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1

《紙船和風箏》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話故事。文章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教完這篇課文,總體感覺學生還是理解得比較透的。教師精心設計了語言。

1.語言具有教育性。我在教學生學語文的時候,不僅注重向學生傳播知識,還比較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在認真分析了教參之後,我認爲本課的主旨在於讓學生體會到,一開始是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他們吵架的時候也是紙船和風箏讓他們重歸於好,紙船和風箏真正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樑和紐帶。所以在認真分析課文之後,我問學生:你們學懂了什麼?學生說:我學會了好朋友之間吵架自己要主動承認錯誤。還有的小朋友說:你如果不珍惜這一個朋友,那麼你會失去很多好朋友。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還說出了自己的體會,真正理解了課文的主旨。

2.語言具有準確性和系統性。這篇課文我的主要設計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動作的變化爲線索,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紙船和風箏對他們情感的變化所起的作用?這也是我上課的主線問題,運用這個問題引導孩子們細讀課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問題的設計還是能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深入研讀的。而且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具有系統性,先學習課文的2-5段,理解一開始紙船和風箏是怎麼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的;再學習課文的8-11段,理解在他們吵架的時候紙船和風箏又是怎樣讓他們重歸於好的。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就教師的語言方面,過渡語應該再流暢一些,說明教師研究教材的能力還需提高;教師的語言還應該引起學生語言的交流,學生朗讀得多,但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爲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爲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反思這節課的成敗,無論是在實踐新的教學理念,還是在注重語文訓練,我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有所收穫。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2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透過三件典型事例體現劉老師的人生態度。文章很長,仔細閱讀,可抓的點很多。但教學時間有限,每點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採用了“長文短教,深入淺出”的方法,將教學過程分爲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題理解兩個層次,逐層深入,引領學生走向文字深處。主要從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抓主線

課文列舉了三個事例來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劉老師的精神品質。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在品析這部分內容時,我以“你從中讀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爲主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讀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對作者30年念念不忘劉老師的原因獲得感性認識,爲後面深化理解主題打下基礎。這樣,整堂課的教學,主線明朗,層次清晰,主旨明確。

二、品細節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敘述事例時,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進行生動細膩地刻畫,耐人尋味。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節,咀嚼品析,反覆朗讀,深入理解人物的內在品質。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讀出“笑”背後堅強樂觀的精神;第二件事領悟劉老師敬業執著堅強的精神,重點讓學生感受板書的動作從而深層感悟如此的做法;第三件事抓表情“顯出甜蜜的笑”和追風箏時的動作、語言,逐層解讀,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三、破難點

課伊始,就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疑問,學完課文的主體部分後,學生可能對理想的風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文章的最後部分是作者直接表達對劉老師讚美和思念。這樣前後貫穿起來學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課題,理解劉老師給予他一生的影響。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3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圖上畫的是幾個天真活潑孩子的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裏一起興高采烈的放風箏。從中可以看出孩子們極大興趣和樂趣,反映孩豐富多采的課餘生活。課文着重描繪放風箏時所看到的熱鬧的情景和各式各樣的風箏再天空爭奇鬥豔的情景。

課前準備:放風箏是學生喜歡並且熟悉的活動。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準備一些實物和多媒體課件。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到操場上去體驗一下放風箏的樂趣。放風箏時,可以提醒學生觀察風箏在天空飄動的情景。

在學習課文時要引導學生理解體會課文中放風箏具體過程的描寫,感受孩子們時的喜悅心情是教學的重點。根據課文的描述,引導學生對天空中風箏進行想象,是教學中的難點。

對中年級的“整體感知“定位在段中讀,把握年級標準。中年級的學生要能讀懂一段話,會說一段話,會寫一段話。這是中年級的教學任務之一。中年級對段有了整體感知能力,才能爲高年級感知全篇做好鋪墊。中年級應做到讀寫結合,把握在讀中悟滲透對寫作方法的感知。

在講讀時我是,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瞭解放風箏的過程。再細讀課文突破重難點。學習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風箏多,學會按順序看圖。讓學生讀後找出能體現風箏多人多的詞。如人可真不少,三個一羣,倆個一夥有的有的等說明人多。各式各樣、有……有等說明風箏多。按順序觀察圖,排列出“蜻蜓“沒飛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風箏。然後讓學生默讀第三段。標出句序。畫一畫我和哥哥是怎樣把大蜻蜓放上天空的?圖上畫的和文中那句話相一致?全段圍繞那句話寫的?按句序讀。可以用多種方式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出表達順序看圖讀第一句。想象讀第二句。重點讀第三句。有語氣讀第四句。學習四至六段主要是讓學生積累詞語。在第七段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圍繞中心說一段話。用自己的話說說“五顏六色的風箏隨風飄蕩”的情景。

小結:讓學生進行語文探索。請同學們課下查閱有關資瞭解我國風箏歷史悠久,深受人們的喜愛。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4

《紙船和風箏》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帶着問候,帶着祝福,帶着諒解,帶着濃濃的真情,在山頂和山腳架起一座友誼的長橋。

故事的動人之處在於,當松鼠和小熊因爲一點小事吵了一架之後,他們表現出的內心的失落和難忍的痛苦,以及修補“裂縫”的獨特的方式和感人場面。

“讀”是“思”的憑藉,是“悟”的前提,是“說”的準備,是“寫”的基礎。因此本課中我讓學生反覆的進入角色讀中感悟,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到了課文中兩個人物內心的快樂,激動,痛苦和失落。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我以學生爲主體,儘可能地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間,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更多的是讓學生自我感悟、自我體驗,感受文字,溶入真情。

整節課來看,我沒有把握住核心目標,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是風箏和紙船讓它們成了好朋友,吵架後又是風箏和紙船讓它們重新和好。重點應放在第一部分,讓學生體會他們是如何成爲好朋友的,吵架部分可以讓學生透過讀來感受彼此的心情,不要作爲核心目標,而我在這一部分處理的不是很好,用時稍長了些。而設計的採訪“小熊”、“松鼠”的心裏想法時,學生沒有走進情境,沒有體會到人物的內心感受。

打寫設計的也不夠好,讓二年級的學生去寫生活中與朋友之間發生的真實的事,有些難度,學生三言兩語就說完了,沒什麼可寫的。如果這裏也讓學生模仿課文寫一寫其它小動物之間發生的事,來創編童話,學生就不會沒話可說了。

透過這節課後,我意識到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切記制定目標時自己不能不明確核心目標。一定要把大部分時間落實在覈心目標上,不要老想涉及多方面,能把課的核心目標落實到位就能算是一節好課了。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5

《理想的風箏》是第十二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開頭寫景,結尾抒情,中間透過四件典型事例突出體現劉老師的人生態度。夾敘夾議。文章很長,仔細閱讀,可抓的點很多。但教學時間有限,每點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爲了能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上有所收穫,在思想情感上得到薰陶,在學習方法上有感性認識,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極參與,我採用了“長文短教,深入淺出”的方法,將教學過程分爲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題理解兩個層次,逐層深入,引領學生走向文字深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 抓主線

課文列舉了四個事例來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劉老師的精神品質。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在品析這部分內容時,我以“你從中讀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爲主問題,以“劉老師,您在哪裏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爲情感主線貫穿事例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讀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對作者30年念念不忘劉老師的原因獲得感性認識。爲後面深化理解主題打下基礎。這樣,整堂課的教學,主線明朗,層次清晰,主旨明確。

二、品細節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敘述事例時,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進行生動細膩地刻畫,耐人尋味。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節,咀嚼品析,反覆朗讀,深入理解人物的'內在品質。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讀出“笑”背後堅強樂觀的精神;第二件事領悟劉老師敬業執着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顯出甜蜜的笑”和追風箏時的動作、語言,逐層解讀,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6

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優秀的範文,每篇課文語言表達訓練點,往往需要教師自己去揣摩,去確定,去添加。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要根據教材的特點、語言文字訓練的編排體系,安排相應的重點訓練項目,求一課一得的教學功效。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說過:“備課沒有什麼訣竅,就是那麼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當讀出了文章的妙處(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結構、文章的立意),當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每篇課文都有它的精妙之處,而且都可以從讀中去發現”。應當在充分解讀文字的基礎上,找準語言文字訓練點、能力培養點。

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的《風箏》一課,學習第三自然段“放風箏”。文中透過描寫人、線、風箏的動作及人的語言,將放風箏的過程寫得很詳細、生動。而作爲剛接觸習作的三年級孩子而言,很多學生還不懂如何抓住動作描寫將過程寫詳細,所以在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找出動詞,並透過反覆誦讀,加上動作讀來感受作者是如何進行動作描寫的,同時引導學生留意,文中描寫放風箏,不但寫了人的動作,還描寫了線、風箏的動作,讓他們明白,描寫活動,不但要關注人物的動作,還可以關注相關事物的動作。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模仿課文,描寫撈魚這個活動,爲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撈魚的動作,我一邊表演撈魚,一邊讓學生記住動作,同時引導學生關注,除了人的動作,還可以關注到網、水面、魚的動作。透過演、說、仿,孩子們寫的撈魚片段就變得有趣、生動了。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7

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透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如,做風箏時是“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風箏的時候,“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線斷以後,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找風箏時,我們都“哭了”,“垂頭喪氣”。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和傷心,感受童真童趣。

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在學生已有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如果是你,你是怎麼放風箏的?此時你會怎麼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麼呢?風箏飛走了,你會怎麼呼喚?等等。

第三,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聯繫上下文理解“依然”,聯繫實際生活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

第四:多處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加以想象。使學生能夠和文字之間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走到他們中間。學生想象着、體驗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語言文字的體驗中。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點是讓我慚愧的。正因爲太想讓孩子們積極地與我交流,導致教師過於主動,學生過於被動。給學生讀的時間還是不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明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8

學校大力搞課堂教學改革,我們每一個人都全力以赴,想辦法按照“讀——說——寫”的課堂模式進行課堂教學。週四,全體語文教師以及校長,聽我教授《風箏》這課,看看我的課堂教學是如何體現學校目前的這種思路的。

一節課下來,總體感覺還不錯。

好的地方:

匯入的問題設計的比較巧妙,“你見過風箏嗎?見過什麼樣的風箏?你玩過風箏嗎?你們放風箏時心情怎樣?你們放的風箏是買來的還是自己做的?”這些問題正好與課文中的內容相關聯,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注重讓學生自瀆自悟。在學生讀了兩遍課文之後,讓學生說說課文都寫了什麼,學生大都能說出來課文寫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緊接着老師範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孩子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孩子們的心情,還把文中的相關語句找了出來。

注重課堂小練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道“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我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仿寫。“xx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xx”。

當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自就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們的生活真是太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太廣闊了。

“夏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游泳、打水仗。”

“冬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堆雪人、打雪仗。”

“春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編花環、戴花環。”“課餘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投沙包、幹編號。”等20多種說法,真讓我眼花繚亂,我真的太佩服他們了。

大家也給我提了一些建議:學生讀書的時候,老師最好同他們一起讀;在朗讀的指導上體現的不夠,指導朗讀太少;重點地方,還是應該精講;仿寫的指導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從季節、從方位、從一天的時間段等,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方法。

老師們的建議都很好,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多尋找方法,多請教他人,爭取把課上好。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9

本課爲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是一首詩歌,讀起來極富有童趣。選編入冊在於透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統一

,激發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體會作者渴望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要激發學生的想象,感受大

自然的美好,培養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由於課文篇幅短小,我緊緊圍繞教學要點,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我們放風箏時心情如何?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花兒又放飛了什麼樣的風箏?

花兒是怎樣放飛風箏的?

花兒還會放飛什麼風箏?

學了本課,你最想說什麼?

本課緊貼孩子生活,語言生動,童趣十足,孩子們學起來輕鬆自如。特別在思考“花兒是怎樣放飛風箏的?”時,思維活躍

:有的說花兒在用顏色,用香味,用花蜜,用花粉放飛風箏。他們都有自己合情合理地解釋,展示了一幅孩子們眼中的世界,使

我深受感動。同時課後反思,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兩點:

一是一堂課必須有“舍”:要求孩子達到的學習目標有時很多,這也想讓孩子掌握,那也想讓孩子理解,往往搞得重點不突

出。只有大膽地捨棄一些,堅持一課一得才能提高教學的效率,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是在“捨得”的基礎上找準教學的切入口,將全文的學習有效地串連起來。本課我就緊緊圍繞“風箏”設計了幾個關鍵的

問題,引導孩子開展有效的學習。

當然,在學習中也有一些遺憾,比如讀得還不夠充分,特別是在朗讀技巧的指導上還練習得遠遠不夠。拓展練習中,結合生

活實際還不夠。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10

初讀課文,就被劉老師樂觀、主動向上、熱愛生活的細節描寫所打動。再讀課文的時候,我發現劉老師的形象在我心中越來越豐滿了,我被作者濃濃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動。三讀的時候,我被理想風箏的豐富內涵所感動。於是,細節——情感——內涵成爲我腦中的三個關鍵詞,這個教室設計也便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展開。

讀文多遍,內容多,挖掘點也多。怎麼上,我首先決定抓“主題教學”。我從文中找到了一條線,用這條線貫穿整堂課的教學,這條線就是文中的這句話:“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因爲這個句子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而且也最能體現劉老師放飛的不單單是自己生命的風箏,放飛的更是一個個學生生命裏的風箏,照應課題,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拎住這條線,我就拎住了這堂的主題,於是學生就緊緊地圍繞這條線,從關於劉老師的三個事例中找到相關的細節,品讀感悟,劉老師的形象逐漸豐滿,劉老師的人生態度逐步彰顯,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題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爲本”。“學生已經懂的不學,說了學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學”。我在教室上給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這篇課文中,事例很典範,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難體會的是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點就放在讓學生透過細節的感悟,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情感,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但因爲這篇文章很長,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抓住了幾個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當然還滲透了一定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方式學習新的內容。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11

初讀課文,就被劉老師樂觀、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細節描寫所打動。再讀課文的時候,我發現劉老師的形象在我心中越來越豐滿了,我被作者濃濃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動。三讀的時候,我被理想風箏的豐富內涵所感動。於是,細節——情感——內涵成爲我腦中的三個關鍵詞,這個課堂設計也便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展開。

讀文多遍,內容多,挖掘點也多。怎麼上,我首先決定抓“主題教學”。我從文中找到了一條線,用這條線貫穿整堂課的教學,這條線就是文中的這句話:“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因爲這個句子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而且也最能體現劉老師放飛的不單單是自己生命的風箏,放飛的更是一個個學生生命裏的風箏,照應課題,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拎住這條線,我就拎住了這堂的主題,於是學生就緊緊地圍繞這條線,從關於劉老師的三個事例中找到相關的細節,品讀感悟,劉老師的形象逐漸豐滿,劉老師的人生態度逐步彰顯,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題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爲本”。“學生已經懂的不學,說了學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學”。我在課堂上給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這篇課文中,事例很典型,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難體會的是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點就放在讓學生透過細節的感悟,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情感,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但因爲這篇文章很長,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抓住了幾個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當然還滲透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方法學習新的內容。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12

【第一課時】

今天上第一課時,主要任務是將課文讀通讀準,並學習生字。匯入以後同學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詞和句,發現同學讀課文讀得很慢,一遍課文就得五分鐘,然後單個分段讀大家一起爲其正音,然後整體理解課文,邊讀邊劃出描寫小朋友們做、放、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在我檢查的過程中發現同學的聽講率不達標,一局部同學聽成了劃出寫這三方面的句子,沒聽到心情二字,不過看到不少同學很會抓重點詞,這一點我很欣慰。

找出重點句後讓同學讀說說小朋友們的心情變化,然後讓同學把自已在讀書時的疑問提出來,有的同學就提了他們的情會什麼會變化呢?還提出一些難懂的詞。然後我就把同學趁機拉到了生字上,讓同學自同學字詞,聯繫課文中的句子學。然後小組檢查。並將難的詞班內交流。生字教學用了近十五分鐘,比以前節省了很多,同時也發現同學自同學字能力提高了不少,看來生字以後可以慢慢放手了。

【第二課時】

在上節課我和同學一起理清了本文的文理,此節課的教學任務就明顯多了,主要把重點放在對每一自然段的感情朗讀和對小朋友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體會和掌握上。所以,本節課就組織同學讀文並說說自已最喜歡哪一段,然後開始讓他說說爲什麼喜歡,從而指導朗讀,再指名讀,大家評一評他哪裏讀得好,哪裏需要改進,在教學時重在讓同學透過讀文理解並感悟,忽略了詞語,沒有把詞語抽出來單獨教學。

課尾讓同學自已想象他們找到自已的“幸福鳥”了沒有,同學分成兩派,有的說沒找到,因爲風太大了,風箏又飛到了雲彩上表示飛得很高,所以肯定掉到別的村子去了,有的說找到了,因爲水磨坊就在村子很遠的地方,找不到他們肯定不會回去的等等,從同學的回答來看同學都是在捉着課文中的詞句來說自已的理由,看來同學已學會透過反覆讀語言文字來理解課文內容。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13

這一課,我爲學生準備了兩個作業練習的方式,1.表現一個風箏,可以臨摹或是設計。2.想象畫:表現放風箏的場景。喜歡看書照着畫的,就讓他們照着畫,喜歡想象創造的,就讓他們自由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我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從兩個作業中人選一個。學生對這樣的做作業形式似乎比較感興趣,因爲,相對自由開放,所以能夠更加輕鬆的創作。創造力產就生於比較輕鬆愉快的環境當中,過於拘束和嚴謹的環境不利於創造力的提升。據說,比較亂的房間佈置,反而會滋生創造力,這爲什麼呢?大概是由於,過於乾淨整潔的環境會讓人產生拘束感吧,覺得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就無法自由思考了。所以啊,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要多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同時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教室裏感覺到輕鬆和自在。

美術課程中也有很多文化知識的內容,我們今天仍然有很多老師習慣於自己抱着講,讓學生坐着聽。這種情況要想改變,就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要讓教師懂得,講的再多再好,不代表學生學的就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實現課堂的實效。

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單單表現在學生的作品上,更表現在學生對美術文化的理解上。美術教師要在課前深入挖掘課程的文化資源,豐富課程的教學內容。比如,《風箏》這一課,我們可以深入探索的不僅有風箏的歷史,風箏的種類,放風箏的習俗,還有與風箏有關的美學知識等等。

教學無小事,深入探究,美術學科也有很深的道理和學識在裏面。我們要藉助美術學科的教學來充分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成爲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我們千萬不能去培養那些只精通考試的機器人,而要培養有修養,有文化的完整的人。今天的學生,我們期望他們將來走上社會能夠懂得欣賞美和創造美。在買衣服的時候能夠知道怎麼搭配色彩,在博物館裏能夠懂得欣賞那些藝術作品,在家裏能夠動手將家庭環境佈置的溫馨優雅、富有情趣,擁有一個高品質的人生。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14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爲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語文課堂,在備課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指導,進行引讀,不斷提高學生讀和說的能力。如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道“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我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 ( )。當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們的生活真是太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太廣闊了。“夏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吃西瓜、吃雪糕。”“冬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用柳條編花環、戴花環。”“課餘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丟沙包、跳長繩。”等20多種說法,我真的太佩服他們了。然後我緊緊抓住做風箏時的快樂來教學。首先用“你放過風箏嗎?放風箏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來匯入教學,學生個個都說心情快樂。接着我又用“你做過風箏嗎?”帶孩子們進入作者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透過自由朗讀、比賽讀、默讀的方式,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和詞語表現出了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在一聲高過一聲的朗讀聲中,學生體會到了快樂,似乎自己就在做風箏一樣了。學習積極性再次調動了起來。

最後我佈置了一個小練筆:仿照《風箏》的寫法寫童年的一件趣事,孩子們這一次的作文似乎比以往寫的都好,多數學生都能按一定的順序寫,能初步描寫自己的心理活動了。

《風箏》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15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他慈祥忠厚、幽默風趣、堅強樂觀、敬業忘我,對生活充滿熱愛與追求。這樣的文章,讓人讀多少遍就會感動多少次。基於這樣的感情基調,我讓學生在反覆的閱讀中去感受,以“你覺得劉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是從哪裏讀出來的?”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書、再讀書。孩子們在反覆閱讀中也都感動了,並透過語言文字走進了劉老師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劉老師的高尚人格。

本文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學生,愛工作,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和執着的追求。

文章開篇就描寫了春天萬物復甦、細柳舒展、鳥語花香、藍天“彩蝶”的美麗情境,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作者蘇叔陽在仰望蒼穹、風箏翩翩的景象中回憶起了30年前的那位殘疾的劉老師,學生的感情之弦瞬時把美麗的風箏和殘疾的劉老師系在一起。

而後,作者回憶了劉老師的外貌以及他“笑談腿殘”的故事。從中,學生初次感受到了劉老師的風趣、幽默以及他的樂觀與豁達。而從“劉老師艱難地爲孩子們上課板書”的環節中,學生又進一步地認識了這位堅強不屈、盡心盡職的殘疾老師。

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又很巧妙地出現了一段景色描寫,又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又是美麗的春天,這似乎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值得去細細品讀和感悟其中深刻的內涵。

至於後文中描寫劉老師做風箏、放風箏、追風箏的情景,更是牽動着每一位同學的心。至此,劉老師的樂觀豁達、自強不息、與困難和挫折頑強抗爭的精神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