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精選5篇)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學會7個生字,理解14個詞語的意思,能用“格外”、“彷彿”造句。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難點: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說的兩次說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學準備:

《月光曲》和課文的錄音,小黑板。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學習第一段。

1、今天我們學習《月光曲》。“曲”是什麼意思?(沒有歌詞的樂曲叫做曲。)

2、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3、《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他是什麼人?你怎麼知道的?

4、齊讀課文的第一段。

二、學習最後一段。

1、整篇文章是寫貝多芬譜寫《月光曲》,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麼關係?(最後一段)

2、自由讀段,讀後交流

(1)這個曲子叫什麼?

(2)一個曲子爲什麼這麼着急,幹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3)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段。

三、通讀全文,交流閱讀所得。

四、學習第九自然段。

1、匯入:這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並沒有寫《月光曲》,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2、自由讀第九節後交流

(1)“月亮正從水天……輕紗似的微雲。”句。

(這裏寫它的意境很美,說明它的旋律很優美。海面上很靜,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月光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光。)

結合理解“霎時間”、“微波粼粼”、“一縷輕紗似的”等詞語。

指導朗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灑滿了銀光”部分。

(2)“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來……”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

3、指導學生把海面上的三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4、《月光曲》的曲調在哪?旋律是什麼?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靜的,聲音很輕的;然後“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後“月光照耀,波濤洶涌”應該是感情已到了極點了。所以就是聲音從輕到高,這樣的過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5、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這種聯想是怎麼產生的?

6、什麼樣的曲子,什麼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們想想當時的鋼琴曲是什麼樣呢?能形容一下嗎?

7、說經過:貝多芬面對着月光,彈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徐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裏,產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聯想,接着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最後,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盪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8、播放《月光曲》錄音帶,感受旋律的變化。

9、引:那麼究竟他的創作激情,創作的靈感從哪兒來的?——下節課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學習2——8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二層,思考回答

(1)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裏散步?是什麼吸引了他的注意?

(2)從兄妹倆的談話中,你能看出什麼?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會是什麼樣的心情?他會怎樣想?怎樣做?

(3)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什麼?一曲彈完了,爲什麼又彈一曲?

(①貝多芬是在秋夜,萊茵河畔一個小鎮的幽靜的小路上。時斷時續的琴聲吸引了他的注意。②從兄妹倆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兄妹倆親密友愛,互相關心、體諒,手足情深。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很感動,他想我一定要爲姑娘彈琴,於是輕輕地推開門進屋。③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彈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彈完了,貝多芬聽到盲姑娘激動的讚美,想到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琴聲就能分辨出彈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這兒遇到了知音,因此貝多芬也很激動,決定再爲盲姑娘彈奏一曲。)

2、月光曲的內容究竟是說什麼的?是月光和大海的變化嗎?

(《月光曲》的內容是寫兄妹倆的,特別是寫盲姑娘的。寫她這麼窮困,卻依然要學習貝多芬的樂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寫兄妹倆的貧窮;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是寫兄妹倆學習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濤洶涌是寫他們看到貝多芬心情非常激動。《月光曲》也是寫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開始是寫貝多芬的心情很平靜,然後第二層寫的是貝多芬的心情漸漸不平靜了,最後一層就是寫貝多芬看到兄妹倆這麼熱愛音樂,所以他心情不平靜。還可以這麼說:樂曲的第一樂段,是描述他在小樹林裏散步,聽見了斷斷續續的琴聲,心裏產生了一分觸動,所以彈出曲子來就是柔和的,徐緩的,這樣的曲子聽在兄妹倆的耳朵裏,使他們產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後貝多芬看到兄妹倆如此貧窮,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動,手下的琴聲有力,加快了,兄妹倆想象成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最後是貝多芬覺得自己遇到了知音,萬分的激動,然後手下的琴聲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倆聯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涌。一句話,貝多芬的《月光曲》所寫的內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導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第二層。

仔細琢磨盲姑娘說的話,瞭解她是一個怎樣的人?聽了她的話,貝多芬心裏會想些什麼?讀讀課文,想想劃劃,並同學交流探討一下。

(1)盲姑娘酷愛音樂:斷斷續續的琴聲表明她眼睛雖然看不見,但仍然不停苦練;十分渴望聽到貝多芬的演奏;聽到有人爲自己彈琴,雖然不知道對方是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禮地“連忙讓座”。

盲姑娘懂音樂:雖然雙目失明,儘管從未聽貝多芬彈奏過,卻能聽出是貝多芬在彈奏。

盲姑娘體貼兄長:儘管十分渴望聽音樂會,但體諒家境貧窮,哥無能爲力。

(2)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貧窮家境,爲姑娘雙目失明仍熱愛音樂且非常懂事而感動,爲遇到知音而激動。

(3)有感情地朗讀第2——8自然段,特別是在對話中讀出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對哥哥的體諒,讀出貝多芬對盲姑娘和皮鞋匠這樣的窮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第9自然段,能借助課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默寫。

運用第一節課學習生字詞語的方法記住生字和詞語,試着默寫出來。(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回憶課文內容,結合課題,說說課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再把它用語言組織起來。

2、要求人人說,說清楚。

三、繼續學習課文,鞏固《月光曲》的內容。

1、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畫圖,體會美妙意境。

2、再聽《月光曲》。感情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如同貝多芬散步時心情平靜,聽到盲姑娘說的話之後,心情變得不平靜,體會《月光曲》的感情變化,表現出樂曲旋律由平靜到不平靜的變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她那恬靜的臉上”、“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茅屋。”

4、背誦第9自然段。

四、學到這裏,你覺得這個傳說有道理嗎?(進一步瞭解貝多芬)

1、故事的地點環境與《月光曲》一致。

小鎮環境幽靜,茅屋裏月光清幽。

2、貝多芬的爲人與品格的確如此。

貝多芬十分憎恨專權暴政,極其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庸俗,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50歲時兩耳失聰,仍堅持創作。課文的這個“傳說”反映了人民羣衆的願望和好惡,表現了貝多芬的爲人與品格。

3、故事中貝多芬的心情變化與《月光曲》的旋律變化一致。

五、完成作業本習題。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2

【文章特點】

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文章詞句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很深,教學時,要抓住環境特點,仔細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要求】

1、透過教學讓學生了解貝多芬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譜寫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內容,從而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抓住環境特點,體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準確地把握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具】

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交代目標

二、學習第一段

1、細讀思考:

這段寫了些什麼?

2、理解“傳說”的意思,及第二句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學習第二段

1、默讀課文分層。

2、逐層理解課文:

⑴學習第一層:

①讀課文,瞭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

②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什麼?着重理解“斷斷續續”一詞。

⑵學習第二層:

①弄清楚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A、貝多芬靠近茅屋,又聽到了什麼?

投影出示兄妹談話的內容,請學生讀這段話,抓住重點詞,會這段的含義。

側重理解“隨便說說”的含義。

B、聽到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會想些什麼?他又是怎麼做的呢?

讓學生結合貝多芬走進茅屋看到的情景去體會:正因爲這家人貧窮,但又愛好音樂,才激起了貝多芬強烈的同情心。

C、貝多芬彈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麼反應?重點理解盲姑娘的話。(只透過一首曲子,盲姑娘就推測出彈琴的人是貝多芬,可見她懂音樂。)

D、聽了盲姑娘的話,貝多芬想到了什麼?他用什麼來回答盲姑娘的問話?

②理解彈奏第二首樂曲的經過:

A、貝多芬在怎樣的環境裏彈奏《月光曲》的?理解“清幽”一詞,並想象句子所描繪的景象。“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層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B、理解《月光曲》的內容,並體會其意境。

a、仔細閱讀課文,指出課文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

b、根據書中描寫的內容,想象句子所描繪的景象,並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及節奏會有什麼變化?“他好象面對着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

c、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的一部分,讓學生再次展開想象,去欣賞體味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d、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⑶學習第三層:

①齊讀這一層,想一想寫了些什麼?

②理解“飛奔”一詞,它說明貝多芬也被自己所彈奏的樂曲激動着。《月光曲》傾注了貝多芬對盲姑娘的深厚情意和對大自然的愛。

③再次有感情地齊讀最後一層。

三、根據板書,總結全文

1、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聽──彈──記。)

2、按照事物的發展,瞭解貝多芬的感情變化。

(同情──激動──激情。)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瞭解《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從中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

3、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學會生字新詞,會用“陶醉”等詞語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引起的聯想。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情境。

教學工具

有關本課規定的掛圖、小黑板、幻燈片、錄音機。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能理解“恬靜”、“陶醉”等詞語的意思,並能用“陶醉”一詞造句。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3、能按事情發展,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4、出示目標(幻燈)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會分辨事物和聯想。

實施目標

一、匯入新課,帶入情境。

播放錄音《月光曲》

二、講授新課。

1、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1)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什麼?(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解釋:斷斷續續

(2)這琴聲爲什麼引起他的特別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貝多芬靠近茅屋,又聽到了什麼?(兄妹的對話)

(4)貝多芬爲什麼要走進茅屋?

(5)貝多芬走進茅屋幹了什麼?(彈琴)

(6)他爲什麼彈琴?聽到這話,看到這情形,這一切使貝多芬想到什麼?激起貝多芬怎樣的感情?(激起同情心)讓學生在文中找到貝多芬是怎樣說的。貝多芬懷着這種感情,彈了一首曲子給盲姑娘聽。(板書:彈第一首)

(7)貝多芬彈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麼反應?

(8)爲什麼盲姑娘推測出陌生人是貝多芬呢?

(9)這時貝多芬用什麼方式來回答盲姑娘的問話?(板書:月光曲)

2、理解彈奏第二首樂曲的經過。

(1)讓學生默讀,找出課文中哪些是描寫《月光曲》的內容。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裏彈奏《月光曲》的。在這茅屋裏,此時能看到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實實在在的事物。

(2)在這清幽的月光下,聽着美妙的琴聲,皮鞋匠好像看到什麼?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這時海面上怎麼樣?

(3)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嗎?爲什麼他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指導學生認識什麼是聯想,進而講述聯想和實在事物之間的關係。

(4)聽到這首樂曲,盲姑娘的神態怎樣?(“睜着不大的眼睛”。恬靜是什麼意思)

(5)樂曲彈完了,貝多芬離開了茅屋,兄妹倆發覺了沒有?爲什麼沒能及時發覺貝多芬的離去?(他們被優美的琴聲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6)貝多芬飛奔回旅店幹什麼?

(7)記的是什麼曲子?(《月光曲》)

(8)爲什麼要連夜把它記下來。(引導學生想一想,貝多芬在散步時,有沒有想到創作《月光曲》)

(9)是什麼原因激起了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發了他創作的激情)

檢測目標

1、《月光曲》作者是誰,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的?

2、指名說說哪些是聯想部分,哪些是實實在在的景物。

3、朗讀課文,背誦規定句子。

矯治目標

(1)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分辨實物和聯想。

(2)指導學生背誦的方法。

根據教學實際進行補差補缺工作:譜琴聲聽同月光、琴聲、事物寫談話情作過第一首激動月亮初升、海面、想彈用程第二首激情像是波濤洶涌的大海

作業佈置

1、熟讀、背誦全文。

2、片斷訓練。

提示:貝多芬回到客店記錄《月光曲》,當時他可能怎麼寫?

(1)交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運用實實在在的景物和聯想。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甦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難點: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採訪探究,音樂怡情

教學準備:

《月光曲》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哪些同學能自己讀懂課文,讀好以後能回答兩個問題:《月光曲》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是誰寫的?《月光曲》"

二、出示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甦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三、出示自學提示

1、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不懂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3、默讀課文一自然段,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4、默讀2——6自然段,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學生自學,全班交流。

師:《月光曲》是首什麼曲子?

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貝多芬資料,以激起學生學習情緒。

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爲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錯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結構,

給本課的生字組詞語辨析。(點擊字形結構,會顯示例詞。)能說說幽靜純熟陶醉這三個詞語的意思。會用這些詞語造句。(點擊課件出示解釋和例句。)

學生在練習本上寫生字詞。

辨析部分詞語的.近義詞反義詞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齊讀

課文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什麼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既然是傳說,也就說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譜寫":

“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說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麼?(”譜成”)

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說"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絃的詩篇。

交流課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什麼?(斷斷續續的彈琴聲)

這琴聲爲什麼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啓發學生聯想:“同學們想一想,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麼?”(一間小茅屋,茅屋的牆壁上最好畫上視窗,而且從視窗裏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

“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着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裏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

師:爲什麼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讀第五、六兩自然段的對話。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朗讀。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透過教學讓學生了解貝多芬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譜寫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內容,從而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熟讀課文;

3、從課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並抄下來。

【教學重點】

透過教學讓學生了解貝多芬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譜寫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內容。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偉大的音樂家。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導語: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即興創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們誰能把你瞭解的貝多芬的資料介紹給大家?(學生交流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讀──組詞語讀:

萊茵幽券蠟瞎陌

盲鍵粼縷恬洶錄

2、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券:quàn(下邊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蠟燭:這兩個字的偏旁不一樣。

幽的筆順:

3、解詞:(學生互相質疑、解疑)

幽靜:幽雅寂靜。課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靜。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悽清而幽靜。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樣子。

4、指名讀課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中創作出來的?

三、默讀課文

把課文中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找出來,多讀讀,把自己的感受簡單批註下來,同時畫出自己的疑問。

1、學生獨立默讀,完成批註。

2、在小組中質疑、解疑,記下在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

3、在全班交流時提出問題,互相解答。

四、練習

出示練習要求:從課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抄下來。

微弱的燭光十六七歲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輕紗似的微雲雪亮的浪花

恬靜的臉上大大的眼睛

波濤涌洶的大海美妙的琴聲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