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模式含有幾個基本的要素

理論上說: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教學問題 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 教學設計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具體方案。 對新課程的理解,對教材的把握。對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況的認識、瞭解和掌握,是每一位教師首先要做的功課。

教學設計模式含有幾個基本的要素

教案是教師以課時爲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直接應用於課堂教學中。教案只體現教師教什麼和學生學什麼,如何透過一些教與學的方法和手段達到教與學的目標的,將教學整個過程反映出來。

而教學設計是提供了具有一定教學水平的教學研究者或教師評論、參考的教學構想,是一種具有理論性的教學指導方案。教學設計是融和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媒體理論、學科教學法等相關理論於一體,圍繞課堂教學這一 中心相互交融,爲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發揮綜合效益。

同時應該說 教學設計也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方案。預案的教學方案設計,設計研究得越到位,越接近於真實的學習過程,越具有指導性。同時要善於利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

按照常規不論哪一種教學設計模式,都包含有這樣幾個基本要素: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

1)指導思想和教學理論

2)教學分析(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3)教學目標的設計

4)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的設計

5)教學過程的設計

a ) 教學情境的設計

b ) 教學匯入的設計

c ) 教學模式設計

d ) 教學小結設計

e ) 教學板書的設計

3.設計準備階段

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分析

教學知識準備(知識背景、拓展教材)

學生準備

自身經驗、能力準備

教學資源準備

在撰寫教學設計前,教師應分析研究課業內容,對照課標、教參、課本,針對學生的學齡特點及知識掌握情況,弄清、弄懂、弄通教學內容與目標,教材版面編排及圖片和文字內容的設計意圖,理解課本上展示的學習過程和教法,便於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特點有效處理教材和設計教學環節。

二、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是教師教學能力體現,是作好教學設計的必要前提

1.對小學生認知心理特徵的認識

1)在感知覺方面

初入小學,學生們的感知覺就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發展,他們的聽覺和視覺十分敏銳,味覺、嗅覺和觸覺都已經比較發達。這些都爲他們進行學習活動提供了基礎和保證。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感知覺發展很快,準確性、系統性都在不斷地提高。感知覺的有意識性、目的性都得到了很大發展,與其生理髮育有一定的聯繫,但是發展水平還是有限的。

現在我們孩子入學之前大都要上學前班,幼兒園的大班就要與小學接軌,初步的文化知識,養成習慣等等,都有了一定的準備,這種感知覺上的發展,都還帶有幼稚的兒童性。無意識性的、泛化的特點。

2)記憶能力提高

小學生在記憶活動方面表現出從學齡前的無意記憶佔優勢發展到有意記憶佔優勢的特點。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往往無意記憶佔主要的地位。隨着年級的升高,他們的有意記憶就明顯得到發展,三年級之後,記憶往往都有了預定的目的,並且是在有意識的條件下進行的。與此同時,小學生的機械記憶也逐步向理解性記憶過渡。同時,隨着他們年齡的不斷增長,小學生的抽象記憶逐步發展起來了,大約在五、六年級,小學生的記憶活動開始從形象記憶爲主導,向基於詞語的抽象記憶爲主導的方向發展。儘管這樣,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的形象記憶的特徵還是非常明顯。

3)想象力發展

小學低年級學生,想象力十分豐富,但一般需要某種具體實物的支援,具有簡單再現和直觀、具體的特點。隨着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想象就會從形象片面、模糊向着越來越能正確、完整地反映現實的方向發展。

4)思維思辨方面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發展。低年級時,他們只能孤立地認識事物的個別特徵和表面現象,隨着年齡增長和學習活動的深入,逐漸能夠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根據種屬關係對事物進行分類,進行簡單的分析概括。

2.小學生的思維特徵

小學生的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邏輯抽象思維的,這裏說的是最一般、本質的東西。現實中,一年級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與幼兒園幼兒晚期差不多,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儘管還帶有具體形象性,但基本上是初步邏輯抽象思維的。在整個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中,總的趨勢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因此,兒童心理特徵是指某一階段的一般特徵、典形特徵、本質特徵說的,而在這一階段之初,可能儲存着大量的前一階段的年齡特徵;在這一階段之未,也可能產生較多的下一階段的年齡特徵。

3.小學生感覺和知覺的特點

1)小學生視覺、聽覺迅速發展

2)學生以整體性感知爲主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兒童,首先是對事物籠統的整體的感知,然後再進一步對各部分進行比較精細的'分析,最後纔可能理解事物的關係。

4.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特點

第一、兒童是從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的興趣,逐漸發展到對學習內容本身感興趣。

第二、兒童的興趣是從泛化逐步過渡到分化的。

第三、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穩定,容易變化,而且帶有濃烈的情緒色彩。

第四、兒童是從對具體事物的興趣,發展到對事物抽象因果關係的興趣。

第五、教師對兒童學習興趣的形成起主導作用。

所以我們關注學生生理、思維、感知覺和興趣特點和一般規律,是科學、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必要條件,也是教師的基本素養。做好學情的分析,這會使我們更加明白怎麼教,如何教,目的性會更強;做好學情分析,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和做教師的基本功。只有明白自己教學工作的對象,才能做到教學有實效。才能使教學獲得成功。

三、結合學生感知覺特點做好學情分析

什麼是學情分析?對學生分析什麼?講完書本上的知識不就完成教學任務了嗎,幹嗎還有進行學情分析?

我們知道教學過程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是知識傳遞的過程。是人情交流感化的過程。不明白與你授課相互配合的對象,你採用哪種方式交流,沒有交流互動的課程是失敗的課。

我們對學生分析(學習需要分析)什麼?

⑴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對學生有什麼的分析)。

⑵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對學生缺什麼的分析)。

⑶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爲(對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