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範文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1

上課開始,我準備了三個能敲出聲音的物體,音叉、老師喝水的茶杯和一個小鼓。老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老師用細棍棒敲擊其中任意一個,看誰能分辨出來是什麼物體發出的聲音?學生:情緒高昂,在覺得物理課好玩的同時,也小看這樣的遊戲!實踐證明,學生的判別能力是過關的。老師問:聲音是用什麼器官來感知呢?學生答:耳朵嘛!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範文

很簡單的道具,很普通的聲音,最基本的問題,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效果明顯,匯入課有質量!

教學進入第二個環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老師:請同學們將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頭上,說:“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你有什麼感覺?學生答:有振動感覺。老師繼續引導學生觀察鼓面上小紙屑的振動,發現鼓面振動時,紙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歸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老師問:我們還能做哪些實驗來驗證這個結果?學生思考,學生答:手指彈動琴絃會發聲,琴絃在振動;冬天的電線,狂風吹過會發出“呼呼”的'聲音,電線在振動(老師:很好!你能想到這一點,真棒!觀察仔細!)……。老師:老師還補充幾個實驗,發聲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動發聲。但老師再做一個實驗,你們看這是怎麼回事。老師用手觸擊正在發聲的鼓面,鼓聲立即停止,這說明了什麼?透過實驗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於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隨之停止!

教學的第三個片段,聲音是怎麼傳到我們耳朵的呢?用“聲音傳播演示儀”演示聲音的傳播。演示:

(1)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

(2)聲音能在水中傳播。關於固體傳聲,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做實驗。動手實驗:同位同學,一位敲擊桌面,另一位將耳朵貼在桌面上聽聲音。在做這個實驗時,調皮的學生熱情高,他們忙於熱鬧,使勁敲擊桌面。但動手實驗起到了調動差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說明物理教學,需要儘可能地創造物理教學情景,面向全體學生。做此實驗值得注意:抑制學生情緒,保持教室安靜,不能誤把空氣傳來的聲音,當作桌面傳來的聲音。實驗需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實現學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師拿一個事先做好的“土電話”,(兩個一次性紙杯和一根棉線製成的“土電話”),介紹“土電話”的使用,老師問:誰想上來試一試?。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課堂效果不難預測。就此鼓勵學生自制“土電話”。在真空不能傳播聲音的教學中!一般情況下,老師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理這個結論(我也是這樣做的)。由此聯想,太空中宇航員在艙外的對話途徑:利用電子通信設備;用亞語;寫字對話等。艙內有空氣,宇航員可以直接對話。

教學的第四個片段,也可稱爲教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片段。首先帶領學生學習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速度,檢視課本提供的速度數據,比較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大於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小於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其次,介紹資訊窗,《天壇迴音壁》。本環節主要是透過資訊窗中的資訊激發學生對聲學的好奇心,喚起學生對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聲學水平的讚許和敬佩,引領學生認真學習物理學,樹立科學學習文化知識的思想。 反思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

反思之一:物理教學要巧用身邊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罈罈罐罐做實驗,一來實驗器材學生能找到、有親近感,做物理實驗不難;二來物理實驗就在身邊,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興趣高。這不僅符合新課改思想,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作爲希望學生喜歡上物理課的老師,何樂而不爲呢!

反思之二:提出問題是物理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有問題提出,說明學生動腦筋了,是對老師教學內容思考的結果。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充分張揚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並透過師生互動,肯定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機、自然聯繫起來了,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物理與學生的距離。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爲教育、紀律教育與物理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如:感覺聲帶振動,請他們說:“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之類的話;介紹小河流水潺潺,問:河水要是被污染了,還有這個心境嗎?

反思之四:聲音是由鼓面的振動產生的,用手按住振動的鼓面,聲音立即停止,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鼓面的振動產生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本節教學也有不夠滿意之處:如: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傳播演示儀”的抽氣效果不太好,結論幾乎是教師口說和引匯出來的。可以改爲其他實驗方式。如:用注射器對密閉的試管抽氣,聽音樂芯片的聲音變化。

透過這節課教學實錄,使筆者感覺到: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啓發、引領的過程,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反思的過程。關注並充實教學過程,能有效提高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水平、情境設定能力,教學效果自然能得到長足的提高。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2

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聲音產生的原因等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探究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以及認識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體。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學生透過多個活動對聲音這一熟悉的事物去進行一番理性的探索,從而構建起學生對聲音的傳播的認識,爲今後的探究、學習奠定感性基礎。

課後靜下心來想想,有得有失。教學用語方面不夠嚴謹,科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用語方面應該比較注意語言的簡潔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大的結構雖然沒有什麼問題,但在過程之間銜接語言用得不理想。

其中在數據分析的時候,分析不到位。爲什麼出現這麼多的數據,而其中又有些數據比較雷同呢?是因爲誤差的存在,導致這麼多的不同,而誤差又有很多種,比如線沒有拉直,聽筒的關係,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損壞等等多種原因,有的數據出現的次數多,大概就是因爲它的'傳聲效果比較好的緣故。

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點評不到位,應該用多種形式的語言多激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拓展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教學時,透過師生協同活動,啓發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和掌握科學概念,發展學生智力,激發探究科學的情趣。透過設定情景,表揚激勵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學中樂、樂中學。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透過實驗獲得新知,並加以運用,鞏固提高。

總之,本課時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操作,觀察,推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透過實驗----分析----綜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讓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繫起來,學以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3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節與生活接觸密切,學生的有較強的感性認識,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精心選擇事例,讓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及其傳播條件形成實感,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其動手動腦的能力。

學生對聲音並不陌生,在生活中接觸聲音的有關現象比較多,對於聲音的產生比較容易理解,但對於聲音的傳播速度認識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由於學生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因此需要透過大量的`現象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本節課利用網頁製作軟件製作網絡,彙集大量的電子課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利用電腦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和興趣進行自主的探究,然後再利用學生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面,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提高了課堂效率,真正的達到了優質高效的生本愉悅課堂。

將一些學生在生活中不能常見的現象利用網絡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對重點的掌握,促進學生對難點的理解

利用媒體可以變老師的講爲學生自主的學習,將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知識引導和解疑,教學效果比傳統課堂好很多。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4

在教學的過程,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月球的宇航員在月球面對說話能夠聽見嗎?這個問題還是比較的好的,因爲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猜想,或者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進行回答。有的學生能,有的不能。我發現大多數學生沒有。我想現在的孩子讀書讀的比較的多,因此學生就會更好了解相應的科學知識。在下面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很是自然的想到了空氣。那麼空氣是否傳播聲音呢?這個實驗的設計我是首先做了個書上的演示實驗,學生能夠清楚的.看到蠟燭被震滅了。然而這個實驗只是說明音樂有能量,而且聲音的振動引起空氣振動,從近及遠的傳播的。下面有設計了將鬧鐘在鐘罩裏罩住,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好理解空氣能夠傳播的聲音的。

在學生實驗驗證了空氣能夠傳播的聲音的之後,我順便提出水能夠傳播聲音嗎?學生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然後設計怎樣驗證這樣猜想。在這個時候,我們同學們將鬧鐘封上塑料袋放入。學生能夠非常好的感受效果。這樣實驗的效果還是不錯的。我的人爲在各個小組都能把材料備齊效果會跟好的。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更加積極的準備材料。這樣的學生才能夠體驗實驗的樂趣。

在固體能傳播聲音的實驗中,學生做的也很好。

現在我想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小組的合作的問題。學生能夠在小組的更加的積極一些會更好的。因此我想在需要對於學生分組積極的調整,同時對於那些不積極的學生的進行教育,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的在小組內發揮自己的作用,體驗自己在小組內學習樂趣。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5

上課開始,我準備了三個能敲出聲音的物體,音叉、老師喝水的茶杯和一個小鼓。老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老師用細棍棒敲擊其中任意一個,看誰能分辨出來是什麼物體發出的聲音?學生:情緒高昂,在覺得物理課好玩的同時,也小看這樣的遊戲!實踐證明,學生的.判別能力是過關的。老師問:聲音是用什麼器官來感知呢?學生答:耳朵嘛!

很簡單的道具,很普通的聲音,最基本的問題,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效果明顯,匯入課有質量!

教學進入第二個環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老師:請同學們將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頭上,說:“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你有什麼感覺?學生答:有振動感覺。老師繼續引導學生觀察鼓面上小紙屑的振動,發現鼓面振動時,紙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歸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後續學習人耳如何接受聲音、形成聽覺知識的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二個方面內容,一是聲音產生的原因,二是聲音傳播的介質。首先,教師播放幾種不同的聲音,引起學生探究聲學知識的慾望,同時揭示研究主題。然後,透過聲帶振動發聲、音叉振動發聲的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驗聲音產生的原因。由於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所以在設計“聲音的產生原因”活動中,並不是按照“建立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交流討論”的常規探究步驟,而是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主選擇儀器去體驗不同物體發聲時確實在振動,並能夠初步運用科學語言和表達技能說明實驗現象。

其次,師生透過多種教學形式,有老師的演示(聲音在水中傳播)、有學生的動手操作(聲音在空氣中、固體中傳播)、有觀看視頻(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去感受觀察、記錄、描述、分析的學習經歷。接着,師生共同討論分析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

最後,我在上課的每一個小環節最後,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事例證明聲音在固體中、空氣中、水中能傳播,讓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加以解釋,進行知識點的鞏固;每一個小環節讓學生進行小結,進行知識點的整理。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7

一、探究過程僵硬,只是爲了結論而探究。

新課標中,對本節知識的要求即包含過程要求,又包含終結性要求,其中終結性要求爲“瞭解”水平。而我沒有仔細專研課表要求,過分的注重了課堂教學的結論性傳授,而忽略了過程性認知。對於剛剛接觸物理的學生來說,應培養其觀察、描述實驗想象,總結歸納實驗結論並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敘述的能力。我只做到了灌輸,卻忽略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教學思路不夠清晰,框架鬆散。

這個問題不只存在於這節課中,在平時的備課環節,我過分注重詳案的準備,直接導致授課時思路只有一條線,對於課堂的突發情況準備不足,很容易被學生將課堂拉偏。

三、教學語言容易讓學生產生歧義。

首先是引言部分,沒有詳細的設計,只是一句話帶過,沒有過渡,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的情況下,直接講授新課。其次是教學過程中的過渡語言,一是用詞,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用一些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二是語氣,聲音過於平緩,沒有側重點,學生不容易分辨問題中的重點,又會造成理解錯誤,或是無法理解。

四、板書不規範。

板書直接反映出教師的整體思路,由於備課過程中沒有完整的知識框架,導致板書所呈現出來的內容雜亂無章。還有對於一些要求學生熟記的內容,書寫簡單,不夠詳細具體。

五、總結

經過袁老師的評課與分析,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有了很明確的認識。同時,對於今後備課、教學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認識。

1.課前備課,首先列出知識框架,使內容穩固,層次分明。其次,對於問題的`設計,提問語句的設計,可以找非物理教師聽一聽,確認語言描述準確,沒有歧義,學生能夠按照我的意願理解問題。

2.認真設計課前的引言,並且陳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是爲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二是爲了提醒自己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3.對於探究過程,要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描述的能力,分析總結的能力,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灌輸知識。

4.課堂小結一定要有,一是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理的過程,二是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習慣,逐步培養學生對章節內容的整理歸納。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8

連續教了多個九年級物理,轉回身來到八年級,卻不知道該如何上課。《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是八年級物理第二章的第一節,因此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讓他們透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決感興趣的問題,在探究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應該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本課的教學核心概念是: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學生在此前往往關注的.是動作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狀態。這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想突破難點,就應該順應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認識到“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後,再次提供音叉,讓學生設計實驗,用視覺看到物體的振動。這樣處理,使探究“振動”的內涵由易到難,由顯到隱,由固體、到液體再到氣體,逐步豐富概念外延。思維的順應和激活,實現了教學的“層遞性”。

課堂中,重視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既拉進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消除科學的神祕感.同時引導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自覺的利用身邊簡單器材在課下進行小發明,小創作。

但是在課堂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不能靈活運用科學探究的環節;學生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個別學生參與程度不足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應該及時地改正自己的缺點,努力爲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適宜的情境,激起學生思想的火花。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9

根據《中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創設條件讓他們在科學的探究活動中學會有目的的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思考,讓學生在自主的活動和體驗中學習科學。這節課中,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經驗:

一、整節課的設計較合理

1、符合預備年級學生認知的特點。在學生活動獲得感性體驗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聲音的產生原因和“聲音必須依靠介質傳播”的結論。

2、根據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設計了兩個環節的探究活動:第一個環節是引導學生觀察多種發聲體、從中發現、感悟聲音的產生原因;第二個環節是探究聲音靠什麼傳播?主要是透過演示:“鐘罩抽氣實驗”、“水中敲擊小燒杯實驗”和學生實驗:用“土電話”通話、“輕劃桌面”,先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然後歸納總結出“聲音必須依靠介質傳播”的結論。在這兩個環節的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和思考並說出自己的發現。這樣的活動設計較好地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從學生課堂的表現來看,不僅比較主動還能隨着教學內容的延伸主動思考,並向老師提出問題。

二、實驗的設計起到關鍵的作用

1、第一個環節是引導學生觀察多種發聲體、從中發現、感悟聲音的產生原因的實驗,教師有目的爲學生準備了三種能製造聲音的東西:1、音叉——最容易觀察到振動與發聲有關的器材;2、鼓上放綠豆,可以放大鼓面的振動;這兩種都是透過敲打發聲3、橡皮筋,可以透過另一種方式發聲——撥動。爲了不限制學生的思維還要求學生用另外的東西製造聲音。在此四次觀察的基礎上歸納共同的現象、思考聲音產生的根本原因。

2、“證明水能傳聲的實驗”是教師自己的設計,用玻璃棒敲打靠細繩懸吊在水中的.小燒杯發聲,所用器材簡單易得、效果又好。

3、“證明固體傳聲實驗”中,教師做了改進,讓學生用指甲或筆的末端輕劃桌面聽聲音,效果比輕敲桌面要明顯。

因此實驗爲突破難點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教師有關注學生髮展的理念是教學成功主導因素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主體發揮主動性,學習纔有效,其主動性的發揮不僅要靠合理的教學設計,更要靠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的態度來維持。在這堂課上學生多次發表了不同看法和提出問題,老師是注意傾聽的,並注意給以適當的引導,師生關係的融洽是這節課獲得較好效果的大前提。這是因爲平時教學中教師的作風是較民主的、對學生的提問是鼓勵的。看來這一點很重要。

關注學生髮展的理念還體現在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活動。注意培養學生小組記錄的習慣。

四、不足之處

1、時間控制不夠好

第一個活動,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導致有的小組記錄的速度較慢,拖延了時間,也反映出第二個不足。

2、預備年級的學生剛接觸這門課程,還需要平時課上繼續訓練小組活動的諸多習慣。

3、在探究聲音產生的活動環節中,教師如果能有意識的滲透給學生一種科學探究的思想——“證明推測一定要有足夠的、有力的證據”,會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的思維方式。因爲科學課不僅要使學生對科學感興趣還要培養其科學探究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核心就是科學的思維方式。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10

當一根針落到地上、當我們朗讀課文、當一架飛機急速劃過長空,就會將聲音一波一波地發送出去,就像一塊石頭被扔進池塘引起的波紋一樣,我們把這稱爲聲波。我們看不見聲波,但是我們的耳朵可以探測到它們,我們的大腦能將它們加工成聲音。

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當聲波碰到物體時,它們會使物體振動。儘管聲音能夠穿過各種物質(固體、液體和氣體),但在不同的物質中,聲音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空氣中聲音傳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每小時約1224千米)。聲音傳播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在短距離內,聲音對發出者與接受者來說似乎是同時發生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聲音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比如雷雨天,我們經常是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

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聲音的傳播能穿過空氣等物質。用不同的物質做實驗的經驗會讓他們逐漸理解這一現象。

學情分析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屬於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並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爲此,本課宜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爲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學目標

1.聲音是向四面八方傳播的。

2.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質,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都能傳播,不同物體傳播聲音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3.聲音是透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2.藉助實驗和想象,對聲音傳播的方式進行描述。

3.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實驗,對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情況進行比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2.理解科學與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

3.學習安靜地做聲學實驗。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中都能傳播,不同物體傳播聲音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教學難點:聲音是透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2.如何創設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 ——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爲了滿足兒童的這種特別強烈的需求 ,在科學課匯入過程中我透過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滿足學生認知發展的需要,從而順利生成探究問題,引入探究活動,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

一、巧置疑障,形成問題情境,以“疑”促“生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提供給學生一些讓學生可能成功的、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或多或少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能激發起學生嘗試的動機和參與的熱情,從而生成探究性問題。

[案例]: 上教科版四年級上冊《液體的熱脹冷縮》時,我設計了“七彩噴泉”的實驗,用七個很小的瓶子裝滿七種有顏色的水,密封后插入極小的管子,水與管子的口平。

把瓶子放在酒精燈上加熱,配上音樂,讓學生觀察水噴出的景象,引來學生一片驚呼,馬上生成了探究性問題:這個魔術的原理是什麼?待同學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後,我馬上引出課題並板書。

二、組織遊戲,形成愉悅情境,以“趣”促“生成”。

娛樂活動的需要起源於人的生物性需要,對於處在身心發展階段、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說,遊戲本身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們學習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教學活動若被賦予生動、活潑的遊戲情景,它能使學生因教學活動適應他們的娛樂需要而愉悅,生成探究問題,從而主動投入到探究活動中。

[案例]: 上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磁鐵的磁性》時,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磁鐵的磁性設計隔着紙板(紙板上畫有碧綠的湖水,湖底下面有碧綠的小魚)讓小魚遊動的遊戲。以這個有趣的遊戲匯入新課,學生立刻被吸引了,探究願望被激發了。

此時,我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魚怎麼會自由地遊動呢?引出本課研究中心——磁鐵。

三、直觀演示,形成直觀情境,以“形”促“生成”。

運用直觀演示,由於效果直觀形象,淡化了抽象的`概念,爲學生的積極思維架起了“橋樑”,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生成探究性問題,從而爲後面探究活動做好準備。

[案例]: 教科版三年級下冊《混合物》一課時我創設了一個玩魔術的情境: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後,溶液變成紅色。

這一情境讓觀察了全過程,同時產生了疑問:這兩種物質到底是什麼呢?混合了怎麼又成了紅色了?……於是我就是順着學生的提出的問題,引出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再進一步的探討。

四、架設階梯,形成遷移情境,以“舊”引“生成”。

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爲基礎的,新知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的,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或由舊知重新組織或轉化而成的,所以舊知是學習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認知停靠點。教師要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繫,適當的目標設定喚起對象的多種需要,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學生就生成了新的問題,這是深度學習帶來的學習效果,使學生能夠批判性的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並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衆多思想間進行聯繫,並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生成自身的獨特的體驗。

[案例]: 上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電路出故障了》時,我準備材料時,在其中幾個小組的材料中準備了一些有故障的燈泡、電池、電線等。上課伊始,我首先讓各個小組進行比賽,把桌面上的零件接成一條流通的電路,讓燈泡亮起來。

看誰接得又快又好。學生一聽馬上來了興趣,動手進行連接。

有些小組很快就連接好了,但燈泡就是不亮,他們都很焦急,重新再來還是不行。燈炮怎麼不亮了?什麼原因呢?這些問題馬上被提了出來。

於是我順勢而下,馬上讓學生對問題進行了討論和猜想。

師:爲什麼有的小組電路明明連接好了燈泡還是不亮而有的小組同樣連接卻能發亮呢?

生1:我猜可能是燈泡壞了?

生2:是電池沒電了,我看到電池的金屬片上有點鏽。

生3:我想是電池盒有問題,我發現電池盒的金屬片鬆了。

生4:我猜想是電線有問題。

生5:我想是燈泡沒裝好。

生6:我想可能是電線沒接好,鬆了。

…… 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後我向學生提出:剛纔同學們說的只是我們的猜想,能想辦法知道到底是哪一部分出了問題嗎?用事實說話,是最有說服力的。馬上引入本課重要探究活動——小組合作製作電路檢測器。

五、聯繫生活,形成生活情境,以“用”引“生成”。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就指出: “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

教育理論指出:“學生的發展是在真實的生活中實現的,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真實的生活活動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蘊藏着豐富的價值和意義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的主要力量源泉。

用生活實際創設的科學情景,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成探究問題。

[案例]: 在教學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瞭解空氣》的時候,我透過創設生活中用漏斗倒醬油倒不進去的情境,讓學生說說其中的原因,繼而引出空氣佔據空間的概念。

用漏斗倒某種液體時,一下子倒不進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現象,很多學生。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11

四年級科學下冊《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本節課以學生熟悉的上課鈴聲響的情境引入,符合學生的認知,但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情境,是以語言描述的方式,還是以視頻的形式展開。在猜想假設環節,透過讓學生玩“土電話”感受聲音的傳播需要藉助一定的物質,但是很多學生只能夠說出聲音在傳播時需要藉助細線,沒有細線,聲音不能傳播到另一個人的.耳朵裏面。難點是教師如何將“細線”和“物質”很好地連接在一起,進而進行聲音在不同的物質中的實驗。在實驗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先把相應的實驗材料準備好,放手讓他們用自己現有的東西去看看聲音在不同的物質中傳播的現象。考慮到實驗材料有限,對於實驗:抽空罩鍾裏的空氣的實驗,是以視頻的形式讓學生看的,感覺這個對於學生有點難以理解,我在想這裏該怎樣幫助學生理解呢?在得出結論環節對於水裏面的聲音可以傳出來,外面的聲音也可以傳出去,學生理解的不是特別清楚。總之,這節課學生可以知道聲音的產生要透過一定的物質,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像各個方向傳播。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初二物理第四章《聲音的世界》第一節的內容。此節的知識點比較簡單,有些在小學科學課中學過,也有些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更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形成性教學,強調學生對於學習中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達成,透過引導把簡單的知識傳授化爲神奇的科學探究過程。由於初二學生纔剛剛接觸“科學探究”這種教學方式不久,所以本節課我就大膽採用小組合作方式,淡化由老師直接傳授知識結果,嘗試採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方法。 透過實際教學以後,我主要有五個方面體會:

反思之一: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在於巧用身邊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來做實驗,例如:用直尺、筆,飲料瓶、眼鏡盒……等物品製造聲音,從而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發聲的物體有什麼樣的特徵?一來實驗器材學生能找到、有親近感,做物理實驗不難;二來物理實驗就在身邊,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興趣高。這不僅符合新課改思想,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從而使學生也能喜歡上物理課!當然在有些實驗器材的處理方面,有些技巧還不夠老練,在今後的實驗教學上需要不斷磨練。

反思之二:提出問題是物理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有問題提出,說明學生動腦筋了,在對教學內容認真的思考。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充分張揚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並透過師生互動,肯定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把物理知識和自然生活有機的.聯繫起來,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物理與學生的距離。

反思之三:整個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參與的再發現過程,再研究過程。我在進行本節課物理知識教學的同時,透過引導,利用實驗的方式把厚縮在其中的認識歷程重演,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沿着前人思維活動的足跡短暫而迅速地重走一遍,從中體驗和學習思維的方法,如在本節課提到的放大法、實驗推理法、歸納總結法等等。

反思之四:在教學過程,我能從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採用學生的直觀形象的認識過程,將科學家的原發現過程,從教育、教學的角度,進行必要的剪輯和引導,減少岔道,精簡時間。當然在指導學生實驗方面,正如陳教授所說有一些細節方面還不夠精緻。如實驗操作的注意事項,儀器的正確使用方面等等。

反思之五: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狀況”、“實驗探究中可能出現的探究方向預測及處理方法”、“教材內容”等都做了較爲客觀全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學生的各種見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觀點、甚至是錯誤的想法也大膽地進行了課前的猜想和預測,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的一些錯誤想法都採取給予正面積極評價的做法,如有的學生在回答敲鐵管會聽到幾聲時,回答說會聽到回聲,我就將錯就錯,說另外一位同學會聽到幾聲,不是操作者本人聽到回聲;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學生克服對科學探究的神祕畏懼心理,減輕了學生科學探究的壓力,增強了探究學習的信心。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13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是第二章聲的第一節內容,是學生首次接觸聲音。爲了便於學生理解,我把第一節的內容分爲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全程圍繞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進行。

教學過程中,我採用視頻加實驗的方式進行,以生活中各種聲音的視頻帶出聲音並展開對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研究。此教學過程的優點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結論,不足之處是在研究液體以及氣體也能產生聲音時只是一帶而過,風的聲音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

總結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後,沒有再對風聲做具體解釋。另外,在講到“聲以聲波的.形式傳播”時應該以水波爲例展開解釋。學生對於“波”這種現象是很難理解的,但是水波學生比較常見,這節課後學生掌握住了聲以波的形式傳波,卻依舊不明白“聲波”是一個什麼形式。這點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整節課總體不足是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應該引導學生大膽的總結生活中的例子,從而加深印象;由於本節課知識相對少,所以還有剩餘時間,不應該直接讓學生自己寫作業,可以採取提問搶答的方式加深印象,讓學生在課上就能很好的把知識掌握,這是本節課上完最不滿意的地方,以後一定要更好的利用課堂的4分鐘;語言有時也不太規範,比如固液氣應該說固體、液體、氣體。

本節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就是筆記重點標註並且給學生時間記筆記。這點可以堅持。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聲音透過哪些途徑傳播進行研究。首先,利用玻璃鐘罩,做空氣傳播的實驗。在做實驗準備時,要準備好玻璃鐘罩、抽氣機、收錄機等實驗裝置,把實驗目的和實驗步驟告訴給學生,接着老師進行演示實驗,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的現象,發現玻璃鐘罩裏收錄機的聲音越來越小,說明了聲音要透過空氣傳播。

然後做固體傳播聲音的實驗。我用手由重到輕的拍打桌面,讓學生判斷聲音的大小和方向,並說出聲音是透過什麼物質傳播的。我拍打桌面的力量很小,直到聽不到時,讓學生思考透過什麼辦法可以聽到這種很輕的.聲音,學生就能夠輕而易舉的感受到桌子也能傳播聲音,從而知道了固體也可以傳播聲音,並且讓學生再動手試試其他的固體可不可以傳播聲音,傳播的聲音有什麼不同。最後做液體傳播聲音的實驗。

我讓學生想一想,怎樣才能知道水是否可傳播聲音呢?可啓發學生說說自己在游泳的時候,潛入水下是否能聽到聲音,聽到的聲音有什麼特點?說明了什麼?接着,讓學生利用實驗材料,按教材插圖上的步驟進行實驗。在水中碰響銅鈴,看能不能聽到銅鈴發出的聲音,再由學生自主作出結論。

透過以上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液體、固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質。,

不足:

1、在學習“用抽氣機將鐘罩裏的空氣慢慢抽去,觀察小鬧鐘的聲音有什麼變化”學生的理解不夠。

2、學生在分組試驗透過“土電話”來感受聲音的傳播的方式時,有的學生沒有將線拉直,所以影響了效果。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15

《聲音的傳播》是小學科學三下第三單元中的第二課,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學生透過多個活動對聲音這一熟悉的事物去進行一番理性的探索,從而構建起對聲音的傳播的`認識,爲今後的探究、學習奠定感性基礎。

我在設計時對教材作了一些補充和調整,整個教學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1、預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透過情景來引入新課,促使學生“願問其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點燃其探究自然祕密的智慧火花。透過對情景的判斷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加強直觀,豐富感知。“活動是認識的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認識化解在演示實驗和實際操作中,讓學生在靜態和動態中獲得感知並形成表象,理解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促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轉化。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觀察、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他們學會了物體傳聲的實驗,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識由直觀的教具演示了出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3、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教學時,啓發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和掌握科學概念,發展學生智力,激發探究科學的情趣。透過設定情景,表揚激勵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學中樂、樂中學。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透過實驗獲得新知,並加以運用,鞏固提高。

但也有美中不足之處,由於疫情期間,只能網上授課,雖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親自在家做實驗,卻不能讓老師直觀的看到每一位學生的變現。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16

現代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讓學生學會學習必須以學生的原有經驗爲基礎。”而經驗的獲得,必須由學生透過實踐,自己感悟—內化。只有多讓學生經歷科學知識產生和應用的過程,讓他們多方位地感受與體驗,纔會使他們逐步積累自己的經驗,並能運用這些經驗與當前資訊相互作用,有效地去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教學成功的關鍵是在於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教育氛圍,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

1、激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興趣的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於探索的強大內驅力。”因此我力求引導學生透過遊戲活動的形式,並用神祕的語氣、激將的語氣和讚賞的語氣,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把學生帶到積極思維的學習境地,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探索。

讓他們結合以往的生活經驗,感受聲音裏面的科學,初步掌握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及聲音的傳播途徑。我儘量做到讓整堂課自始至終尊重學生的意願,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爲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以一種理解的眼光、欣賞的眼光、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想法,讓教育的內容充實到孩子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他們實實在在感到生活就是教育,讓他們的創造精神、創造能力一步步地得到有效的培養。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刻意追求的藝術,不是藝術,刻意學習的藝術,不是藝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累了科學知識,訓練了能力,尤其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等方面都積累了感性經驗,受到了鍛鍊。科學素養就在這樣不斷探究中不斷形成和提高的。

3、發現。

有一位外國教育家這樣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的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其強烈。”當學生透過動手動腦,在探索中研究聲音能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時,這種認識還只是一種直接而朦朧的感性認識,於是我就組織學生把自己的發現用語言表達出來,組織學生說說他們的發現。這些發現,對於小學生來說,是利用已有知識,在獨立操作、觀察、思考、相互討論的基礎上得出這節課的結論。在這一過程中我有時會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並對他們的發現作出積極的.評價。透過說一說,學生不僅能深刻地理解聲音傳播的途徑和聲音爲什麼能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使感性的認識上升爲理性的認識,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索、研究的慾望,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也得到了培養。

但作爲一個新手,我不能像指導老師那樣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先完成我的教學任務纔來談該改進的地方。但因爲這是我的第二堂課,有了第一堂課的教訓後,於是我就提前進教室幾分鐘與學生進行傾心交流,並慶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今天學生們的表現,我很滿意)。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我成長了。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如上課時會重複學生的話;有些教學環節處理得不是很好,如在聲音的傳播途徑上講得有點亂,可能是自己在備課時備得不是很熟,再加上上課時有點慌;又如最後在討論課後問題上(一位老爺爺在河邊釣魚,魚正要上鉤了,突然遠處跑來了3個小朋友,會發生什麼情況呢?爲什麼?),當學生回答到點上時,其實還可以進一步深化,進一步說明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的要快得多,但因爲過於緊張而忘了。又或自己的教態還不能坐到遇事不亂……不過,俗話說得好,能發現問題總比沒發現問題要好得多,發現了問題,我就能及時地解決問題,也可以不斷地提升自己。

但總之,這一教學過程中,我注意保護了學生的直覺發現,鼓勵他們踊躍發言,學生講、老師聽。透過學生自身積極的活動,在學生探索、發現知識的整個過程中,我會相機引導,學生在自我探索、自我發現中既獲取了新知識,又鍛鍊了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17

一、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①聲音的產生原因;

②聲音傳播需要物質;

③聲音傳播的快慢。

2.過程與方法:

①理解和掌握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②會綜合分析聲音與光傳播的異同;

③會把學到的知識解釋各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把興趣學習逐步提高到主動學習。

二、課時課型:

科學探究,2課時

三、重點:

聲音的產生原因和聲音如何傳播。

難點: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啓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思路:

本節是初二物理“現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從知識上應該掌握聲音的產生原因,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和聲音的傳播快慢三個問題。

但我認爲教學不是爲做題、解題,還必須使學生會學物理。爲此我設計了綜合分析聲音的傳播與光的傳播在現象上的異同(不涉及本質),讓學生翻書、對比、思考,動腦得出規律。在講清聲音傳播需要物質一節中我逐步引導學生要從氣體、液體、固體中全面考慮,而不是侷限於某一方面。學完“三態”中都會傳播後,學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因爲光傳播中已經學到真空)。爲此我把在真空中傳播情況放到最後,比較符合學生的思維。在知識學習中,我安排從觀察、實驗着手,從中找出規律,得出結論。在最後我又設計安排用學到的知識解釋實際問題,讓學生理解:學習物理的目的是爲生產勞動服務。從而讓學生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這是我安排的第二個教學目的。

我安排的第三個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愛學物理。即從新課引入的放音興趣又點明主題。教學中間的設疑、講故事、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放幻燈片等,結尾時的二個興趣題,特別是在月球上如何通話一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更愛學習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課的安排中,處處讓學生思考、實驗、複述、解釋、小結、總結。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啓發式教學。

五、教案

(一)匯入新課:

1.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2.我講的話同學們都聽到了吧?這些都說明人類生活離不開聲音。

3.請學生翻開課本第24頁,老師板書《第三章聲》接着請學生看第一段書,以瞭解本章學習的內容。

4.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繫,今天先講解第一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板書)

(二)新授:

第一層次:“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板書)

1.老師先演示實驗:(1)重新用收音機播放音樂,大家聽到了聲音,同時請學生仔細觀察機身及揚聲器在——振動。(2)撥動胡琴琴絃,聽到聲音,看到琴絃在——振動。(3)敲擊鑼時,聽到聲音,看到鑼上放的紙片在——振動。(4)敲擊音叉,聽到——聲音,將它放在水中——濺起水花——音叉振動。(5)請學生高聲朗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同時摸住喉頭,感覺到聲帶在——振動。

2.總結:“聲音的產生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板書)

3.再請學生從生活實踐中舉例說明聲音的產生是由於物體的振動。

4.老師在總結的基礎上講:“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請學生回答剛纔的觀察與實驗中哪些物體是聲源。

第二層次:“聲音的傳播”

1.那末聲源的振動發出的聲音是如何傳到我們人耳的呢?板書:“聲音的傳播”。

2.先研究揚聲器的振動是如何傳入我們耳朵:(1)請學生看課本25頁,圖4-4及一段文字解釋,並請學生說明:

揚聲器紙盆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波動——向遠處傳播。(2)老師解釋:這好像鉛筆敲擊水面振動形成一串水波向外傳播。(板書:傳遞聲音的波叫聲波)(3)老師講解:我講的話是由於聲帶的振動,引起空氣疏密變化,傳入人耳使鼓膜振動,聽到聲音(4)學生小結: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板書)

3.聲音可否在水中傳播呢?

請學生解釋:(1)潛水員在水中可聽見岸上人講話;(2)魚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風吹草動。

學生小結:聲音可以在水中傳播。(板書)

4.聲音可否在固體中傳播呢?(1)老師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2)請學生做幾個實驗:①將機械手錶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貼在桌面上聽一下有什麼感受,說明什麼?②展示“土電話”,請幾位學生演示,有什麼感受,說明什麼?③看課本——貝多芬聽音樂的辦法。(3)學生小結: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板書)

從以上事例說明:聲音傳播需要物質(板書)

5.問: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嗎?

演示:“真空鈴”實驗:請學生仔細聽聲音,有什麼變化?說明什麼?

學生小結:真空中不能傳聲(板書)

第三層次:聲音傳播的快慢(板書)

1.老師先提二個問題:(1)打雷時閃電和雷聲誰先讓人們感受到?(2)百米賽跑時以槍聲還是冒的煙作起跑標準?

(學生解答中可能正確,可能不全面)

2.老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解釋這裏有一個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與光在空氣中的傳播問題,因此我們一起來討論聲音的傳播與光的傳播的異與同,請學生可以看書(特別是前一章光的傳播),讓學生髮表各人的看法,老師適當點撥。

從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傳播比聲音的傳播快得多,因而可以解釋清楚以上二個問題(請二位學生再完整的解釋一下)。

3.請學生看書,弄清在氣體中聲速與溫度的關係是:溫度升高、聲速增大,並且大約是每升高1℃,聲音每秒鐘傳播距離增加0.6米。

第四層次運用本節知識解決一些問題

1.老師提出二個思考題,請學生回答:(1)在一根長的鋼鐵管子中放滿水,在一端敲擊一下,在另一端可以聽到幾次聲音。(2)在月球上如何通話?

讓學生們儘量發表各自的見解。

2.老師在總結學生們的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聲音傳播情況如何?聲音傳播與光的傳播情況的區別。

(六)、佈置作業:1.看書;2.做練習冊中同步訓練。

(七)、板書設計:

第4章聲4.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2)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聲音可以在水中傳播

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

(3)聲音傳播的快慢

聲音在空氣中(15℃)每秒鐘傳播距離約爲340米

(八)、教學反思:

啓蒙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學要用簡單的事例、通俗的語言、生動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又點明主題。

物理教學的特點是透過觀察、實驗來探索、分析、總結。教師要儘量給學生創設問題的情景,然後指導討論小結。

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善於觀察物理事實方面來,不僅要發現物理現象的個別特徵,還要發現物理現象特徵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和分析的習慣,使學生領會到學習物理的方法。同時使學生學會物理知識,學會從物理現象中總結出規律,學會掌握有關的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設疑”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它可以開發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從簡單的概念出發,培養學生運用類比推理方法概括總結,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整節課都使學生處於動腦、動手、動口,真正起到“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充分培養學生的能力。

物理教學是以概念和規律教學爲中心,透過掌握一定的規律再進一步動腦、動手去建立更深刻的觀念,把學到的理論爲實踐服務。並透過學生的回答,瞭解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實際上是對教師本節課教學的評估。一節課的結尾是教學的“高潮”,好象戲劇結尾的高潮。要使學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聰明才智,嘗試學習的樂趣,更激起學習後續知識的迫切心。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18

反思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

一:物理教學要巧用身邊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罈罈罐罐做實驗,一來實驗器材學生能找到、有親近感,做物理實驗不難;二來物理實驗就在身邊,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興趣高。這不僅符合新課改思想,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作爲希望學生喜歡上物理課的老師,何樂而不惟呢!

二:提出問題是物理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有問題提出,說明學生動腦筋了,是對老師教學內容思考的結果。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充分張揚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並透過師生互動,肯定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機、自然聯繫起來了,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物理與學生的距離。

三:把情感教育、行爲教育、紀律教育與物理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如:感覺聲帶振動,請他們說:“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之類的話;介紹小河流水潺潺,問:河水要是被污染了,還有這個心境嗎?

四:聲音是由鼓面的振動產生的,用手按住振動的'鼓面,聲音立即停止,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鼓面的振動產生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本節教學也有不夠滿意之處:如: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注射器的抽氣效果不太好,結論應在教師實驗的基礎上推理得到的。如手機鈴聲越來越小之後,老師可提問:如果把空氣抽盡,那麼還能聽到鈴聲嗎?還有,在固體能傳聲的教學中,如果能用足夠長的鋼管來做實驗,那麼就能把透過空氣和鋼管傳播的兩次聲音區別開來,效果會更好。只是在課堂上不易操作。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19

有關《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一節知識,在舊的物理教材中,與聲音的產生合爲一節內容進行講解,而在新物理教材中,單獨作爲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點相對少一些,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把重點放在了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以及人耳怎樣聽到聲音這兩個知識點。正因爲如此,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透過課堂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思索: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

在這節課中我認爲應該在把握書本知識點的基礎上,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去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本節課的關鍵。上課伊始,我便引發學生說出每天都能聽到哪些聲音,學生認爲物理其實很簡單,所以不再認爲物理難學,有了很濃的學習興趣。接着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人爲什麼能聽到聲音?”這種懷境的創設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接着引入新課,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爲了使學生帶着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又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證明或設計小實驗證明聲音能在哪些物質中傳播。學生不僅有真實的體驗,而且能充分體驗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這種學習氛圍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着問題去學習。而透過具體的實驗探究,學生很自然地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此時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危機的到來,不得不馬上“充電”迎接新課改的挑戰。

二、處理好知識點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

在備課時我發現這節課的知識點有些亂,只有把它們串成一條線纔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於是我便決定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並設計小實驗,學生理解起來簡明易懂,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三、及時探究,共同合作。

我認爲本節課的精彩之處是對錶格中的數據進行比較,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總結出知識點,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體現了探究式學習的優點。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學生受益匪淺,使全班同學都行動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合作性學習,及時地解決問題。

四、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設計多種教學活動使學生時刻具有新鮮感

本節課的知識較多,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累呢?我認爲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和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非常重要。如在複習鞏固本節課知識時,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動畫,讓學生看到漁民捕魚使用的電子發生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讓他們不會感到物理知識枯燥乏味。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以討論、實驗探究爲主線,讓學生分組討論並設計實驗。這時候教室頓時變成了實驗室,同學們互相合作,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討論,在討論中共識。教室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此時我也成爲學生的一員,不斷地在各組之間穿來穿去,共同參與、共同探究,不斷地指導,同時也掌握了學生活動的情況,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我還設計了搶答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新鮮感,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活動多樣化,使學生具有新鮮感,是課堂達到最好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真控不能傳聲的匯入,如果能演示真空鈴實驗我想這節課會更完美,但是由於獲得真空有一定難度,學校實驗器材(抽氣機)有限,影響了教學效果,應及時改進。另外本節課由於知識容量大、活動多,要控制好每個環節的時間,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學生討論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加強引導,這也是本節課的待改進之處。

透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能充分地感受到學習物理的'趣味和意義,在老師的引導下獨立探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是一種任務和負擔,而是精神上的充實,渴望更多的物理知識成爲生活中博學之才。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嘗試,使我也感受到了改變教學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快樂,同時也看到了學生的那種渴望創新、探索、渴求表現的要求,看到了學生們的巨大潛能、更大的發展性和可塑性,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最大的努力,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20

本課學生要探究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以及認識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體。上節課我們共同探究了振動產生聲音的過程,那遠方的聲音是怎樣傳到耳朵裏的呢?敲擊鼓面時,鼓面振動,我們聽見了鼓聲,鼓聲是怎樣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的?組織學生對聲音的傳播方式進行討論,舉例說說敲鼓發出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又是怎樣傳到耳朵裏的。透過學生的表達,瞭解學生的原有認知。

第二個環節,聲音的不同傳播方式,在上這堂課的的時候,學生對於接受空氣可以傳播聲音很容易。但是在潛意識裏面也認爲“只有空氣可以傳播聲音。”透過多種有效的實驗,進行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發現聲音的不同傳播路徑。在探究聲音在液體中傳播的實驗中,音叉剛敲擊時聲音很響,後續聲音變輕。如果拿剛開始敲擊的聲音和放入水中後的聲音進行對比,學生會感覺剛開始敲擊的聲音(空氣傳播)更響。改進:教師可以先敲擊音叉後過一會兒讓學生聽音叉的'聲音,再放入水中隔着水槽聽聲音。這樣效果就非常明顯。該活動讓學生髮現“聲音能夠在水中傳播,並且比在空氣中傳播效果更好。”在講到“聲以聲波的形式傳播”時以水波爲例展開解釋。學生對於“波”這種現象是很難理解的,但是水波學生比較常見,這節課後學生掌握住了聲以波的形式傳波,卻依舊不明白“聲波”是一個什麼形式。這點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最後,玩“士電話”是研究聲音傳播的非常好的活動,課前提前準備好,活動時就可以快速的分發器材,節約課堂時間,學生們在玩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聲音在氣體和固體中的傳播,也可以進一步去理解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