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實用】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三篇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計劃,就是在準備做計劃吧。相信大家又在爲寫計劃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三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一)總體目標

透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爲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 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學思考

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經歷運用數據描述資訊、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解決問題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與態度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爲前提。

(二)學段目標

知識與技能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 內的數、小數、簡單的 分數和常見的量;瞭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

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瞭解簡單幾何體和 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 稱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 的數據處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

數學思考

能運用生活經驗, 對有關的數字資訊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 資訊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解決問題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三、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立體圖形,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解決問題,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位置,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一年級學生32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幼兒班,還有些學生是從外地轉入的。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據幼兒班老師介紹,這些學生各方面的差異較大。有的活潑開朗,還有個別學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瞭解,這些學生由於常規訓練少,一些起碼的常規知識都不懂,他們還像在幼兒班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本學期施行的實驗教材,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爲一名優秀的學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

五、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爲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透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4)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5)聯繫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建立數感。

3、計算教學應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根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透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6、設計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儘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爲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資訊。

8、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六、教學進度安排(見附表)

教學進度安排

月份周次單元教學內容頁碼

課時數

9

1一準備課2~5222二位置6~1333

3~4

1~5的認識和加減法

14~31

10

1、1~5的認識3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53、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24~6四認識物體和圖形

10~11

7~13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42~83

20

1、6、7的認識和加減法52、8、9的認識和加減法5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4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4整理和複習2實踐活動:數學樂園1

11~12

14~15

11~20各數的認識

84~90

4

1、數11~20各數讀數和寫數22、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16七認識鐘錶91~9522

17~19

20以內的進位加法

12

1、9加幾2、8、7、6加幾3、5、4、3、2加幾整理和複習實踐活動:我們的校園20九總複習4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及改進措施。

1、由於一年級學生剛入學,年齡比較小,對學校的學習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鼓勵良好行爲,讓他們喜歡上課,喜歡數學。

2、剛入學學生個體差異相對較大,可能有些學生已經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簡單數學知識,教師根據班中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適時調整教學進度,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以實踐新課標的理念、要求爲出發點,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教學過程。

教材從實際出發,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和客觀事實發展,爲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創設了良好的課程環境。

教材注重爲題的探索性,例如:比較、分類、等部分內容,重點在於經歷探索,獲取有關知識的體驗。

三、教學要求。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用10以內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並能認、讀、會寫0到10各數。在一一對應的活動中比較物體數量的多少,認識“=”、“<”、“>”,能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能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對應等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師的引導和示範下,開始學習認真傾聽、思考、表達、書寫,並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單元“比較”。在具體情境中,能夠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高矮、輕重,體驗並積累一些簡單的比較方法。經歷“比一比”的過程,同時與他人交流比較的方法,並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單元“加與減(一)”。經歷自主探究算法並與同伴合作交流計算方法的過程。在具體情境中,透過操作活動,初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探究並掌握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得數是10以內的加與減及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並能解決生活中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在各種活動中,不斷養成仔細觀察、獨立思考、認真傾聽、有條理地表達的良好習慣。

第四單元“分類”。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經歷分類的過程,初步體會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給定標準或自己選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體會分類標準的多樣性。運用分類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整理物品的習慣,體會分類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關係,會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的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體會具體位置的相對性。逐步養成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體會到生活中有數學,初步感受用數學的樂趣。

第六單元“認識圖形”。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經歷觀察、想象和交流的過程,積累認識幾何體的數學活動經驗。知道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名稱,並能識別這些幾何體。在分類、觀察等學習活動中,形成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直觀認識,發展語言表達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關係,培養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第七單元“加與減(二)”。結合數數、操作直觀模型等活動,認識11-20各數。初步瞭解數的十進制,認識個位和十位,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在教師指導下,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經歷與同伴交流算法的過程,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激發學生對計算活動的興趣。

第八單元“認識鐘錶”。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經歷認識鐘錶的過程,知道鐘錶可以用來計時。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讀整時和半時。在認識鐘錶和認讀時間的過程中,初步學習觀察、比較的方法。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時間,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珍惜時間的習慣。

四、教學重點。

1、能用20以內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並能認、讀、會寫0到20各數;能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2、能夠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高矮、輕重,體驗並積累一些簡單的比較方法。

3、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探究並掌握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得數是10以內的加與減及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並能解決生活中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4、能按給定標準或自己選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體會分類標準的多樣性。運用分類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

5、知道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名稱,並能識別這些幾何體。

6、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經歷認識鐘錶的過程,知道鐘錶可以用來計時;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五、教學難點。

1、能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對應等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自主探究算法並與同伴合作交流計算方法的過程。

3、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的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體會具體位置的相對性。逐步養成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在教師指導下,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