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實用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3篇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爲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長,寫一份計劃,爲接下來的學習做準備吧!計劃到底怎麼擬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3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班級以及學生情況分析

(1)班共有學生26人,男生12人,女生14人。雖然學生入學前,接受過學前教育,但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特別有少數幾個學生的數學成績較差。而且學生在幼兒園的學習習慣、行爲習慣養成不好。剛跨入小學,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塑性強。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工作重心。

二、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一)、6 ——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數學樂園、認識鐘錶、20以內進位加法、總複習。認數和計算,比較多少、認識立體圖形,以及初步認識鐘面,使學生獲得數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三、教材分析

1.每一單元后面都跟有綜合練習,形式靈活多樣,能很好的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2.數學樂園很好的體現主體性原則,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4.認數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5.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6.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爲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7.直觀認識立體,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8.安排“用數學”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9.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創造性,爲教師組織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

四、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認識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7.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8.透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六、課時安排

(一)準備課:數一數 比多少(4課時)(第二——三週)

(二)位置(5課時)(第三——四周)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15課時)(第四周——第八週)

1.1~5的認識(3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9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3課時)

(四)認識圖形(5課時)(第八——九周)

(五)6~10的認識和加減法(20課時)(第十週——第十三週)

1.6、7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2.8、9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4課時)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4課時)

整理和複習(2課時)實踐活動:數學樂園(1課時) (六)11~20各數的認識(10課時)(第十四周——第十五週)

1.數11~20各數、讀數和寫數(4課時)

2.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5課時)

數學樂園(1課時)

(七)認識鐘錶(5課時)(第十五週——第十六週)

(八)20以內的進位加法(15課時)(第十七週——第二十一週)

總複習(15課時)(第二十二週——第二十五週)

七、教學具體措施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1.努力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2.儘量注意創設的情境爲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資訊,幫助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時常注意強調學生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的習慣。

4.課堂教學與家庭教學實踐相結合。

以上是數學網爲大家準備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教材分析:

十個單元:數一數、比一比、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物體和圖形、分類、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及總複習

數學活動:數學樂園和我們的校園。

本冊的教學重點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難點是進位加法,這兩部分知識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基礎,同時它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本冊教材是義務教育的實驗教材,是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進行的實驗課本,本冊教材主要是透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數感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自己有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瞭解一定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

教材重、難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

二、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瞭解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透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措施

1、深入細緻的備好每一節課。在備課中,認真研究教材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要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做出總結,力求準確把握難重點,難點。注重參閱各種雜誌,制定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注意弱化難點強調重點。教案編寫要認真,不斷歸納總結提高教學水平

2、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上課時注重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教學質量。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覺得愉快,注意精神,培養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保證每一節課的質量。

3、認真及時批改作業,佈置作業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做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講評,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聽取學生的意見,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輔導。

4、堅持聽課,注意學習組裏老師的教學經驗,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本學年平均每週聽課二到三節,促進自己的教學

5、注重教育理論的學習,並注意把一些先進的理論應用於課堂,做到學有所用

6、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同時加大了對後進生的輔導的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生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生思想的輔導,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解決他們的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開始學習生活,孩子們短時間內還不是很適應,由於他們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缺乏自制力,而且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投入熱情,不能很好地自覺學習,這些都需要老師慢慢引導,讓每個孩子都能儘快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另外,由於各方面的差異,學生的學習成績也不一樣,還有待於老師耐心、細緻地引導、啓發、教育,給小學生培養從小懂法守法的習慣,積極創設自主開放的課堂教學,儘可能地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本學期所有的課程中都要把德育法制貫穿,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圓滿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二、教材分析

(一)、 教學內容

按照一年級剛入學兒童的學習水平,一年級上冊教材具體安排了 “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和“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包括。具體如下:

(1)數與代數領域。

知識與技能:認識20以內的數。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包括連加、連減);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認識鐘面及鐘面上的整時。

解決問題:聯繫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解決求和、求剩餘的實際問題。

(2)空間與圖形領域。

知識與技能: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大、小,輕、重。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解決問題:簡單幾何體的分類。確定和描述物體所在的相對位置。

(3)統計與概率領域。

知識與技能:物體的簡單分類。象形統計圖。簡易統計表。

解決問題:對簡單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用象形圖或簡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結果。對統計結果進行簡單的說明。

(4)實踐與綜合應用。

有趣的拼搭(實踐活動)。

豐收的果園(綜合應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與過去的第一冊教材相比,不僅“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有許多變化,而且還大幅度增加了“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這兩個領域的內容,並加強了實踐活動和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適應課程改革與學生髮展的需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1)結合現實場景,經歷數數並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各數;聯繫實際問題認識加法和減法,探索10以內的加、減法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相應的加、減計算;能應用所學的計算解決簡單的求和與求剩餘(或另一部分)的實際問題。

認、讀、寫20以內的數,會用20以內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20以內數的組成,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知道幾和第幾,初步學會用數表示事物的順序。

認識數0,體會0的含義,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應用。

認識符號>、<和=的含義,能夠用符號或詞語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

瞭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能正確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相應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初步感受簡單的估計方法。

初步學會解決把兩部分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或從總數裏去掉一些求還剩多少的單實際問題。

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分針,會正確說出鐘面上整時的和接近整時的時刻。

能判斷日常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輕重。

能探索一些簡單現象中隱含的規律。

(2)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長短、高矮;聯繫生活經驗初步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等方位;透過觀察、比較,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能比較簡單物體的長短和高矮。

聯繫生活經驗,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等方位,能用學過的方位詞描述簡單的物體位置關係。

能透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並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們的基本特徵。

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形狀的物體。

(3)聯繫具體情境,經歷把物體進行分類和整理的過程,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簡單的象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結果回覆一些簡單的問題。

能根據物體的用途、顏色、形狀或其他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整理。

初步體會收集、整理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表示分類整理後的數據。

能根據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回答一些簡單問題。

2、數學思考方面。

(1)在認數的過程中建立初步的數感,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在數物體個數的活動中,認識數的含義,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簡單的事物;在操作學具的活動中感受數的組成,具有初步的“分”與“合”的思想,發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較兩種物體個數、比較兩個數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