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4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4篇)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設計1

一、教材說明;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人教版]第十一冊《圓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直徑;理解並掌握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3、能正確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自主發現、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學流程;

1、匯入新課

(1)學生活動(邊玩邊觀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線系小球旋轉玩具表演。

[教師要求學生將觀察到的形狀告訴大家,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圓形。這裏,教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表演活動,既直觀形象,又易於發現,進而抽象出“圓”。學生從“玩”入手,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學習興趣濃厚,樂於參與,利於學習。]

(2)師生對話(學生可相互討論後回答)。

教師:日常生活中或周圍的物體上哪裏有圓?

學生:在鐘面、圓桌、人民幣硬幣上……都有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體會一下有什麼感覺?

學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覺:……閉封的、彎曲的。

教師(多媒體演示:圓形物體→圓):這(指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以前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徵,都是由線段圍成的直線圖形。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指圓)這種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教師(鼓勵表揚學生):對,這個圖形就是圓,你能說說什麼是圓嗎?

學生討論後回答: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這時,教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在腦子裏想圓的形狀,睜開眼睛再看一看,再閉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記住它。)

教師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並請學生回答:你還想認識圓的什麼?學生說:還想認識圓的圓心、直徑、半徑……

[這裏透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幫助學生正確建立“圓”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圓心

① 徒手畫圓。

教師請兩個學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畫圓,然後請同學們評一評(3個人)誰畫的圓好呢?……師生認爲用工具畫圓才能畫得好。[師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評說、其樂融融。]

②用工具畫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工具畫圓。學生畫圓:a.用圓規畫圓;b.用圓形物體畫圓。[畫圓方法任學生自選,既體現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體現尊重學生(個性)、教學民主。]

③找圓心。

學生動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議一議、找一找……自我探索發現圓的“圓心”。[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新知,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點出圓心,標出字母。)

④遊戲趣味題。

在操場上,體育老師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圓,給同學們做遊戲。老師說,不管你站在什麼位置,都會派上用場。你喜歡站在什麼位置呢?請你點出來。

[教師請學生邊點邊說明這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同時給予評說。如學生點到“圓心”,師評說:“你很有雄心,喜歡別人圍着你轉,將來必成大器。”如學生點到“圓內”,師評說:“你比較守規矩,喜歡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將來不容易犯錯誤。”如學生點到“圓上”,師評說:“你做事很有規律,能夠遵循原則,同時與‘上司’相處喜歡保持一定距離。”如學生點到“圓外”,師評說:“你很了不起,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做事不願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喜歡創新,有開拓精神,將來定會大有作爲。”……這樣教學,生動有趣,其樂無窮,激勵性強,學生樂學,學得輕鬆愉快、積極主動。學生對圓、圓心、圓內、圓上、圓外等基本概念能夠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圓的直徑、半徑及其關係。

教師:你還想知道什麼?

學生:還想知道圓的直徑、半徑,直徑與半徑之間有什麼關係?……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設計2

教學過程:

一、 知識回顧

1、 用你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樣的圖形是圓?

2、 按下列要求畫圓:(在平面上固定一個點A)

(1) 以點A爲圓心畫一個圓;

(2) 畫一個圓,使所畫的圓經過這個點A;

(3) 畫一個圓,使A點爲圓心,半徑爲2釐米。

3、 舉出生活中看到圓的例子。(從車輪是圓形的引入新課)

二、 新課探究

1、問題:車輪爲什麼做成圓形的?

2、小組討論探究策略(引導學生想做成圓形有什麼好處,如果做成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又會是什麼情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是研究幾種圖形中心點的運動軌跡的不同)

3、學生動手探究(用準備好的紙片試一試),把各種圖形的中心點的運動軌跡想辦法描出來。

4、小組內討論交流,準備好發言,在全班交流

由於圓上的各點到中心點(圓心)的距離相等,所以圓在滾動時,圓心在一條直線上運動,這樣坐在車上的人或放在車內的物就很平穩;而正方形、橢圓形等由於上面的點到中心點的距離不一樣,這樣在運動中,中心點運動的線路就不是一條直線,如果人坐在這樣的車上會感覺到顛簸。

三、 觀看動畫,進一步體會車輪爲什麼做成圓形的。

本質:圓上的各點到中心點的距離都相等,而其它圖形不具有這個特點。

四、 拓展應用

要重視讓學生動手寫的練習。可先讓一些學生說,其他人補充。

五、 課後延伸

用心發現生活中的圓,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釋。

進一步體會圓的特徵

要使學生明白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應從哪方面入手,最基本的一個方法就是探究車輪做成圓會是什麼情況,做成其它形狀又是什麼情況,這兩種情況進行比較就能得出結論了。

觀看動畫,進一步加深印象。

學以致用,體驗成功。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認識》。

教材簡析: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基礎上進行編排的。教材首先講圓的認識,透過圓的直徑和半徑以及它們長度之間的關係,使學生認識圓的特徵;然後講圓的畫法,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透過對圓的認識,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習本節內容,不僅使學生全面系統地認識圓,而且爲學生今後學習圓柱、圓錐、繪製簡單的統計圖打好基礎。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

2、理解和掌握同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會畫圓。

4、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教具學具:8開白紙2張、硬幣、直尺、圓規、棉線、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探求新知:

師: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了哪些平面上的圖形?

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圓。

師:上面的圖形,哪些是直線圍成的圖形?

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

師:很好,這是以前你們都學過的,那麼圓是什麼線圍成的?請同學們說一說。

生:曲線。

師:對,現在我們來研究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圓。

板書課題:圓

點評:《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透過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引入新的學習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聯繫生活實際,認識圓:

1、表象認識。

師:你們以前初步認識過圓,請同學們說一說周圍的物體上哪裏有圓?

生:硬幣、鐘面、圓形桌面、瓶蓋等。

點評:在學生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採取讓學生舉實例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圓的表象認識。既注意了新舊知識的銜接,又注意了學生的思維特點,爲進一步認識圓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2、動手操作,認識圓心。

師:同學們把你所剪下來的圓片對摺,開啟,換一個方向對摺,再開啟,反覆折幾次。(學生操作)

師:對摺若干次後你們發現了些什麼?

生:摺痕相交一點,交點在圓的中心,每條摺痕一樣長,交點把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

師:你們有這麼多的發現很好,這些摺痕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O表示。(板書)

點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操作,自己發現,主動獲取知識。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3、動手操作,認識半徑。

師:你們發現圓心把每條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這是憑眼睛估計的,是否真的相等,請同學們拿出尺子量一量,並記下你所量的長度。(學生操作)

生1:相等,都是2.3釐米。 生2:相等,都是2.4釐米。

生3:相等,都是2.5釐米。 生4:相等,都是2.8釐米。

師:你們的結論,教師不否定。請在你們的圓上任取一點,量一量圓心到這點的長度,多做幾次,並記下所量的長度。(學生操作)

師:請同學們彙報一下你所量的數據。

生1:2.3釐米 2.3釐米 2.3釐米 2.3釐米 2.3釐米

生2:2.4釐米 2.4釐米 2.4釐米 2.4釐米 2.4釐米

生3:2.5釐米 2.5釐米 2.5釐米 2.5釐米 2.5釐米

生4:2.8釐米 2.8釐米 2.8釐米 2.8釐米 2.8釐米

師:觀察你們所量的數據,從你們所量的數據中,有沒有規律?若有,這個規律是什麼?

生:有,相等。

師:相等說明了什麼?

生: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點評:老師首先引導學生量數據,然後指導學生看數據,找規律,歸納出同一個圓內半徑相等的結論,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概括能力。

:師:你們所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我們把這條線段叫做圓的半徑。半徑用字母r表示。(老師板書)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在同一個圓內半徑有多少條?它們都相等嗎?

生:有無數條,都相等。

師:回答非常正確。(板書)

點評:讓學生回味知識,強化結論,有助於學生對結論的掌握。

4、動手操作,認識直徑。

師 :請同學們沿着對摺的一條摺痕畫出一條線段來,觀察後回答,畫出的線段兩端在什麼地方?透過圓心嗎?

生:兩端在圓上,透過圓心。

師: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書)

師:在同一個圓裏,有多少條直徑?所有的直徑都相等嗎?請同學們相互討論回答,並說出道理。

生: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出無數條透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所以說,在同一個圓裏直徑有無數條。直徑是由兩條半徑組成的,同一個圓的所有半徑相等,所以,同一個圓的所有直徑都相等。

師:很好。(板書)

點評:學生有了這種推理能力,難能可貴。

5、回顧討論,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師:請同學們討論回答直徑與半徑存在着什麼關係?並說出你是怎樣找到這種關係的?

生1:同一個圓裏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一半,我們是透過量來的。

生2:同一個圓裏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1/2。我們是這樣想出來的:

圓心把直徑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徑,所以說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1/2。

師:你們回答都對。(板書:d=2r或r= d/2)。但找到關係的路子不一樣,同學們,哪一個同學回答的好一些?

生:後一位同學回答的好一些,後一位同學是推理出來的,能力高一些。

點評:老師這種指導性的提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6、嘗試練習:課本58頁 做一做 :1題 、2題。

三、畫圓。

1、嘗試畫圓。

師:你們會畫圓了嗎?請同學們在白紙上任意畫一個圓(不憑藉圓形物體)。(學生操作)

師:你們都畫出來了嗎?若畫出來了,請回答是怎樣畫出來的?並說出畫圓的依據。

生1:畫出來了,是憑手圈出來的,沒有什麼依據。

生2:沒有畫出來。

生3:畫出來了,我是先在白紙中間點一點,把棉線的一端固定在這一點上,把捆着鉛筆頭的另一端放在白紙上,拉直棉線轉動一圈,鉛筆頭留下的痕跡就成了一個圓。根據是:圓心到圓上的距離都相等,固定的一端端點是圓心,棉線長是半徑,鉛筆頭留下的痕跡便是圓。

師:後一個同學畫得對,道理說得好,不會的同學不要緊,請注意看老師示範。

點評:讓學生嘗試畫圓,並讓學生說出畫法和依據,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圓的特徵的認識,而且培養了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2、規範畫圓的步驟。

老師以圓規畫圓爲例示範。(請同學們注意觀察)

畫法:1、定圓心;2、定半徑;3、畫圓。在畫圓的同時標出圓心和半徑。

3、學生練習畫圓,畫半徑爲2.5釐米、直徑爲4釐米的圓各一個,並說清畫法和依據。

4、學生分組討論:圓的位置、大小是根據什麼來確定的?

四、課堂小結。

師:本節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穫?請同學們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生答,(略)。

師: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怎樣?請同學們課後討論,回答這個問題。

點評:課堂小結,延伸課外。既注重了本節學習任務的落實,又注重了引發學生繼續探索知識的慾望。

五、目標檢測。(略)。

六、作業:課本60頁: 1題、2題。

總評:

1、《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做到了教師心中有標,教學過程靠標,課堂結束達標。

3、教學的指導思想端正,教師始終處在指導的地位,學生始終處在主體地位,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

4、教法獨特。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初步認識圓),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具體形象——表象——抽象)和認知規律,採取動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操作(折、量、畫、觀察、討論)自己發現,自己總結。在探索中分別認識圓心、半徑、直徑,再讓學生分析比較,總結出直徑與半徑的關係,從而完成對圓的整體認識。

5、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例如:在認識圓心時老師提出了“對摺若干次後,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髮現了⑴摺痕一樣長,⑵交點在圓的中心,⑶每條摺痕一樣長,⑷交點把摺痕分成相等的兩部分。)學生的發現,無疑是一種創新。老師提出的這個開放性問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認識半徑時,讓學生觀察數據組,透過觀察、比較、概括出同圓的半徑相等的結論。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例如:老師讓學生回答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時,注重引導學生推理出來,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6、課堂教學結構嚴密,層次分明,並注意了課堂延伸,解決課內的餘留問題。

7、基礎知識落實的很好,重難點知識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己發現,自己分析總結得到很好的落實和鞏固。

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較好地貫徹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思維爲核心,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學中由於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己發現。自己分析總結,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形成。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圓的認識

教學目標:

1、透過探索,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基本特徵,知道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2、使學生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知道半徑、直徑的概念及其特徵。

3、使學生初步掌握用圓規畫圓的基本技能。

教學重難點:

透過探索,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基本特徵,知道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初步學會畫圓。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規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認識圓是一種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1、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2、在圖形的比較中,得出圓是由曲線圍成的。

3、列舉日常生活中所見的圓,知道圓是一種平面圖形。

(課的一開始,安排了一個猜謎活動,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並且比較自然地讓學生走進了我們今天的學習主題:認識圓。接着從兩方面來認識圓,首先是讓學生把圓和以往學過的平面圖形進行比較,產生認知衝突,知道了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其次讓學生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圓,明白我們所說的圓是指物體的某一面,圓是一個平面圖形。)

二、學習畫圓的方法。

1、學生嘗試用圓規畫一個任意大小的圓。

2、談談畫圓的體會。

3、教師示範畫圓。

4、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獨立畫圓。

5、同桌比較所畫圓的不同。

(圓的畫法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因此整堂課我安排了兩個層次的畫圓,這個環節是第一層次,學會畫一個任意大小的圓。在這裏我以學生的操作爲主,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畫圓中發現問題,併發揮同伴的力量,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最後教師進行小結這一基本思路進行教學的。)

三、動手探究,認識圓心、半徑、直徑的特點。

1、給固定點取名字。

2、學生動手操作,證明這個固定點就是圓的中心

3、半徑、直徑概念的教學。

4、半徑、直徑特點及關係的探究。

(在給固定點取名字時大部分學生的意思都在說這個點是圓的中心,因此在這裏讓學生動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來證明這個點就是圓的中心,學生會透過圓心畫一些線段,用尺量一量他們到圓心的距離等等的一些操作,那麼在這些操作中,其實就蘊涵了學生在畫圓的半徑、直徑;學生量的過程、比較的過程其實也蘊涵着半徑、直徑的一些特點及兩者之間關係的探究。)

四、理解圓的位置和大小分別是由圓心和半徑所決定的。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圓的位置和大小分別是由圓心和半徑所決定的。

2、畫一個固定大小的圓。

(在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後,再來理解爲什麼羊吃草最後形成的圖形是圓就比較的簡單了,然後在這樣一個情境中,透過兩個問題羊吃草的範圍再大點,該怎麼辦?想要換個地方吃草又該怎麼辦?使學生理解圓心能決定圓的位置,半徑能決定圓的大小。知道了半徑能決定圓的大小後,接下來就進行畫圓的第二層次教學:畫一個定圓。)

五、深化練習,運用圓。

(設計這組練習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六、全課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