究

1、第一段作者說“故山殊可過”,那麼藍田山一帶有怎樣的美景?

找出第二,第三段寫景的句子,並齊讀

2、這兩段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分析“山中冬夜圖”。

①清一同學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文中所寫之景(玄灞、清月、水波、遠火、犬吠、夜舂、疏鍾)。並說說這種景的意境特點(冷寂清幽)。

②給本圖加個小標題(山中冬夜圖)

◆分析“山中春日圖”。

①寫了什麼景?(山青、樹綠、草潤、魚躍、鷗翔、雉鳴)具有怎樣的意境特點?(明麗歡快)

②給本圖加個小標題(山中春日圖)

3、手法分析:在寫景中,作者是怎樣將景物形神兼備地傳達出來的?(要抓住修飾詞和動詞有及寫作的順序來分析)。

(一實一虛,實寫冬夜圖,由近及遠由水而山、由視而聽由靜而動;虛寫春日圖,由山到水由天到地、由視到聽由靜到動)

4、歸納出本文的第二個特點:文中有畫

5、這些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內心世界?這種寫法叫什麼?

(表達了作者濃郁的閒逸、蕭散、恬適的生活情趣,也即“深趣”,這是借景抒情)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請你以《夏雨》爲題,寫一段景物描寫的文字。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句,積累文言詞語。

2、品味“文中有詩、文中有畫”的寫作特色。感悟景物描寫中寄寓的深趣。

3、培養誦讀和品味文言文優美語言的能力。

4、正確評價課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品味文中詩情畫意的寫景特色。

2、教學難點:感悟景物描寫中寄寓的深趣。

【教學方法】

1、反覆誦讀,品讀、鑑賞課文描寫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與友人一同欣賞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2、文句的理解、評析及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爲主透過課堂討論來完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1、匯入課文

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指的是誰的作品?

答:這是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對盛唐田園詩人王維詩作的高度評價。其實不光他的詩作,他的文章也充滿了詩情畫意。今天,我們就透過《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這篇書信體的散文來領略這一藝術風格。

2.請同學提供課前查找到的資料。

(1)裴迪,王維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輞川別業的常客,也是王維寄情山水的同道。

(2)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盛唐詩人。官至尚書右丞。擅長詩與畫,兼通音樂,並能使諸藝互通,尤以描繪山水田園的詩歌著稱,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的山水詩,成爲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邊塞和送別的詩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3)背景:王維後半生,無心仕途,常往來於長安和藍田縣的輞川別業之間,亦官亦隱,常與裴迪等詩酒唱和,誦讀佛經。此信即寫於他從長安回到輞川別業的某個時候。

3、檢查大家預習的情況

(1)指名誦讀。

(2)理解下列黑體詞語的意思(投影)

故山殊可過

復與疏鐘相間

因馱黃檗人往

4、初步感知

思考:這封信寫了那些內容?

點撥:這封信的目的是什麼?假如自己寫信邀請好友上自己住處來玩,會如何寫?

明確:文中先概寫自己遊山的經過,再描繪山中美景,抒發思念朋友之情,最後想象山中春景的美妙,發出誠摯邀請。

5、重點分析

(1)朗讀課文,將文中描繪自然風光的兩處文字找出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說說這兩段文字給你的感受有什麼不同?請用準確的詞語爲這兩幅圖命名。

(學生朗讀,體會、賞析。教師點撥、板書。)

明月

山影

水波

第二段:寒山月夜圖:燈火明滅寂靜清幽

犬聲

夜舂聲

疏鐘聲

草木

鰷魚

第三段:山村春色圖白鷗 清新朗秀

露水

麥隴

朝雊

(2)本文爲什麼把主要篇幅放在山中景物的描寫上?討論後交流。

同學討論、發言

參考:○表達了作者對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賞。

○暗含對朋友的邀請。

○也表現了作者期望閒適山水中、追求田園生活的心理。

(3)文中是如何表現對朋友的深情厚意的?

學生髮言。

如:第一段寫獨遊的索然無味,但“不敢相煩”。

第二段憶往昔攜手賦詩,快樂同遊。

第三段熱情邀請——“倘能與我同遊乎?”

明確:全文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款款深情。

6、深入探討

本文描繪美景的句子生動精練,試找出一些,說說有何藝術效果?

示例:用詞準確,如蔓——蔓延。表現了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點撥:○“輕鯈”又稱白鰷,一種銀色小魚,遊動輕捷。能否把“輕鯈”改成“白鯈”,爲什麼?

○“矯”能否換爲“舉”或“展”,爲什麼?

7.齊讀課文,體味感悟。

8.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三、四。

(3)課外延伸閱讀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②。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③。

[註釋]

①蒼翠:青綠色。潺湲(chányuán):水流緩慢的樣子。

②墟里:村落。孤煙:直升的炊煙。

③接輿:春秋楚隱士,裝狂遁世。在這裏是代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這是詩人自比。

[賞析]

這首詩所要極力表現的是輞川的秋景。一聯和三聯寫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詩人選擇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徵的景物:蒼翠的寒山、緩緩的秋水、渡口的夕陽,墟里的炊煙,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勾勒出一幅和諧幽靜而又富有生機的田園山水畫。詩的二聯和四聯寫詩人與裴迪的閒居之樂。倚杖柴門,臨風聽蟬,把詩人安逸的神態,超然物外的情致,寫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則把裴迪的狂士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詩物我一體,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新唐書。王維傳》:“別墅在輞川,地奇勝……與裴迪遊其中,賦詩相酬爲樂。”這首詩即與裴迪相酬爲樂之作。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理解課文,掌握重點字詞,積累文言文知識;培養誦讀和品味文言文語言的能力;學習本文寫景的藝術及構思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重點:賞析景物描寫,理解作者“文中有畫,文中有詩”的寫作特點;

難點:把握文中作者藉助景物描寫表達主旨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講解法教學時數:

一課時教學過程匯入:

1.識名家:舉作者名篇中詩句引入作者介紹,並以《山居秋暝》爲例體會作者詩歌富有詩情畫意的意境美特點。文字教學:知前因:概述寫作背景 王維於開元二十年前後曾在輞川隱居,他對田園風光、自然山水懷有特殊的情感,寫了許多詩歌讚美那裏的生活和景物。在隱居生活中他經常和野老共話桑麻,同朋友飲酒賦詩,與山僧談經論道。

裴迪曾是輞川別業的常客,是王維寄情山水的同道。他們經常一起“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品嚐山林隱逸生活的樂趣。正字音:播放錄音,PPT展示生字詞拼音,學生識記後朗讀,體會本文大意。

猥(wěi) 憩(qì) 飯訖(qì) 玄灞(bà)輞(wǎng)水淪(lún)漣(lián) 舂(chōng) 相間(jiàn) 曩(nǎng)昔 仄(zè)徑 蔓(màn)發 輕鯈(tiáo) 青皋(gāo) 朝雊(gòu) 馱(tuó)黃蘗(bò)積文言:

(1)學生討論文中重點字詞意思,PPT展示相關知識,教師講解指導;

(2)請學生翻譯文段內容。梳文脈:掌握文章段落大意

第一段:概述自己出遊的經歷。

第二段:描寫故山冬夜的美景及對往昔的回憶。

第三段:鋪敘故山春日的美景,對好友發出熱情邀請。

賞美景:鑑賞課文第二、三段景物描寫內容 內容 第二段 第三段 圖畫 故山冬夜圖 山村春色圖 景物 清月,輞水,寒山,遠火, 犬吠,夜舂,疏鍾 草木,春山,輕鯈,白鷗, 青皐,麥隴,朝雊 特徵 幽寂清寥 生機勃發 描寫手法 以動襯靜,以明託暗, 以聲顯寂,實寫 動靜結合,色彩明麗,虛寫 論情理:掌握作者借景傳情,借景寄意的寫作手法提問:作爲一封書信,王維爲什麼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寫上?

解答:①表達了作者對“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賞,讓美景真情與朋友分享;

②暗含着對朋友的勸誘和邀請;

③表現了作者期望閒適山水之中、追求田園生活的心理。——借景傳情,借景寄意品美文:理解作者“文中有畫,文中有詩”的寫作特點文中有畫:

運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兩幅色調各異的水墨山水畫,表現出對友人思念之情深,寄寓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理想,傳達出一種清高恬淡的藝術趣味。文中有詩: 全文文字凝練、樸素,句法上以四字句爲主,猶如四言詩。中間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飭中又多變化。增見解:拓展延伸 以作者《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一詩爲例進一步感悟作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 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詩歌選取了“寒山”“秋水”“茅舍”“暮蟬”“落日”“炊煙”一系列意象,構築了一幅恬淡閒適的秋日黃昏山林幽居圖。

寒山隨着季節變得鬱郁蒼蒼,秋水每天舒緩的流向遠方,詩人拄着柺杖佇立在茅舍門口,迎風細聽着暮蟬的吟唱,渡頭那邊太陽就要落山,村子裏的炊煙一縷縷的飄起來。 自然風景中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令人陶醉。固基礎:作業佈置:《全優課堂》P48—P53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鑑賞提示: 王維晚年隱居在終南山,體驗了山中四季輪換的景色,充分領略了終南美景。他不願獨享,便寫信熱情邀請詩友裴迪同遊。信中重點描繪了春景和冬景,融月色、水光、林火、村莊、犬吠、疏鍾爲一體,聲色相宜,動靜結合,將冬景的清麗淡遠神形兼備地傳達出來了,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本文又多以四字句爲主,音韻和諧婉轉,富有詩的節奏感。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獨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譯文: 現在接近十二月末,山中景物優美、氣候宜人,故居的這座山很值得遊賞。你正在溫習經書,不敢輕易打擾(你),(我)便獨自一人去山中,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過齋飯後才離去。

(歸途中)涉過灞水,清朗的月亮映照着城郭。夜間登上華子岡,只見輞水的波瀾隨着月光起伏盪漾。還有遠山上的火光在樹林間忽明忽暗。還可以聽到從深深地小巷裏傳來像豹子叫似的犬吠聲。村中舂米的聲音,又與廟宇傳來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此時只有我獨自靜坐,僮僕都已休息,常常回憶起往昔(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們)攜手賦詩,在小徑間漫步,在清流旁佇立。

待到來年春季,草兒轉青,樹木萌芽,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綠,小魚浮出水面,白鷗展翅飛翔,水露打溼了青草地,麥田裏野雞鳴叫,這美麗的景色不久就會有了,你能與我一起來遊賞嗎?如不是你這樣天性高雅脫俗的人,我哪能用這不打緊的事相邀呢。然而,這山中有着濃郁的情趣啊!千萬不可忽略。託運送黃蘗的人順便帶信給你,不一一詳述,山中人王維說。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品味文中寫景的詩情畫意特徵。

2、鑑賞文中語言淡雅優美,有情韻的特點。

3、指導學生背誦與理解文中的情意。

教學設想

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定王維之詩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面,引出本文的”書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在銀屏中開啟王維的詩:<<鳥鳴澗>>和<<鹿柴>>。然後讓學生總結王維的詩歌創作的風格。接着引入本文所描寫的畫面。並在屏幕上呈現出”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的境界。

教學過程

一、由王維之詩而引入其書

播放課件1、王維之詩<<鳥鳴澗>>和<<鹿柴>>的配樂配畫錄像。然後關閉錄像,又讓學生背誦這兩首詩。

1、要求學生思考:蘇軾是如何評價王維的詩歌?然後讓學生介紹王維及其作品。

2、讓學生聽本文的配樂錄音。然又讓學生朗讀。

二、整體感知

1、讓學生藉助工具書,註釋及印發的參考資料,閱讀全文。

2、要求學生畫出文中寫景的句子,並用自己的話概括其寫景的特點。

3、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寫景所體現作者的情感。

三、討論研究,歸納寫景的特徵,及語言特點。

1、作爲一篇書信,本文在內容上有什麼體現?

提示:書信是直接與接受者對話的一種文體,或敘事,或表情,或寫景。這些都與對方有密切的聯繫。然而作者在這封信中有大部分內容是寫景的,爲什麼整篇書信是以寫景爲止呢?

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琢磨,然後,再提示,最後,由教師歸納。

2、作爲一篇書信,作者爲什麼把主要內容放在寫景上?

提示:作者寫景是爲了讓”山中”美景與美好的生活,藉助這封信傳給自己朋友,並且想讓朋友也來共享”情懷”。在此同時,也有對朋友勸說和邀請之意。作者還透過寫景來表現一種閒適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種田園的生活。所有這些都表現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傳情的特點。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並讓他們歸納出要點,然後,再集中起來,最後再由教師歸納出寫景方法。以及給學生分析寫景緣由。

3、作者爲什麼稱自己爲”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機清妙算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中的”天機妙算”是什麼意思?爲何這樣說?

提示指導:既指出詩人所在位置在山中,又說明自己的隱居生活,自己住在山中。而”天機妙算”,指的是性情之遠,超塵脫俗。這也是對朋友的高度讚許。是因爲他想提醒朋友春遊的趣味。這將加重懇切相邀之情和誠摯相知之意。

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再由小組長集中起意見,又讓同學來討論,後由教師來解決難點。

四、品味語言特點,寫作特點和書信中的意境。

1、播放課件2、<<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指導學生學會概括:(1)學會概括書信中的語言特點。這篇古代書信:文字凝練,語言優美,在句法上,以四字句爲主,猶如四言詩;而中間也有散行。其中寫景部分,鮮明生動,聲韻和諧。(2)。接着又引導學生結合銀屏中的詩的特點,詩畫合一;情與景相融。接着又談一談兩者的異同點。也許,一個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表情古代名詩;另一個是”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的古代著名山水遊記散文。於是我們也由此說明王維的寫作風格:不管寫詩或寫文都表現一種以畫面爲主的借景抒情的寫作風格了。於是他就被後人稱爲山水田園詩人了。2。讓學生完成課件2中的練習,便於消化和深化。

(1)。對這首詩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寒山轉蒼翠”,一個”轉”字,憑藉顏色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

B、”秋水日潺湲”,”日”就是天天,每日每時,令人感覺它始如一的守恆。

C、”墟里上孤煙”,”墟里”指村裏,一個”上”字,寫出炊煙悠然上升的動態。

D、”狂歌五柳前”,”五柳”指的是作者所居住的輞川別墅前中的五棵柳樹。

(2)、選出對這首詩的內容和表現方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首聯寫山中秋景。山是靜的,水是流的,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

B。頷聯寫出了詩人的形象,柴門之外,依伏臨風,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神態安逸,閒適瀟灑,與隱逸詩人陶淵明的形象十分相似。

C。頸聯寫落日,孤煙等富有時間特徵的景物,與首聯構成一幅和諧的山水田園風景畫,表現出詩人不願意和統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D。這首詩很好地體現了蘇軾說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的特徵,是一首詩,畫,音樂完美結合的古詩。

3、(播放課件3)讓學生閱讀書信中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題。

(1)這一段文字描繪了一幅————————————————————圖。

(2)這段文字,從視覺角度描寫了——————————,——————————,———————————;————————;又從聽覺角度描寫了————————,—————————,————————;整幅圖,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像一幅寫意傳神的水墨畫,可謂”文如詩,詩如畫”

五、歸納全文的主要內容。

1、讓學生概括全文的內容,找出文中的主旨句。

2、結構圖解。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圖解。

播放課件4:內容板書。

先提出”故山殊可過”的中心論點。

對山中冬夜清靜優美景色具體描寫。

山中與裴秀才迪展望明春山中生機勃勃的景象。

邀請裴秀才開春後同遊。

3、讓學生探究文中的情意,並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六、佈置作業,播放課件5:課外延伸練習

1、學生先單獨完成,然後,全體學生互相交流。

2、教師在屏幕上亮出答案。

3、指導學生在課堂背誦,然佈置課後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