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優秀的教學反思1

在家網上教學已經3周了,上一週我們班學習了本冊書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其中教學《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我是這樣做的:

1、直播同步觀看《同桌100》課例視頻。

在保證所有同學都在線的情況下,採用了集體觀看課例視頻的方法進行本節課的授課。探究軸對稱圖形時,從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蝴蝶、蜻蜓、樹葉、天安門照片,實物圖片引入,初步發現“對稱”的特點。接着透過“剪一剪”的活動,對摺,畫線,沿線剪一剪,製作並剪出了一件小上衣,直接揭示出像上面這樣剪出來的圖形都是對稱的,它們都是軸對稱圖形。這位老師的授課環節就是按照書上的順序進行授課,到這裏時,我覺得我們班的學生並沒有真正的理解什麼叫軸對稱圖形,學生還是停留在對稱的含義上,能感知出它是對稱的。

接着我暫停了視頻,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找身邊的對稱現象。並且將學生找到的身邊的對稱現象的輪廓利用媒體展示出來,自然而然地把對稱現象中的立體圖形引向平面圖形的探究。讓學生透過“對摺”到“完全重合”不同認知層面來驗證圖形是否對稱,從自發的、粗淺的“對摺”,到更加嚴謹的“完全重合”,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得到了發展,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2、作業佈置

利用釘釘家校本和《同步課堂》開展了“剪一剪”、“猜一猜、“畫一畫”三個活動作業。透過“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對稱軸”,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本質特徵——對摺後對稱軸兩邊完全重合。

在此基礎上,利用《同步課堂》佈置同步練習讓學生根據圖形的一半猜整個軸對稱圖形。

最後,透過“畫一畫”活動,從“實物圖形剪紙”到”畫軸對稱平面圖形”。

對線上教學的反思:聽課學習是採用釘釘直播和觀看《同桌100》,作業佈置採用《同步課堂》、《小猿口算》,和家校本上傳作業圖片的形式。網課剛剛開始的第一週,孩子們還沒有完全從寒假的狀態中調整過來,進取心不強。書寫時漫不經心的隨意塗改,作業很難做到書寫工整。部分家長沒有掌握網上學習的技巧,沒有按時進入直播間聽課。作業提交也不及時,不完整。直播課堂師生交流互動有限,不能很好的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情況。

諸多的問題,不可能一次溝通就改正。在接下來的這兩週裏,透過家長會的溝通,微信溝通,電話交流,微信羣內的表揚,情況有很大改善。

面對新的教學模式,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都是挑戰,但我們能做的是認真做好當下的每件小事,腳踏實地。

《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優秀的教學反思2

《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一課時。本教材是在“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中人是軸對稱圖形,知道其基本特徵,繪畫其對稱軸。本節課非常生動有趣,是以二年級學生的特點編排的,是一節動手、想象能力強的課。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再用實踐檢驗理論,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層次分明,循序漸進,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這節課符合兒童特點,動手較多,使學生在動手中感受到物體和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孩子們在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比較容易,也能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但是對於教學中的幾何圖形就相對較難,找不全,看的不太明白;在優化規則圖形的對稱軸,找不到合適的重點,在教學中應充分教育學生如何找圖形的中心,從而能從圖形中自如的畫出對稱軸,而且畫的恰到好處。

總之,一節課的時間只是新知識的滲透,想要真正理會知識的應用僅僅一節課是遠遠不夠的,教學練習纔是根本。

《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優秀的教學反思3

上週五早上剛到學校,就接到師父的電話:“瑞廷,趕緊準備一下,教研組張老師第一節來聽你的課!”掛了電話,我心裏一陣忐忑,生怕表現不好給學校抹黑。但時間緊迫,容不得我瞻前顧後。於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學生,然後風風火火地開始上課。

《軸對稱圖形》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第一課時的內容,屬於圖形與幾何的部分。學生在一年級已經認識了簡單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本節課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圖形的運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之前,我將教學目標定爲: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透過觀察、操作能直觀地辨認軸對稱圖形。

2、能透過折一折的方式辨認軸對稱圖形,找到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3、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能找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

在教學的具體環節中,首先我透過老師買眼鏡這一情境提出“對稱”這一概念,然後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對稱圖形進行分析,總結出“對稱圖形兩邊完全一樣”這一概念。接下來透過讓同學們猜測:判斷一個圖形是否對稱,可以透過“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開始實踐操作活動。在活動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個圖形,讓同學們猜一猜,想要剪出這樣一個圖形,需要什麼步驟,接着就讓他們小組合作,透過“一人折、一人畫、一人剪”的方式驗證猜想。

實踐操作之後,透過帶領孩子們分析剪出的圖形相同點,引出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這一概念,即沿一條直線直線對摺,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就是對稱軸。在鞏固練習的環節,我透過3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加深同學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最後,透過欣賞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軸對稱圖形結束授課過程。

但是本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對對稱現象的概括不夠全面,過於強調左右邊完全一樣,以至於孩子們看到上下完全一樣的圖形時,無法判斷是否對稱;還有,在提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時,對概念的剖析不夠深刻;重點不夠突出、教師講授過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發展等。

俗話說:“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應該是“好課多磨”。感謝學校給了我這次鍛鍊自己的機會,讓我意識到自身存在的諸多不足。教育事業長路漫漫,但心繫學生、心懷夢想,就無畏無懼。

《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優秀的教學反思4

《軸對稱圖形》教材主要藉助生活中的實例和學生操作活動判斷哪些物體是對稱的,找出對稱軸,並初步地、直觀地瞭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但學生平時沒有過多的留意積累,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了一些軸對稱圖形,用於拓展學生認識的範圍。

本課透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知識,體會知識的形成,學生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觀察中也學到很多知識,並且從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本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對於個別學生的注意不夠,並且運用多樣的語言去評價學生,多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氣。

《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優秀的教學反思5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爲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爲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爲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爲主。

兩隻小兔到外地旅遊,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遊了一番,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營造寬鬆愉悅、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透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徵,匯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鑑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交融的教學效果。

本課爲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課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透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透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爲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爲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透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爲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爲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