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1

《母親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詩的課文。文包詩這種課文類型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簡短的文章裏,生動地介紹了與古詩相關的背景知識及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可以說:“詩”是“文”的中心與昇華。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文與詩”的聯繫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透過深入文字故事,聯繫自己的生活感受,激發情感、想象,從而體會母愛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細節上,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針針。。她想……”這句話,透過看課文插圖,理解“一針針”“一線線”的意思,引導學生品味:從母親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補衣服,你知道了什麼?再聯繫上句中“忙着”一詞,體會出母親爲兒日夜操勞的辛苦,然後透過想象:母親會在心裏想什麼?進一步感受母親對兒子的牽掛疼愛,最後透過朗讀表現母親把對兒子的愛縫進了衣服裏的無私關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圍繞想象孟郊和母親分別時的情景,說一說母親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心裏怎樣想的,體會母子間的深情,爲下面解決難點鋪路。

第三自然段處理好比喻句:母親就像太陽,母愛就像春天裏的光輝。我這樣引導:回想平時媽媽照顧你的事情,從而體母愛就像陽光,無處不在,細緻入微地溫暖着小草。並抓住“撫摸”一句,讓學生模仿做一做動作,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母愛無法回報,從而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

最後一段,我設問:雖然母親的恩情,我們無以回報,但是我們要報答嗎?你怎麼報答?學生們說了很多:給父母端茶送水遞拖鞋,陪父母聊天,給父母表演節目,幫父母做小家務之類的小事,教師的適時引導,幫學生把道德認識與具體的道德生活聯繫起來,指明瞭學生道德活動目標。

課後,我讓學生給母親做一件事,把想對媽媽說的心裏話寫下來。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2

講課中,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孟郊是怎麼看出母親多了幾根白髮的?頭髮那麼多,他怎麼就能看出母親又多了幾根呢?就這個問題,我是這麼回答他的:那是因爲孟郊平時就很關心和關愛自己的母親,所以他纔會注意到這些細小的變化,這個細節正是體現的兒子對母親的愛。

我認爲,這個細節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既可以用上面各位的理解,也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孟郊所看到的可能還是原來的那些頭髮,只是當他想起母親連夜爲自己趕製衣服的時候,心裏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悠然而生,所以就在心裏覺得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既能體現母親的慈愛,也能體現孟郊對母親的感激。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着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爲點撥,讓教材“增值”。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3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詩《遊子吟》,並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展現了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我在教學中,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學習課文來感受文章樸實語言中蘊涵的純美意境,真摯感情。課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得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特別是“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這句。所以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我還把這句詩句的理解定爲了教學難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這句詩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沐浴着陽光的小草能夠報答太陽的恩情嗎?”,學生在沒有讀懂的基礎上是很難回答這個問題的。膚淺的回答只能是學生猜測的結果,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學習。感情鋪設的不足,也導致了學生在理解句子“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發生了困難。我想在這段的教學中,我應該在充分激發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再進行適時點撥,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纔是可取的。如在這段中的兩個動詞“撫摸”、“注視”我應該可以把它作爲一個突破口,喚醒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中體會他人對自己的情感,自己對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對衣服、對母親的情感,體會孟郊表面看似在撫摸衣服,注視針腳,實質表達愛母親的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說說自己的母親是怎樣關心自己的?最想對自己的母親說些什麼?起到了喚醒學生感情的作用,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卻都是發自肺腑的心聲,這對學生來說是在心靈上受了一次洗禮,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關心愛護,懂得應該銘記母親的養育之恩。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4

一、教學設想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母親的恩情》,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詩《遊子吟》,並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展現了本詩的具體情境。有助於學生理解古詩,體會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了詩歌的背景和內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詩《遊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遊子吟》的寫成。本文語言樸實,意境純美,感情真摯,適合學生閱讀。課文所配三副彩圖,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領悟課文和古詩,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應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從而增強對詩句的感受。

《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學校大門口寫上“愛你的媽媽”來教育學生,激發學生固有的愛心。而對於本課的教學,我想要透過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讓他們走進文字,感悟母親偉大無私的愛。

感悟品味,美讀移情,是實現學生與文字對話的關鍵。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處於感性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直覺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體觸摸語言現象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自得。同時充分挖掘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體會表達的精妙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啓迪、美的薰陶。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遊子吟》。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着”造句。

3、理解《遊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愛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三、教學重點

如何讓孩子將《遊子吟》這首古詩中的詩句在問中找到對應的句子,以及引導孩子感受體會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母親對兒子的慈愛、關心,兒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對學生有感情朗讀指導整和在一個情境中,運用何種手段激發孩子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歌曲引入

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唱完這首歌,小朋友們想到了誰呢?

(我們的媽媽)

2、看圖揭題

是啊,自古以來,人們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母親,與她給予她孩子的愛的事情。

[板書:母親的恩情]

恩,讀ēn領讀。教“恩”,前鼻音,上下結構,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

3、人物出場

(1)出示孟郊母親圖。

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幅圖,說說圖上畫了什麼?

(一位老媽媽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針線在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補衣裳)

這位老媽媽是誰的母親呢?

(2)相機出示孟郊圖。

[板書:孟mèng郊jiào]領讀。簡介孟郊,唐代著名詩人。40歲時才考中進士。中進士後,他到江蘇溧陽當縣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親。想起母親對自己的慈愛和關心,50歲的詩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動地吟出《遊子吟》,這首小詩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吟誦。

<二>學習生字

1、過渡:這首小詩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吟誦,想知道詩人母親怎樣的慈愛和關心,使得詩人寫出這首小詩的嗎?(想)那就請開啟課本讀一讀吧!遇到不認識的生字詞,怎麼辦呢?(用筆圈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3、學習生字

<三>理解課文

1、配樂欣賞《遊子吟》

[板書:《遊子吟》]

引導生看文第四段

範讀,領讀,生齊讀,分組讀,個別讀

2、設疑引讀

(1)第一自然段

請小朋友們從文中找出與“臨行密密縫”相關聯的段落句子。

(第一自然段,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

藉助插圖讓學生想象當時的場景,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讓他們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的一片關愛之情。

(2)第二自然段

再請小朋友們從文中找出“意恐遲遲歸”相關的段落句子。

(第二自然段;她望着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這句話中爲什麼不用孟郊而是用兒子呢?

(因爲文中這句話前一句“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已經有了一個孟郊,後面這句若在用,就重複了吧。)

說的很好,作者是爲了避免重複用詞呢。

讓學生藉助插圖所描繪的情境,聯繫上下文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惦念牽掛之情,指導學生讀好母親說的話及兒子感恩母親的句子。

(3)第三自然段

請小朋友們從文中找出與“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相關的段落句子。

(第三自然段,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出示詞語“撫摸”、“注視”、“心理想”,引導學生抓住它們間的聯繫。從而讓他們懂得:小草不忘太陽的恩情,兒女又怎能忘記母親的恩情呢!

順便講烏鴉反哺的故事,教育學生要知恩圖報。

指導朗讀,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段末的反問句和感嘆句,體會兒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4)第五自然段

母親的慈愛和關心,讓詩人感激,永遠記得。

出示“銘記”:深深地記在心裏。

指導朗讀,體會詩人的感激之情。

出示:孟郊永遠不能忘懷母親的恩情。

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銘記在心。

爲什麼一個說“不能忘懷”,一個說“永遠銘記”?

這個問題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是比較難的,可引導學生看文章的題目《母親的恩情》。

母親的恩情在句子前,是被強調了,在用上永遠銘記這個詞語,更能表達詩人的感恩之情。

<四>課堂練習

1、 讀句子,寫話。

各人自讀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位置。

造句,先仿說,再寫下來。

忙着——

看到——

2、 比一比組詞。

補( ) 摸( ) 恩( )

撲( ) 漠( ) 思( )

3、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孟郊( )身上的衣服,( )那又( )又的針腳,心裏想,母親對我的( )不就像這( )嗎?沐浴着( )的小草,無論怎樣都不了太陽的( )啊!

<五>課後拓展

1、口述母親關心自己的事情,談談自己的感受。

2、小草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我們報答不了父母的恩情,給你的父母做一張賀卡,把你對他們的愛寫在上面。

五、板書

母親 —— 銘記 —— 孟郊

(的) (50歲)

夜深 恩情 遊子吟

清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日出 景——小草 太陽

情——自己 母親

六、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語言樸實,意境純美,感情真摯,適合學生閱讀,課文所配三幅彩圖,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領悟課文和古詩,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我沒有按部就班,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的教學,而是從《遊子吟》這首古詩入手,引導孩子吟古詩在文中找對應句子,循序漸進段段突破。如何讓孩子將《遊子吟》這首古詩中的詩句在問中找到對應的句子,以及引導孩子感受體會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母親對兒子的慈愛、關心,兒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對學生有感情朗讀指導整和在一個情境中,運用何種手段激發孩子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是我上好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5

這篇文章透過寫孟郊要出遠門,母親深夜縫衣、天明送別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陽光輝而觸景生情,聯想起母親的關懷之意,進而引出他50歲時寫的《遊子吟》,反映了詩人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抓住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母親的恩情。我從“出遠門”入手,指導學生對比現在出遠門的方便,古人出遠門的不易,來體會孟郊母親的“兒行千里母擔憂”的心情,透過引導學生補白省略號所省去的母親的心裏話,來進一步體會母親的不捨。藉助“補”的手段能讓學生去感知,去縮短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從而排除閱讀障礙,深入文章的內核,正確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涵,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遇到了障礙。理解句子“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眼睛溼潤了。”我指導學生說說這裏的他是指誰?學生都能正確回答:“孟郊”。“誰的眼睛溼潤了?”這個問題答案就不統一了,有的認爲是孟郊的眼睛溼潤了,有的認爲是母親的眼睛溼潤了,因爲母親不捨得孟郊的遠行。面對這些疑問,我想主要原因是學生還沒有認真研讀文字,沒有深入到孟郊以及他母親的內心深處去感受,去體驗,所以想之不深,體之不切。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並不急着去解釋,而是放手讓學生再讀課文,然後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辯論,各自圍繞自己的觀點說說理由,透過思辨,學生終於同意了“是孟郊看到母親的白髮後,不由得感動而眼睛溼潤”這一觀點。

有時,放手也是一種美!

《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詩,課文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詩《遊子吟》。故事是詩歌意境的展現,詩歌是故事的凝聚,詩文交融,更讓人體會到母親恩情的珍貴。

全文的感情基調在於“恩情”一詞上,爲了讓學生感悟母親那份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我在教學第一小節時,首先提出了“默讀課文第一小節,用‘~~~~’畫出讓你感悟到母親的恩情的句子。”的閱讀要求。學生在讀讀、畫畫中,找到了句子“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在此基礎上,我又追問了一句: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母親的恩情?學生們很快找到了“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再借助課文插圖,讓學生把感悟到的感情用朗讀表達出來。我又抓住了其中的一個省略號進行擴展,“母親除了擔心孩兒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她還會擔心什麼呢”孩子們都說得很精彩。充分體會了母親的一片關愛之情。由此,用同樣的方法教學下面的自然段,更深地體會文中母愛的偉大和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親的感情。

《母親的恩情》生動的展現了孟郊遠行,母親爲他操心、送行的情景,體現了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本文語言質樸,意境純美,感情真摯,適合學生閱讀.當學完課文後,我問學完了課文,你想到了誰?想到了什麼事?我班有個學生站起來說,我想到了我的媽媽,有一次,我得了急性闌尾炎,因爲很痛馬上要昏倒了,媽媽急忙把我送到了附近的醫院,由於當時情況緊急,媽媽忘了拿錢,於是她又急急忙忙地趕回家拿,當時她急得都要哭了。他說着也眼淚汪汪(我想:這個學生情商真高!)我也被她感染了,(想到有幾次自己的孩子才幾個月,高燒不退,在醫院吊水)忍不住眼圈紅了,此時教室裏鴉雀無聲,大概學生都被感動了,也許也勾起了自己的回憶,我說是呀,急兒女所急這就是媽媽的愛呀!接着我們又交流了下去,又一個學生說:“有一次,我身體不好,大便拉在身上了……”沒想到,還沒等他說完,小朋友都哈哈笑了起來,剛剛纔建立的感人氛圍一下子就被破壞了,我心裏很是惱火,很想破口就罵。可一想如果現在就罵學生個沒頭沒腦,很有可能待會兒的交流會陷入僵局,於是我沒有理睬他們,接着剛纔的同學問,後來誰幫你洗掉了贓物,他很認真地說是媽媽,我接着話鋒又說:“如果是別人,早就走得遠遠的了,是媽媽,還是媽媽,不嫌髒,不嫌臭地默默地幫你洗乾淨了。”(這時教室裏的笑聲已經小了一些)我抓住時機又說:“能理解媽媽,懂得媽媽這份愛的孩子,此時已經被媽媽感動了,再也笑不出來了。”聽到這話,剛纔笑的那部分孩子不再笑了,接着我們又交流了下去……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6

在“三八婦女節”之際,我們學習了《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在上這課之前,我讓同學們觀察母親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爲你做的。

在教學時,我決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釋是深厚的情義。這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太深奧了,不能理解,還得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母親的恩情,體現在哪兒?體現在母親的行動中、母親的心理活動中,母親的語言上。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然後讀課文,感悟母親的恩情。“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着。她想,孩子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接着我請學生說說可以從哪些詞句中具體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愛呢?學生透過讀課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這些關鍵的詞語。然後讓學生說說這些詞句說明了什麼?透過逐步引導,學生終於領悟到這就是母親的恩情,母親的恩情就體現在深夜爲兒縫衣這一行動中,體現在對兒子的深深擔憂中,這就叫恩情。這時再出示“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學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詩中母親對兒子的恩情了。

在學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感悟深深的母愛。首先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大家發言熱烈,看來他們對自己媽媽的瞭解還是很深的;其次,我讓學生說說你觀察了一天媽媽後有哪些發現呢?“早上洗衣、做飯、送我上學,然後上班。下班回家,輔導我作業、煮晚飯、洗碗筷。晚上織毛衣……”我引導學生說說媽媽的一天過得怎樣?大家不約而同地說“辛苦!”

然後,我乘機問:“媽媽那麼辛苦,可你爲媽媽做了什麼呢?”好多學生都沉默不語。看來好多學生心裏產生了慚愧。接着我再問,“你知道媽媽平時最喜歡什麼?”。“你的媽媽知道你平時最喜歡什麼嗎?”透過回答,同學們明白了自己平時對媽媽的關心較少。紛紛表明自己今後要多關心媽媽,讓媽媽少操心。那怎麼關心呢?我讓同學們談了一些具體做法:媽媽下班回家,給她遞上一杯茶,作業自己獨立完成,給媽媽做小幫手,幫媽媽捶捶背。吃飯時,給媽媽夾菜。平時認真學習,讓媽媽少操心……

透過學習本文,同學們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培育,作爲子女對待長輩應該尊敬、孝順。而且體現在每天每時每刻。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7

[片段一]

師:早晨,太陽出來了,路邊的小草更顯得生機勃勃,孟郊看到這種情景,心裏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生1:太陽出來了,孟郊撫摸着身上的衣服,想起昨晚深夜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爲他縫補衣服,他心裏非常感謝母親。

生2:孟郊撫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視着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裏想:母親的慈愛不就象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

生3:孟郊看到沐浴着陽光的小草顯得生機勃勃,他撫摸着身上的衣服,心裏想:太陽給了小草光輝,母親給了我很多關懷。母親就像太陽,我就像小草。

生4:孟郊想,沐浴着陽光的小草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我報答不了母親的恩情。

師:是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小草難以報答春天的陽光,兒子又怎能報答得了母親的恩情呢?讓我們以無限崇敬的感情來讀這首母愛之詩吧!

(學生深情朗讀《遊子吟》。)

[片段二]

師:春天的太陽用自己的光芒照耀着小草,讓小草茁壯地成長。孟郊的母親同樣用無微不至的愛關懷着他,天下所有的母親都用自己最偉大的愛哺育着自己的兒女。小朋友,你們就像一棵棵沐浴着陽光的小草,你們知道自己的媽媽爲了你付出了多少心血嗎?閉上眼睛,想想媽媽爲你做的一件件事情吧!

生:每天早晨,媽媽一大早就起牀給我準備早餐,吃完了就送我上學,她每天都要爲我做很多事情。

師:是啊,媽媽真辛苦!我們應該好好聽她的話。

生:每當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媽媽總是耐心地教我。

師:媽媽爲我們的學習操了很多心,我們可要更認真地學習纔是啊。

生:有一次,半夜裏我肚子疼,媽媽非常着急。

師: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見你痛苦媽媽比自己病了還難受。

生:有一次放學時天很冷,媽媽把自己的圍巾給我係,她自己卻凍得發抖。

師:是啊,媽媽的愛就像一首深情的歌,沐浴着媽媽的愛,我們就像沐浴着陽光的小草。我們多麼幸福啊!讓我們用最真摯的感情最動聽的聲音把媽媽深深的愛讀出來吧!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教室裏迴盪着深情的童音。

反思:

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詮釋着一個關於母愛的故事,經過文包詩的包裝,以《母親的恩情》一文的形式將內容和詩意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我覺得學習本文,不光要解讀親情,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聯繫生活感悟深深的母愛,讓這熟悉的詩句煥發新的生命與活力。

列寧說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新課程標準更是要求課堂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我作了這樣的課堂設計,意在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把深深的母愛化爲生活中鮮活的樁樁事情,讓生活中的這些動人畫面一幕幕閃現。這樣,就與課文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使學生能更好地與文字進行對話。最後,教師用充滿情感的語言引導學生充滿激情的誦讀,使學生的腦海裏有情有境,進入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語文的課堂應該是充滿情感的課堂!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8

一、是語言同語言的對接

課前,我讓學生蒐集描寫媽媽的詩文,讓學生和自己的媽媽回憶一件使母女都感動的事情。上課一開始,首先從“媽媽”這個親切的詞語人手,然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是怎樣的媽媽。

學生透過原生態的課外閱讀,陶冶情感,積澱語言。生活中“母女回憶”是一個親子活動。在母女對話中,讓愛的暖流再次升溫。課堂上,“你的母親是什麼樣的母親?”給了學生表達的機會。學生說的熱情被激發後,一個個飽含讚美之情的詞語就在課堂上精彩紛呈,每一位學生都舉了手。

從課外閱讀的“書面語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課堂上學生的“口頭語言”;從積累,到內化,再到表達,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感經驗,最後一句“讓我們永遠地記住‘母親的恩情’”又把學生引入教材文字的語言。

二、是情感與情感的交融

“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動?”透過朗讀,初步觸摸文字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鋪墊,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語言的魅力,字裏行間,無一處不撥動着學生內心深處的那根愛的琴絃。就連“母親的恩情”這五個字,讀來也讓學生潤溼了眼眸。

“孟郊使勁地點了點頭”。一句教學中,學生三個層次的回答(一是點頭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淚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說捨不得的話讓媽媽更加心傷。)讓我也驚訝了。細細想來,這種對愛的感悟得益於平時的感恩教育: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每天對他們說一句感謝的話,並說出原因。這一處的教學,正是喚醒了學生平日裏的點滴感悟。讓學生用真摯細膩的情感與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靈交融,思想在課堂裏閃光。一學生說,他不敢說,他怕說了讓媽媽更傷心。此時,教室裏一片靜,所有的表白都不需要了,惟有讀!對,惟有讀!用心叩擊文字,用讀傳遞情深,宣泄情感。

“撫摸”一句的教學中,他人對我的情感,我對他物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對衣服、對母親的情感,透過“撫摸”一詞連結在一起,念之深,愛之濃,盡在這情感交融中了。惟有再讀,惟有再讀來傳遞情深。

三、是心靈對心靈的告白

三聲“慈母”是對文中孟郊母親的聲聲呼喚,也是聲聲讚歎。老師的三聲告白,把課堂推向了高潮。孟郊把他的全部情感抒發在詩中了。這首詩是盂郊寫給自己的母親的,也是爲天下母親寫的。

閉上眼睛,再次與自己的母親對話,想像母親帶着微笑的慈祥的臉。此時教室裏是靜的,不平靜的是學生的心。孩子們,就用這一首詩作爲對你媽媽的心靈告白吧!

整堂課,都被濃得化不開的情感包圍着。記得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的一段話:“人的生活其實包括了智力生活,心靈生活,前者面對世界,後者面對人生、兩者可以合稱爲心智生活。”然而,誰也不會天生擁有這樣的心智生活,活躍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勵,教育的意義就是透過那些使他品嚐到了智力快樂和心靈愉悅的學習,呼喚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以此構建生動而又紮實的語文課堂。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9

課堂開始我讓學生朗讀三遍後,開始分析課文。課文較簡單,第一自然段寫母親深夜爲即將遠行的孟郊縫補衣裳。這段一讀就知道了。第二自然段寫母親在送別孟郊時,孟郊發現“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眼睛溼潤了”。理解這一點很難。透過看圖,又再讀課文,都無法體會到孟郊的思想感情。

我看着學生一雙雙茫然的雙眼,只好另闢途徑。我話題一轉,要求同學們把孟郊的母親當成自己的母親。先想一想,從你出生到現在,你的母親每天都爲你做了些什麼,想好了,就說給大家聽。

這一講不打緊,僅一小會兒,就有幾個小朋友的眼睛溼潤了。繼而傳來了抽噎聲。我走到其中之一的韋海濤面前,示意他說一說爲什麼這麼激動。他站起來,哽咽着說:“我媽媽每天早上起來都送我來學校……中午又來接我回家……下午兩點又送我來學校,放晚學又來接我回家。中午和晚上都要煮飯,還要做很多家務。我上學的時間她就開車去拉客,掙錢養家……晚上還要洗全家的衣服,經常半夜起來幫我蓋被子……我媽媽很辛苦……”韋海濤說這段話的時候,我站在他旁邊,擁着他,一直到說完。我輕輕地摸着他的頭,說:“韋海濤,你是一個很有孝心的孩子。好好讀書,長大了孝敬你的媽媽。”他說完這段話時,我胸前的衣服被他的淚水溼了一大片。他的話引起了共鳴。羅龍羣、覃雲鑫、韋燁、韋穎……都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我示意羅龍羣發言。只見羅龍羣一邊抹眼淚一邊站起來說:“我媽媽天天都很辛苦,她從來不能像別家的大人一樣得去玩……”羅龍羣泣不成聲,根本無法繼續說下去。我知道同學們有很多話要說,就讓同桌互訴衷腸,以減輕心中的壓力,讓他們一吐爲快。

等到稍稍平靜,我再讓全班同學齊讀第二自然段,感動之情溢於言表。當學到“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學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了昇華。

課後,我佈置了一題作業:觀察一週裏,媽媽每天都做了什麼,並做好記錄。我這樣安排的目的,是想加深同學們對媽媽的付出有更深刻的瞭解。讓它們懂得,媽媽的愛雖然平凡,但是,平凡之中的愛才顯得更偉大。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沐浴在媽媽的愛裏長大的。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10

最近幾節課,都講到了母親。母恩難報!這個道理孩子們不難理解,他們說起來頭頭是道。

今天上《沉香救母》,當說到沉香的孝心感動了仙人的時候,我插問了一句:“試問我們之中有幾個孩子爲了母親,能做到這些?”孩子們紛紛搖頭——雖然在我意料之中卻依然讓我的心泛起一陣酸楚。當說母子相間的場面時,我讓孩子們想象母子間會說些什麼,響應者也爲數不多,說來說去也就是那麼幾句,絲毫沒有情感的投入。也許我營造的氛圍還不夠?也許孩子們根本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所以說不出多少內涵?我在想,這些都有原因,可最關鍵的原因,恐怕還是我們的情感教育實在不夠啊!

爲孩子,我們付出了全部,孩子們理解了多少?今天在說沉香與母親相見,母親看到傷痕累累的沉香可能會說什麼?只有少數女孩子說媽媽會心痛,幾個男孩子居然說:“我媽媽會罵我的,說我把衣服弄壞了。”

兩代人,真的那麼難以溝通嗎?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11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是借唐代詩人孟郊一首詩演變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詩歌意境的展現,詩歌是故事的凝聚詩文交融,更讓人體到母親恩情的珍貴。課文前半部分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後半部分引出詩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體寫母親的恩情及孟郊對母親的感念。從內容上說這是一個故事,有時間、地人物以及事情發生的過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紹《遊子吟》一詩的內容及寫作的情況一個感人的故事,一首動人的詩,歌頌了母愛的無私、偉大,激發起人們對母親的感激和報答之情。

故事是詩歌意境的展現,詩歌是故事的凝聚,詩文交融,更讓人體會到母親恩情的珍貴。教學中,我抓住文中重點詞語,以讀爲本,緊扣“恩情”一詞,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中充分體會母親的這份恩情,讓學生感悟母親對子女的那份關愛之情,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默讀課文第一節,並用“﹏﹏”畫出讓你感悟到母親的恩情的句子。學生在讀讀、畫畫中,找到了句子“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在此基礎上,我又追問:“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母親的恩情?”學生們很快找到了“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這時再借助課文插圖,讓學生把感悟到的感情透過朗讀表達出來。在這段的結尾有一個省略號,我抓住了省略號進行拓展,問:“母親除了擔心孩兒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母親還會想什麼呢?”孩子們都說得很精彩,充分體會到了母親的一片關愛之情。由此,用同樣的方法教學下面的自然段,引導學生更深地體會出文中母愛的偉大以及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親的感情。最後,我再根據課一開始提出的問題,結合本課學習的內容,說說最想對自己的母親說些什麼?由此教學,學生的感情又一次等到了昇華,既領悟了課文內容,又能體會到自己母親的'關愛,真正感悟了“恩情”這一詞。

本文是一篇文包詩,在教學這篇課文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讓學生透過讀古詩,再深情的朗讀古詩中去體會課文要告訴我們的故事。在教學時,我不斷的貫穿古詩的內容,讓學生學得更輕鬆、更易懂。我利用古詩作爲突破口,讓學生產生急於想知道作者創作此詩的原因,爲下面學文做好情感的鋪墊。我讓學生好好想想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怎樣感受到母親的愛,你能舉一些小事例來說一說嗎?透過我這麼一問,課堂一下子就變得活躍,更讓人想繼續講下去。學生透過這一環節學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親的愛是偉大的。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12

《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詩的文章,是以講故事的形式,交代了古詩寫作的具體背景,展現了本詩的具體情境。古詩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而且很枯燥,而本文以一個感人的故事自然引出古詩,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助於學生理解古詩,體會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在接到學校的通知後,我反覆讀課文,看教參,可沒有思路,不知從何下手,像這種抒情性很強的文章我一貫不擅長。特別是古詩教學,我更把握不好,平時上學校的公開課,我一般會選那種中規中矩,線索比較清晰的文章,這利於自己把握。像這種內容含量大,情感豐富,比較散的文章我從來不敢上。

週六週日兩天,我“埋頭苦幹”寫出了一篇自己很好把握的教學設計,對於試上也信心滿滿。後果可想而知:沒有新意,太老套,老師講得太多,太累,學生更累,而且一節課學生都被老師牽着鼻子走,沒有生成,更看不到學生的進步在哪裏,沒有體現“文包詩的”特點,把詩和文隔開了,朗讀指導太少……

上課前一天,我又反覆“精雕細琢”每一個細節,但臨 “上陣”前,也沒有太大信心,課堂上還真的有點緊張,沒有上出自己預期的效果。

這兩天我認真地做了反思,原因可能如下:

一、沒能“輕裝上陣”,心裏負擔重,

這是自己承擔過的最重要的一次教研課,第一次面對那麼多重要的領導,那麼多優秀的老師,而且,這次課不僅代表個人,更代表學校向外展示,更何況還有很多的人爲了我這節課而付出很多,我心裏壓力太大,雖說有壓力纔有動力,但我卻沒有很好地化壓力爲動力。在我的緊張情緒下,學生也發揮也有點失常。看樣子,真的只有經過大賽的磨練,心理素質纔會更好。

二、課堂駕馭能力不夠。

在各位“前輩”的的指導幫助下,我的整個教學環節終於有了與衆不同的地方:“由詩入文”採用倒敘,也可以說是“詩包文”的形式,非常新穎。但我對於整個教案還是不熟,課堂駕馭能力也不夠,特別是對於這種開放式的課堂教學,總怕放開收不回,而且詩文對照,品詞析句,指導朗讀,頭緒繁多,所以整節課,環節不是很流暢。

三、課堂重在創新。

透過這節課,也讓我明白,課堂一定要創新,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像我平時上課就“啃老本”,不鑽研,不學習,不讀書。平時不鑽研教材,上課照本宣科。到有教研任務了,才臨時抱佛腳,怎能在課堂上收放自如呢。特別是平時上課,就把別人的一套成果拿來直接展示給學生看,很少有自己思考出來的東西。

四、缺乏應變能力和課堂機智。

如在學生初讀古詩後,我設計的問題是“你從詩中讀懂了什麼?”當時學生沒有一個人回答。我就降低了難度問“你讀懂了那句詩或那個詞的意思呢?”等了很久也只有兩個同學回答了“慈母”和“意恐”的意思。這說明學生並沒有讀懂這首詩,而我卻繼續我的問題:“從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寫出來前兩句詩的意思。”這本身就是矛盾的提問,學生連詩中的個別詞都理解不透,怎麼能找到與詩句意思相對應的句子呢?所以學生遲遲劃不出來句子。現在想想當時應該換一種問法來降低難度,如“在一二自然段中劃出體現母親愛孟郊愛的句子”,這樣的句子學生容易找,而且也容易體會。

五、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語過於刻意

所以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想評價語上,所以才導致環節不夠流暢,過渡不自然,另外,過多的評價語,也拖延了時間。導致拖堂。其實,評價的精彩在於恰到好處,不需要刻意。

六、時間安排不合理。

前面環節講解過細,時間浪費太多,其實,體現“意恐遲遲歸”的句子有兩句,當時應該把這兩句放在一起分析,然後一起指導朗讀,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不顯得環節拖沓。這樣,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就可以透徹點,必定,第三自然段是一個重點和難點。但我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有點草率。

七、繼續研究白板。

這次上課,在同事的幫助下,我對白板功能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但還要還要繼續鑽研和學習。讓白板更好地爲教學服務。

……

總之,還要感謝校領導給我們年輕人鍛鍊的機會,其實學校有很多優秀的教師,由他們來上課的話,這次活動肯定更精彩,更圓滿。但學校把機會給了我們兩個沒有任何經驗的年輕教師,就是讓我們透過上課,儘快地成長。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透過這節課,我認識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去追求,去探索,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最後還是要衷心地感謝各位領導和老師的幫助。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13

今天教了第9課《母親的恩情》,同學們很入情,朗讀得很到位,我感覺他們已真的理解了課文內容。離下課還有7分鐘的時候,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想一想你的媽媽是怎樣愛你的。自認爲我的朗讀還行,情感渲染得不錯。可當讓他們說時,竟然沒人想說,經過再三啓發,終於有了三五隻手。天下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母親。

這種現象只能說明現在的孩子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已經麻木了,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聯想到平時拿同事的孩子開玩笑,“誰對你最不好?”“媽媽。”答得非常快。“誰對你最好?”“一個都不好。”我想孩子們缺少的不是被愛,而是感受愛。

於是我對同學們提出一個要求:每天至少要對你的長輩說三次謝謝,還要記一記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不知道我的這個要求能不能讓他們學會感受愛。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14

教學內容:

蘇州教育出版社第四冊書中課文的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遊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匯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並對全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進一步地理解和體會母親的恩情。

二、 精讀課文

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母親的恩情的呢?自由讀課文第一、第二小節,邊讀邊找出令你感動的句子。

教學反思:給學生自我感悟的空間,尊重學生的選擇。

生: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着給他縫補衣裳。這一句話感動了我。

師:爲什麼?

生:孟郊要出遠門了,母親忙着給他縫補衣裳,我認爲“忙着”一詞體現出了母親的恩情。

師:很好,哪位同學能用“忙着”說一句話?

學生造句略。

師:還有哪句話感動着你?爲什麼?

生: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着這一句話感動了我。我看到了母親縫衣時的認真。

師: 你體會得很好,你覺得應該怎樣讀這句話?讀讀好嗎?

生:應該把一針針一線線讀重。

反覆讀這個句子,在讀中讓學生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愛。

教學反思:應該抓住“一針針一線線”和“又細又密的針腳”聯繫起來,這樣能幫助孩子們更進一步感受母親深深的愛。

師:透過讀這句話,你有什麼感受?

生:我彷彿看到了媽媽正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衣服;我彷彿看到了媽媽頭上的白髮又增加了好多……

師小結:(這說明了媽媽的愛真真實實地體現在行動中)。

齊讀課文第一小節,再次體會孟郊母親的恩情。

師:還有哪些地方感動着你?

生: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眼睛溼潤了。

師:好,劃出溼潤一次,誰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生:孟郊被感動了,想哭卻沒哭出來,眼淚在眼眶中打轉。師:是呀!母親的恩情深深打動着孟郊的心,他的眼睛溼潤了,你覺得此時的孟郊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

教學反思:發散思維,讓學生站在孟郊的立場上體會母親的恩情,在練說中讓學生學會感受偉大的母愛。同時也爲孩子們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

生: “娘,你辛苦了”.(師:他知道在古代稱娘,我們現在叫媽媽)“我會回來報答你的.” ………

師: 誰來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孟郊想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讀得真棒)

師:你聽出來了什麼?

生:母親的恩情很深;母親的恩情是什麼都代替不了的. ………

生:母親的恩情是用多少金錢都買不回來的. ……

教學反思:給學生自由的表達空間,讓學生自己真實地體會和感悟,此時的學生,對母親的恩情已經體會得很到位了。

師:“針腳”你知道是什麼嗎?

把又細又密畫出來,你從這個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生:體會到了母親爲孟郊做了很多……

師:你來讀讀這一句話。大家一起跟着他讀一下。

師:讀句子:(1)“母親的慈愛,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

(2)“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

師讀句子讓學生比較。

生:第一句更好。這樣更強調了母親的慈愛。

師:孟郊將他母親的恩情銘記在心,就在他50歲時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遊子吟》。誰來讀讀這首詩?

感嘆號怎麼表達出來?

師:齊讀。你覺得這首詩跟課文內容有內在的聯繫嗎?

生:有。“又細又密的針腳”——臨行密密縫。

師:確實,這首詩就是課文內容的再現,我們再一起讀一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

師:我聽出來了,很多孩子是飽含深情讀的這首詩,我想:此時的你也許想到了你的媽媽,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的媽媽確實爲你付出了很多很多,說說發生在你們之間的感動的事,好嗎?

生:媽媽領着我去吃麥當勞,她總是看着讓我一個人吃,她卻不捨得吃。

師:是啊!母親的愛體現在看你的眼神中。

生:我去學乒乓球了,每天我學完歸來無論多晚、無論颳風下雨媽媽總是在車站等我接我(說着眼睛裏已經有淚珠在打轉了)。

師:媽媽對你的愛在默默的等待中。

師:有一次,媽媽爲了給我洗衣服,把她的手都洗破了……

生:媽媽一冬爲我買了三件棉衣服,而自己只買了一件. 生:在家裏,媽媽不厭其煩地教我動手做事。

師:媽媽對你的愛就在於不停地培養你的良好習慣。

生:……

師:從孩子們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發現,母親的愛不僅體現在語言中,行動中,更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師:同學們可能發現了,剛上課時我們在課題中恩情兩字的下面加上了着重點,你現在能不能理解什麼是母親的恩情?

師生共同總結:“恩重如山” “情深似海”

師:現在你肯定有很多話想對你的母親說,是嗎?那我就代表你的母親聽聽你的心聲,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請你說一說吧。

生: “我愛你,媽媽!” “感謝媽媽對我的關愛” “我一定好好學習,報答您對我的愛”……

三、 總結全文。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媽媽不知要付出多少的愛,孩子們,讓我們把對自己父母愛的回報體現在行動上吧。爲父母做一件事,爲父母操一份心,對父母說一句悄悄話,也可以把《遊子吟》背給他們聽。最後,讓我們帶着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也帶着對孟郊母親的尊敬之情齊讀這篇課文。

教學反思:孩子們是在濃濃的愛意中參與課堂活動的,整堂課師生都被偉大的母愛包圍着,我們用心去體會孟郊母親的恩情的同時,也回味着自己母親的愛,陶醉並被感動着……

板書: 母親的恩情

語言中 恩重如山

行動中 情深似海

點點滴滴中 偉大而無私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15

在我的班上,學生們都有背古詩的習慣。於是,在教學《母親的恩情》一文時,我從讓學生背誦熟悉的古詩開始,進而師生競賽背誦《遊子吟》。學生和我的聲情並貌自然略遜一籌,這時我乘勝揭題:同學們,知道老師爲什麼比你們背得好嗎?因爲我理解了詩人孟郊的心情,讀懂了詩的意思。學了課文,你一定也會明白的,也許到時比我還背得有感情呢!此話一出,學生立即躍躍欲試,滿懷信心閱讀課文。

課文展示了母親一針針一線線爲出遠門的兒子縫衣及母子依依惜別的情景,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觀察圖畫,並抓住關鍵處展開想象,如:夜深了,油燈下忙着縫衣的母親還會怎麼想?又如:母子就要分別,從此不知何時再見,母親拉着兒子會說些什麼?兒子呢,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學生交流後,還請一生和老師一起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加入了想象的閱讀,更豐富,更具神采,而學生也得以暢所欲言,意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品嚐到了哪怕是微小的思考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