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精選5篇)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1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是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裏的第九課。今天上午我執教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整節課講下來,發現有以下不足:

一、時間掌握不當,前面有點鬆,後面有點緊。

課堂上在第一環節複習回顧裏,我讓學生做完基礎達標,裏面兩個題,一個是看拼音寫詞語;一個是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填空。小組彙報結果時,前進組裏的那個有智力障礙的學生也積極興奮地進行了參與合作,我讓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問題著名的“著”不是“注”時並表揚了她,全班同學也給予了她熱烈的掌聲。給予了她自信,但卻浪費了點時間。在第二個環節精讀感悟的第一個大問題上浪費了時間。由於進步組學生不能及時領悟母親的恩情除了縫衣,還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麼情誼時,組員陳美言幾次重複是縫衣,組長及其他成員也沒補充。於是我就這個問題注重了對學生的多元指導。我認爲語文就是生活,就是社會。這篇課文是親情篇,體貼父母、孝敬長輩、知恩圖報本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現在的兒童在溫室中長大,母親對他的愛視而不見。所以我認爲學習語文不能專從書本上學那點滴知識,而要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聯繫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來體會孟郊的愛。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愛進行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母親表現出來的點點滴滴,全方位讓學生去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偉大而無私。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透過小組彙報一涌而出。課堂上挖的有點深了,時間悄然無聲地從指間溜走了。

二、學習目標沒完成。

本文有兩個學習目標:1.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2.理解小詩意思,畫出課文中詩句的解釋,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圖報的道理,能背誦古詩。在精讀感悟這一環節裏,我按層次設計了兩個大問題,每個問題裏有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大問題即對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點。學生對這個問題彙報得相當不錯,而且連我沒想到的,他們都說出來了,很細很透徹。讀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知道了作者熱愛母親、思念母情的情感。由於第二個問題品析第4——5自然段沒完成,所以也就沒讓學生利用書中的語句去解釋古詩的意思。也沒能讓學生互背互查古詩了。先完成了對重點段理解的作業。但我深信,學生在第一課時熟讀課文中就已經把故事背下來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爲我在導學案設計精讀感悟問題時不太合理造成的。

這節課如果把精讀感悟的六個小問題縮成兩個有概括性統領文章的問題讓小組去綜合研讀,效果一定會更好。或者,如果換種方法來教學我想也行:先用多媒體出示《遊子吟》這首詩,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匯入語,在精讀感悟時,只有重點研讀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讀時直接用部分的語句解釋古詩的意思了,邊朗讀遍體無文字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動、組組質疑,教師點撥,共同解決疑難問題,那樣的話,效果可想可知,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三、小組合作效果明顯,但沒有應變能力。

合作中可以看出學生積極主動,善於交流、勇於探究、互幫共識。學生再整節課中處於主體地位,學生質疑也別有一番情趣。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從這節課學生的表現中,我也發現了許多弊端:在小組站起來彙報成果時,由於一時緊張而無語時不會自救,小組長應該想別的組進行求救,讓別的組來解決自己會而表達不出來的內容,學會應變能力。這個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問答交流中學會知識,能夠理解實際問題,就是好樣的,這點我得培養學生。

我們高平教委有八年課改的宏偉規劃,我認爲自己作爲一線教師,應該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課改實踐中前行;在反思中勇於改進;在改進中不斷完善自我的教學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總之,學生不僅是以家爲單位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棟樑。隨着時代的迅猛發展,課改勢在必行。爲了讓新一代兒童能夠承載改革社會的重任。作爲一線教師,我們應該在節節課拿出自己的實幹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啓發引領一批時代的有創造能力的智慧型兒童。培養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任,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創新。讓課堂充滿創造,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2

一、是語言同語言的對接

課前,我讓學生蒐集描寫媽媽的詩文,讓學生和自己的媽媽回憶一件使母女都感動的事情。上課一開始,首先從“媽媽”這個親切的詞語人手,然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是怎樣的媽媽。

學生透過原生態的課外閱讀,陶冶情感,積澱語言。生活中“母女回憶”是一個親子活動。在母女對話中,讓愛的暖流再次升溫。課堂上,“你的母親是什麼樣的母親?”給了學生表達的機會。學生說的熱情被激發後,一個個飽含讚美之情的詞語就在課堂上精彩紛呈,每一位學生都舉了手。

從課外閱讀的“書面語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課堂上學生的“口頭語言”;從積累,到內化,再到表達,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感經驗,最後一句“讓我們永遠地記住‘母親的恩情’”又把學生引入教材文字的語言。

二、是情感與情感的交融

“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動?”透過朗讀,初步觸摸文字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鋪墊,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語言的魅力,字裏行間,無一處不撥動着學生內心深處的那根愛的琴絃。就連“母親的恩情”這五個字,讀來也讓學生潤溼了眼眸。

“孟郊使勁地點了點頭”。一句教學中,學生三個層次的回答(一是點頭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淚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說捨不得的話讓媽媽更加心傷。)讓我也驚訝了。細細想來,這種對愛的感悟得益於平時的感恩教育: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每天對他們說一句感謝的話,並說出原因。這一處的教學,正是喚醒了學生平日裏的點滴感悟。讓學生用真摯細膩的情感與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靈交融,思想在課堂裏閃光。一學生說,他不敢說,他怕說了讓媽媽更傷心。此時,教室裏一片靜,所有的表白都不需要了,惟有讀!對,惟有讀!用心叩擊文字,用讀傳遞情深,宣泄情感。

“撫摸”一句的教學中,他人對我的情感,我對他物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對衣服、對母親的情感,透過“撫摸”一詞連結在一起,念之深,愛之濃,盡在這情感交融中了。惟有再讀,惟有再讀來傳遞情深。

三、是心靈對心靈的告白

三聲“慈母”是對文中孟郊母親的聲聲呼喚,也是聲聲讚歎。老師的三聲告白,把課堂推向了高潮。孟郊把他的全部情感抒發在詩中了。這首詩是盂郊寫給自己的母親的,也是爲天下母親寫的。

閉上眼睛,再次與自己的母親對話,想像母親帶着微笑的慈祥的臉。此時教室裏是靜的,不平靜的是學生的心。孩子們,就用這一首詩作爲對你媽媽的心靈告白吧!

整堂課,都被濃得化不開的情感包圍着。記得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的一段話:“人的生活其實包括了智力生活,心靈生活,前者面對世界,後者面對人生、兩者可以合稱爲心智生活。”然而,誰也不會天生擁有這樣的心智生活,活躍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勵,教育的意義就是透過那些使他品嚐到了智力快樂和心靈愉悅的學習,呼喚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以此構建生動而又紮實的語文課堂。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3

課堂開始我讓學生朗讀三遍後,開始分析課文。課文較簡單,第一自然段寫母親深夜爲即將遠行的孟郊縫補衣裳。這段一讀就知道了。第二自然段寫母親在送別孟郊時,孟郊發現“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眼睛溼潤了”。理解這一點很難。透過看圖,又再讀課文,都無法體會到孟郊的思想感情。

我看着學生一雙雙茫然的雙眼,只好另闢途徑。我話題一轉,要求同學們把孟郊的母親當成自己的母親。先想一想,從你出生到現在,你的母親每天都爲你做了些什麼,想好了,就說給大家聽。

這一講不打緊,僅一小會兒,就有幾個小朋友的眼睛溼潤了。繼而傳來了抽噎聲。我走到其中之一的韋海濤面前,示意他說一說爲什麼這麼激動。他站起來,哽咽着說:“我媽媽每天早上起來都送我來學校……中午又來接我回家……下午兩點又送我來學校,放晚學又來接我回家。中午和晚上都要煮飯,還要做很多家務。我上學的時間她就開車去拉客,掙錢養家……晚上還要洗全家的衣服,經常半夜起來幫我蓋被子……我媽媽很辛苦……”韋海濤說這段話的時候,我站在他旁邊,擁着他,一直到說完。我輕輕地摸着他的頭,說:“韋海濤,你是一個很有孝心的孩子。好好讀書,長大了孝敬你的媽媽。”他說完這段話時,我胸前的衣服被他的淚水溼了一大片。他的話引起了共鳴。羅龍羣、覃雲鑫、韋燁、韋穎……都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我示意羅龍羣發言。只見羅龍羣一邊抹眼淚一邊站起來說:“我媽媽天天都很辛苦,她從來不能像別家的大人一樣得去玩……”羅龍羣泣不成聲,根本無法繼續說下去。我知道同學們有很多話要說,就讓同桌互訴衷腸,以減輕心中的壓力,讓他們一吐爲快。

等到稍稍平靜,我再讓全班同學齊讀第二自然段,感動之情溢於言表。當學到“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學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了昇華。

課後,我佈置了一題作業:觀察一週裏,媽媽每天都做了什麼,並做好記錄。我這樣安排的目的,是想加深同學們對媽媽的付出有更深刻的瞭解。讓它們懂得,媽媽的愛雖然平凡,但是,平凡之中的愛才顯得更偉大。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沐浴在媽媽的愛裏長大的。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4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詩《遊子吟》,並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展現了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我在教學中,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學習課文來感受文章樸實語言中蘊涵的純美意境,真摯感情。課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得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特別是“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這句。所以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我還把這句詩句的理解定爲了教學難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這句詩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沐浴着陽光的小草能夠報答太陽的恩情嗎?”,學生在沒有讀懂的基礎上是很難回答這個問題的。膚淺的回答只能是學生猜測的結果,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學習。感情鋪設的不足,也導致了學生在理解句子“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發生了困難。我想在這段的教學中,我應該在充分激發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再進行適時點撥,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纔是可取的。如在這段中的兩個動詞“撫摸”、“注視”我應該可以把它作爲一個突破口,喚醒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中體會他人對自己的情感,自己對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對衣服、對母親的情感,體會孟郊表面看似在撫摸衣服,注視針腳,實質表達愛母親的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說說自己的母親是怎樣關心自己的?最想對自己的母親說些什麼?起到了喚醒學生感情的作用,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卻都是發自肺腑的心聲,這對學生來說是在心靈上受了一次洗禮,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關心愛護,懂得應該銘記母親的養育之恩。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5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讓學生透過讀古詩,再深情的朗讀古詩中去體會課文要告訴我們的故事。我讓學生好好想想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怎樣感受到母親的愛,你能舉一些小事例來說一說嗎?透過我這麼一問,課堂一下子就變得活躍,更讓人想繼續講下去。學生透過這一環節學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親的愛是偉大的。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的亮點是這首古詩。在教學時,我不斷的貫穿古詩的內容,讓學生學得更輕鬆、更易懂。我利用古詩作爲突破口,讓學生產生急於想知道作者創作此詩的原因,爲下面學文做好情感的鋪墊。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着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爲點撥,讓教材“增值”。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來思考“眼淚”之中,也就是“省略號”中蘊含着什麼,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透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有效地解決了問題,學生能聯繫課文情境體味、聯繫生活經歷體驗,感受到慈母的滿腔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