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太陽和太陽系科學課件

一、概念分析

太陽和太陽系科學課件

《太陽系》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下《宇宙》單元的第五課。教材讓學生形成的科學概念是: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從課標要求看,此概念結構如下

地球與宇宙天空中的星體太陽系、銀河系及宇宙空間太陽系。

從概念結構看,本課的科學概念爲後面的教學內容作準備,爲認識銀河系、宇宙空間作準備。

爲了構建太陽系的科學概念,教材安排了兩大活動:“認識太陽系”和“建一個太陽系模型”。從教材安排看出其意圖在於藉助建模活動構建概念。課標還提到一句話:“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是點燃小學生的求知慾,這遠比告訴他們太陽的直徑、溫度更重要。可見,兩大活動相比之下後者更爲重要,那就是讓學生根據八大行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及各行星赤道直徑數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此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太陽系中的組成天體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理解力,建立有關宇宙空間的概念。本課學習之前,教材已按排有建模的活動,如造環形山、日食和月食。雖然學生之前有了建模的體驗活動,但造環形山主要是根據事物的特點來模仿的,日食和月食是根據事物的變化來模擬的。而本課卻是根據數據來建模的,所以本課的建模活動有相當大的難度。

二、學生分析

對於六年級下學期的學生來說,學習太陽系知識並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會從各種渠道獲得各種各樣關於太陽系的資訊。他們可能會說出太陽是恆星,能說出太陽系的幾大行星,甚至個別學生還能說出更多的知識。但大多數學生對太陽系的認識是模糊的,淺意識的,缺少直觀的經驗,甚少觀察。尤其對於太陽系其他天體的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本課學習就要讓學生建立對太陽系的完整認識,並在建模過程中,認識到太陽系的遼闊,宇宙的浩瀚。

另外,雖說是六年級學生,但學生缺乏對數據的敏感性和處理能力。教材中雖然提供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有關數據,但學生對數據的敏感性和處理能力顯然不夠,不能從數據的背後去發現蘊含在數據中的有關太陽系的真實情況。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是偏弱。學生往往專注於現實情境的觀察,對宇宙空間及天體的執行缺乏在頭腦中建立立體的形象,這也是學生的年齡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所決定的。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2、過程與方法:能對數據、資訊按需求進行推理,並在此基礎上用一定的材料來建立太陽系的模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認識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是科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重點】

建構科學概念(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教學難點】:

根據八大行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及各行星赤道直徑數據表建立太陽系的模型。

【教學準備】

1、學生:8人一小組,大概5小組,每小組準備八大行星的卡紙、軟皮尺

2、教師:教學PPT、50米皮尺、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出示太陽系在宇宙中的圖片。

2、談話:同學們,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個美麗的星系,它就是:太陽系。板書課題。

二、畫圖活動,初步瞭解太陽系:

1、 談談對太陽系的認識?

2、剛纔同學們說了很多對太陽系的認識,那太陽系由哪些天體共同組成的?能否在任務單上畫出自己所認識的太陽系。

學習提示:可以先閱讀材料一,思考:除了地球、月球外,還有哪些天體在圍繞太陽運動?再畫圖。

(設計意圖:六年級的學生對於太陽系的認識並不是空白的。關於太陽系,學生已經有一定認識,那就是學生的前概念。顯然這些前概念是零散的、模糊的、甚至不科學的。以畫圖形成呈現學生的前概念,有利於形成認知衝突,爲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奠定基礎。)

3、交流評價:根據閱讀材料一評價哪個同學畫得更科學。

4、出示太陽系全家福。

5、修改自己所畫的太陽系。

6、小結歸納:太陽系是以太陽爲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衛星和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八大行星從近到遠排列的順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設計意圖:以閱讀材料作參考,以小組評價作方式,重新修正太陽系的畫法,這也是一個簡單的建模過程,有效形成太陽系的概念形成。順利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透過小組評議互相學習提高,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這種學習形式的好處。)

三、推測遊戲,瞭解太陽系行星大小關係:

1、在太陽系當中,最讓人們關注的當然是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下面我們就來揭開它神祕的面紗,一起認識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關於這八大行星,有太多太多的知識了,這節課我們先認識它們的大小吧。

3、小組合作討論出結果,在任務單上寫上排序號數。

4、全班交流,重點說出推理過程及八大行星之間的關係,如最大最小等知識。

5、展示結果(將八大行星平面模型圖貼到黑板)

四、計算實踐,認識太陽系行星距離關係

1、同學們透過剛纔的遊戲推測出行星的大小關係,但行星之間的距離就像黑板上的一樣嗎?那它們之間的距離會是怎樣的?下面我們來計算一下吧。

2、列出計算方法,讓學生計算出各行星間的距離。

(1)出示最近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與金星的實際距離:5800萬千米、11000萬千米。

(將計算公式列出黑板,讓學生計算。)

按黑板上的平面模型是縮小六億四千倍的數據,那麼按這樣推算縮小後,

水星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應該是5800 0000 000/64000 0000=90.65米

金星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應該是11000 0000 000/64000 0000=169.23米

按黑板上的比例,水星與金星的距離應該169.23-90.65=78.58米

(2)用尺比劃一下9米長的距離。(準備繩子),感受距離。

(3)提示看看最遠的距離。

(設計意圖:雖說是六年級學生,但學生缺乏對數據的敏感性和處理能力。教材中雖然提供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有關數據,但學生對數據的敏感性和處理能力顯然不夠,不能從數據的背後去發現蘊含在數據中的有關太陽系的真實情況。因此這環節不急於讓學生“動手做”,而且讓學生“動腦思”。老師要引導學生從數據中找到資訊,有助於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建模活動的達成。)

五、歸納總結

1、同學們,不要忘記這些數據都是縮小了六億四千倍的數,想象一下如果是真實的行星,真實的太陽系會是一個怎樣的畫面,說說你此時的感受。

2、有同學說,這麼遠,太陽還能有這樣的本事把它們固定在自己的區域內轉動?

3、大家不妨來看看,如果按這個比例太陽該多大。

老師演示:太陽半徑是地球的109倍,即按地球半徑是一釐米的計算,太陽半徑應該是1點零九米。在黑板上畫一畫。

4、同學們,這就是太陽系!

(設計意圖:透過改變太陽系縮小比例,引發學生空間想象,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和理解力。從而感受到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六、拓展活動:

1、用橡皮泥或報紙做一個立體的太陽系模型。

2、查閱太陽系的其他天體資料,進一步瞭解太陽系。

(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倡導開放性的課堂,課堂學習不僅限於課堂,更希望將孩子引導到課外繼續探索。這樣學生纔可以可持續發展。)

板書設計:

太陽系

矮行星、衛星和小天體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