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西師大版本數學課件

西師大版本數學課件篇一

西師大版本數學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分類,透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透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初步培養學生整理物品的習慣。

重 點:

透過動手操作,能夠選擇分類標準的方法和正確分類的方法。

難 點:

學會選擇不同分類標準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性和靈活性。

教具準備:

投影儀﹑課件

一﹑學前準備:

道具(鉛筆)

二﹑探究新知

1﹑匯入新課

師:最近小鹿文具店跟小熊文具店同時開張,他們都邀請我們去他們文具店看一看,那我們現在就去參觀一下好不好?(播放影片)

2﹑學習按單一標準分類:

(1)﹑感知分類

師:這裏每個文具店裏都有好多文具,但是參觀完這兩個店後你更想去哪個文具店買文具呢?爲什麼?

生:……

師:我們去商店買東西的時候,售貨員能很快地找到我們想要的東西,這麼多東西如果隨便亂放,售貨員能輕易找得到嗎?售貨員是怎麼樣擺放這些東西的呢?請看大屏幕。(觀看幻燈片)

引導學生說出: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了。

揭示概念:對了,像售貨員這樣,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分類!

板書:

分類: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分類。

(2)﹑動手分一分:

請同學們動腦筋,你能幫小熊整理他的文具店嗎?

(3)﹑聯繫生活

出示兩組幻燈片,請學生將他們分別進行分類,說說自己分類的理由。

3﹑學習按不同標準分類

師:老師從開學到現在在班上撿到了好多隻鉛筆,我也想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將他們分類,你能幫老師想想辦法嗎?你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打算怎樣幫老師分啊?

幻燈片出示各式各樣的鉛筆

(給同學們時間考慮,交流)

(1)﹑還有其他分法嗎?再請其他的同學來說說。

(2)﹑他們分出來的結果不同,誰對誰錯呢?還是都對?

(3)﹑引導得出他們分的都沒錯,分類的標準不同,分出來的結果也就不同。

(4)﹑歸納:這些鉛筆可以按

A.顏色不同分

B.有沒有帶橡皮的分

C.有沒有用過分

D.(那麼還可以怎樣分呢?)長短不同分

(5)﹑強調指出:分類有不同的分法,分類的標準不同,分出來的結果也就不同。

三﹑課堂作業設計

師:現在我們用剛剛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下面兩個問題(出示幻燈片)

還有一題就留給同學們下課後去思考。

四﹑知識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分類: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類。

分類有不同的方法,分類的標準不同,分出來的結果也就不同。

全課總結:

小朋友:今天我們學了很多分類的方法。回家可以做爸爸,媽媽的小幫手啦!比如把自己的玩具,衣服分類整理好,相信大家個個都是個能幹的小朋友!

五﹑家庭作業:

1﹑回去整理自己的小書包,下次上課告訴其他同學,你們是怎樣整理自己的小書包的,有沒有受到爸媽的表揚?

2﹑完成練習六第1﹑2﹑3題

西師大版本數學課件篇二

教學內容:

11~20各數的認識

指導思想:

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質疑問難成爲課堂的主旋律。

與理論依據:

學具與多媒體課件穿插使用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學習中既發展個性,又培養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使學生掌握20以內的大小和11—20各數的說法和寫法。這部分的學習內容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又爲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本課是在學生能正確教出11—20各數並會讀數的基本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透過數小棒,使學生認識數位,進一步認識11—20各數的組成,學會11—20各數的寫法,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重點突出。

學情分析:

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好動,喜歡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童話故事。學生的學習要透過大量的操作活動或其他的數學活動,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一年級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知道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到20的物體個數,知道這些數的組成(一個十和幾個一),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初步感知十進制。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將數學與生活進行聯繫的`應用意識。

3、情感目標:進行遵守交通規則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識教育,使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且從中品嚐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認識11-20各數。

教學難點:

數字個位與十位的組成、分析與理解。

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三、鞏固延伸

四、全課總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計數器、小方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師:老師這裏有一幅圖片,你們看看,認識嗎?

演示教師帶着學生過馬路圖

生1:是我們在過馬路。

生2:放學了,老師帶我們過馬路。

師:對,就是你們。隊伍排得可真整齊。我們學校的門口就是一條馬路,車來車往,小朋友們上學時也要和老師帶着時一樣,過馬路要走人行道,並做到一停,二望,三透過。既遵守了交通規則又安全。

2、觀察:圖中有什麼?有多少?

3、匯入新課:生活中常常會碰到物體個數超過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學習數學,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讓學生數一數,讓教師明確學生對新知識的已有水平。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只有準確地瞭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才能確定哪些知識應當重點輔導,哪些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數數

①老師這裏有一些小棒,請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來數一數;

③你猜對了嗎?

④探索有什麼好主意可以讓自己和別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體交流:總結出好方法。

⑥數出10根小棒,十個一是( ),捆成一捆,一個十是( )。 接着數到20根,同桌互數,指名數。

⑦怎樣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體有多少。

設計意圖:透過猜測根數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並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大小來培養學生的數感。透過圈10,爲以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湊10法作準備。

2、數的組成

擺小棒,說說是十幾,這個數裏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①指名說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說後交流。

③、13-18各數任選一個跟同桌說一說,再交流。

④擺19說一說再添一根有幾個十是幾根。

設計意圖:當前的教學改革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在這裏,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生尋找好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

3、數的順序

①看直尺上的數,從0讀到10,再從10讀到20

②提問:13的後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還是小? 17比14大還是小?你發現了什麼?

③指名數數,從七數到十三,從十二數到二十,從十八倒數到九。

④P87 練習十四,連一連,看看會有什麼驚喜?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讀數,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學習數,知道數與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透過讓學生把1--20各數連起來,學生既可以從大到小連,也可以從小到大連,爲學生提供了探索空間,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鞏固延伸

1、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東西可以用十幾來表示?

2、比一比誰翻得快

找出數學書第8、12、17、20頁。介紹好方法,現在往前翻還是往後翻,再翻幾張,爲什麼?數出10張,看看有多厚,再數20張,看看有多厚。

設計意圖:不僅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且讓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哪些新朋友?

五、板書設計

11-20各數的認識

11、12、13、14、15、16、17、18、19、20、

十幾  1個十  二十是由2個十組成的。

幾個一

標籤:課件 師大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