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真善美的小世界》教學反思範文

20xx年xx月xx日星期五,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作爲市級骨幹教師的我在闊別講臺一年之久的這一天,又一次站在了南崗區教學百花獎比賽的舞臺上,那份對教育的追求,那份對學生的熱愛,激勵着我,鞭策着我,我的滿腔熱情都淋淋盡至的化在了這節課的教學中。從中收穫的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些許的遺憾,都化作如下幾句話來形容和概括吧!

《真善美的小世界》教學反思範文

一、備課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先從這次教學百花獎的備課環節說起吧,我們這些參賽選手都是上課的前三天知道的選課內容,而且骨幹教師還是跨學年進行教學,存在着不熟悉教材、不瞭解學生學情的實際問題,另外執教的內容還不是輕車熟路的歌曲教學,而是以25分鐘欣賞內容爲主教材的音樂欣賞課,面對着時間緊壓力大的這次比賽,我先是傷透腦筋、後又徹夜難眠,終於選定了第七冊第八課中的欣賞教材《真善美的小世界》,並馬上開始了自己備課、學年教師集體備課、試講、反思等一系列備課研討活動

首先,我聆聽了無數遍《真善美的小世界》這首歌曲,又依據音樂課程標準3——6年級的學段目標及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了本課的三個教學目標,並定下了教學的重點、難點,隨後的教學流程就緊緊的圍繞他們來展開和設計。先是,聆聽歌曲觀看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後,觀看迪斯尼的相關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隨後,介紹詞曲作家謝爾曼兄弟引出迪斯尼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最後,帶領學生聆聽其他迪斯尼的相關音樂開闊學生視野;一環緊扣一環,層層遞進,潤物細無聲!我覺得思路是清晰地,流暢的,準確的,但設計終歸是設計,是教師心中的美好藍圖,能否將這一思路讓活生生存在差異的學生接受並理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今後的備課還要考慮面對的是什麼程度和水平的學生,不能光用自己平日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要考慮如果面對陌生的學生,面對沒有經歷過公開課考驗的學生,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是否合理,是否適合學生,是否能讓學生接受,教學目標是否能達成。這幾點至關重要!

二、上課是師生情感的碰撞。

本次教學的班級是南崗區閩江小學的四年四班,事先由於沒有見學生,所以課堂上一切的師生交流都是沒有做過任何鋪墊的原生態,師生之間的那種陌生和緊張就不用多說了,就連“你們旅遊都去過哪裏?向大家說一說”這樣的談話性問題舉手的學生都寥寥無幾,就更何況是“我們可以用哪些形式表現音樂的不同情緒呢?”學生鴉雀無聲!我只能採用隨機採訪的形式,就近問了幾名學生,一名挺精明的男生說“用表情”,終於有學生迴應我了,我暗自歡喜,然後趕緊追問到“怎樣的表情?”他居然說不出來,羞澀的低下頭,我便順勢留下懸念“那老師一會要看看,你是怎樣用表情表現的!”,我又叫起一名學生,問他“你還有其他方法嗎?”他的答案居然也是“用表情!”。我明白了,學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進行表現!隨後,我教給了學生“用線條、顏色、動作、打擊樂器等多種方法來表現聽到的不同情緒的歌曲的方法”。

隨後,只有兩名學生選擇用動作,五名學生選擇用打擊樂器,其他都選擇沉默的方式,在音樂聲中我巡視着想要的結果,卻很讓我失望學生們安靜的'坐在那裏,就連剛發給他們每人一支的彩筆都沒有拿在手裏,我的頭腦又一次翁了一下,“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只能教他們了!”於是,我在兩名學生的書上給他們做了示範指導,真的很感謝這一男一女兩名學生,雖然那拿粉筆的手還能看到絲絲的顫抖,但畢竟在黑板上出現了我期盼的答案,我欣喜若狂的聆聽着剛在耳邊交給他們的“解釋”。接下來的兩名女學生表演的真不錯,她倆即興的隨我的音樂跳了起來,算是讓緊張的我鬆了一口氣,接下來的打擊樂器表演卻讓我大吃了一驚,我的琴聲已經開始了卻發現演奏雙響筒的學生右手沒有拿小棒,而在敲鈴鼓的學生手裏,莫名的我又笑了,沉着的走到拿鈴鼓的學生面前,耐心的向她介紹了鈴鼓的使用和演奏方法,然後一個接一個的詢問其他學生是否會演奏,音樂開始了,學生和我勉強完成了創編伴奏的教學任務,面對這樣一羣可愛的學生,我沒有采用學生評價的環節,而是充分的肯定了他們!接下來“老師被大家的精彩表演感動了,我想用演唱的形式表達自己此時此刻的高興心情,誰願意和我一起唱!”終於,學生的熱情被我點燃了,課堂上瀰漫着琴聲、歌聲和歡笑聲,並準確的回答出“男生適合演唱歡快的部分,女生柔美的聲音適合演唱優美的部分”,本想再運用接龍的形式進行演唱的,可是害怕時間不夠,於是轉到了下一環節的教學上了。

這一次,我才真正領悟到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的學習過程,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教師的精心備課不會有精彩的課堂呈現,如果沒有學生的成功配合再好的設計也不會上出令人滿意的課堂效果!

這一次的異地教學,更深刻的激勵和告誡自己,教學的功夫還要下在平日的課堂教學上,下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下在爲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上,下在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上,下在激發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上,只有這樣,教育才是師生共同成長和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