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精選9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精選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精選9篇)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1

《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爲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爲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爲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徵,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這裏我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討論交流,學生對自己剛纔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2

我執教的《因數和倍數》一節,是一節概念課。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爲直觀。首先以拼圖比賽爲素材,讓學生動手操作快速把12個小正方形擺出一個長方形,再讓學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擺的長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種不同的擺法和三種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學生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了難度,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收到了預設的效果。

能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根據1×12=12,2×6=12,3×4=12三個乘法算式說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後,教師緊接着提問:12的因數有哪些?學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數,接着再提問:你是用什麼方式找到12的因數的?在學生說出方法後,爲了讓學生探索出找一個因數的方法,我讓學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數有哪些。預設在彙報時,能借此解決如何有序、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

但在實際交流時,學生的方法出現了兩種意見,並且各抒己見,因爲15的因數只有兩對,無論怎樣找都不會遺漏。作爲老師,我這時沒有把我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找16、18的所有因數。由於部分學生運用從小到大一對一對地找很快找出這兩個數的因數,另一部分卻在無序的情況下,不是重複就是遺漏,這樣在比較中,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接受並掌握。雖然在這個環節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但對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這節課另一個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就是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一個數的因數的特點時,由於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藉助這一學習熱情讓學生自己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教師相信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更濃。不僅探討出從小到大找一個數的倍數而且發現了倍數的特點。這一環節教學的成功,也使我改變了教學的觀念——適時放手,會看到學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後教學需大膽相信學生,深入鑽研教材,既備教材又瞭解學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由於本節課的容量比較大,練習題設計綜合性比較強,學生學得並不輕鬆,還存在一小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因數與倍數的關係。今後,應努力改進教學手段,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3

曾經有人將公開課比喻成“摸着過河的石頭”,“通向峯頂的曲折小路”。是啊,因爲對岸花香彌撒,因爲峯頂風光無限,但衆所周知,這個過程是艱難而曲折的,多少次要掉進河裏,多少次想放棄攀登,但這個過程又可以使人“改頭換面”,使人學習到許多以前沒有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正是一節全國的數學公開課,讓我經歷了這個過程,也使我真真正正地“蛻變”了一次,經歷了從思想到實際教學水平的一次飛躍,毫不誇張地說,這節課是我教學成長的一個催化劑。

一、有壓力纔有動力

經過市裏、省裏的層層選拔,6月中旬當拿到全國公開課的入場券時,我是既歡喜,又擔憂。歡喜的是:領導這麼信任我,讓我有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鍛鍊提升自己。可歡喜過後,心頭又有了些許擔憂,畢竟我才工作了兩年,教學經驗不足,萬一講不好怎麼辦?說實話,當時我的壓力特別大。

正是這股壓力,轉化爲一股促我前進的動力,也使我最終有所收穫。在準備這節全國公開課時,正是這股力量使我深入地、不厭其煩地去研究教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準備中,這個過程也真正起到了提高我駕馭教材能力的作用。記得晉主任和孫老師幫我備課時,有很多我當時接受不了的東西,每到這個時候,我都羞愧萬分,過後就會再從各個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教材,藉助網絡、參考書等一切可以運用的教材輔助資料去理解教材。這一過程是艱苦的,但也就是在這艱苦的過程中,我駕馭教材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也是這種對自己不甚滿意的態度讓我提醒自己不斷去學習,在自我加壓中,許多原本薄弱的技能也得到了加強。在教學公開課之前,我對課件的研究不是很深。但爲了這節課更加完美,我就主動地去查找這方面的資料,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實在不懂的就請教學校的微機老師。讓我欣喜的是,透過這次講課,我製作課件的水平也得到了質的飛躍。從原來的不懂,到現在的非常熟練。當我的課件得到大家的認同時,我心裏有一種成就感,真正體會到了“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穫”的涵義。

“以人爲鑑,可明得失”。這節課爲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在進行準備的漫長的過程中,我聽了包括張齊華老師、程校長和王主任等多位名師講的這節課,在聽課當中我領略到了大家的風範,感受體會到了教學的魅力,認清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自己試講過後,晉主任等也都會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自己,促使我及時改掉缺點,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這節課帶給我的收穫是頗多的,但綜觀整堂課,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思路,最終纔能有所悟,有所長。

二、反思我的課堂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透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着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引出一個乘法算式,透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以人爲本”的理念決定着數學教學目標的指向:適應並促進學生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用了角色轉換、數形結合、合作學習等發展性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爲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在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

(1)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一個腦筋急轉彎,滲透相互依存的關係。

師:今天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張照片,不過我先不給你們看,先讓你們來猜猜。照片有兩個爸爸兩個兒子。請你猜猜照片上至少幾個人?

生:3個。

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兒子的爸爸是一個爸爸,爸爸的爸爸又是一個爸爸,所以有兩個爸爸。爺爺的兒子是一個兒子,爸爸的兒子又是一個兒子,所以有兩個爸爸。

師:正像同學所說的,爸爸或兒子是不能隨便叫的,是相對與另一個人而言的。得說清楚誰是誰的爸爸,誰是誰的兒子。

師:看來人和人之間是具有一定關係的。我們都是學數學的,那數和數之間是否也具有一定關係呢?這節課我們就要研究數和數之間的關係。

透過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遷移到數學中的數和數之間的關係,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了對數學的興趣,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因數倍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在教學中,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理解的比較深刻。

(2)角色轉換,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和數之間的聯繫。

因數和倍數這節課研究的是數和數之間的關係,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因而,我採用了“擬人化”的教學手段,每人一張數字卡片,學生和老師都變成了數學王國裏的一名成員。當學生想回答問題時都會高高地舉起自己的號碼,整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學生都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數。透過對自己一個數的認識,舉一反三,從而理解了數與數之間的因數和倍數關係,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數形結合,讓學生帶着已有知識走進數學課堂。

“數形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對教師來說則是一種教學策略,是一種發展性課堂教學手段;對學生來說又是一種學習方法。如果長期滲透,運用恰當,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意識和思想,長期穩固地作用於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涯中。開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想象:

師:首先,先請大家閉上眼睛,我們一起來想象。有一個長方形,它的長和寬都是整數,它的面積是12,那長和寬可能是多少呢?想好了就可以把眼睛睜開。

生1:長是6,寬是2。

生2:長是4,寬是3。

生3:長是12,寬是1。

師:長是7行嗎?爲什麼?

生:不行,因爲找不到一個整數與7相乘得12。

師:7不行,長是8行嗎?

生:不行。

由於學生對於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知識非常熟悉,我創新使用教材,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長和寬的情況,並透過“反正法”:長是7行嗎?爲什麼?讓學生充分的想象和思考,從而滲透“整數”的含義,這時數和形也在學生頭腦中有機結合。同時藉助多媒體手段將長方形面積與長、寬的關係更直觀、形象的表現出來。這個過程也正好滲透了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這樣較好地把握了教學的起點,學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課堂,爲後面教學的展開做好了鋪墊。

(4)重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多種形式探究找因數倍數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數這部分的例題比較少,只有一個:找18的因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5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究18的因數。透過“質疑”:有什麼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並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進而又藉助體態語言——打手勢,讓學生說出20和24的因數,達到了鞏固練習的目的。這樣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透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5)收放有度,處理好講授與探究的關係。

講授與探究是不相矛盾的,接受與發現對學生來說都是有益的學習方法。在數學知識領域,有許多內容是人爲規定的,這時教師就要發揮“傳道”的作用。比如本節課初步介紹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我採用講授的方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概念。

師:看來兩個整數相乘等於12只有這3種情況。那在這裏,4,3,6,2,12,1就與12有着特殊的關係。在數學上,像4×3=12,這時4就是12的因數,12就是4的倍數。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因數和倍數。因數和倍數是研究兩個整數之間的關係,爲了研究方便一般不包括0。

師:剛纔我們說了4和12的關係,那3和12又有什麼關係呢?誰來說?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時學生只是停留在“鸚鵡學舌”的思維狀態中,關鍵是由表及裏地理解因數和倍數的關係以及找因數、倍數的方法。因而後面的教學我大膽放手,透過對15、18、20、24幾個具體數的研究,讓學生逐步有順序、有規律的找出它的全部因數、倍數,進而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找因數、倍數的方法。

由於我經驗不足,課堂調控能力差,心理緊張等原因。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沒有做到收放有度。在講因數這一環節裏放得太過,學生彙報15、18的因數時,已經把“既不重複,又不遺漏”找因數的'方法彙報的很到位,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熟練掌握。但由於我缺乏經驗,沒有脫離教案這根“柺棍”,仍然按部就班地讓學生探究20、24的因數,沒有能及時收回,這樣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影響了後面的教學。因此,講倍數部分的時間就太倉促,到後半部分我只能趕時間,就直接讓學生上臺找朋友、介紹自己。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對比發現規律,也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展開練習,最後幾個環節好像“走過場”,顯得不紮實。有好多學生“找朋友”的情緒還很高漲,我也只能遺憾的對他們說:“同學們,真的很遺憾,下課的時間到了,還有好多同學沒有找到自己的朋友,有興趣的同學下課的時候再和老師一起玩這個遊戲吧!”由於我缺乏時間觀念,也導致後面有很多精彩的環節沒有展現出來,比如說“完美數”的精彩環節。我深刻反省自己,出現這樣的情況,與我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平時教學中我沒有嚴格要求自己,以至於到比賽時會“原形畢露”。這節課給我留下了很多的遺憾,也爲我敲響了警鐘!

(6)趣味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只有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內在的智取因素,數學學習的無窮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動學生。這節課的練習設計緊緊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設計有效練習,拓展知識空間。譬如: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介紹自己,透過數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數和倍數朋友等等。學生拿着自己的數字卡片上臺找自己的朋友,讓臺下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如果臺下學生的學號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就站到前面。由於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使學生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但由於我缺乏時間觀念,這部分時間太倉促,沒有展開練習,學生沒有盡興,也沒有達到充分地練習效果。

雖然,這次講課有很多遺憾和不足,但它帶給我收穫是頗多的。它使我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找準了自己的起點,找到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以此爲鑑,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不足,在以下幾方面需要更加地努力:

(1)多學習。用教育理論武裝自己。透過講這次課,我深感自己的理論功底淺薄。爲了使自己的成長的更快,我要多閱讀有關教育的書籍、資料,多看數學專業方面的課例、雜誌。及時做好讀書筆記,不斷的關注課改前沿資訊,用堅實的理論知識充實自己。

(2)多交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作爲一名年輕教師,我要積極向其他老師學習,多走進優秀教師的課堂,多學多問。把握好各種學習機會,透過各種渠道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3)多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針對自己的教學特點經常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逐步提高,教學經驗日益豐富,尋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爭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4)多反思。不斷地進行反思性學習。在教學中對教材認真分析,認真設計每一節課,並及時對每節課進行反思,認真分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透過不斷地反思提高自己業務水平。

我非常慶幸能參加這次講課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的教學智慧在磨礪中漸漸生長,我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感謝領導給我這麼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並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我的指導和幫助。今後,我一定以這一節課爲契機,不斷完善教學,總結經驗教訓,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在今後的工作中更上一層樓!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4

一、教材與知識點的對比與區別。

1、對比新版教材知識設定與傳統教材的區別。有關數論的這部分知識是傳統教學內容但教材在傳承以往優秀做法的同時也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動。無論是從宏觀方面——內容的劃分還是從微觀方面——具體內容的設計上都獨具匠心。“因數與倍數”的認識與原教材有以下兩方面的區別1新課標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從除法算式的觀察中引入本單元的學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透過乘法算式來匯入新知。2“約數”一詞被“因數”所取代。

這樣的變化原因何在教師必須要認真研讀教材深入瞭解編者意圖才能夠正確、靈活駕馭教材。因此我透過學習教參瞭解到以下資訊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是在已經能夠區分整除與餘數除法對整除的含義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並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本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

2、相似概念的對比。1彼“因數”非此“因數”。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於“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與以前所說的“約數”同義說“X是X的因數”時兩者都只能是整數。2“倍數”與“倍”的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我們可以說“1.5是0.3的5倍”但不能說”1.5是0.3的倍數”。我們在求一個數的倍數時運用的方法與“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這裏的“幾倍”都是指整數倍。

二、教法的運用實踐

1、“因數與倍數”概念的數的應用範圍的規定直接運用講述法。對與本知識點的概念是人爲規定的一個範圍因此對於學生和第一接觸的印象是沒有什麼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運用範圍就是在非0自然數的範疇之內與小數無關與分數無關與負數無關雖沒學但有小部分學生了解。同時強調——非0——因爲0乘任何數得00除以任何數得0。研究它的因數與倍數是沒有意義。我得到的經驗就是對於數學當中規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講述法讓學生清晰明確。因此用直接匯入法先複習自然數的概念再寫出乘法算式3×4=12說明在這個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2、在進行延續性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探究怎麼樣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在板書要講究一個格式與對稱性這樣在對學生髮現倍數與因數個數的有限與無限的對比再就是發現一個數的因數的最小因數是1最大因數是其本身。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5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透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透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尤其對因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透過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特意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學生對相互依存的理解,在描述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就不會說錯了。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下面幾個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1、是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學生明白什麼情況下才能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2、是要學生注意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繫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

3、是要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繫和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可以說"15是3的倍數",也可以說"1.5是0.3的5倍",但我們只能說"15是3的倍數",卻不能說"1.5是0的倍數"。在課堂中反覆強調,幫助學生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就不會模糊了。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的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課堂中,我首先讓學生理解分類標準,明確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在例1教學中,首先根據不同的除法算式讓學生進行分類,同時思考其標準依據是什麼。透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學生得出:第一種是分爲兩類:一類是商是整數,另一類是商是小數;第二種是分爲三類:一類商是整數,一類是小數,另一類是循環小數。究竟怎樣分類讓學生在爭論與交流中達成一致答案分爲兩類。然後根據第一類情況得出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特別強調的是對於因數和倍數的含義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在整數除法中,二是必須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能說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

其次,釐清概念倍數和幾倍,注重強調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學中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因數和倍數都不能單獨存在,不能說2是因數,12是倍數,而必須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對於倍數與幾倍的區別:倍數必須是在整數除法中進行研究,而幾倍既可以在整數範圍內,也可以在小數範圍內進行研究,它的研究範圍較之倍數範圍大一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練習設計容量少了一些,導致課堂有剩餘時間。

2.對因數和倍數的含義還應該進行歸納總結上升到用字母來表示。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7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節課又是這一單元的的教學重點。爲讓學生很好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意義,能夠熟練的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靈活地處理了教材,分爲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只讓學生認識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及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效果不錯。

一、設計情境,引起思考。

改變教材的情境圖,用學生有興趣的情意引入課題:有12個小方塊,要求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想怎麼擺。引起學生思考,學生想到有3種擺法,每種擺法怎麼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塊?由於方法的多樣性,爲不同思維的展現提供了空間。從而理解決因數與倍數的意義。

二、引導學生探求找因數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首先放手讓學生找出24的因數,由於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出現了不同的方法與答案,在探索這些方法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明白瞭如何求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從而掌握了知識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的應用教材,使之服務於教學,讓教學有效的進行,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爲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尊重教材,引導學生實現從形象向抽象的飛躍。

教材中首先引導學生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進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來,再根據乘法算式教學倍數和因數的意義。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爲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細化過程,讓學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

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是本單元的重要知識,其他內容的教學都以此爲基礎。在學生得出乘法算式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3×4=12這道算式,邊指着算式邊先介紹“12是3的倍數”,然後啓發學生“看着算式你還能想到什麼?”很多學生已經領會12也是4的倍數,指名說後,再強化一下讓學生連起來說說誰是誰的倍數。接着教學“3是12的因數”,再啓發“這時你又能想到什麼?”學生很容易聯想到“4也是12的因數”,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求知慾強。這時再讓學生完整的說一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已經“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是與乘法有聯繫的,表達的是自然數之間的關係之後,接着練一練讓學生根據2×6=12先同桌互相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或因數),在全班交流。最後根據1×12=12先指名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或因數),再讓學生輕聲地說說有點特別的兩句。

整個過程處理細緻、層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充分,反饋及時、兼顧學困生,讓學生在遷移中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

三、由點及面,巧架平臺,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建立完整的數學模型。

找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既能鞏固倍數和因數的意義,也爲研究倍數的特徵及意義作準備。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的方法時,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

探索求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難點,例題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數更是困難。教學中我還是利用3×4=12做鋪墊,引導學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數,初步感知了找因數的方法。然後層層推進,先讓學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數,引出根據除法找因數的方法,再讓學生按除法透過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數,接着組織學生比較、討論、優化提升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4的倍數時,學生在4×4=16的鋪墊下,很容易找到一個或幾個4的倍數,但是想要“一個不漏且有序的找全,並體會出4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卻很難。如何引導學生建構完整的倍數的數學模型呢?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然後引導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整理,接着向兩頭延伸:有比4更小的嗎?接着4×2=8,4×3=12,4×4=16,…像這樣說下去說得完嗎?4的倍數的特點逐步在學生的腦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構。

這樣搭建了有效的平臺、形成了師生互動生成的過程,學生經歷了無序、不完整逐步由點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維邁進,有效的建構了數學模型。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9

這個單元課時數比較多,對於學生數感的要求比較高,對於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推理能力的培養是個很好的訓練。透過一個單元的教學,發現學生在以下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1、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教學中,我讓學生經歷了三種方法:法一是先找各數的因數(或倍數),再找兩個數的公因數(或公倍數),最後再找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二是介紹短除法;三是對於特殊關係的數(倍數關係或互質數)直接根據規律寫結果。根據複習和練習反饋,發現學生對數的感覺比較欠缺,特殊關係的數不容易看出來,且兩個概念有時還會出現混淆情況,也就是對因數和倍數的理解不夠透徹與深刻。如果學生對找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學不紮實,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約分和通分。所以我準備在平時每節課都有三到五個訓練,並進行專項過關。在應用這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有少數後進生比較難以理解,需要輔助圖形來分析,也需要一個時間的積澱過程。

2、質數合數與奇數偶數

這四個概念按照兩個不同的標準分類所得。學生在分類思考時對概念的理解比較清晰,但混同在一起容易出現概念的交叉,如2既是質數又是偶數,9既是合數又是奇數。

3、235倍數的特徵

如果單獨讓學生去說去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35的倍數,學生比較清楚,但在靈活應用時就比較遲鈍,特別是用短除法尋找公因數時,不能很快的進行反應,數的感覺不佳。

以上是本單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要障礙,數感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而概念的理解加深還需要平時不斷的訓練。多給學生一點耐心,再堅持一份恆心,相信學生們會有提高,會有改變。