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範文集錦六篇

爲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通常會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着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那要怎麼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範文集錦六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初步理解“人文關懷”的內涵,學習體會本文作者人文關懷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作者的人文視角和人文精神。

教學難點:

對人文關懷的理解,如何真正尊重一個人的價值,懂得社會環境的建設應由每個人做起。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提出假設性問題:與個你一直崇拜與敬仰,但卻沒有機會見到的人不期而遇時的心情與行爲表現。(請兩個同學表演。)

二、學生介紹霍金(預習作業)。

霍金的疾病——盧伽雷氏症,絕症。最後他的身體會象植物一樣,只有他的心臟、肺和頭腦仍能執行,只有思維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與外界進行溝通。

霍金的科學成就——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時間簡史》,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

總結霍金特點:聰明,殘疾,不幸,頑強,有傑出成就,非常著名。

三、我們來看看作者葛劍雄邂逅霍金前、時、後,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要求:學生透過集體朗讀、個別誦讀,從文字中篩選出主要資訊和關鍵詞語)

提示:充滿敬意、震撼、感慨;結合PPT逐層分析。

1、作者爲什麼會對霍金充滿深深的敬意?

提示:霍金以高度殘疾之身能寫出如此經典著作的精神和業績。

2、A、當作者邂逅霍金時他是怎樣做的?爲什麼要這麼做?

提示:在他經過我身邊的那段時間我什麼也沒做,只是目送着他靜靜地過去。//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識地摸着照相機,但我既沒有移步,也沒有拍照,連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頭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周圍人的感染,尊重他作爲一個正常人的生存權利

B、作者爲什麼會有心靈的震撼?

提示:因爲其獨特的形象:身軀、目光(極度冷漠、超常魅力:不矛盾,漠視生活艱難)

3、作者爲霍金感到慶幸,但之前又說霍金是不幸的,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闡述的角度不同。

慶幸: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提供了他與外界溝通的可能。他生活在一個個人生活時空得到充分尊重的環境中。

四、拓展:

劍橋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氣息,那麼,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周圍也有人文關懷的存在,我們如何營造一種人文關懷的氛圍?

1、聽聽劉翔自己的聲音:“前天參加了一天活動,晚上剛到上海,一下飛機就又被請去高慶祝活動,你說說看,誰能夠受得了。”(摘自《文匯報》)劉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抱怨道。記者發覺劉翔在講這番話語時,無奈的眼神中甚至還有些憤怒。“說真的,我根本不想去參加那些慶功活動,有些是躲都躲不掉。”(摘自《文匯報》)這時的劉翔眼神中又流露出滿是對於能夠過正常人生活的一種渴望,只是這種渴望現在對他已是遙不可及。

2、最近,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辭去了“隆平高科”董事的職務。你如何看待這一事情,請闡述你的觀點。

3、20xx年霍金在浦東機場受到媒體追逐,人們爭着花高價購買霍金報告門票,而在聽報告時,卻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頭接耳。請簡評這種現象。

由以上種種情況可以看出,我們的人文關懷意識還比較薄弱,所以,我們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努力營造一種人文關懷的氛圍,創設一種像劍橋一樣的人文環境,本文作者也有如此的想法。

五、小結(齊讀最後兩自然段)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懂得個人價值的可貴,願世間每個角落都充滿人文關懷。

六、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品味關鍵語句,體會人文關懷(必做)。

2、就“人文關懷”談談自己的理解(>=300字)。

附:板書設計

邂逅霍金

葛劍雄

不期而遇

敬意

邂逅 震撼——呆滯 平靜 跟隨 尊重生活空間

感慨 不幸——身體殘疾 人文關懷

幸——科技幫助 尊重個人價值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狩獵、喧囂、靜謐、弱肉強食、驚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詞語。

2、速讀課文,概述文章內容。

3、品味文中美詞佳句,並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標

感受作者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文章內容,並結合重點語句體會文章語言特色的能力。

【教學流程】

創景匯入──字詞教學──語言品味──速讀概括──課堂小結──閱讀練習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狩獵、喧囂、靜謐、弱肉強食、驚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詞語。

2、速讀課文,概述文章內容。

3、品味文中美詞佳句,並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概述文章內容,品味課文語言。

教學過程

一、課文匯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裏在草間提着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作者簡介:法布爾與《昆蟲記》。

1823年,法布爾出生在法國南部一戶農民家中。童年時代他就迷上了花草蟲鳥。他不足19歲就立志研究昆蟲。後來靠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爲了進一步研究昆蟲,1880年他用積攢的錢購買了一處坐落在荒地上的老舊民宅,他高興地給這個宅子取名爲荒石園。年復一年,他在荒石園潛心研究昆蟲,把研究成果屑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

二、字詞教學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勾畫字詞:

1、給加粗字注音:

喧囂( ) 劫掠( ) 靜謐( )

狩獵( ) 酷愛( ) 吮吸( )

氣氛( ) 滿載而歸( ) 喑啞( )

篡奪( ) 擾亂( ) 更勝一籌( )

篝火( ) 螽斯( ) 窸窣作響( )

萵苣( )

2、解釋並造句:

弱肉強食 龐然大物 驚惶失措 津津有味

三、語言品味

學生再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

1、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爲什麼?

2、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爲什麼?

明確:這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說明文,它的語言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即有對昆蟲形象的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表現對蟈蟈的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

四、速讀概括

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明確:蟈蟈的外形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2、作者怎樣不斷變化對綠色蟈蟈的稱呼的,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稱呼,這樣有什麼效果?

明確:狂熱的狩獵者、籠裏的囚犯,蟬的屠夫。作者不斷變化稱呼,表現了對蟈蟈的喜愛,也使文章更加生動,描寫更加生動形象。

3、作者是怎樣引出蟈蟈的呢?

明確:課文第一段並沒有寫蟈蟈,是寫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裏,自己還沒有忘記觀察昆蟲。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他熱愛的事業的執著。第二段由蟬的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是富於匠心的寫作思路。

4、作者是如何知道蟈蟈喜歡吃什麼食物的?

明確:實驗和觀察。

5、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歸納本文的寫作特色。

寫作特色:文藝筆調,即有對蟈蟈的形象描寫,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生動傳神的語言。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章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比較說明方法的運用,突出了蟈蟈的生活習性。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運用語言。

2、課外拓展,檢測反饋。

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文章內容,並結合重點語句體會文章語言特色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語言運用:聽寫生字生詞。

2、投影練習。

3、評講練習卷。

二、課外拓展

《三級講練》P62第二題。

三、課堂小結

法布爾筆下的蟈蟈是鮮活的,自裏行間洋溢着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蟈蟈的鳴唱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爾則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爲人類奉獻了智慧之果。

四、練筆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板書設計】

綠色蟈蟈

法布爾

(科學小品文)

色 特徵: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擬人

蟈 生動

蟈 習性:叫聲──柔和,捕蟬──爲食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

2、朗讀課文,使學生了解松鼠的外型特徵、生活習性,知道松鼠是一種很討人喜歡的小動物。瞭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培養學生學會鑑賞和寫作說明文的能力。

3、增長學生的知識,激發學生仔細觀察生物的興趣。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關於松鼠形態及生活習性的課件。

2、學生查找有關松鼠的資料。

3、學生自讀課文,準備字典幫助掃清生字障礙。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1、出示松鼠的圖片:

同學們,你瞭解松鼠嗎?請把你知道的給大家說一說。

2、今天,我們學習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布封所寫的《松鼠》,讓我們看看,他給我們介紹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自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組自學生字、鞏固記憶生字。自己讀書,畫出不懂的詞語,利用或聯繫上下文的方法解決問題。

2、自由朗讀課文,做到通順、流利。標出自然段序號,再想一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

三、默讀思考,合作交流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松鼠是一種怎樣的動物?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小松鼠的?

2、在學生獨立思考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學結果,教師參與交流,適當點撥。

四、圍繞重點,全班研討

學生圍繞提示問題在小組內交流後,在全班進行發言:

1、松鼠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學生很容易找出答案。齊讀第一句話,體會它統領全文的作用。

2、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小松鼠的?鼓勵多人從不同方面回答,教師加以歸納:

漂亮:從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尾巴,形體等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馴良:從在高處活動、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動、常吃的食物,是從活動的範圍、時間、吃食物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乖巧:從過水、警覺、跑跳、叫聲以及搭窩、窩口設計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最後寫繁殖、換毛等方面是補充說明其習性。

五、閱讀感悟,體會寫法

1、松鼠爲什麼討人喜歡?你喜歡它哪些方面?選擇你最喜歡的段落或語句讀一讀,說一說爲什麼喜歡這段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

2、把你最喜歡的段落或語句進行摘抄、積累。

六、思維拓展,練習表達

1、作者向我們準確、生動地介紹了松鼠的特徵及生活習性。除了文章中介紹的松鼠特點外,你知道松鼠還具有哪些特點嗎?請學生補充課外資料。

2、假如你是一隻可愛的小松鼠,你該如何介紹自己呢?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透過學習,瞭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2.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就作者所闡發的觀點作廣泛深入的研討,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像作者一樣,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度來審視數學文化,激發熱愛科學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目標

啓發學生具有宏觀的文化視野,以科學精神勵志,以人文精神向學,開闢出一個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透過學習,瞭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2.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就作者所闡發的觀點作廣泛深入的研討,以提高探究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透過學習,瞭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3.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二、整體感知

1.匯入新課

屈指可數彈指一揮見,手指在生活中的計數功能,直接催生了數學這門科學,丹齊克的《指印》爲我們揭開了這二者的關係(板書課題)。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丹齊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學求學。1910年去美國,入美國國籍,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里蘭大學講授數學。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數學作爲科學的語言,在當代科技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饒有興味地給我們講述了數學的起源人類計數的歷史。原來,讓現代人望而生畏的數學在它的起步階段並不是那麼高深莫測,我們現在普遍採用的十進位制,只不過是原始人類以手指計數的遺蹟。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先無法把握數量的多少,面對生活的難題,他們困惑不已。然而人類的理性終於從紛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數的概念,發展了數學思想,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

數字的起源,如同文字的起源一樣,是對人類心靈最具誘惑力的問題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詩句,表現出古人在這方面的好奇和迷惘。

課文節選部分共6節。第1節,談人和動物的數覺。數覺是一種對數的原始直覺,是人和動物(如某些鳥類和昆蟲)都具有的一種本領,是對小數目東西數量的判斷能力。作者列舉了鳥類、蜂類的例子,說明這種本領不獨爲人類所有。還講了莊園主驅趕烏鴉的故事,說明這種依靠本能對數的辨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有時會因此丟掉性命。

第2節,作者進一步對上述例子加以分析,舉出了兩種意見。一種是正確的,即具有這種數覺的動物只限於極少的幾類,可能只限於幾種昆蟲、幾種鳥類和整個人類;一種是片面的,即認爲動物數覺的範圍實在太小,簡直可以略而不論。作者在第2節中主要是針對這種意見進行了辯駁,指出人類的數覺範圍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類單憑這種直接的數的直覺,在計算的技術上,就不會比鳥類有什麼進步。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首先界定了數覺的概念,指出人類藉助圖形、心算、計數等輔助手段來識數不能算是數覺;另外,還從原始民族、原始語言和歐洲語言中找例證,如南非布須曼族表示數字的字只有一、二和多,英文、拉丁文、法文三倍(或三)都有表示多的意義。

第3節,繼續舉語言上的例子,指出很多原始語言表示數字的字都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數,就連英語集合(Collection)、集(Aggregate)兩個表示數的抽象詞都是外來語。由此證明具體的東西總在抽象的東西之先,由具體的、駁雜的對數的表示法,到統一的抽象的數概念,是數學發展的前提。作者援引羅素的精彩論述,說明了人類抽象能力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讀之令人感喟。

第4節,進而談集合的對應和匹配原理。在現實生活場景中,會堂的座位與出席的人,可以透過比對看出多少來。但是這種比對的方法太笨了,既不能事先預知,也不能脫離現場來完成,於是產生了各種模範集合。模範集合起到了計量標準的作用,如同貨幣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一樣。這樣,人們要表示數字二時,就想到了鳥的翼;要表示數字三時,就想到了苜蓿葉;要表示數字四時,就想到了獸足;要表示數字五時,就想到了自己的手指。後來,這些模範集合的具體所指逐漸被淡化,人們只是習得了記住了它們的語音形式,拋棄了它們生動的模範的內容,於是較爲抽象的數字產生了。

第5節,承接前面的話題,提出了基數與序數的概念。脫胎於模範集合、從對應原則產生出來的數,再抽象也是基數。單憑基數本身,是不能創造出計數術來的。一定要在對應中增加序列的概念,即完成由基數到序數的轉化,才能擺脫古老的煩瑣的一一匹配辦法,創造出一種計算方法,實現識數的質的飛躍。

第6節,繼續探討基數與序數的微妙區別,並從屈指計數方便靈活上,推斷在用手指的時候,人類藉助於這個工具,就不自覺地從基數轉進到序數。作者的這種推斷,在許多語言中找到了遺蹟,因爲在許多語言中,五這個數,就用手錶示;而十則用雙手。作者至此點明本章(本文是其前半部分)主題,指出人類在計算方面之所以成功,應當歸功於十指分明。

閱讀本文,不但能增進我們對數字、計數起源的認識,也會在作者親切、信實的敘述中,領略到其語言的魅力,爲作者探究數學文化的執著精神所感動。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在論述中列舉了一些原始語言現象,是爲了說明什麼問題?

【明確】語言與數學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它們是兩種語言體系,而且在早期還具有同源關係。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深切體會到作者以大量原始語言現象說明數學起源問題的良苦用心。作者在論述中列舉了一些原始語言現象,是爲了說明原始人類的數覺或表現數的方式,來闡述人類數學能力的發展歷程。如對南非的布須曼人只有一、二和多三個數字,間接說明了原始人類對數的感覺極爲有限;對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辛姆珊族語言的分析,論證了原始時代的數字經過了由多元具體系統到一元抽象系統的轉變過程。

(2)作者爲什麼說數覺和計數不能混爲一談?它們有怎樣的區別?

【明確】區分數覺和計數是作者在文中反覆申明的,它是人與動物的數學能力的本質區別。要通讀全文,才能充分理解作者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這是作者自始至終強調的一個觀點,也是本篇立論的關鍵所在。數覺是人與動物都有的一種對於數的直覺,而且就這種能力來說,人也不比某些鳥類或昆蟲高明多少。但是計數是人類所獨有的,它藉助於人類的十指分明得以起飛,演變爲計數,成爲全部數學發展的基礎。

(3)作爲一篇談論數學文化的文章,本文具有怎樣的論述風格?

【明確】《數:科學的語言》一書主要是介紹數的概念及其發展歷史的,然而作者卻很少用艱深的數學語言來描述,儘量用日常語言娓娓道來,其目的是爲了能讓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這本書,以激發大衆對數學文化的關注和熱愛。本書原版有一個副標題,爲爲有文化而非專攻數學的人寫的評論性概述。所以,脈絡清晰,條理分明,語言親切、通俗是本書的主要特色,這在課文節選的部分也有突出的體現。另外,作者並沒有就數學論數學,而是站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高度,來描述數學發展的軌跡。所以旁徵博引,亦莊亦諧,妙趣橫生,可讀性極強。這些來自作者對數學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熱愛,來自他駕馭語言的能力,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地球、關愛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體會“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初步樹立環境憂患意識、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保護地球,珍惜資源的好習慣,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

能力:瞭解並關注家鄉的生態環境,初步學會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的基本方法。

知識:認識到地球爲人類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初步瞭解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是當今地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程度來看,六年級學生透過低年級相同主題內容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已經能從自己的親身感受中,看到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對環境問題有一定的關注意識,抱有能在好的環境中生活的願望。但是由於生活範圍的狹小,生活圈的閉塞,他們對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得環境問題還缺乏瞭解與認識,更不懂得從全球的角度看待世界性的問題。本課的教學要達到的就是讓學生從富有震撼力的事例中,感悟環境與人類生存的關係,形成對全球環境的憂患意識,並能實踐之於日常行動中。

從學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基礎來看,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我們的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都是可喜的,但在喜悅之餘,又讓人想到了悲傷之處,那就是環境的日益惡化。城市如此,農村亦是如此。如今,在農村廣袤的土地上,也在發生着讓人憂心的變化。工廠建起來了,但是,排出的污水使河水變渾了,排出的濃煙使天空變灰了;漂亮的房子建起來了,但是耕地被佔用了。經濟發展了,但是化肥農藥的使用讓土地鹽鹼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思想讓人們亂砍亂伐,過度開發,造成森林資源在減少,土地沙漠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學生們正悄然經歷着這些變化。

因此,本課針對以上的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熱愛地球、關心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體會“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初步瞭解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是當今地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樹立環境憂患意識。

針對學生實際,要想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在探究、思考的過程中有感悟、有啓發,教師就要從生活中入手,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學習“地球的奉獻”,從生存環境、資源、空間等方面展開,讓學生認識到地球爲人類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學習“我們唯一的家園”,從比較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地球是唯一的家園,懂得地球對人類的生存十分重要。學習“重負的大地”,從人口、資源、環境這三大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用數據來說明,用實例打動人,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嚴重的環境問題不能再繼續下去,否則會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質量。透過蒐集和調查家鄉的環境問題,讓學生了解資源污染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和危害,讓學生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初步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保護好我們共同生活的空間——地球。

教學重點

培養熱愛地球、關心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體會“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初步瞭解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是當今地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樹立環境憂患意識。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蒐集有關其他星球基本概況(溫度、水分、氧氣)的資料;蒐集關於“人口”、“環境”、“資源”現狀的相關資料;製作;瞭解本地的環境現狀、原因、危害以及採取的措施。

學生準備:蒐集有關其他星球基本概況(溫度、水分、氧氣)的資料。分小組蒐集有關“人口”、“環境”、“資源”現狀的相關資料。分小組透過看、聽、問、查等多種方法和途徑調查瞭解本地的環境現狀、原因、危害以及採取的措施。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完成話題“地球的奉獻”“我們唯一的家園”的教材內容。

第2課時完成話題“重負的大地”“我們家鄉的環境”的教材內容。

第2課時

活動一 地球變擠了

1.研討活動:閱讀教材中的漫畫,思考並交流:(1)漫畫中有些什麼?當你第一眼看到這幅漫畫時,你有什麼感受?(2)漫畫的主題是什麼?漫畫中表現的問題是什麼?請爲漫畫取一個名字。(3)憑藉你的想象,給漫畫中的“地球”和“人”各配上一句臺詞,並加以解釋。

2.[播放視頻:地球變擠了]

引導學生圍繞情境進行討論:世界總人口和中國人口現狀如何?人口增長過快造成了哪些社會問題?(板書:重負的大地 擁擠——人口增長過快)

【設計意圖:感受人口增長過快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活動二 地球變窮了

[播放視頻:貧瘠的地球]

引導學生結合情境進行討論:自然資源日益減少,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後果?是什麼原因使地球變“窮”了?

小結:在這唯一的地球上,資源是有限的。森林被破壞、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人類的生存將受到嚴重影響。(板書:貧瘠——資源日益匱乏)

【設計意圖:瞭解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的原因及其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後果,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

活動三 地球變髒了

1.[出示圖片:骯髒的'地球]

引導學生圍繞情境進行討論: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談談當前環境受污染的狀況、原因及其後果。讓學生感受到空氣越來越污濁、河水越來越臭、大地越來越髒,認識到酸雨的形成、河水的污染、土地的破壞正是人類自己的“傑作”。(板書:骯髒——環境嚴重破壞)

2.[展示圖片:調查報告]

引導學生結合呈現的資料,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說說本地當前環境受污染的現狀、原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目前採取的措施和我們的建議與行動,並將好的建議提供給有關部門。

【設計意圖:啓發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

活動四 地球與人類的對話

1.開展人地之間的對話活動,讓碧水藍天重返我們的生活。全班分爲兩大組,分別代表人類和地球互相給對方寫信。

2.閱讀教材中活動天地板塊的小資料,瞭解世界環保節日。

(1)說一說設立這些節日的目的以及今年這些環境節日的主題。

(2)爲其中的某個節日設計一個主題,並說明含義。

【設計意圖:瞭解地球母親的痛苦及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的程度;人類已認識到環境破壞的嚴重性及其後果,正在爲此採取積極的措施。】

板書設計

重負的大地

擁擠——人口增長過快

貧瘠——資源日益匱乏

骯髒——環境嚴重破壞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感受幸福的生活離不開勞動者提供的服務,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勞動者,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

2.初步樹立爲他人服務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的意識。

3.能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勞動者的感謝。

教學重點:

透過觀察、體驗,認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從事各種服務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教學難點:

初步感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依賴相互服務的共生共存關係。

學習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小互動

播放《幸福拍手歌》,同學們,跟着一起唱。

2.匯入課題:同學們,看着你們一個個甜蜜的笑臉,好幸福啊!

那你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誰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探尋幸福的祕密,尋找幸福背後爲我們服務的人吧。板書:9、爲我們服務的人

二、引導發現,明確認識

同學們看,這是我們班小紅的一天的生活,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都有哪些人爲小紅服務了?

(課件演示吃早餐、走在上學的路上、乘坐公交車去上學、到學校上課、放學後到文具店、回到家看電視)

生交流:我發現爲她服務的人有媽媽、公交車司機、老師、值日生、文具店阿姨、電視裏的演員......

師:爲她服務的人好多呀!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除了剛纔畫面中提到的人,生活中還有哪些人在爲我們服務?下面我們就來個小小的競賽,在一分鐘時間內,把你想到的勞動者寫到紙上,看看誰寫的最多,好不好?

活動一? 在一分鐘的時間內寫出爲我們服務的勞動者

下面就請同學們拿出筆和紙,準備好了嗎?預備,開始!時間到,請大家停筆。報一報你寫了多少個(生1:8個,生2:10個,生3:13個,報到寫數量最多的學生爲止。)

師:說一說你寫的都有哪些勞動者?(讓寫的最多的學生回答)

生:門衛師傅、快遞員、清潔工、醫生、廚師、警察、軍人、煤炭工人、農民、理髮師、美容師、送報員......

師:能寫出這麼多,你在生活中一定是個很有心的孩子。你寫完了嗎?

生回答:沒寫完;

師說:孩子們,你們能寫完嗎?

師:確實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都在爲我們提供服務。比如(課件展示各行業的勞動者)其實就是再給大家兩分鐘估計你也寫不完。因爲這些爲我們服務的人有的是我們可以直接接觸到的,還有很多我們沒直接接觸到,但我們每天依然離不開他們給我們提供的服務,比如吃飯,除了你媽媽外,我們所使用的碗筷就需要伐木工人、挖掘工人、運輸工人、生產筷子和碗的工廠裏的工人等等,媽媽做飯所使用的材料,就離不開種糧、油、菜的農民伯伯、賣菜的小商販、塑料袋所依賴的石油產業工人;切菜所使用的刀具就離不開礦業工人、鋼鐵工人、五金工廠的工人等等。他們都在默默地爲我們服務。

活動二 假如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1)爲我們服務的人不勝枚舉,假設一下,如果沒有了這些人,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怎樣? (課件出示:如果沒有了醫生、警察、理髮師、清潔工、麪包師......任選一個主題。)

(2)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你的感想。

生1:如果沒有了醫生,我們生病了就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身會越來越差,會影響學習,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生2.如果沒有了警察,社會的治安就得不到保證,我們就不能擁有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生3.如果沒有了清潔工,我們生活的環境將會一團糟,我可不喜歡在髒、亂、差的環境中生活。

師小結:是呀,沒有了他們的服務,我們的生活會很不方便,甚至可以說寸步難行。概括起來就是,我們每天的幸福生活都需要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教師同時板書:各行各業的勞動者)

三、實地考察,走進服務者內心

活動三:彙報採訪情況

師:課前呢我給大家佈置過一個作業,就是讓你採訪一個每天爲我們服務的人,大家都採訪了嗎?

1.下面請以四人小組爲單位,互相說一說你採訪了誰?結合屏幕上出示的問題把採訪的情況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一下。(課件出示下列問題要求)

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

在工作中他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他需要什麼樣的工作技能?

他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他的工作?

他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2.師:誰願意把自己採訪到的情況分享給大家?

生1.我採訪的是一位清潔工阿姨,她是負責我們社區兩條主幹道的清潔工作。她說每天早晨4點鐘她就起牀打掃衛生,保證人們在上班之前把道路清掃乾淨。她在工作中最大困難是她剛打掃好,隨之就有些不文明的人亂扔垃圾,她不得不重新打掃;其次是遇到季節性問題,剛打掃完,一陣風吹過,滿地又都是落葉,她再次重新打掃。透過這次採訪,我才深刻地感受到清潔工阿姨的不容易,以後我一定要時時處處提醒自己,一定要文明守紀,絕不亂扔一片碎紙。

生2.我採訪的是一位保安叔叔,他在我們小區做保安,主要職責是維護我們小區的安全秩序,他說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小區的車多車位少,很多車因爲沒有車位直接把車停在了路中間,妨礙別人出行,他希望車主停車時能夠多爲別人考慮,他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小區裏的居民都可以幸福的生活。透過這次採訪,我瞭解到保安叔叔的工作很辛苦,以後我一定要提醒爸爸停車時不能停在道路中間。

生3.我採訪的是一位老師。她的工作性質就是教書育人,在工作中他需要掌握各種各樣的工作技能,比如要說標準的普通話,瞭解兒童的心裏變化,還要有很廣播的知識。他最大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爲有用的人才。透過這次採訪,我瞭解到做老師原來還需要掌握那麼多工作技能,我也想做一名老師。

師總結: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看來這次採訪讓大家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和了解。

四、明辨是非,提升認識

1、活動四? 他們這樣做,對嗎?

師:但在生活中依然有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圖片展示:小朋友亂扔垃圾、上課時交頭接耳、浪費糧食、.......)他們這樣做,對嗎?你曾經也這樣做過嗎?

生談感受:

生1.他們這樣做是不正確的,清潔工阿姨剛打掃完她就亂扔,太不尊重清潔工阿姨了。我也曾經這樣做過,.......

生2.上課也不能交頭接耳,他們這樣做既不尊重老師又擾亂課堂秩序我也曾經這樣做過.......

生3.那個男孩實在是太浪費了,想到農民伯伯在田間辛勤的勞作,他們是多麼不容易啊!我也曾經這樣做過.......

師總結:我想此時此刻,你肯定已經明白了,爲什麼平時老師和家長要經常教育你們講文明懂禮貌。在生活當中我們將心比心,時時處處約束自己的行爲,就是對別人尤其是勞動者最大的——尊重(板書:尊重)。

五、引導啓發,懂得感恩

師:在我們身邊有那麼多默默地爲大衆奉獻的人,我們在享受別人服務的時候,不僅要尊重他們同時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謝。(板書:感謝)

1.你最想對誰表示感謝呢?請拿起筆在感謝卡上寫下感謝的話吧!

(出示圖片加背景音樂)同學們在感謝卡上寫感謝的話。

我對我們的班幹部說:(特別感謝你們每天不辭辛苦地爲我們收作業)

我對校園的清潔工人說: (感謝清潔工阿姨每天我們打掃衛生,讓我能在乾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

我對警察說:(感謝警察叔叔爲我們維護社會治安,能讓我們在安全的環境中生活。)

我對我的老師說: (感謝老師每天認真爲我們批改作業、用心教育我們)

我對廚師說:(感謝廚師師傅爲我們做出噴香可口、營養均衡的飯菜)

2.指名交流。(此環節背景音樂繼續。師在巡查過程中,發現比較好的內容,直接示意其起立,並讓其帶感情地朗讀出來。)

師(總結):感謝我們身邊所有的人,正是有了他們的付出,我們纔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感激的話不但要說出來,更重要的是,我們在享受他人創造的幸福生活時,也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爲他人服務,共同創造美好和諧的生活。(背景音樂停止)

6、課內啓迪,課外踐行生活

師:我們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讓生簡單總結),老師建議大家利用休息日,在家長的安排下走進社區、走入社會,嘗試做一次小義工,親自去感受一下爲他人服務的辛勞和快樂,相信你會有更多收穫。

好,這節課就到這裏,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