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匆匆》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匆匆》教學設計(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語文《匆匆》教學設計(精選5篇)

小學語文《匆匆》教學設計1

一、匯入新課,聚焦文章主旨

1、板書“匆”,讀什麼?什麼意思?

2、板書“匆匆”,讀一讀,感覺有什麼不一樣?

3、“匆”表示匆忙,“匆匆”表示非常匆忙。意思有差別,讀的時候節奏也不一樣。齊讀課題:匆匆。

4、匆匆,春去秋來,季節是匆匆的;踏上行程,腳步是匆匆的;斗轉星移,歲月是匆匆的。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題爲《匆匆》的文章是誰寫的?(朱自清)

5、朱自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和傑出的散文家,一生爲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尤其他的散文被稱爲“美文的典範”。《匆匆》就是朱自清先生在24歲時寫下的一篇抒情散文。

6、預習過課文了,課文寫的是什麼匆匆?(時間、日子……)

7、課文只有短短的六百多字,“日子”一詞出現了10次。文章中還有個句子反覆出現了兩次,找一找。

(出示: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8、這句話是這篇文章的靈魂。(學生齊讀)我們讀書的時候,要特別關注、用心品味這些反覆出現、反覆強調的詞語和句子,因爲它們往往和文章的主題相關,有助於我們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品讀一、二段,體察着急和無奈。

(一)第一自然段。

1、我請一個同學讀課文第一段。(指名讀)

2、(生讀)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教師插話)燕子、楊柳、桃花,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都能重新再來)

3、生繼續讀: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裏呢?(教師插話)我們的日子的特點是什麼?(一去不復返)這句話中有個破折號,誰能把破折號後面的內容再讀得更進一層?

4、抒情散文往往就是詩歌,我們把這段話換成詩歌來讀一讀。(課件出示)

燕子去了,

有再來的時候;

楊柳枯了,

有再青的時候;

桃花謝了,

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

你告訴我,

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們罷:

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

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

現在又到了哪裏呢?

5、自讀,指名讀,齊讀,感受節奏感。

6、背誦。老師給一點提示,有信心背下來嗎?(出示)

燕子去了,();楊柳枯了,();桃花謝了,()。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是有人偷了他們罷:()?()?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

(二)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我們也用詩歌的形式來呈現。(課件出示)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

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在默默裏算着,

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

溜去;

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

沒有聲音,

也沒有影子。

我不禁頭涔涔

而淚潸潸了。

2、指名讀。理解“頭涔涔”“淚潸潸”的意思。朱自清爲什麼頭涔涔,並淚潸潸呢?

3、作者筆下的八千多日子,正是他來到這個世界的24年,作者爲什麼不用24年,卻用八千多日子呢?(說明逝去的歲月多,更讓人覺得惋惜)

4、獎勵回答問題好的學生再讀這段話。

三、咀嚼惋惜和無奈

(一)第三自然段。

1、八千多日子如針尖上的一滴水,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不知不覺,匆匆而過,那如果是一個日子呢?誰來讀第三自然段?

2、從早上起牀、洗手、吃飯、默默、遮挽到睡覺,時間就像流水一樣流過。請讀一讀這一連串描寫日子腳步的詞語。

挪移、過去、過去、過去、過去、跨過、飛去、閃過。

3、你發現了什麼?(時間的腳步越來越快)

4、讓我們再次感受一個日子過去的匆匆吧。(生齊讀第三自然段)

5、有的同學可能說了,我們的日子不單單是這樣過的,我們的日子也是這樣過的——(出示課件,請學生補充完整)

讀書的時候,日子;寫作業的時候,日子;

唱歌時,日子;

彈琴時,日子。

6、讀書、寫作業、唱歌、彈琴,這樣的事情多有意義呀,作者爲什麼不寫這些,偏要寫起牀、吃飯、睡覺等等這些看着很俗氣的事情呢?(今年流行問“時間它去哪兒了”?用每天都做的這些事情,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習慣得不能再習慣的事,更能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時間真的是不知不覺就溜走了。多麼令人無奈,令人惋惜,令人惆悵,還有些淡淡的哀愁呢。

四、激發上進之力量

1、朱自清先生善於將同一句式進行反覆吟詠,我們看第四自然段。師範讀。

2、讀書是需要去品,去悟的。這段重複出現的一個詞語——赤裸裸。意思一樣嗎?請大家用心品讀這段話,一會兒談談自己的看法。

3、學生品讀感悟,然後交流。(意思不一樣。第一個赤裸裸來到世界,還是嬰兒,什麼也沒帶;第二個赤裸裸是指自己對社會毫無貢獻地離去。)

4、想知道朱自清先生寫這篇散文的社會背景嗎?(課件出示)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寫於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當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但是詩人在彷徨中並不甘心沉淪,他站在他的立場上執着地追求着。他認爲:“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裏,有它相當的位置。”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

5、你覺得作者寫這篇文章是想表達一種什麼情懷?(不甘心虛度年華)

朱自清先生不甘心這樣虛度年華,他想告訴世人,我們不要白白走這一遭!所以,他在文中反覆地問——

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生齊讀)

所以他發出這樣的感慨——

但不能平的,爲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呢?(生齊讀)

6、朱自清先生深感生命的匆匆,時間的可貴,正是如此,他對自己嚴格要求,所以在後來的人生道路上,他的生命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們再來看看寫下這篇文章之後,他的生命歷程:(課件出示)

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影響很大。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開始創作散文並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學英國,1932年回國,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併兼任中國文學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下任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回北京清華大學舊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7、帶着對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再來用心品讀他的散文名篇《匆匆》吧。(學生自讀全文)

時光一去不復返,人生一去不復返。我們的日子留下了什麼痕跡呢?我們的人生又該留下怎樣的痕跡呢?我們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呢?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自己的一生來回答。

小學語文《匆匆》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匆匆》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透過對課文具體內容的學習,感悟到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這篇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語言質樸有文采,表達感情通俗細緻,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寫出了日子是怎樣的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因此我在設計本節課時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在讀中體味語言的美,在讀中品味字裏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同時,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討論、交流,珍視學生個性的感受、理解和體驗。

設計特色: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既是學生情感朗讀,感悟交流的過程,又是學生展開聯想跟作者產生共鳴,感情昇華的過程,體現了閱讀教學是“以讀爲本,讀中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特色。

教學目標:

1、透過品詞析句,體會時光是匆匆而過,稍縱即逝;感受作者珍惜時間,熱愛時間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學習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

3、透過品讀文章,使學生懂得應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體味語言的美,透過重點詞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在讀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師生共同蒐集朱自清的材料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進入情境

古往今來,許多名人都曾留下了珍惜時間勸告世人的名句,使我們受到教育、得到啓發。請同學們說說你們知道哪些描寫時間的名言:(生說,教師鼓勵、表揚)。在上一節課,初讀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說說你們知道了什麼?作者爲什麼以“匆匆”爲題?(師板書課題)

〔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教師以學生彙報名句開始,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了珍惜時間的話題當中,創設了學習新知的情境,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明確目標、品讀感悟:

(一)抓住好詞好句,體會時間來去匆匆,飛快即逝的特點。

1、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畫一畫自己喜愛的句子,小組交流自己的看法。

2、生彙報所學

①、生讀第一自然段,體會作者運用排比、對比,反問等手法,寫出了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師板書:時間一去不復返)

②、生讀二—三自然段,體會出作者運用比喻句,擬人句等描述了他八千多日子是匆匆而過的,每一天的日子也是稍縱即逝的。

點撥:

(1)、好的句子如“把八千多日子比做一滴水,把時間的流逝比做大海”很精彩,你們能模仿作者說說自己十多年的日子是怎樣過去的嗎?(生造句,師指正,鼓勵)

(2)、請生找一找描寫時間過得很快的詞,並再說說自己的每一天是怎樣在不經意間過去的。

3、指導朗讀、評議:作者在字裏行間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生說:對時光流逝的無奈與珍惜)你們有同感嗎?試着讀一讀。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同時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做到了讀悟結合,講練結合〕

(二)、抓住表現作者感受的語句,體會時間的寶貴,感悟人生的價值。

1、語言渲染:時間一去不返,正如古語所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作者在文章的最後兩個自然段又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呢?

(生讀文小組交流討論)

2、生彙報讀文感受:這兩段主要寫了作者對逝去的日子很痛悔,對自己無所事事不甘心,想立志做一番事業,從“但不能平的,爲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表現更爲突出。

3、師小結:作者在這裏也用了多個修辭方法,你喜歡哪一句話?爲什麼?

4、指導生朗讀:你們誰能讀好這一段?每組可推薦一個代表比一比。(同學們讀文、評議)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教者在這一部分中,放手讓生自己讀書,以讀促思,以讀帶講,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與生活實際,跟作者產生了共鳴,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情感得到了薰陶〕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麼?

(師板書:珍惜時光,努力學習)

2、請同學們展示蒐集到的朱自清的材料,明白他的作品及簡歷,說說他在中國現代的影響。

點撥:我們應該向朱自清先生學習,懂得珍惜時間,寫出了許多好文章,爲社會做出了貢獻。同時更要學習他熱愛祖國,寧可餓死也不接受美國救濟糧的高尚品質。

3、寫一篇讀後感

小學語文《匆匆》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六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四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透過品讀來賞析語言文字的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談話激情,匯入課文

2、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讓學生自己讀,讀單元提示,明確本文在單元中的位置,再通讀課文,瞭解課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麼,“這篇文章作者要告訴我們什麼”,要求學生認真、全面地讀課文,讓學生先進行充分的讀書活動,讀後開始發言。

(“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行初讀感悟,並進行教學資訊的反饋,以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既達到了整體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發了學生深層次賞讀課文的興趣。)

二、品讀、賞析、讀中悟情

1、教師:《匆匆》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見,摸不着的時間形象生動地描述下來,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語句值得我們品析和深思。

2、請同學們認真研讀課文,找出含義深刻的或自己喜歡的句子,向同學說說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學生讀課文,進行圈、點、勾、畫並準備發言。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話題輻射全文,透過以說代講、以讀促講來學習課文,既突破重點和難點,又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但這一話題有一定難度,教師應加以引導點撥。)

教師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1)、品讀疊詞和短句的妙用。如疊詞的應用,“匆匆”、“默默”、“斜斜”、

“白白”、“茫茫然”、“輕輕悄悄”、“伶伶俐俐”,這些詞用得巧妙,細緻入微地刻畫時間的蹤跡,表達作者的無奈之情。“去的儘管去了,來着儘管來着;去來的時間又是怎樣的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這些句子都是短句,簡樸、輕靈,讀起來令人感到格外的輕巧、婉轉,越讀越愛讀。

(2)、品讀各種修辭手法寄寓的含義。排比:“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寫出了時間的流逝;擬人:“時間能‘跨’能‘飛’”,讀起來倍感親切。說過去的日子“如輕煙”、“如薄霧”、“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藉此寫出時光匆匆,表達作者無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時間的心態。

(3)、品讀文中精彩句段。“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個排比句具體寫出了日子是怎樣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排比句式,說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樣流逝的,以此來進行聽、讀、說、寫的訓練。“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引導學生注意這個前後照應的設問句,體會它的好處,引導學生去思考:作者回答這個問題了嗎?從哪裏看出來的?

(4)引導學生重視文章的表達方法與內容的關係。文章第一段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理解時僅僅讓學生知道運用對比手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對比手法的運用恰當地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飛逝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留戀之情。燕子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有再青的時候,桃花有再開的時候,惟有時光不再,去了,就一去無回。作者透過鮮明的對比把這種情感表達得自然、貼切、耐人尋味,喚起了讀者的共鳴,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5)注重引導學生在品析過程中誦讀文章,力求達到“讀讀品品,品品讀讀”的教學氛圍。

(“以讀促講,以說代講”,促進了學生感悟,培養了語感。既避免了“滿堂問”的現象,又使教學產生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2、3)

三、誦讀、積累優美句子

1、這篇文章精妙的'詞語、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們學習。

2、請同學們根據剛纔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認識,找出文中你認爲寫的好的語句,把自己的感情融於朗讀之中,然後記憶,看誰記得多記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2)、背一揹你喜歡的句子。

4、配樂輕聲齊讀

教師隨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樂的音量大小。

(這一板塊的設計,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積累語句,透過“找出文章中你認爲寫得好的語句”的學習活動,提供學生選擇的機會,以發揮個性,較好地達成教學目的1、3。)

四、延讀,從課文內容想開去

這一環節可安排在課堂內外兩部分。

課內:學生學完課文後,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對時間的體驗來談談感受,可以從一首詩談起,或從名人名言談起,或從一件事談起,各抒己見。

課外:(1)引導學生走近朱自清,去讀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讓學生感受作家語言文字的優美,提高寫作能力。

(2)閱讀有關時間寶貴的詩詞、文章、名人名言。

(3)召開讀書報告會。

(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資源,但在資訊社會中,教材顯然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資源,教師必須積極拓展新的領域,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想開去,從教材向外延讀,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小學語文《匆匆》教學設計4

《匆匆》是九義教材第十二冊新入選的課文,課文透過作者對日子的匆匆,一去不復返,逝去如飛的感慨,給我們以珍惜時間,在有限時間裏多做有意義事情的啓示。

《語文課程標準》裏強調:閱讀教學應重視主體閱讀感受和體驗,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根據這點本課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悟情,悟理,悟文”。

一激趣匯入。

說幾句有關時間的格言送給別人或自己。

揭題,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交流對作者以及其作品的認識,教師作適當補充,並介紹當時社會背景。

二、初讀,感知課文大意。

(一)、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如輪讀、範讀、薦讀、小組讀、默讀等)讀課文。

畫出最能體現時光特點的詞語。

看看自己能讀懂什麼,有什麼地方讀不懂。

(二)、交流學習體會。

三、細讀課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認真讀課文,畫出與作者有同感的句子,並透過感情朗讀表達出來。

說說自己畫了哪些句子。

出示句子:

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讀句子,思考:作者爲什麼是這種感受?

指導朗讀:畫橫線的詞讀慢一點,重一點。③

在逝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裏的我能做呢?只有罷了,只有匆匆罷了。

理解:徘徊罷了

匆匆罷了

問一問自己,能做些什麼

問一問自己想問的人能做些什麼

寫話練習:在逝去如飛的日子裏,我能做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我還能做_____________.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雪,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呢?我何曾有着些像遊絲樣的痕跡呢?

理解畫橫線部分,體會作者感情。

仿寫:過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

反覆吟讀,說說自己的感想。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思考: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用書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四、品讀好句,感悟文采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品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些寫法值得你學習,你也來一兩句。

五、綜合活動:與時間老人真情告白。

小學語文《匆匆》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認識7個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詞語的意思。

2、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3、體會、揣摩課文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細緻描寫、多用修辭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義,瞭解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將空靈而又抽象的時間化爲具體的物象,引發出傷時、惜時的深長感喟。

這篇文章很注意修辭,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長短一致,節奏整齊,對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顯示季節更替的詩意化景物;又用一組長短不一,節奏跳躍,口語色彩很濃的設問句,感嘆日子的飛逝無痕。整句與散句的結合,不但具有一種音樂的美感,而且顯得既典雅又樸實。文中多處運用比喻,使時間變得可以感覺,形象而又真實。

教學準備

幻燈片、音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積累語言。

2、感受時間的“匆匆”,懂得珍惜時間。

3、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看不見、摸不着的時間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的,感悟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懂得時間的匆匆流逝,從而珍惜時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談話激趣:同學們,我們剛剛學過了《長歌行》,誰願意背誦給大家聽?

2、學了這首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

3、“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是啊,時間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復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達了這樣的感嘆,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時間的匆匆。板書課題。

4、瞭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紹一下朱自清先生嗎?

5、解題:“匆匆”是什麼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裏,“匆匆”指的又是什麼呢?

二、自讀自悟

按要求自讀課文:

1、學會7個生字。

2、把課文讀正確。

3、思考問題:文中“匆匆”指的是什麼?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他有沒有回答?

三、小組合作

1、讀準詞語: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聽寫詞語,互查互批。

3、組內朗讀課文,讀不通、讀不順的重點練習。

四、讀文解疑

1、指名朗讀課文。

2、討論問題:文中“匆匆”指的什麼?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他有沒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佈置作業

1、讀課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是從哪裏體會到的?

2、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

第二課時

一、自主朗讀,感悟體驗

1、默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語句,用心體會。

2、和小組同學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讀了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麼?把你想到的說一說。

二、集體交流

1、讀出文中具體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的語句,說說自己的體會。

(1)“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日子從我們生活的細微之處,在我們不注意時不知不覺地流逝了。)

指導朗讀:體會時間短暫易逝。

作者細心地發現日子在洗手、吃飯、默默時,在我們不注意它時悄悄地過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還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嗎?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容中想開去——(聊天時,日子從嘴邊過去;玩耍時,日子從手裏過去;看電視時,日子從屏幕上過去;曬太陽時,日子從身上一閃而過……)

(2)“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作者想留住時間,但時間還是匆匆地過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嘆息,而時間又在嘆息裏閃過了。)

指導朗讀:讀出作者想留住時間的迫切以及對時間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過渡:是啊,歲月如梭,時光飛逝,時間在我們每個人的眼前飛快地閃過,一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這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美好的時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時間賽跑,不要讓時間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於感嘆、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交流、朗讀:

(1)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2)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3)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

2、細讀課文,畫出與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討論:作者爲什麼會是這樣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

a理解:徘徊罷了,匆匆罷了。

b問一問自己能做什麼?

c問一問想問的人能做什麼?

d寫話練習:在逝去如飛的日子裏,我能做——,我能做——,我還能做——。

三、回讀全文,懂得惜時

作者以優美的筆觸表現了時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想一想:讀了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麼?

四、友情傾訴,共享格言

同學們,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請你把一句有關惜時的格言送給我們身邊的人好嗎?

五、作業

積累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惜時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