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反思1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

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

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2、剪小樹:透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透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

透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爲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透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爲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反思2

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1、激情導學。以興趣爲先導,從美麗的風景畫面開始,引入學習數學的境界。然後進行遊戲:猜一猜,使學生在遊戲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這樣做到了“寓知識於遊戲,化抽象爲形象,變空洞爲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資訊,找出數學規律,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新的“數學思想”。

2、透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力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以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透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含義,變“學”數學爲“做”數學,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整個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了對稱圖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對稱圖形的內在美。透過欣賞同學的作品這一活動,使學生在欣賞漂亮圖案的同時與大家分享“創造美”的愉悅,體驗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觀摩同學作品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啓發而獲得一份寶貴的學習資源。

3、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因素,不僅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自主地摺紙、剪圖案,發揮他們的想象,創造性地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同進比較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與聯繫;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中我設計的推理遊戲,中考連結等等這些活動,從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4、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喚醒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讓學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在這堂課中,我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還給了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爲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反思3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爲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因此在教學這一內容時,就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爲一體的綜合實踐課。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爲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爲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爲主。使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一上課,我就問學生:“咱們班誰畫畫畫的最好?”在孩子們的呼聲中亞聖站了起來!我接着說:“老師要和亞聖比一比,我們都來畫一個笑臉,看誰畫的好看!”孩子們都很興奮,他們想看看結果究竟會怎樣。亞聖認真地畫了起來,我呢,也拿起了粉筆……等我們畫好後,孩子們放聲大笑!因爲亞聖畫得很漂亮,而我畫的笑臉卻是一個眼大、一個眼小,耳朵也是大小不一,可以說醜陋無比!我也笑着說:“爲什麼大家都說我畫的不好看啊?我看着倒還不錯!”有孩子說:“我們的兩隻眼睛應該是一樣大的!這樣畫,太不美了!”還有孩子說:“如果從我們的身體中間畫一條線,左右兩邊應該是對稱的!”……我表揚了所有發言的孩子後說:“看來大家的審美標準是一樣的,今天呢我們就一起感受一些美麗的事物,這些美麗的事物有着一個共同點,我想亞聖已經知道了這個共同點,否則他怎麼畫的這麼漂亮呢?老師相信你也會發現其中的奧祕!”

接下來,透過多媒體,我向學生展示了衆多現實中的照片和一些學生熟知的平面圖形,讓他們一步步感受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整堂課教師將學生的觀察思考操作過程與媒體的演示過程有機的結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體驗着軸對稱圖形的美,享受着學習過程中的快樂。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反思4

一、從課堂反思

1、這堂課從生活中引入,激發了學生興趣,內容較簡單,學生容易接受,在上課的過程中更重視的是學生的合作學習,以及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爲下節課學習打下基礎。

2、在課堂的第二個環節中,學生歸納出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的點的集合是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然後由特殊到一般,從線段到兩點,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一個提升。我想學生應該掌握了作對稱軸的作法,然後將其進行推廣到兩點、角等其他軸對稱圖形,作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以及成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如練一練、說一說、一起去探索、挑戰自我等等從中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養成探究問題,與同學合作的良好習慣。

3、上了這節課,我覺得上好一節課的因素很多,也發現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平時上課的時候,對提問的形式和語言還嫌單一。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在現行的開放式的課堂中,關鍵是放的出去的同時要收的回來,可能是平時注入式的簡單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視,上課中的語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視。

二、從教學方法反思

“差異導學”教學方法以“尊重差異”爲基礎,先“引導發現”,後“講評點撥”,讓學生在克服困難與障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力,再加上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同時讓優生幫助後進生,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從學生反饋反思

這堂課學生能積極思考,認真學習,課後作業都能及時完成。作業質量較好,但對從特殊到一般的實際應用上不能很好理解。對於稍難點的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式子表達有一定困難。這是我後面課堂要注意的地方,這對優生的培養很重要。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反思5

一節好的數學課,是教師人格魅力和智慧魅力的結晶、是個性魅力、藝術魅力和創新魅力的展示。劉老師“跳出數學教數學”,“自然而不隨便,規範而不死板”的課堂教學風格,讓我感受頗深。

參加參加第23屆現代與經典小學數學觀摩研討會後,模了劉老師的《軸對稱圖形》一課。應該說這節課上得非常成功,用了老師原版的課件,老師課堂上設計意圖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也都落實到位了。會後,老師們也給予了一定的肯定。

劉老師的課自然、樸實、親切、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首先在題目上做文章。從倒過來的題目開始,教師就滲透軸對稱的現象,讓學生直觀感受。接下來老師有意畫壞一個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不對稱、不一樣。然後啓迪思維怎樣一次得到一個完整的軸對稱圖形,有同學說用電腦,有同學想到摺紙的方法。劉老師的課能讓學生放鬆下來,參與到活動中去,比如課上讓學生邊做動作、做喊“翻上去”、“開啟”學北風“呼-呼”,看起來好似學生表面參與,其實在學生的一翻一開當中,建立了空間觀念。教學思路非常明確,學生的學習進展感覺是水到渠成,自然需要。練習設計有趣且有較強的思考價值。有判斷實物圖古漢字、交通標誌是否成軸對稱圖形,找紅點的對應點等題目。多角度備課,以使教學資源更廣泛,學生在辨析中學習。

總之,我感覺模的這節課效果很好,學生在課堂上也充分地動了起來,並且牢固掌握了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實踐當中,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