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父親和鳥》優秀教學反思

《父親和鳥》是一篇感情豐富,含蓄深沉的文章,教完這一課後,我感到自己的課堂教學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一些不足。

《父親和鳥》優秀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教學應側重於對主人公的理解和把握上。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有意識地注意了這一點,抓住父親這條主線展開教學,透過找讀能體現父親愛鳥的句子,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愛鳥之情。但文字中並沒有直接表明父親愛鳥的句子,比如,寫父親具體的愛鳥舉動,全文主要在寫父親對鳥的情況很瞭解,他透過看動靜、聞氣味就知道林中有鳥,還知道鳥兒什麼時候愛唱歌,什麼時候最容易受傷,真可算得上是鳥的知音,所以,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透過品讀父親對鳥瞭解的相關句子中感受父親的愛鳥情,在教學中我努力去體現這一點。

另外,我認爲在教材處理上可以肯定的有這麼兩點,一是抓住了文字中的一些語言訓練點,比如,模仿“我們剛坐下,鳥就唱了起來。”用“剛……就……”說一句話。二是藉助媒體,爲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的.空間。在教學小鳥唱歌的相關段落時,我播放了森林中各種鳥叫,讓學生想象小鳥當時可能在唱什麼。在閱讀教學中,要善於挖掘想象資源,促進學生想象思維的發展。

但我的總體感覺是這一節課上的比較凌亂,最大問題是“有意圖,沒操作”,很多問題都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暴露出來。主要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1、語言不精煉

語言羅嗦是我教學中比較大的問題,原因在於我在學生反饋的引導上比較稚嫩,不會期待學生的反饋,總是急着把自己的意圖說出來。比如,我讓學生理解“我知道父親這時也最快活。”這句話時,學生一開始並不能反饋,我就急着舉例引導:你爸爸媽媽會因爲你的快樂而快樂嗎?那說明什麼呢?由於是隨機想到的問題,語言不夠精煉,且把問題答案也公佈給學生,沒有引導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去體會。所以,學生的理解是很膚淺的,停留在表面,原因在於我引導過於牽強。

2、處理教材過於死板

我的意圖是透過這一課時的教學,達成“體會父親是個愛鳥的人”這一中心目標。所以我就想方設法讓學生在我預設好的圈子轉,結果學生反而被引進了死衚衕,思維被限制了。我揭題後就讓學生通讀課文,填空“父親是個( )的人”。其實我在試教時,就是這樣操作的,但發現學生的回答很多元,比如“父親是個很瞭解鳥的人”“父親是個很有學問的人”等,但我覺得這沒有落入我的預設,又不知怎樣引導總結,於是我在第二次教學中,就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後講講父親和鳥之間有怎樣的感情。效果並不理想,只有少數同學理解了問題的意思,但答案比較單一,父親很喜歡鳥。我就在課件中出示答案:愛鳥。把學生的思路統統限制在愛鳥上。由於學生的遷移能力不夠,所以在找讀句子時非常生硬。其實我可以這樣操作,指名學生說父親是個怎樣的人時,可以板書學生比較合理的答案,讓學生在不斷地朗讀,自然感悟到父親的愛鳥之情。即使學生體會不到愛之情,如果能深刻理解“瞭解之深”,那麼也是實現了教學目標。閱讀教學追求學生在合理範圍內的多元理解。

3、媒體和文字聯繫不緊密

我透過播放小鳥的叫聲,讓學生想象小鳥當時在唱什麼,認爲只要在課堂上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就可以了,但沒意識到媒體運用應該和文字聯繫起來。比如,可以讓學生模擬小鳥的各種叫聲,在模擬中親身體驗小鳥的快樂之情,進而自然生成情感,理解小鳥對父親的感激。我可以設問,小鳥這時可能會說什麼呢?學生或許會身臨其境地說出文中的句子,比如:這位叔叔真瞭解我們,聞聞我們的味道就知道我們在森林裏了……這樣就把想象目標和文字理解的目標結合起來了。

透過我這一課教學,我認爲自己還需要多鑽研教材,設計好課堂流程。

標籤:反思 教學 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