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第二冊黃鸝

學習目的:

1、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蘊涵的哲理;

2、 借鑑課文的寫作方法,學習精彩語言;

3、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成爲獨立的思考者;

教學設想:

在學習過程當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爲“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爲學生間的自我啓迪,充分地讓學生自主,自悟,自得,能者爲師。既要有規範性的教學目標,又允許學生存在爭鳴觀點,突出“實、巧、趣、情”的教學特色。學習過程基本設計爲“自讀—質疑—討論—吟誦—訓練”。

《黃鸝》文章較長,在展示課中,對教學目標的掌握情況由學生的整體水平決定,教師起引導作用,不定硬性指標,如時間緊張,擬將“學習語言”作爲學生課下吟誦的體悟重點。

教學過程:

一、 課前熱身

葉聖陶先生有句話:“語文閱讀教學的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西方文學理論上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兩句話,你喜歡哪一句,說說它對你的啓發。

我們這節課,大家就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把自己的看法盡情地說出來。我們今天學習的是《黃鸝》,怎麼開講呢?按照我平時的做法,每節課同學們都要朗誦一首唐詩作爲開頭,當然這首唐詩必須與課文有關係,今天,我想請一位同學爲大家找一首唐詩,爲這節課設計一個開頭。

二、 整體感知

1、 朗讀

文章很長,需要多找幾個同學讀,讀到哪個段落停下,不是由老師說了算,而是由朗讀的同學說了算,讀到你認爲該停的地方停下,儘量把文章的思路體現出來。

2、 透過剛纔讀課文,我們熟悉了文章的內容,概括地說,作者敘述了“我”和黃鸝的幾次相遇,其中有抗戰時期的黃鸝,在青島養病時見到的黃鸝,鳥市上的黃鸝,還有江南的黃鸝,透過這四次寫黃鸝,作者表達了自己的思想。

3、 你現在想針對文章提出什麼問題呢?對課文有沒有不懂的地方或者認爲作者說的不夠精確的地方?(有些問題當場由學生解答,與後面教學設計重複的問題如“最後幾段寓意、文章哲理”等暫且存疑,個別問題則沒有必要提供答案,提問題的目的在於啓發學生思考,)

三、學習文章的思想內容(哲理)

1、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收穫呢?剛纔提出問題沒有得到答案的同學要認真聽,因爲別人的心得體會也許正好回答了你提出的問題,當然你也要說出自己的收穫。

先說思想上的收穫,文章使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學生可能列舉的內容與教師的`分析引申:

(1) 要愛護鳥類,愛護動物,保護環境。

分析引申:文章完全可以做如此理解。黃鸝在文中美的化身,作者反抗人類對美的暴力破壞,表現出了對暴力的無奈。

(2) 要給藝術創造以自由、廣闊的天地(學生一般不會引發這種思考,可略)。

分析引申:這是對文章深層意義的挖掘。作者寫黃鸝,同時是在託物言志。新中國建立後的一段時間,因爲受左的錯誤傾向影響,“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服務”,干涉了許多不該干涉的事情。作者透過黃鸝的命運,發出了自己的感慨和嚮往。

宏觀的文學藝術我們不多談,老師從小的方面問學生:中學階段寫作文你感覺很自由嗎?受到什麼限制嗎?

(3) 萬事萬物都有極致。任何事業,任何人要發揮到極致,都需要有最佳的環境,我們要努力地創造這樣的環境。

分析引申:文中舉了哪些例子說明萬事萬物都有極致?黃鸝的極致是什麼?黃鸝的禁錮和限制又是什麼?教育的極致呢?人才的極致呢?

三、 借鑑課文的寫作方法與語言技巧

再說說你在文章的寫作方法上的收穫。讀了這篇文章,對你今後寫作有什麼幫助?

學生可能列舉的內容與教師的分析引申:

1、用象徵的手法來說理。

分析引申:這種寫法在以前學過的哪篇文章裏見過?有什麼妙處呢?(使文章形象生動,含蓄深刻,可以表達某種不宜直說的見解)

2、精彩的語言。

分析引申:你認爲哪部分語言最美?朗誦,訓練。

引導學生讀最後5段,鑑賞、訓練。文章把黃鸝在江南的極致寫得非常美,請從作者略寫的“虎嘯深山,魚遊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選取一種,模仿文章的寫法,擴寫成百字左右的文字。

標籤:第二冊 黃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